易白沙
易白沙(1886年—1921年),原名易坤,字越村,湖南长沙人,中国革命党人、学者。新文化运动中公开批判孔子的第一人。
生平
1886年出生於湖南长沙白沙井。1898年,12歲,讀私塾,接受傳統教育。早年也研究郑思肖《心史》,及黄宗羲、王船山、顾炎武等人的作品。因欣賞白沙先生陳獻章,改名白沙。
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吴传绮之邀赴安徽,主持怀宁中学,继为师范学堂、旅皖湖南中学堂校长。在安徽期间,与章太炎、陈独秀等交往,力图把墨子“尚同”、“非攻”、“兼爱”等主张,与“自由、平等,博爱”結合。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安徽宣布独立。易白沙与著韩衍等人组织青年学生为青年军,韩任总监,他任大队军监。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他往来奔走湘、皖之间,响应讨袁。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与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并发表《广尚同》、《铁血之文明》、《教育与卫西琴》等文章。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易白沙在该刊发表《述墨》、《孔子平议》、《战云中之青年》、《诸子无鬼论》等文章,宣传民主与科学。其《孔子平议》一文认为:“中国二千年尊孔之大秘密”,就在于“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並提出“真理以辨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此文首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语。
1917年,在长沙县立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文史讲习。又在天津南開大學、上海复旦大学短暫任教。
1919年,返回長沙岳麓山僻处独居,编写《帝王春秋》。1921年2月,孙中山两次致函谓“弟甚欲得一能文者与共昕夕,以素所怀抱主义政策,见之文章,勒为条教,不审能助我否?”。4月末,只身赴北京徘徊新华门前伺機刺殺政府要人,但未能得手。于是南下广州,会晤孙中山。胡汉民、张继等劝说“宜文章報國,不必赴險”。同年端午节,乘小轮赴明儒陈献章故里新会陈村,蹈海自杀,遗体未获。
身后
《帝王春秋》在其逝世后出版,孙中山题写书名。
易白沙蹈海后毛泽东写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孙中山发表“表彰易白沙函”。章太炎赋诗《吊易白沙》。[1]
参考文献
- ^ 刘长林. 易白沙之死的社会意义建构. 学术月刊. 2009, (6): 14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