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 | |||||
政体基本形式 | |||||
---|---|---|---|---|---|
权力基础 | |||||
|
|||||
权力思想 | |||||
|
|||||
权力结构 | |||||
|
|||||
政治主題頁 | |||||
系列条目 |
政治 |
---|
政治主题 |
电子政务(又称电子政府,或e-gov、数字政府、在线政府、联网政府等)是将政府与公民之间用数字化的方式连接(政府-公民称为:government and citizens,简称G2C,下同),政府到企业(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Commerce,G2B)、政府到员工(government and employees,G2E),甚至于政府到政府之间(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s /agencies,G2G)。电子政务的模式可以简单的归纳为(Jeong, 2007):[1]
- G2C (政府到公民,Government to Citizens)
- G2B (政府到企业,Government to Businesses)
- G2E (政府到员工,Government to Employees)
- G2G (政府之间,Government to Governments)
- C2G (公民到政府,Citizens to Governments)
数字化包括政府管理, 信息和通讯技术 (ICT),
(BPR)和 电子公民等,包括国际、国家、省级、市级各级政府。
电子政务定义
‘电子政务' (或称数字政务)是指‘使用因特网或互联网发布政府信息、服务给公民的形式’。[2]
'电子政务'(或称'电子政府')一般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通讯等提供和/或改进公共部门提供服务水平、效率的形式’ (Jeong, 2007).[1]
电子政务是指用科技提高政府的效率,拓宽政府信息和服务发布。电子政务,或称电子政府,很多用到互联网或非互联网的应用程序协助政府工作。 除了电话、传真外,电子政务是指政府用到其他电子设备,例如监控系统,跟踪系统,RFID标签,甚至电视、广播、雷达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及时发布给公民。
电子政务和电子管理的案例
电子政务让任何人可以访问城市网站,利用图形用户界面(GUI)、即时消息(IM)与公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甚至音频/视频会议以及其他复杂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政府官员。”[3]以及“利用科技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让公民受益,企业伙伴和员工。”[4]电子政务的重心应该是:
- 使用 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让政府提供更好服务。[5]
- 使用信息通讯技术,优化政府组织,消除腐败。[6][7]
- 持续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公众参与、通过科技、互联网和新媒体传达政府内部、外部管理信息。[8]
传统上,电子政务被理解为围绕政府运营服务,实际上,范围可以拓展到拓宽公民参与,电子政务可以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对政府服务进行的改组和优化。
电子政务的活动和形式
电子政务的主要形式包括:
- 政府到公民(G2C)或政府到消费者(G2C)
- 该模型中,G2C用于客户关系管理(CRM),类似于商业概念
- 通过维护客户(公民)关系,企业(政府)可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 在美国,NPR(美国国家重塑政府伙伴计划)从1993年开始实施。[9]
- G2B (政府到企业)
- G2G (政府到政府)
- G2E (政府到员工)
- 把信息推送到网上,例如,政策法规、公共假期、公共收听计划、简要新闻、通知等
- 政府与公民、企业或其他政府机构双向沟通,其中,公民可以向政府提供,发布留言、评论、要求等
- 进行交易,例如,办理退税、领取服务费、津贴等
- 政府管理,例如,把公民从消极信息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 提供信息、知识
- 代表市民
- 鼓励市民参加竞选、投票
- 向公民咨询问题
- 鼓励市民参与活动、调查等
非互联网电子政务
虽然电子政务一般指"在线政府"或"因特网政府",但很多非互联网形式的"电子政务"科技也在广泛应用。非因特网电子政务包括电话、传真、个人数字助手(PDA)、短信息(SMS)、彩信(MMS)、无线网络和服务、蓝牙、闭路电视(CCTV)、跟踪系统、RFID、生物识别技术, 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身份证, 智能卡和其他近场通讯应用程序; 投票站科技 (英国正在考虑采用非在线电子投票), 电视和广播发布政府服务(例如,操作控制系统中继软件,英文Control System Middleware for operator functioning (CSMW))、email、在线社区、新闻组和电子邮件列表、在线聊天、即时消息等科技。
法律法规
电子政务争论
劣势
电子政务的主要劣势是公众缺乏对网络使用的平等性,网络信息可靠性、以及可能影响、偏差公众意见的隐藏政府机构。
设计、实施电子政务有很多潜在影响,包括政府和公民的非中介化,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影响因素、对黑客袭击的脆弱性和对现状的干扰。[12] 参见电子巨兽。
高级监控
政府和公民的过度接触是把双刃剑,一旦采取电子政务,并且系统越来越复杂,公民就必须在网上与政府沟通,范围越来越广。这就导致公民的隐私权受到威胁,政府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公民信息。在最坏情况下,政府和公民之间越来越多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会发展为专制系统。政府一旦希望,可以获得无数公民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将不复存在。[13][14]
成本
尽管电子政务的开发和实施"花费了巨额资本",有些人说只获得了平庸的表现。实验性的互联网政府的结果、效果很难衡量。[15] 根据Gartner的调查,2011年全球IT的花费预计为3.6万亿美元,比2010年($3.4万亿)增加了5.1%。[16]
无法连接
提供网络服务和支持的电子政务网往往没有"达到很多潜在需求用户,特别是偏远地区用户,因为他们偏向在家,文盲率高,生活在贫困下以下。"[17]
伪透明度和责任度感觉
电子政务的反对者称,在线政府透明度可疑,因为是政府自己统计的。信息可从公众眼底下增加或删除。很少机构检查、提供政府数据的可靠性。即使有一些,例如美国的OMBWatch [1]和政府可靠性项目也往往是非盈利组织。甚至政府本身常常不跟踪他们插入、删除的信息。[18]
优势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公众服务。电子政务让政府更透明。政府透明度的重要性在于,让公众可以了解政府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去执行政策。 电子政务的简单功能很容易实现,很多简单的公民服务,例如登记结婚、身份地址更改等,在现实中需要很久时间办理,很多手续,在电子政务上更加方便。 电子政务让公众更加广泛参与政治活动,增加选民了解,鼓励选民参加竞选。 电子政务让商业更加便捷、成本更低,公共可以获得最新的新闻。
电子政务让流程更加简化,政府信息更容易获得。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州机动车管理局简化了司机记录审批流程。[19] 印第安纳州成为第一个允许政府网上签署、合法认证、电子发送电子扣分卡的州。除了简单以外,电子民主服务也能降低成本。美国阿拉巴马州自然资源保护部、沃尔玛和NIC在线开发了一款捕鱼、打猎执照服务,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将申请流程自动化。超过140,000个执照可以在沃尔玛买到,政府预计可每年省下服务费$200,000。[20]
电子政务的优势在于效率、服务、公众服务方便性、透明度和可靠度。[12]
獲取知識
民主化
电子政务的目标还包括公民参与,通过网络,全国人民可以与政治家、官员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微博和互动调查可以让政治家和公仆看到人民的主要诉求。聊天室可以让公民实时接触到参选官员,看到他们的办公室,和官员直接交流,允许选民直观感受政府影响。这些科技可以让政府更透明,让选民更明白他们的税负如何使用。让选民更明白应该选谁,如何让官员更有生产效率。 理论上,政府可以利用电子政务实现自身的更加民主。政府透明度可以让公众了解,政府如何做决策,让参选官员对其行为更加负责。公众可以更加直接、显著地影响政府的立法。[21][22][23][24]
环境
电子政务的拥护者称,在线政府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25]由于近些年环保机构、媒体、公众的压力,一些政府和组织减少了纸张使用率,美国政府使用网站http://www.forms.go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来提供“联邦公务员内部政府公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节纸效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6]
各国共产主义 速度、效率和便捷与自由民主;面对面月份底日一起一个 起床来超终过我 逼 电子政务让公民可以与计算机交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消除前往到政府机构的浪费,也减少了政府的前台工作人员。同时,计算机可以进一步记录政府服务人员的负责性、服务流程,服务信息可以方便调出,对政府机构服务人员的态度进行了监督。减少了等待时间。对于政府来说,电子政府可方便查询、取阅文档,信息可储存在数据库中,而不是随处存放。残疾人或行动不便的人不需要再到政府部门排队,可以在家中办理公务。[27][28]
公众态度
很多实验性的电子政务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接受和渴望。[29][30]公民参与在线讨论政治话题,特别是年轻人,传统上对政治和政府工作不感兴趣,现在也加入了电子投票的流程。
尽管互联网政府程序被批评缺乏可靠的隐私政策,研究表明,比起个人隐私,公众更偏向于揭发犯罪行为。90%的美国成年人同意使用互联网追踪罪犯,57%愿意牺牲一部分个人隐私,前提是能方便政府追查犯罪和恐怖分子。[31]
信息化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根据信息技术,也分为移动政府 (mobile government), 泛在政府(ubiquitous government), 和GPS政府(GIS/GPS等。
电子政务门户和平台 电子政务的形式是根据受益人划分的,在开发公共、私有机构的主页和平台中,系统可让所有参与者获益。需要重新年检车辆的公民在符合法规的情况下,有了一种更便捷的方式。作为政府来讲,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管理企业项目,增加利润,吸引新的客户。政府机构可以简化交易的复杂性。[32]
要开发这些公共门户和平台,政府需内部开发、管理、外包或签署自融资协议。自融资模式是让创建的门户自己盈利,通过一些政府的收费项目,这些称为自融资政府门户。
社交网络是一种电子民主化的新兴形式,社交网络让公民可参与,电子政务的提倡者观察到,政府使用社交网络作为帮助更加亲民的媒介。例如,几乎美国很多州政府在Facebook, Twitter和YouTube上建立了公共主页。
政府机构还可以更容易获得公民的满意度调查,通过ListServs, RSS feeds, 移动消息, 微博和博客, 政府机构可以和公民共享信息、兴趣和共同利益点。政府也开始进行Twitter(微博),在美国罗德岛州,财务大臣 Frank T. Caprio对该州的现金流进行每日播报,感兴趣的人可以进行关注。[33] 所有开通Twitter账户的美国州,可参见Real Life. Live document。更多情况请访问:transparent-gov[永久失效連結]。
联合国电子政务准备指数
Template:Update-section 国际上有对电子政务成熟度的指数,包括Eurostat、Economist, Brown University排名和联合国电子政务准备指数(e-Government Readiness Index),这些是最常用的排名。联合国公共管理网络每两年对电子政务进行调查,包括电子政务准备指数。是一种比较性的国家间排名,利用两个主要指标:i) 电子政务的准备状况 ii) 电子参与的范围。建立信息化服务的评估模型,并对联合国191个成员国,根据量化指标,对电子政务的准备程度、通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成本进行评估。
以下为50个根据联合国2010年调查电子政务指数最高的国家[2]
排名 | 国家 | 指数 |
---|---|---|
1 | 大韓民國 | 0.9283 |
2 | 荷蘭 | 0.9125 |
3 | 英国 | 0.8960 |
4 | 丹麦 | 0.8889 |
5 | 美国 | 0.8687 |
6 | 法國 | 0.8635 |
7 | 瑞典 | 0.8599 |
8 | 挪威 | 0.8593 |
9 | 芬兰 | 0.8505 |
10 | 新加坡 | 0.8474 |
11 | 加拿大 | 0.8430 |
12 | 澳大利亞 | 0.8390 |
13 | 新西兰 | 0.8381 |
14 | 列支敦斯登 | 0.8264 |
15 | 瑞士 | 0.8134 |
16 | 以色列 | 0.8100 |
17 | 德国 | 0.8079 |
18 | 日本 | 0.8019 |
19 | 盧森堡 | 0.8014 |
20 | 爱沙尼亚 | 0.7987 |
21 | 奥地利 | 0.7840 |
22 | 冰島 | 0.7835 |
23 | 西班牙 | 0.7770 |
24 | 比利时 | 0.7718 |
25 | 斯洛維尼亞 | 0.7492 |
26 | 摩納哥 | 0.7468 |
27 | 俄羅斯 | 0.6315 |
28 | 阿联酋 | 0.7344 |
29 | 立陶宛 | 0.7333 |
30 | 克罗地亚 | 0.7328 |
31 | 匈牙利 | 0.7208 |
32 | 義大利 | 0.7190 |
33 | 葡萄牙 | 0.7165 |
34 | 愛爾蘭 | 0.7194 |
35 | 馬爾他 | 0.7131 |
36 | 巴林 | 0.6946 |
37 | 希腊 | 0.6872 |
38 | 哈萨克斯坦 | 0.6844 |
39 | 智利 | 0.6769 |
40 | 马来西亚 | 0.6703 |
41 | 沙烏地阿拉伯 | 0.6658 |
42 | 拉脫維亞 | 0.6604 |
43 | 哥伦比亚 | 0.6572 |
44 | 巴巴多斯 | 0.6566 |
45 | 賽普勒斯 | 0.6508 |
46 | 捷克 | 0.6491 |
47 | 波蘭 | 0.6441 |
48 | 卡塔尔 | 0.6405 |
49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0.6345 |
50 | 乌拉圭 | 0.6315 |
各国和地區的电子政务
孟加拉国
开发了电子政务网络,提供便捷多样的政府服务,网站:[34]
加拿大
政府到公民
政府到政府
目前,加拿大枢密院办公网站 – 是政府主要办公网站,对公共服务进行了整体更新。关键是采取了一系列合作性的网络工具,例如GCPEDIA – 是联邦公务人员的维基平台,其他工具包括社交网络工具GCconnex,言论板工具GCforums。
欧洲
印度
在印度,电子政务主要是根据NeGP项目进行管理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政府注重电子政务,利用多媒体超级走廊项目(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MSC)和电子政务旗舰项目。[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35]
香港
由1998年推出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開始,香港已規劃成為數碼城市,並展開持續的電子政府計劃。[36]於2004年推出電子政府基建服務,支援各項電子政府服務,包括在網上收取款項,發出電郵及短訊通知,制訂交換數據及應用系統訊息標準,及發出數碼證書等。[37]於2002年發佈電子政府互用架構,協助電子數據交換和發展綜合電子政府服務。於2003年採用智能身份證,並附送免費的電子證書。[38]
中东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电子政务网主要提供政府运作服务,沙特阿拉伯电子政务网也是提供电子政务服务和交易。
巴基斯坦
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政府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电子网络,允许政府对发布公众信息更加有回应性。[39]
美国
巴拉克·奥巴马竞选为美国总统与竞选过程中电子政务的使用联系广泛,包括2009年新政府的组织。[40][41][42]
2009年,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第一个备忘录 – 行政机构首脑关于透明度和公开政府备忘录[43]在备忘录中,奥巴马政府要求政府公开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公共机构"保障公众信任、建立透明、公共参与、合作的系统"。[43] 备忘录还"指定了主技术官,与管理预算办公室(OMB)和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GSA)合作,协调恰当的行政机构发展,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备忘录的原则。"[43]
奥巴马总统的备忘录集中于透明度,通过不同联邦政府部门,让公共网站如recovery.gov 和 data.gov 等可发布更多美国人口信息,让更多公民参与。[44]
日前,这项计划已经有所突破,一些政府信息会持续发布,但也有很多争议。
但这项科技还没有让所有美国人都有机会使用,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系统突破这个界限,但很多美国人仍无网络使用。很多住在农村地区的美国人无法连接网络,其他人没有足够财力支付。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 ^ 1.0 1.1 Jeong Chun Hai @Ibrahim. (2007). Fundamental of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Selangor: Scholar Press. ISBN 978-967-5045-08-0
- ^ 2.0 2.1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司. 联合国2012年电子政务调查 (PDF). UN. [2010-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23).
- ^ Kaylor, C., Deshazo, R. and Van Eck, D. The essence of e-governance is " The enhanced value for stakeholders through transformation"Gauging e-government: A report on implementing services among American cit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8 (2001), 293–307.
- ^ Deloitte Research – Public Sector Institute At the Dawn of e-Government: The Citizen as Custom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7-06., 2000
- ^ OECD. The e-government imperative: main finding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licy Brief, Public Affairs Division, Public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Directorate, OECD, 2003
- ^ Grima-Izquierdo, C. (2010). A generic architecture for e-Government and e-Democracy: requirements, design and security risk analys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d. LAP Publishing.
- ^ Koh, C.E., Prybutok, V.R. The three-ring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dimensions of e-government functions.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 33 (3): 34–9.
- ^ Gartner Group, “Key Issues in E-Government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Notes, Key Issues, 23 May 2000
- ^ Larsen, B., & Milakovich, M. (January 1, 2005). Citizen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E-Gover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591, 57–68
- ^ Mary Maureen Brown. "Electronic Government" Jack Rabin (ed.). Encyclopedia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Policy, Marcel Dekker, 2003, pp. 427–432 ISBN 978-0-8247-4240-9.
- ^ Shailendra C. Jain Palvia and Sushil S. Sharma. E-Government and E-Governance: Definitions/Domain Framework and Status around the World (PDF). ICEG. 2007 [2008-07-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9-10).
- ^ 12.0 12.1 Atkinson, Robert D.; Castro, Daniel. Digital Quality of Life (PD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2008: 137–145 [2012-09-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Lyman, Jay. AT&T Sued for Role in Aiding US Government Surveillance. TechNewsWorld. 2006-02-01 [200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9).
- ^ Singel, Ryan. Analysis: New Law Gives Government Six Months to Turn Internet and Phone Systems into Permanent Spying Architecture. Wired. 2007-08-06 [200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3).
- ^ The pros and cons of e-government. Economist. 2008-02-14 [200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9).
- ^ Global IT Spending. Gartner. 2011-01-11 [2011-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 ^ Becker, Shirley A. PhD. Bridging Literacy,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vides to Promote Universal Usability of E-Government Websites (PDF).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2009-03-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0).
- ^ Chiger, Stephen. Has Terrorism Curtailed E-Government?. Medill News Service. 2002-09-11 [200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4).
- ^ Indiana Bureau of Motor Vehic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gov (2009-06-16). Retrieved on 2012-06-25.
- ^ Picking Up the Tab (PDF). Government Technology. 2005-09 [2009-04-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8-21).
- ^ Sinrod, Eric J. A look at the pros and cons of e-government. USA Today. 2004-06-30 [200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7).
- ^ Schrier, Bill. How Web 2.0 Will Transform Local Government. Digital Communities. 2008-10-17 [200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 ^ Transparency. Center for Democracy & Technology.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5).
- ^ Thorpe, Stephen. Facilitating effective online participation in e-government. E-government in New Zealand.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5).
- ^ Dezayas, Heidi. So, how much paper does our local government use?. Penn-Trafford Star. 2008-01-30 [2008-03-01].[永久失效連結]
- ^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Benefits of the President's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Business Gateway," p. 50) (PDF). 2009 [2009-0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26).
- ^ Satyanarayana, J. E-Government: The Science of the Possible. India: Prentice Hall, 2004.
- ^ Nixon, Paul G.; Rawal, Rajash. Enabling Democracy? e-Government, Inclusion and Citizenship. The Hague University. : 281–290. ISBN 978-1-905305-11-7.
- ^ Study Finds Federal Gains in Electronic Government and Citizen Services; Challenges Remain. Bearing Point. 2007-04-26 [2009-03-08].[永久失效連結]
- ^ Urdiales, C.; de Trazegnies, C.; Salceda, J. Vazquez; Sandoval, F. eGovernment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using Biometrics to Reduce the Digital Divide (PDF). University of Malaga, Spain; University of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2012-09-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 Roy, Saumya. How Much Government Snooping Is Okay?. Medill News Service. 2002-03-12 [200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 ^ Government Technology’s Public CIO Thought Leadership Profile "Expanding eGovernment, Every Da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3-26. open-access online paper 2006.
- ^ RI Treasury (@RITreasury) op Twit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witter.com. Retrieved on 2012-06-25.
- ^ e-Government – Bangladesh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3-31.. Bdgateway.org. Retrieved on 2012-06-25.
- ^ Jeong Chun Hai @Ibrahim, & Nor Fadzlina Nawi. (2007). Principl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Kuala Lumpur: Karisma Publications.
- ^ 政府針對資訊及通訊科技發展的策略及措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政府一站通
- ^ 電子政府基建服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 ^ 香港郵政電子核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郵政 2003年3月19日
- ^ e-Government Pakist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government.gov.pk. Retrieved on 2012-06-25.
- ^ Gaurav Mishra. 奥巴马政府承诺和神话 2.0. January 2009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4).
- ^ Dean Giustini. The Audacity of Government 2.0 – The Obama Era Arriv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January 2009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 ^ Daniel Lyons and Daniel Stone. President 2.0. Newsweek, Inc. November 2008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6).
- ^ 43.0 43.1 43.2 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hitehouse.gov. Retrieved on 2012-06-25.
- ^ Obama's e-government off to good start. Economictimes.com. 2009-04-27 [2010-05-07]. (start/articleshow/4453532.cms 原始内容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存档于2014-01-15).
来源
- Encyclopedia of Digital Government. Edited by Ari-Veikko Anttiroiko and Matti Mälkiä. Idea Group Reference.
- I. Kushchu and M. H. Kuscu. From e-Government to m-Government: Facing the Inevitable. The 3r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253–260. 2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22).
- Cordella, A (2007), E-government: towards the e-bureaucratic for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2, 265–274.
- Foundations of e-Government. Edited by Ashok Agarwal and V Ventaka Ramana. ICEG'07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Governance
- West, Darrell. State and Federal Electronic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8-08-26. Retrieved on 2008-09-16.
- West, Darrell. Improving Technology Utilization in Electronic Government Around the World.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8-08-26. Retrieved on 2008-09-16..
外部链接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Government computerization”
- Digital Government Port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etwork of e-Government Leader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RED GEAL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ee Software (Open Source) platform initiative for e-government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e-Government Online Certificate Progra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e-Government Workshop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Governa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enter for Electronic Governance at UN University – IIST
- EGovernment at W3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Governance Academ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來自《卫报》有關Government Computing的新闻和评论
- e-government at Publicservice.co.uk
- e-Government Project RISER "Address Verification online in Europ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nformatics : An e-Government Publication from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er,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