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拘尸那揭羅

坐标26°44′28″N 83°53′17″E / 26.741°N 83.888°E / 26.741; 83.888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拘尸那罗城
拘尸那揭羅
Kushinagar
city
拘尸那揭羅在印度的位置
拘尸那揭羅
拘尸那揭羅
在印度的位置
坐标:26°44′28″N 83°53′17″E / 26.741°N 83.888°E / 26.741; 83.888
國家 印度
北方邦
拘尸那揭羅縣
政府
 • 議會成員R. P. N. Singh
人口(2001)
 • 總計17,982人
網站www.kushinagar.nic.in

拘尸那揭罗梵語: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巴利語:Kusi-nārā,拘尸那罗),又稱拘尸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Kasia)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末罗国的都城。因释迦牟尼在此间涅槃,也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人口

根据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拘尸那有 2415 户共 17,893 人[1],男性占 52%(9408人),女性为 48%(8578人)。拘尸那的识字率为 74%,大致和印度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其中,男性识字率为 86%,女性为 61%。在拘尸那,约有 10% 的人口在十岁以下。

歷史

佛陀荼毗塔

佛陀在世时期,拘尸那揭罗是末罗国(Mallas)的都城,也是佛陀涅槃寂静的所在。拘尸那距离王舍城有二十五由旬,距离迦毗罗卫有二十四由旬。当时的拘尸那是个很小的地方,「一个用浆涂抹着木板搭成的房子组成的小村落」。跟随他的阿难很失望佛陀竟然选取了这个地方作为涅槃之所,但佛陀告诉他,他要念诵的《大善见王经》,其大善见王的都城即曾在此处。[2]

释迦牟尼共有三个原因选择在此涅槃:

  1. 拘尸那揭罗是念诵《大善见王经》的正确场所。
  2. 拘尸那揭罗是外道须跋陀罗(Subhadda)将要拜访他,听闻他最后讲法,并证阿罗汉果的地方。
  3. 拘尸那揭罗是大迦叶在他入灭后收拾他的遗骨和遗物的地方。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的时候,身体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将在三个月内涅槃。[3] 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讲的法也讲够了,于是离开毗舍离,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中洗浴,选择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4]。 須跋陀羅聞佛欲滅度,前往雙樹間,見佛聞法,當夜受具足戒,便成为释迦摩尼在世的最後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阿难在娑罗双树之间打起卧床,佛侧卧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記載

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称为拘夷那竭城:“到拘夷那竭城。城北双树间希连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须跋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处,金刚力士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处。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城中人民亦稀旷,只有众僧民户。”[5]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拘尸那揭罗国城郭颓废,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闾巷荒芜。城西三四里,渡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起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盘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 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6]

8世纪时高僧慧超亦到过此地,在所着《往五天竺国传》中称为拘尸那国:“拘尸那国。佛入涅盘处。其城荒芜。无人住也。佛入涅盘处置塔。有禅师在彼扫洒。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就彼大设供养。”[7]

現狀

臥佛殿內的臥佛像

臥佛殿(Mahaparinirvana Temple)又稱為大涅槃堂或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四週開了小窗戶的圓筒狀建築。内有一尊六尺長的黑色石质但是全身贴金的卧佛。

参考文献

  1. ^ 印度人口普查:http://censusindia.gov.in/PopulationFinder/View_Village_Population.aspx?pcaid=1249&category=N.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何以不于瞻波、舍卫等诸大城涅槃?」曰:「拘尸城过去有王名大善见,以四军整御天下,成就七宝,具足四德,命终后归生梵天。」- 见《长阿含经》卷三,《大善见王经》。
  3. ^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在一樹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難。香塔左右現諸比丘。普勅令集講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4. ^ 《佛教十五题》 - 季羡林。
  5. ^ 东晋法显 原著 章巽校注 《法显传校注》 第76页 ISBN 7-101-05758- 4
  6. ^ 季羡林校注 《大唐西域记》校注第537-556 页 ISBN 7-101-02453-X
  7. ^ 唐慧超原著 张毅笺注 《往五天竺国传》 5页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拘夷那竭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拘尸那揭羅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