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壮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抓壮丁

壮丁,年輕力壯的男子,亦稱為「丁壯」。坊間有以「小壯丁」一詞來稱呼「小男孩」。

“壮丁”一词在中國大陆往往特指中華民國大陆时期参军入伍的青壮年男子,但在台灣沒有這種特殊含意。历史上曾发生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强征壮丁的现象,称为“抓壮丁”。[1]淞滬戰役後,國軍精銳力量大量減員,基本上消失殆盡,急需補充兵員。所徵來的新兵,根本沒有被當作人看待,受到虐待,导致壮丁大量逃脱兵役或死亡,[2]即使下了部隊,“糧餉待遇既微,致士兵恒苦營養不良,骨瘦如柴。醫生、藥品均極缺乏”。[3]馮玉祥曾抱怨:“壯丁之徵調,沒一點準則……亂拉、亂抓、亂賣。”對此蔣介石特電各戰區總司令,要求:“嚴禁所部在戰區內招兵拉夫,一經查明,必以其直接上官違令是問。”[4]但隨著戰爭的深入,兵員征補困難,軍隊強拉壯丁仍無法杜絕。逃跑更是民眾對抓壯丁的抵抗,壯丁逃跑是抗戰時期徵兵的一大難題。[5]还有地方乡、保长將士兵的安家费、壮丁费的方式中饱私囊。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濬说,“抗战以来,成绩最不良者为役政。”[6]面对困境,蒋介石曾经下令枪决當時主管徵兵的兵役署长程泽润,但仍未能改变当时的徵兵乱象。自1939年实行新兵役法起,到1943年5月止,全国所徵壮丁将近1200万人。[7]據1945年1月統計,全國兵員編制為324萬人,但缺額為69萬人。[8]這還不包括虛報偷吃空額的成分。可見,抗戰後期國民政府部隊腐化程度已無可復加。四川方言话剧《抓壮丁》就是以讽刺的角度反映了抗日戰爭期间发生在四川农村的事例。

注釋

  1. ^ 葉聖陶1945年4月9日日記中,記成都陝西街抓壯丁:“晚飯後,忽人聲鼎沸,傳言隔壁茶館中寄居之壯丁脫逃。既而屋瓦上有腳步聲,一壯丁破屋面而下,求予寬容。旋趨入廚房,又越牆他去……上星期祠堂街有壯丁逃入少城公園荷池中,追者拘及之,以大刀痛擊其身,旁觀者不平,則群擊操刀者,警察來彈壓,亦被痛毆。昨夕祠堂街複有逃者,看守之兵放槍,死數壯丁及二路人。今夕我街居然未放槍,猶為幸事。役政之壞,至今而極。”
  2. ^ 格兰姆·贝克在《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一书提到:“死在路上,死在征兵过程中,死在野蛮的新兵训练处及长途行军中的人,要比进入军中后死的人还多。”蒋梦麟在《新潮》一書估计,至少有1400万新兵在抵达他们的部队之前死亡。
  3. ^ 《李宗仁回憶錄》下,廣西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1981年編印,頁827
  4. ^ 蔣中正電令各總司令等嚴禁所部在戰區招兵拉夫,1937年10月23日,蔣中正總統檔案002010300006067,臺北國史館藏。
  5. ^ 何成濬说:“接莆永师管区司令汪世鎏函云:闽省征兵极为困难,已征入营之壮丁,逃亡者几达总额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缉拿不易云。”第26军军长丁治磐在1943年的日记中说:“自征兵以来,已征700万人,连年逃亡达半数。”唐纵在1942年9月5日的日记中记载:“据兵役署报告,自抗战以至现在,共征兵一千零九十余万名,但恐逃亡者在半数以上。”
  6. ^ 《何成濬将军战时日记》上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00页
  7. ^ 周开勋《国民党的兵役真相》,《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8. ^ 《全國各軍兵員補充進度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2編·軍事(一),鳳凰出版社,1998年版,第771~772頁。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