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亮 |
---|
大清平定州知州 |
籍貫 | 杭州駐防 |
---|
旗籍 | 蒙古鑲黃旗 |
---|
出生 | ?年?月?日
|
---|
|
|
|
|
慶亮(?年—?年),杭州駐防蒙古鑲黃旗成福佐領下人,繙譯鄉試中式舉人,咸豐三年癸丑科繙譯會試中式進士[1],同治六年三月補平定州知州[2][3][4],同治七年,補修城隍廟[5],同年,暨郡人添祀郡優貢生張穆於崇賢堂[6],同治十年派州紳勸捐補修州署內宅[7]。曾任遼州知州[8]。
註釋
- ^ 《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四月甲申,以內閣學士文惠為滿洲繙譯會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讀學士訥爾濟為副考官。四月辛卯,禮部以繙譯會試中額請。得旨:京旗取中二名,各省駐防取中八名。五月甲寅,引見癸丑科繙譯進士。得旨:訥仁、毓瑞著以庶吉士用,達綸、慶亮、瑞靈、額哲克、李長安著分部行走,斐䈊額、博沖武、善昌著以主事用。
- ^ 「題平定州,中缺,衝繁,知州加一級,慶亮,蒙古廂黃旗人,舉人,六年三月補」,《大縉紳全書·山西省》〔同治十二年冬季〕京都琉璃廠南觀廟斌升堂本
- ^ 「同治,慶亮,杭州駐防,蒙古鑲黃旗成福佐領下繙譯進士,六年任」,(光緒)《平定州志》卷六
- ^ 「豫撫原折抄件:頭品頂戴河南巡撫臣李鶴年跪奏為遵旨查明豫省界連山西各縣,尚無匪徒聚眾情事,現仍嚴飭查拿,並認真會哨、以期杜絕奸萌、恭折復陳、仰祈聖鑒事。竊照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奉上諭:御史郭從榘奏,訪聞山西平定州之樂平鄉有外來匪徒,假作乞入,姓張者謂之張二,姓李者謂之李二,俗名二字會,每於秋後挨村借糧,並肆搶劫。現在聚有二三百人,迭劫多案,本地匪徒亦入其黨等語。著鄭敦謹迅飭該州縣趕緊緝拿,逐案究治。該處為直、晉通途,又與豫省密通,並著官文、李鶴年嚴飭所屬會合搜捕,以期淨絕根株。原折抄給閱看。等因。欽此。欽遵在案。復於本年二月十七日奉旨嚴催,三月十四日奉上諭:又有人奏稱,樂平鄉二字匪黨以直隸贊皇縣之黃沙嶺一帶為巢穴,出沒無常,愈聚愈多,蓄有鳥槍軍械。盂縣又有黑腿匪,在滹沱河一帶滋事,近復勾結二字匪黨。著曾國藩、鄭敦謹督飭所屬認真查拿,盡絕根株,毋留後患。樂平逼近河南,並著李鶴年仍遵前旨,迅飭所屬一體嚴密搜查,勿任逃逸。等因。欽此。跪聆之下,惶悚萬分。臣於初次接奉上諭,遵即咨會署直隸督臣官文、署山西撫臣鄭敦謹,飭屬一體嚴拿,一面飛檄鄰近山西之各縣嚴密查拿,務使有犯必獲,毋得視為具文;一面遴委妥員前赴涉縣、武安等處,改裝易服,沿途查訪,務得確情,並又檄飭嚴催去後。節據涉縣知縣丁鳳年、武安縣知縣恩奎先後稟稱:該兩縣縣境西北各鄉,均與山西黎城、遼州、和順接壤,上年直、東肅清以後,該縣等慮有漏網余匪,潛入山林,嘯聚為害,不時輕騎減從,親赴各鄉巡查,並派役四出踩訪,境內尚屬安謐等語。又接委員候補知縣姚慶恩稟稱:奉委後馳抵涉縣、武安,先行改裝易服,周曆四鄉,諮訪土人,僉稱本境並無匪徒聚擾。因復會同地方官重詣複查,委無游匪蹤跡。旋由山僻小徑繞至平定。接晤該州知州慶亮,詢稱直、晉之交,晉多饒戶,直有遊民。遼、和一帶,與元氏、贊皇以及永、邢壤接,時有外來游乞之人成群乞食,明為饑民,暗為盜賊。去冬劫案迭出,所獲多系永年縣人。此輩聚散不常,又或冒為行旅,憧憧往來,土人呼為老二,故又謂之二字伙黨,已經山西撫臣委員會同拿逐各等語。與該委員所訪相符,據情稟報前來。經臣覆核無異。伏查直隸、河南、山西交界處所,犬牙相錯,山徑叢岐,本易窩藏奸匪。現在豫境雖無匪蹤,而防患不可不先。一面仍飭彰德所屬各縣,隨時稽查,如有前項匪徒闌入,即嚴拿究治。因思弭盜安良之法,於腹地莫善於保甲,於邊界莫良於會哨。保甲一事,臣於上年凱撤後,即通飭所屬認真舉辦。現擬知會鄰省督撫臣,飭屬約會哨期,或兩月一次,或三月二次,聯絡團練,按期會巡。無事各守本境,有事互相應援。既免爾疆我界之嫌,復杜此拿彼竄之弊,使匪徒無可托足,自必聞風斂戢,庶足仰慰宸廑於萬一。除分別咨行外,所有遵旨查明豫省界連山西各縣,尚無匪徒聚眾,現仍飭查拿並認真會哨緣由,謹繕折馳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奏」。《曾國藩全集》奏稿
- ^ 「城隍廟在下城西北隅髙阜。明知州張孟善建,知州吳鼒修。宏治間,知州吳賢增修,白思明記。嘉嘉靖七年,義民徐聰等重修,郭紘記。後遷廟於千戶所迤西。四十二年,知州孫九疇因逼近民居,仍移建舊址。萬歷四十二年,知州王秉恩修。國朝康熙十二年,知州齊大岳創建翼殿。十三年,州人建嘒愉樓。四十一年知州劉孚嘉、五十四年知州何錫祿皆重修。乾隆三十二年,東廊燬,復修,五十三年。嘉慶二年,郡人補修。二十二年,知州吳安祖修。道光七年,知州賈亮采重修。同治七年,知州慶亮補修。」,(光緒)《平定州志》卷三
- ^ 「崇賢堂,在嘉山書院講堂後。元至正間,知州劉天祿祀金禮部尚書趙閑閑秉文、吏部尚書楊文獻公雲翼、左司郎中元遺山好問、元翰林侍講學士李文正公冶于湧雲樓,為四賢堂。後增王秦溪,構中書左丞丞吕忠肅公思誠為六賢堂。明趙景先有記。成化五年,知州陳志進、明刑部尚書耿清惠公九疇,名堂曰崇賢,勿限以目,彭時記。嗣復進喬毅、白侃。嘉靖三年,進郗夔。十四年,進孫承祖。後又增王克己、梁昱、喬宇、高光烈、蹇達、楊思忠、孫繼先、宋燾、馮守禮、朱一統、張三謨,凡二十二人。乾隆三十三年,建嘉山書院,乃移祀焉。按:陶志逸喬公毅、白公侃、孫公承祖,據王志補,堂亦缺位。乾隆五十一年,知州金明源補設。後同治七年,知州慶亮暨郡人添祀郡優貢生張穆,凡二十三人焉。」,(光緒)《平定州志》卷四
- ^ 「州署在上城東北隅,後左二面憑城垣。明洪武三年,知州程宗道建。國朝乾隆三十年,知州陶易重修。大堂三間,牓曰忠愛。耳房二間,東為官㕔,西為庫,前為月臺。東下為課程、吏、戶、禮四房及快手班班房,西下為承發兵、刑、工四房及民壯皂隸班房。又前為儀門,外東為高積倉、土地祠。又舊有迎賓館,明萬歷元年,署州事照磨楊松建,今廢。西為收糧櫃、監獄、馬快班房。又前為大門外坊二:東曰京華右輔,西曰冀晉東藩。後為宅門,左右門房各一。又後為二堂五間,山西布政使朱珪顔曰靜如堂。左右廂房各三間。咸豐八年燬於火,知州董彚芳重修。西為客座,乾隆五十一年,知州金明源葺,顔曰學陋軒。東有紫梅軒,軒前為內宅。同治十年,知州慶亮派州紳勸捐補修。又東為湧雲樓,詳見古蹟。樓髙憑城,女牆埤堄間,俯視民居,室家畢見。乾隆三十四年,署知州姚學瑛塞以磚瓦,俾僕役無得竊窺,民德之。樓側有望兩亭,前有隙地,設馬棚、幕齋、群房、庖湢,不盡載」,(光緒)《平定州志》卷三
- ^ 「知州……李羲文,鑲紅旗漢軍人,監生,二十一年任。道光史夢蛟,淅江餘姚人,廪貢,元年任。吕士淳顧春芳,江蘇元和人,監生,十一年任。沈彦芳,江蘇吳江人,進士,十六年任。馬振玉董梁,十九年任。鄭謙、舉人,二十年任。吳宏猷,湖南人;祥麟廂白旗人,二十六年任。吳祖照介昌咸豐武淩雲,安徽來安人,進士,六年任。程國觀,張世烯舉人。王錫銜,湖北黄陂人,舉人。慶亮進士。郭兆奎,安徽合肥人,監生。王桂林,漢軍旗人,同治祝如濓,順天大興人,監生,七年任。光緒楊立旭,廣西馬平人,舉人,元年任。玉山,鑲紅旗人,進士,三年任。周伯貞,河南祥符人,進士。陳棟,江蘇江𡩋人,軍功,四年任」。[光緒]《遼州志》卷四
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年)繙譯進士金榜 |
---|
京旗 共2名 | |
---|
駐防 共8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