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慧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慧持(337年—412年),山西人,俗姓贾,东晋时期佛教高僧。

慧持为庐山慧远的兄弟。18岁的时候,与慧远共拜道安为师出家,后一同进入庐山。后至当时东晋首都建康,住东安寺,与琅琊王司马珣私交甚笃。当时僧伽罗叉善诵《阿含经》,司马珣请僧伽罗叉写《中阿含经》,令慧持校文[1]。后回到庐山,讲述《法华经》、《阿毗昙论》。隆安三年(399年),去峨嵋山讲习,到成都龙渊寺弘法。义熙八年圆寂[2]

東晉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記載:晉代高僧慧遠之弟慧持和尚…欲觀瞻峨眉,於晉隆安三年辭兄慧遠入蜀。在兩晉南北朝峨眉山佛教的創始階段,慧持大師開建了普賢寺,僧慧通、慧續開建黑水寺,明果法師將乾明道觀改為中峰寺。經過三位高僧的艱辛努力,佛教在峨眉山站穩了腳,為普賢道場弘傳奠定了堅實基礎。 [3]

參考文獻

  1. ^ 高僧传》(卷六):“释慧持者。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得当他一旬。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常蹑革屣纳衣半胫。庐山徒属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持有姑为尼名道仪。住在江夏。仪闻京师盛于佛法。欲下观化。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善诵四含。珣请出中阿含经。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
  2. ^ 高僧传》(卷六):“后还山。少时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王珣与范宁书云。远公持公孰愈。范答书云。诚为贤兄弟也。王重书曰。但令如兄诚未易有。况复弟贤耶。兖州刺史琅琊王恭。致书于沙门僧检曰。远持兄弟至德何如。检答曰。远持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罗什在关遥相钦敬。致书通好。结为善友。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远苦留不止。远叹曰。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持亦悲曰。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行达荆州。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时桓玄亦在彼。玄虽涉学功疏而一往神出。见持有邻几独绝尤叹。是今古无比大欲结欢。持既疑其为人。遂弃而不纳。殷桓二人苦欲留之。持益无停意。临去与玄书曰。本欲栖病峨嵋之屾观化流沙之表。不能负其发足之怀。便束装首路。玄得书惆怅。知其不可止。遂乃到蜀。止龙渊精舍。大弘佛法。”
  3. ^ 普賢道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