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凯洛格反应
巴顿–凯洛格反应 | |
---|---|
命名根据 | 德里克·巴顿爵士 Richard M. Kellogg |
反应类型 | 偶联反应 |
标识 | |
RSC序号 | RXNO:0000495 |
巴顿–凯洛格反应(Barton–Kellogg reaction),為酮和硫酮发生偶联,经过重氮化合物中间体,得到烯烃。[1][2][3]
重氮化合物可由酮与肼缩合产生的腙再被氧化得到。可以使用的氧化剂有氧化银和双(三氟乙酰氧基)碘苯[4]等。
硫酮组分可由酮与五硫化二磷作用制备。反应中间体环硫乙烷的脱硫可通过许多膦类(如三苯基膦)来完成。也可以用铜粉来进行脱硫。例如:
与同为烯烃制备方法的McMurry反应相比之下,此反应的优点在于两个不同的酮也可以发生偶联。
反应机理
重氮化合物作为1,3-偶极体,与硫酮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生成噻二唑啉环系。噻二唑啉环不稳定,放出氮气,生成硫羰基叶立德,再分子内环化为稳定的环硫乙烷环系。三苯基膦对环硫乙烷进行亲核进攻,开环,然后产生的烷硫负离子再对磷原子行分子内亲核进攻,产生类似于 Wittig反应的四元硫磷杂环丁烷中间体,它最后发生消除得到三苯基硫磷和产物烯烃。
参见
参考资料
- ^ D. H. R. Barton and B. J.Willis, J. Chem. Soc. D 1970, 1225.
- ^ Kellogg, R. M.; Wassenaar, S. Tetrahedron Lett. 1970, 11, 1987.
- ^ R. M. Kellogg, Tetrahedron 1976, 32, 2165.
- ^ New procedur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ly sterically hindered alkenes using a hypervalent iodine reagent Matthijs K. J. ter Wiel, Javier Vicario, Stephen G. Davey, Auke Meetsma and Ben L. Feringa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05, 3, 28 - 30. Abstra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