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殽之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崤之战
殽之戰
日期前627年四月辛巳日
地点
崤山(今河南省西部)
结果 晉國大勝,秦軍全軍覆沒
三名指揮官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悉數被俘。
参战方
秦國 晉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 先軫
兵力
不詳 不詳
伤亡与损失
不詳 不詳

秦晉殽之戰[1]首見於《春秋左傳》,乃是秦國晉國之間所發生的一場大戰。此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魯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鄭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晉襄公元年)。

戰地位置

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屬秦嶺支脈,分東西兩崤,延伸黃河洛水之間,長160餘公里,山勢自西南向東北走向,高峰有青崗山(1903m)和冠雲山(1666m)等。

背景

燭之武退秦師

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周襄王二十二年、鄭文公四十三年、晉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時,晉文公率兵入侵鄭國首都,進行武力包圍。而秦穆公也應晉文公所請,率兵加入包圍行列。 而秦晉兩國圍兵於鄭的原因有二:

  1. 鄭國當年對晉文公無禮。
  2. 對晉國有貳心,私底下和楚國親近。[2]

當時,鄭國大夫佚之狐向鄭文公推薦燭之武去說服秦國退兵,鄭文公去請託燭之武,燭之武認為自己年輕時就不受重用,直到老了,國家有難才任命他,所以不願意去。鄭文公先卑微地道歉,但卻要脅鄭國即將滅亡,會損害燭之武的身家性命。

燭之武於是奔到秦營,主要說辭如下:

  1. 鄭國滅亡對秦國沒有半點好處、只是單獨圖利晉國,使其增加領土。
  2. 鄭國的地理位置在的邊境上,燭之武暗示秦穆公將來有一圖中原的野心時,鄭國是秦國的後勤中心。
  3. 燭之武把利害說完後,再批晉國向來不守信用。當年晉惠公不守當年與秦穆公說好的條件,將(今河南陝縣附近)、(今山西運城附近)兩城池送給秦國的事,暗示就算鄭國被滅了,秦國也拿不到好處。[3]
  4. 燭之武最後說:晉國要擴張領土,首先吞併鄭國,下一步就是對著秦國的領土。

而秦穆公聽後不僅答應退兵,甚至還派遣三位將軍:杞子逢孫楊孫率軍防衛鄭國;而晉文公的舅舅子犯知情後,請求攻擊秦軍,但是晉文公以不能恩將仇報、亦不能失去盟國等兩大理由拒絕,並隨之退兵。不過,此事之後,秦晉兩國的邦交關係已然出現裂痕,為殽之戰埋下了伏筆。

蹇叔哭師

到了公元前628年(魯僖公三十二年、周襄王二十四年、鄭穆公元年、秦穆公三十一年、晉文公八年)冬季時,晉文公薨逝,公子歡繼位,是為晉襄公

當時,秦將軍杞子派人從鄭國回秦國報告他被鄭穆公任命把守都城北門,並且認為機不可失,若能發起大軍伐鄭,則必能拿下鄭國。秦穆公非常動心,卻又想與大臣們印証己見,於是請上大夫蹇叔來問話;沒想到蹇叔極力反對此一軍事行動,其反對理由有三:

  1. 勞師遠征,曠日費時,敵軍必定得知此一消息而有所防備。
  2. 勞師遠征,卻又一無所獲,軍心必定迷亂。
  3. 勞師遠征,千里之遙,此一行動,不只敵軍,連它國都會得知消息,早已失去軍事行動所必需的隱密性。[4]

但是秦穆公不聽,並派遣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伐鄭(其中白乙丙是蹇叔之子,百里孟明是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蹇叔哭送軍隊,並嘆此軍一去,不見回鄉。又與其兒子哭泣並預言:“晉國防禦軍隊一定在殽山,殽山有二座大山峰:南邊的大山峰,是夏朝天子的墳墓;北邊的大山峰,是周文王當年躲避風雨的地方。秦軍必盡喪於此,我會來殽山替你收屍。”而秦軍亦就此東出伐鄭。[5]

弦高犒師

到了公元前627年(魯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鄭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二年、晉襄公元年)春季時,秦軍行經周天子都城雒邑北門。依照周禮規定:「諸侯國軍隊無論攻擊目標為何,只要行經周天子都城時,除了戰車駕駛員外,一律脫去頭盔全程下車步行」。當時秦軍確有照做,但後來,有三百輛戰車士兵走到一半又跳上車去了。周大夫王孫滿當時年紀雖小,但他卻經由秦軍的態度來向周襄王斷定秦師必敗。其推斷理由如下:

  1. 將士態度太過輕佻,表示主帥會缺少謀略。
  2. 將士缺乏禮節,表示主帥碰到事情就會很疏忽。

之後,秦軍路過滑國時,鄭國商人弦高要到雒邑做生意而遇到秦軍,他見鄭國將有滅亡之虞,於是一面派使者回去向鄭國報告,另一方面用四張熟牛皮及十二條牛犒賞秦軍;一邊拖延秦軍行軍時日、另一邊讓鄭國儘早得知而有所防備、更能誤導秦軍認為鄭國已經做好防衛措施。而鄭穆公得到消息後,便派人偵查秦軍駐所,發現秦軍束矢載弓、磨治兵器、餵飽馬匹,一副隨時準備開戰的模樣(此即為成語厲兵秣馬的由來)。於是派大夫皇武子去慰勞駐鄭的秦軍,並言及可到鄭國「原圃」[6]狩獵一些鹿肉當糧食用云云。杞子知道後,認為事跡敗露,即與逢孫、楊孫三人逃出鄭國。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楊孫就逃到宋國。而秦國遠征軍主帥百里孟明得知消息後,認為戰機已失、不能繼續伐鄭,於是轉而去討滅滑國後,率軍回秦。

秦晉決裂

滑國為晉國的勢力範圍,晉國在得知消息後,在正卿中军将原軫的強力主導下,晉襄公以姜戎的部隊為班底,率軍出征。並以梁弘駕駛兵車,大夫萊駒當車右(侍衛);而稍早之前,下军将欒枝曾以先代國君新喪(依照周禮規定:父親若逝世,子女需守孝三年,並名之『斬衰』)、秦君之恩未報為由力阻,但是大夫原軫以秦國對晉國未曾派遣使者致哀、意圖攻打晉國的同宗國(晉國和鄭國皆是『姬姓』,周天子後裔)這兩項理由認為:秦國已經先失去儀禮,不用再想著「報恩」這一回事了;並且以:『一天放縱敵人,會造成後代子孫好幾代的災禍,我們是為後代子孫謀畫!』為由勸服大夫欒枝,並讓晉襄公出兵討伐回歸的秦軍。

終於,在同年夏四月辛巳日,秦、晉兩軍於殽山遭遇並發生會戰,結果秦軍全軍覆沒,並且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亦遭晉軍俘虜;此一結果,正應了蹇叔所言。秦國經此大敗,元氣大傷,精銳喪失殆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向東發展。

戰後發展

戰後晉國朝廷討論如何處理秦軍俘虜的問題;但在太后文嬴秦穆公之女、晉文公重耳王后)的強力干預之下,晉襄公不得已將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等三位將領釋放回秦國。雖然在原軫的強烈諫言之下(他甚至「不顧而唾」,不顧君臣的禮節而當場吐口水,是對君王的大不敬),晉襄公立即派將軍陽處父率兵將三位秦國將軍追回來,但卻為時已晚;而秦軍主帥百里孟明在黃河渡船上向晉軍放話:「如果因為晉君的恩惠而受到我國君赦免,三年後將要來『報答晉君的恩惠』。」(反諷,意指「領兵報仇」)後先軫在與狄人作戰時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陣中,戰死謝罪。當這三位將軍回秦國後,秦穆公穿著白色衣服在郊外迎接軍隊,並且怪罪自己不聽蹇叔勸阻而有此大敗。

此役以晉國勝利、秦國失敗告終。兩年後(前625年),孟明視要求秦穆公發兵去報崤山之仇。秦穆公答應了,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大將軍率領四百輛兵車去攻打晉國。晉襄公派中軍帥先且居(先軫之子)前往抵禦。由於晉國做了充分準備,兩國軍隊在彭衙地方一交鋒,秦軍又打了敗仗,是為彭衙之戰。同年冬天,為進一步遏制秦國勢力東進,以鞏固晉國霸主地位,晉襄公命先且居率軍聯合宋、陳、鄭聯軍再度攻打秦國,相繼攻克秦邑汪及彭衙後撤兵,是為晉聯合諸侯攻秦之戰

前624年夏天,孟明視請秦穆公親征晉國。秦軍浩浩蕩盪,東渡黃河。孟明視在渡過黃河後把船燒掉,以表其決心,不勝則不班師回秦國。不久,秦軍擊敗了晉軍的地方部隊,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是為王官之戰。秦軍示威一番後,就回到昔日殽山戰場,埋葬並祭祀在殽之戰戰死的將士的屍骨,隨即班師回秦國。

殽之戰後,秦國東進中原之路被晉國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征服蠻夷,結果「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周襄王派大臣召公賞給秦穆公十二隻銅鼓,承認他為西方的霸主。

李斯在《諫逐客書》上所稱讚穆公多進人才,不問國籍、種族、出身,用以勸諫秦始皇應用人才。肴之戰標誌晉、秦關係由友好轉為世仇。此後秦採取聯楚制晉之策,而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同時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

注释

  1. ^ 」,大陸音:xiáo(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台灣音:yáo(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粵語音:ngaau4
  2. ^ 西元前632年(魯僖公28年、周襄王20年、鄭文公41年、晉文公5年、楚成王40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先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經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同年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這亦是為何晉國發兵圍鄭之因。
  3. ^ 公元前650年(魯僖公10年、晉惠公元年、秦穆公1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而將兩城池送給秦國則是公元前651年(魯僖公9年、晉獻公26年、秦穆公9年)答應予秦河東之地的事
  4. ^ 勞師遠征,千里之遙,必會增加運輸補給的危險性,造成軍心潰散。
  5.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02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6. ^ 「原圃」即圃田澤,亦作甫田,為鄭國蓄養禽獸之所,供鄭侯打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