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崔南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崔南善
出生(1890-04-26)1890年4月26日
朝鮮 (地區) 朝鮮汉城府
逝世1957年10月20日(1957歲—10—20)(67歲)
 韩国首尔
国籍韩国
语言韓語
职业文学家、詩人
崔南善
諺文최남선
汉字崔南善
文观部式Choe Nam-seon
马-赖式Ch'oe Namsŏn
諺文육당
汉字六堂
文观部式Yukdang
马-赖式Yuktang
表字
諺文공륙
汉字公六
文观部式Gongnyuk
马-赖式Kongnyuk

崔南善(韓語:최남선;1890年4月26日—1957年10月10日),號六堂(韓語:육당),本貫東州崔氏、朝鮮詩人、歷史家、出版人,与李光洙被視為韓國近代文學開拓者。崔南善初爲朝鲜半島獨立運動領導人,后变节为亲日派,是韩国近代颇具争议的人物。

生平

崔南善出身漢城中人家庭,父亲崔献圭,母亲姜氏,兄崔昌善,弟崔斗善,还有3个妹妹,是六兄妹中的次子。家里从祖父一代开始經營中药铺,非常富裕。5歳入私塾讀書。

1901年,南善在11岁时与玄晶运的第六个女儿结婚。1904年作為大韓帝國皇室特派留學生前往日本東京府立第一中學留學,但在入學三個月後回國。1906年、16歳的崔南善再次渡日,入讀早稻田大學高等師範部地理歴史科,但又于當年因“模擬國會事件”而辭學歸國。

回国后,崔南善向父亲提出要重建即将走向灭亡的国家,并以16万韩元的巨额资金购买了印刷机。他用这台印刷机创办了出版社“新文馆”,發行了韓國第一本現代雜誌《少年》,試圖通過其把現代世界知識介紹給韓國青年。这部《少年》非常受欢迎,据说文艺、地理、历史、科学等原稿都是由崔南善一人执笔。通过《少年》,南善打破以往的固定诗,开始创作新体诗。後在1914年9月创刊文艺杂志《青春》,与李光洙一同被称为“文坛二人时代”。通过《青春》所刊載的时调、汉诗、杂歌、新体诗、短篇小说、散文盛行,影响了许多文人。他創造了韓文這個詞,通過他的雜誌推動韓文使用,他也是韓國現代詩歌的開拓人。

1919年1月,朝鮮高宗崩御是被日本人毒殺的流言引起朝鮮境内不滿,他是三一獨立運動的獨立宣言書起草人,3月3日被日本當局逮捕,服刑2年8个月后于1921年10月18日出狱,作为朝鲜的“天下巨人”受到了欢迎。他还创办了周刊《东明》和报纸《时代日报》,进行了活跃的言论活动。特别是,1926年出版的《百八烦恼》深受朝鲜人的喜爱。1927年發行《朝鮮與朝鮮民族》第1部,提出以桓雄檀君為代表的「不咸文化論朝鲜语불함문화론」(韓語:불함문화론),認為“日鲜一域”,“日鲜同源”,变节为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内鲜一体”论。

1928年12月、崔南善任朝鮮總督府朝鮮史編修會的委員,由此,人们纷纷对其指责,韩龙云甚至说:“崔南善在我心中已是亡故之人。”1939年出任滿州國長春建國大學教授。于建国大学的讲座中说:“能拜访悠悠古今几万年、茫茫东西数千里中的一大领域里特殊的人文发展足迹,来到这道义之国,为新的文化建设做出一点贡献,作为一个学者,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如果将精神醇化、扩张这个理想,那么日本的建国精神就可以达到光宅天下、八紘一宇的大理想”,“也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满洲国建国精神本来的样子”“为了活在新的理想中,我想呼吁抓住旧的传统”,似乎肯定了“满洲国”的理念。[1]

1943年11月,崔南善出席了在东京举行的大东亚会议。会议期间,崔南善对在日本留学的韩国学生发表了讲话,称英美“盎格鲁-撒克逊”势力是亚洲人民最致命的敌人,并敦促学生们尽其所能支持战争反对“盎格鲁撒克逊人”,并表示没有比为日本创造大东亚共荣圈而战死更高的荣誉。崔在讲话中盛赞日本帝国主义,并表示朝鲜被日本殖民是幸运的。崔南善还声称,最初的韩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一样是尚武的,但后来在中国的影响下变得“软弱”。此外他表示,他的历史研究已经确定日本人是韩国移民的后裔,韩国血统的武士保留了古代韩国文化的真实、尚武的本质等等。

1944年回到朝鲜,居住在京城城北区牛耳洞。把自己的家命名为“素园”,闭门不出。1949年,被李承晚政府以反民族行為處罰法逮捕,1950年6月韓戰爆發,長女被共產黨暴徒虐殺,三子漢儉失蹤,長子漢因死亡,17萬冊藏書亦被燒掉。曾一度在大韓民國國軍陸軍大學校任國史講義,但1955年4月起卧病在床。

1957年10月10日下午5時病逝、享年67歲。遗体被安葬在京畿道杨州郡温水里的先莹。1959年在素园遗址上立了“六堂崔南善先生纪念碑”,上面刻有崔南善的一生和独立宣言书中的一句话。2009年被被登录在亲日人名辞典中,2019年春川市的徐廷柱和崔南善詩碑被拆除并埋在地下。

评价

崔南善作为诗人和文学家,对朝鲜近代的新文学运动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在政治上则曾参与了三一独立运动。但由于崔在1920年代之后逐渐接受泛亚主义,并在之后进一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者,与日本当局合作甚密而评价不佳。并被认定为亲日反民族行为者

注释

  1. ^ 池明観 1987,第154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