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河
屯門河(英語:Tuen Mun River),或稱屯門河道(Tuen Mun River Channel)是位於香港新界屯門的河道,由北向南貫穿整個屯門新市鎮,流入青山灣。
歷史
屯門河原來的河口位於今杯渡路和后角天后廟之間[1]。隨著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開始發展屯門新市鎮,填海將大部份的青山灣收窄,成為人工河,並與原來的屯門河溪相連,形成現在的屯門河道。
當年香港政府保留屯門河的目的,是為了收集雨水及美化環境,後來受到住宅,工業及農業污水影響,水質受到嚴重污染。隨着香港工業減少,農業式微及重新接駁住宅污水渠,近年屯門河的水質已大有改善,亦常見有大大小小的魚暢泳,兆康苑及港鐵屯門站以南附近甚至可見到有水鳥覓食。雖然如此,屯門河仍然有大量淤泥因重金屬含量超標而不能棄置於公海,只能留在河床。
屯門河之上建有港鐵屯門站和兆康站,是全香港唯一上建有鐵路車站的河道[2]。
水質問題
1960至70年代,香港經濟迅速發展、人口膨脹,產生的廢物也相應增加,但廢水收集及處置設施不足,導致大量工商業廢水、住宅污水流入水道。
1980年代初期,排進屯門河的污染量約等於30萬人口,亦即整個屯門區2/3人口所產生的家庭污水。上游一段的污染來源主要是工廠及禽畜農場,中下流一段,則為工商業樓宇及住宅。
改善工程
為了改善屯門河的污染問題,香港政府於1983年在兆康苑附近建造泵水站,將嚴重污染的河水抽走,以減低下游市區的污染問題,同時又成立地區水道養護及管理工作小組,以協調各部門資源,對抗污染,包括疏浚河床、勸諭工廠東主糾正錯駁的排污渠。1987年,政府又實施禽畜廢物管制計劃。有很多農民選擇停業,以符合資格領取特惠津貼,因此而減少的污染量約等於16萬人所產生的家庭污水。仍在營業的農場則須設置廢水處理設施,俾於1995年7月1日之前達到污水排放標準。因此而進一步減少的污染量約等於13,000人所產生的家庭污水。
1992年4月,政府公佈屯門區為水質管制區,以管制污水排放。因駁錯渠而排入雨水渠的大量廢水,都經糾正而導入污水渠。因此而減少的污染量約等於9萬人所產生的家庭污水。1993年5月,政府立法管制化學廢物。之後每日自區內收集約3公噸的化學廢物,作適當處理及處置。區內市民亦鼎力協助,特別是屯門區議會於1992年成立的《改善屯門河水質工作小組》,對提高區內市民環保意識和協調政府資源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總加起來,這些管制措施已將污染量減少89%。
尚未清除的污染主要來自屯門市鎮邊緣尚未鋪設污水渠的鄉村。村屋的廁所一般設有化糞池,可是廚房及洗澡用水則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道。自1995年開始,政府陸續完成不少污水渠改善工程。餘下的鄉村在1999年至2000年之間完成污水渠舖設工程。到2001年,屯門河水質已基本回復清澈水平。
美化工程
政府早於2007年提出為屯門河進行地區美化工程,到2010年,政府計劃斥資二億港元,作進行屯門河美化工程,最快於2011年動工,三年之後完成。計劃包括於屯門河附近進行一系列的美化工程,例如興建新天后廟廣場、連接屯門河兩岸的天后橋,以及提升屯門河兩岸的現有公園設施等等。[3]但到2014年,只活化天后廟廣場及耗資1.345億興建一條連接屯門河兩岸的仿古中國式設計行人橋,名為天后橋。[4]行人橋於2016年9月14日完工。
2017年3月,立法會議員姚松炎認為由於屯門河水質已經改善,建議利用項目餘款將屯門河的混凝土河堤改做植被,將天后廟廣場改造成季節性廣場,雨季時引入河水供市民嬉水,旱季時則舉辦墟市,同時將屯門河河口附近的巴士車廠土地改造成濕地,宣揚親水文化[5]。
同年11月,渠務署計劃在近輕鐵河田站一段約150至200米河旁進行綠化,並加設行人路,讓市民近距離觀賞河道,同時研究設置水上活動設施,如划艇。屯門區區議員譚駿賢認為加設水上活動設施是好事,但認為屯門河上游及下游污染問題嚴重,而且美化200米太短。[6]
2020年7月起,藝術推廣辦事處推出「非凡!屯門河」,邀請本地藝術創作者於屯門河周圍擺設藝術品美化環境。藝術品擺放點由屯門河畔公園沿屯門河延伸至杯渡路(南)休憩花園,涵蓋雕塑、城市、傢俬、編織、音樂等元素的互動裝置。[7]
-
藍地流往屯門河的無名明渠
-
屯門河近紅橋的一段周邊環境
-
屯門河近屯門河畔公園的一段周邊環境
-
屯門河近蔡意橋的一段周邊環境
-
屯門河近杯渡路以南的屯門工業區的一段周邊環境
-
屯門河下游的友愛橋
-
「非凡!屯門河」其一藝術品:「與貓為畔」,位於屯門河畔公園
相關參見
参考文献
- ^ 《河去河從:屯門河》,綠色力量,頁6,2012年,ISBN 978-962-8132-25-6
- ^ 朗屏站和黃竹坑站也是位於原明渠上方;但由於該兩段明渠較窄,故配合工程覆蓋成為馬路
- ^ 2億元美化屯門河終動工 《東方日報》 2010年10月31日. [2010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3日).
- ^ 譚美芳; 甘銘添. 10億活化屯門河勢爛尾. 東方日報. 2013年3月4日 [2014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7日).
- ^ 新招活化屯門河 倡改建植被濕地宣親水文化. 東方日報. 2017年3月30日 [2017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31日).
- ^ 鍾雅宜. 渠務署擬活化屯門河 設水上活動中心 區議員:市民成日投訴發臭. 蘋果日報. 2017-11-13 [2017-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
-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非凡!屯門河.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