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尼尼微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尼尼微战役
尼尼微之战
拜占庭-萨珊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627年12月12日
地点
尼尼微附近
结果 拜占庭胜利
参战方
东罗马帝国 萨珊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希拉克略 拉扎德  
Vahram-Arshusha V (被俘)
兵力
25,000-50,000[1] 12,000[2]
伤亡与损失
未知 6,000[2]

尼尼微之战是602年-628年的拜占庭-萨珊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拜占庭的胜利导致之后萨珊波斯的内战,并且恢复自己在中东地区原有的领土。然而,帝国权力和威望的恢复并没有持续很久,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哈里发国家再次将帝国推向毁灭的边缘。

背景

莫里斯皇帝被篡位者福卡斯谋杀后,万王之王霍斯劳二世以为恩人报仇为借口向拜占庭宣战。虽然波斯人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们征服了黎凡特埃及甚至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希拉克略皇帝的反击最终导致了波斯人的崩溃。希拉克略发动的战役打破了战略平衡,迫使波斯人转向防守并且使得拜占庭重新获得优势。波斯人与阿瓦尔人结盟,并企图攻占君士坦丁堡,但是他们在城下被击败。

当君士坦丁堡围城战进行时,希拉克略与西突厥汗國结成了同盟,他赠送给西突厥首领——统叶护可汗大量珍贵的礼物,并且承诺将紫色寝宫出生的公主——尤多西娅·艾彼法尼娅许配给他[3] 。作为回报,在626年,这些高加索的突厥人派出了四万大军进入波斯帝国劫掠和破坏,并引起了第三次波斯-突厥战争[4]拜占庭和突厥联军准备围攻第比利斯[5]

入侵美索不达米亚

在627年9月中旬,希拉克略留下统叶护可汗的军队继续围攻第比利斯,而他自己亲率大军攻入波斯的心脏地带。这时,他指挥着25000-50000人的军队和4万突厥盟军。然而,因为气候恶劣的冬季来临,这些突厥人很快离开了希拉克略[1]。希拉克略被拉扎德的12000人的军队跟踪[2] ,但他设法摆脱了拉扎德并攻入了波斯帝国的心脏——美索不达米亚[1]。希拉克略通过掠夺在乡间获得了食物和战马的饲料,留给尾随的拉扎德部队一片被洗劫一空的地区,以至于拉扎德无法获得补给,这给拉扎德的军队造成了损害[6][7]。627年12月1日,希拉克略渡过大扎布河,并在旧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的废墟附近扎营。这是一次从南向北的进军,并不在南进的路线上。然而,这一动作避免了落入波斯人的埋伏并被击败的结局。拉扎德则从另一方向逼近尼尼微。这时,3000名波斯援军正在赶来的消息迫使希拉克略迅速行动起来。他率军渡过底格里斯河,做出准备撤离波斯的假象[7][8]

尼尼微之战路线图

战场

希拉克略在大扎布河以西,距离尼尼微废墟一定距离的地方发现了一片平原[9]。这使得拜占庭军队得以发挥他们在长枪和近身格斗上的优势。而且,浓雾影响了波斯弓箭手的视野,使得拜占庭军队可以以很小的损失顶着波斯人的箭雨发起冲锋[8]。沃特·凯吉认为这场战役发生在卡拉姆雷斯河附近[10]

战役过程

拉扎德将他的军队分成三部分,然后发动了进攻[11]。希拉克略佯装撤退,吸引波斯军队来到平原,并出乎他们意料的发动了反击。在8小时的战斗后,波斯军队突然撤到附近的山脚下,虽然这并不是一场溃败,但是此时已经有6000波斯人阵亡了[12][13][2][14]

尼基弗鲁斯的《简史》中写到,拉扎德向希拉克略挑战,要求决斗。希拉克略接受了挑战,并轻松的将其一击刺于马下;另外两名波斯将领发起挑战,也被希拉克略击败。无论如何,拉扎德在这场战役中阵亡。而那3000名波斯援军抵达时波斯人大势已去[15]

影响

尼尼微之战不是一场彻底的胜利,因为拜占庭人没能占领波斯营地[16]。然而,这次重大的胜利已经足够摧毁波斯人的抵抗。再也没有一支波斯军队能阻止希拉克略的胜利大进军,他洗劫达斯塔格德——霍斯劳二世的宫殿所在,收获巨大的财富并收回历年战争中被波斯夺走的300吨黄金[17]。霍斯劳二世已经提前逃到埃兰的群山之中,并试图重整力量保卫泰西封[12][18] 。希拉克略暂时无法攻击泰西封,因为纳拉万河上的桥梁倒塌。

然而波斯军队背叛并推翻霍斯劳二世,拥立他的儿子卡瓦德·西罗埃为万王之王。霍斯劳二世在地牢中忍受5天饥饿后死亡,他在第五天被用弓箭缓慢的射死[19]。卡瓦德立刻向希拉克略求和。希拉克略没有乘机摧毁波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帝国也已經精疲力竭。在和约中,拜占庭收回所有被占领的土地,所有被俘的士兵。并且获得一大笔战争赔款。最重要的是,他们迎回真十字架和所有614年在耶路撒冷被夺走的圣物[19][20]。这场战役最终为罗马--波斯战争划上句号。

註腳

  1. ^ 1.0 1.1 1.2 Kaegi 2003,第158–159
  2. ^ 2.0 2.1 2.2 2.3 Kaegi 2003,第167
  3. ^ Kaegi 2003,第143
  4. ^ Norwich 1997,第92
  5. ^ Kaegi 2003,第144
  6. ^ Kaegi 2003,第159
  7. ^ 7.0 7.1 Kaegi 2003,第160
  8. ^ 8.0 8.1 Kaegi 2003,第161
  9. ^ Kaegi 2003,第162
  10. ^ Kaegi 2003,第163
  11. ^ Kaegi 2003,第161–162
  12. ^ 12.0 12.1 Norwich 1997,第93
  13. ^ Kaegi 2003,第163
  14. ^ Kaegi 2003,第169
  15. ^ Kaegi 2003,第170
  16. ^ Kaegi 2003,第168
  17. ^ Kaegi 2003,第173
  18. ^ Oman 1893,第211
  19. ^ 19.0 19.1 Norwich 1997,第94
  20. ^ Oman 1893,第21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