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仙翁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將
千里眼順風耳造型的大仙尪仔
表記
漢字 大仙尪仔
白話字 Tōa-sian ang-á
台語羅馬字Tuā-sian ang-á
先嗇宮神將
新竹南勢青南宮列位於靈安尊王神像旁的增祿司、陰陽司、文武判官、枷鎖將軍與謝范將軍神將

大仙翁仔,又稱大仙wāng大神尪仔神將將爺,是臺灣廟會及遶境活動中常見的陣頭表演之一。在表演過程中,演出者會將自身套入依據不同神祇模樣製作的大型人偶,並通常會配合北管或鑼鼓演奏,在街上遊行或進入廟宇裡面。其發源地為宜蘭地區,並在稍後於蘆洲(以蘆洲神將聞名,同時被稱作「神將的故鄉」,在數量與精緻度上較其他地區明顯突出)及大溪等地發展。

常見的神將有八家將千里眼順風耳、康趙元帥或四大元帥五營神將托塔天王中壇元帥二郎神君關平周倉韋陀伽藍彌勒濟公招財進寶童子、土地公包公鍾馗張柳將軍等。

起源

一般皆認為與北管的發展有關。大約在19世紀末期,蘭陽平原的北管分為「西皮」與「福路」兩派,兩派各自發展較勁,尤其是廟會活動,更是互別苗頭的時刻,據說一開始是西皮派使出舞龍,福路派見狀便扛出三太子李哪吒的「翁仔」(布偶),象徵「哪吒抽龍筋」來對抗,西皮派不甘示弱,接著便也扛出李靖的大翁仔,以示「李靖收哪吒」,就這樣一來一往,為廟會增添許多熱鬧的氣氛。流傳至今,在各項廟宇神明遶境出巡、刈香等活動中,都可看到大仙翁仔陣頭的蹤影。

是否祭拜性質

大仙翁仔平時廟宇內,都是擺放在神祇左右來充當護法、將軍、護衛等,也有祭拜性質,在大仙翁仔面前均有供桌(有些保護較嚴格會製作大型神櫃來保護)並放供品和香爐與酒杯,少許廟宇會放置金白錢等紙錢,供信眾參拜,但前提是要把大仙翁仔經過開光儀式後,才能參拜之,與一般雕刻之神像相同。如果該廟內神祇要出廟宇繞境、出巡..等也會隨著神祇出巡,當護駕神祇,也是台灣民俗陣頭不可或缺的一陣,且在腳步上有嚴格的規定,踩七星步並依神址模樣來表演其形象。大多數大型廟宇均是此模式。

近年來隨著少數小型宮廟為了吸引目光,添加LED燈條,並跳流行嘻哈舞蹈來出陣,如電音三太子或學校社團出資的大仙翁仔,但此類均無開光儀式,純粹表演性質,相對沒有祭拜性質,大仙翁仔均以三太子居多。而台灣藝人王彩樺成名曲〈保庇〉MV或其表演也是有加入大仙翁仔,也歸類此性質。

特別的一點,表演性質與祭拜性質兩種性質的三太子,均有差別,表演性質的三太子有一些配飾(如奶嘴、墨鏡、大型手套……等)來增添三太子的特別感,並加入LED燈條,走路時較為跳舞風格,而祭拜性質的三太子均持有法器,走路活潑但不失莊嚴,並沒有任何配飾。

喪葬出殯性質

喪葬出殯也有專屬的翁仔,出陣時與廟會類似,差別在廟會的陣頭是結上紅綵,喪事則是白色綵,但配樂就是傳統北管為主,通常金童玉女都是高型態出現,臉上有淚水等,但也有禁忌,殯葬儀式中所用像偶,喪禮結束一定都要以香火淨過並蒙上雙眼,以避免操作人員中邪

特殊造型神將

所有神將裡面,唯獨金雞、玉犬將軍或者牛頭馬面將軍,在頭部造型沒有統一規範,在頭部分為人面並戴上將軍頭盔,並在頭盔上放上象徵動物,或者頭部直接以動物形象展示。

頭盔(官帽)

神將的頭盔均採用京劇各類系帽,將之放大、誇飾後,搭配各式絨球、圓珠裝飾,材質分為紙盔、鐵盔、塑膠盔、金盔、皮盔等。

服飾

神將穿著服裝也採用京劇風格。又細分為袍(蟒袍和鳳袍)、背甲、靠旗(武將類神祇背後的四面令旗、小型三太子元帥則五面)、褶子、半甲、僧服

配件

  • 頭部配件又分為篙錢(只有七爺八爺和千里眼順風耳特有)、鹹光餅(分為大餅一個或小餅一串)。
  • 手部配件:陰(地府)系神明多持拿刑具,陽系(天庭)持拿配劍、銅錘、拂塵令旗方天畫戟斧頭等,但最多繞境均採取陰系、陽系均可持拿的手錢、手絹等。
  • 背揹配件:以神將武器為主,均大多都是寶劍及特殊法器,七爺背紙傘。但大多數神將均無配件。

配樂團隊

在神將後方或前方均有一團奏樂的團隊,襯托神將舞動的莊嚴,團名通常是:某某社、某某軒、某某團等。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