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
唐弢 | |
---|---|
出生 | 中國浙江省镇海县 | 1913年3月3日
逝世 | 1992年1月9日 中国北京市 | (78歲)
母校 | 上海华童公学 |
配偶 | 沈絜云 |
儿女 | 唐若昕 |
唐
生平
1913年3月3日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现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唐弢虽年少家贫,父亲却一心支持他上学。14岁时,父亲典押房屋,将他送到上海洋人办的华童公学。但因家贫,只读到初中二年级便被迫辍学,靠自学写作成才。唐弢发表的文章造就了他与鲁迅的会面。
1929年唐弢于上海华童公学正科二年级肄业,即从事邮政工作,并写作投稿辅以生计。1933年开始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发表文章,后参加左翼文艺运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含有很强的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有文艺抒情,意味隽永的;又时针对时弊,笔锋锐利;亦有抨击社会黑暗的激烈议论。因唐弢所写的文风格式和鲁迅很相似,达到乱真的程度;国民党曾一度误认唐弢所写的文章为鲁迅之手笔。
抗战期間,唐弢在上海参加救亡活动,坚持抗日文化运动。1938年,唐弢参加了《鲁迅全集》编校工作。后来还辑录、考订了鲁迅的佚文;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又编辑《文艺界业刊》,并与柯灵在《万象》期刊一起共事,发表包括“书话”和其他杂文的文章。1944年,在上海为逃避日本宪兵追捕,以王晦庵的化名藏身沪西徐家汇;后发表书话文章时,都以“晦庵”署名。抗日胜利后,唐弢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等民主运动。1946年《周报》被禁,转任《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1947年任震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鲁迅研究室顾问,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及《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职务。
195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1979年和1988年亲身赴日,搜集鲁迅早年留学东瀛的史料。1992年1月9日逝世。
藏书
唐弢爱读书,也爱买书与藏书。1926年他到了上海,当时上海卖旧书的地方有汉口路、福州路、城隍庙和老西门。刚进中学时,唐弢喜爱南社诗人作的旧体诗,于是就从卖旧书的地方零星购了些文言著作如:《南社丛刻》、《国粹丛书》等近似现在所谓丛刊一类的旧书;又零星购了一些“五四”绝版的白话单行本书及“五四”以来的期刊如《莽原》第一卷合订本等。到了抗战期间他就开始秘密地购书、藏书。1942年上海被日军侵占,人们逃难时遗下的许多珍贵书刊,不识者都当作废纸或被卖掉,或烧毁。就是这样这批在日占時期在上海大批集中购买的书,奠定了唐弢日后的大量藏书基础。抗战后,唐弢做研究的工作又不断的购了很多书,他爱书,所以日积月累藏了很多书。唐弢的收藏中,以新文学时的书刊最为系统、齊全。唐弢到了晚年藏书之富,在文化界首屈一指。
唐弢去世后,家属将其藏3万多册藏书和1万多册期刊捐赠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著作
唐弢的散文、随笔创作集主要有:
- 《推背集》(1936年)
- 《海天集》(1936年)
- 《短长书》(1940年)
- 《投影集》(1940年)
- 《劳薪辑》(1941年)
- 《识小录》(1947年)
- 《落帆集》(1948年)
- 《学习与战斗》(1955年)
- 《唐弢杂文选》(1955年)
- 《繁弦集》(1958年)
- 《莫斯科抒情及其他》(1958年)
- 《晦庵书话》(1980年9月,北京:三联书店)
- 《生命册上》(1984年)
唐弢參與主编、辑录的学术论文主要有:
- 《鲁迅全集补遗》(1946年)
-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1952年)
- 《向鲁迅学习》(1953年)
- 《鲁迅在文学战线上》(1957年)
- 《燕雏集》(1962年)
- 《海山论集》(1979年)
- 《鲁迅的美学思想》(1984年)
-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 《鲁迅论集》
- 《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
- 《文章修养》
- 《中国现代文学史》(3卷本)
-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问题》
另有:《唐弢文集》(10卷)(199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笔名
笔名:晦庵、风(凤)子、凤、若思、潜羽、韦长、怀三、仇如山(仇山)、桑天(桑天导)、南宫离、唐弓衣、忍士、公衣、双替、将离、横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