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湯
周金湯(17世紀—1661年),字憲洙,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1],明朝、南明軍事人物。
生平
周金湯少年時擅長詩賦,但長大後喜好兵法,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武舉人,十三年(1640年)聯捷武進士[2],就選前見四方亂象叢起,走遍吳楚兩粵觀察山川屯兵和扼塞位置,三年後回家,帶妻子寄住陽江海島中,泣別說:「我現在委身於君上了,國家多難,必當馬草裹屍,以防萬一,你不要顧念我。」前往謁選,獲授上湖守備,訓練士兵精銳,能以少擊多,連戰皆勝,調任永州都司、副總兵。
永曆元年(1647年)五月,周金湯窺視永州城空虛,糾集壯士二百人在晚上登城,收復永州,並追擊清兵至祁協排山,其後永州再次失陷,他退守全州,與熊兆佐屯駐三義鋪,防備宜湘小路。二年(1648年)二月郝永忠劫掠桂林,事後他入城安置保護婦女,待家屬認領,又請瞿式耜入城安定當地,三月和焦璉、熊兆佐軍隊聯合,而趙應選、胡一青部隊先後來臨,南明軍隊軍心振奮,他也擢為都督總兵。清兵迫近,何騰蛟督師三面出擊,他和熊兆佐自榕樹門出戰鳳凰坪,大敗清兵並收復全州,掛果毅將軍印,封漳平伯,由御史倪炳元監督他和馬養麟軍隊。
永曆三年(1649年),周金湯守衛永州,八月時與熊兆佐在大嵩橋立柵拒戰,永州因此失陷,不久他晉封太子太師,提督勇衛營,四年(1650年)八月,他屯駐連州朱岡,桂林失守後火燒梧州走入博白;七年(1653年)六月收復石城,閏七月跟隨從李定國攻打肇慶,以數萬兵力收復化州,斬殺敵軍參將應太極,又收復遂溪,招降清將陳琪,到九月兩地又再失陷,他前往石城會合鄧耀兵馬,其後自防城走至上思、南寧。
永曆十年(1656年)五月,周金湯於欽州貼浪戰敗,十一年(1657年)永曆帝入滇京,命他與賀九儀在南寧固守行在門戶,十二年(1658年)正月又與曹延生、太監劉國柱自龍門航海前往思明冊封鄭成功,因為大風覆舟回航,很快朝廷命他聯同職方主事許如桂、太監劉之清再次前往。
永曆十四年(1660年),周金湯在雷州、廉州海上起兵,與王懋德屯鎮隔水南廳,八月他戰敗,與周宗鼎被清軍擒獲,囚禁半年後不接受誘降,於是被殺害,行刑前監斬給他紙筆,他奮然寫下絕命詩,廣州人將他葬在府城辰門外周家埔。他生平好學,嘗寫下《老子金剛經選》、《唐詩明詩》等集,但都散佚不存[1][3]。
引用
- ^ 1.0 1.1 錢海岳《南明史·卷六十五·列傳第四十一》:周金湯,字憲洙,莆田人。崇禎十三年武進士。少善詩賦,壯好兵法,精騎射劍槩。時天下方亂,歷吳、楚、兩粵,徧觀山川屯兵扼塞,結納其邑中少年豪傑,三年乃歸。挈妻子寄陽江海島中,泣別曰:「國家多難,吾當馬草裹屍,冀圖萬一。若輩勿以我為念也。」謁選上湖守備,訓練精銳,能以少擊眾,所向皆捷。遷永州都司、副總兵。永曆元年五月,覘城空虛,糾壯士二百人,夜鼓噪而登,復永州,追清兵至祁協排山,去衡州百里。永州陷,守全州,與熊兆佐屯三義鋪,防宜、湘小路。二年二月,桂林之變,首入城,收婦女置別室護之,待家屬認領。請瞿式耜入城,桂林乃安。三月,式耜、何騰蛟在桂林,金湯與焦璉、兆佐合兵。已趙應選、胡一青先後至,軍遂振。歷擢都督總兵。清兵迫,騰蛟督師三面出,金湯、兆佐共出榕樹門,戰鳳凰坪,沿左山東下,横擊破陳,清兵大崩,遂復全州。挂果毅將軍印,封漳平伯,以御史倪炳元監金湯、馬養麟軍。三年,守永州。八月,與兆佐立柵大嵩橋,拒戰不勝,城遂陷。尋晉太子太師,提督勇衛營。四年八月,屯連州朱岡。桂林陷,火梧州走博白。七年六月,復石城。閏七月,從李定國攻肇慶,以數萬人復化州,斬參將應太極;復遂溪,降其將陳琪。九月復陷,至石城,合鄧耀兵。久之,自防城走上思、南寧。十年五月,敗於欽州貼浪。七月,陳志祿、梁信、黃桂中、贊中、寧學向、廖覲乾、隆見規起兵復靈山。守備陸國相反正,斬知縣徐尚介。羅應駟起兵全州應之。十月,志祿敗死。十一年,上幸滇京,命與賀九儀守南寧,固行在門戶。十二年正月,與曹延生及太監劉國柱,齎印冊自龍門航海思明封鄭成功,大風舟覆,回。繼命同職方主事許如桂、太監劉之清往。十四年,起兵雷、廉海上,與王懋德屯隔水南廳。李嘗榮自海陵降清。八月,金湯戰敗,與周宗鼎被執。係獄半年,誘降不從,從容就義。監刑者授以紙筆,問所欲言。金湯奮然書絕命詩與之。粵人葬之廣州辰門外周家埔。
- ^ 乾隆《莆田縣志·卷十五·選舉志》:武科……明……崇禎十二年己卯(武舉人)……周金湯 庚辰會舉,有傳
- ^ 乾隆《莆田縣志·卷二十九·人物志》:周金湯,字憲洙,少時折節讀書,著詩賦。及壯,好孫吳兵法,因學劔梁弓馬,皆精其能。崇禎庚辰以武經成進士。將就選,見四方亂起,乃歷吳楚兩粵,遍觀山川屯兵,扼塞處,習其邑中少年。三年歸,挈妻子寄陽江海島中泣而別,曰:「吾今委身於君矣。國家多難,當馬草裹屍,冀圖萬一,若輩勿以我為念也。」往謁選,授上湖守備,訓練精銳,後歷官破陣、克復,以智勇稱。後死於粵東,粵人葬之今廣州辰門外,外有周家埔是其墓所在。生平好學,嘗著老子金剛經選、唐詩明詩,其文稿惜散佚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