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厄立特里亞經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厄立特里亞经济
厄立特里亞納克法
货币厄立特里亞納克法 (ERN)
财政年度1月 - 12月
贸易组织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非洲開發銀行
统计数据
GDP名義: 31.08億美元 (2012年估計)[1]
購買力平價: 44.12億美元 (2012年估計)[1]
GDP增长率
7.53% (2012年估計)[1]
人均GDP
549美元 (名義), 780美元 (購買力平價) (2012年估計)[1] (名義:174位;購買力平價:183位)
各产业GDP
農業 (11.6%), 工業 (30.6%), 服務業 (57.8%) (2012年估計)
17% (2012年估計)
50% (2004年估計)
劳动力
193.5萬 (2007年估計)
各产业劳动力
農業 (80%) 服務業 (20%)
主要产业
飲料、水泥、服裝和紡織品、食品加工、輕工業、鹽
182 (2013年)[2]
对外贸易
出口3.04億美元 (2012年估計)
出口商品
食品、家畜、小型製品、高粱、紡織品
主要出口伙伴
 中国 8.5%,  埃及 4.8%  義大利 30.5%,  沙烏地阿拉伯 8.8%,  苏丹 24%,  英国 5.7% (2008年估計)
进口9.39億美元 (2011年估計)
进口商品
機械、油產品、食品、工業製成品
主要进口伙伴
 巴西 5.9%,  中国 11.1%,  埃及 11.9%,  印度 8.9%,  義大利 7.2%,  德国 7.2%,  沙烏地阿拉伯 15.7%,  南非 6.5%,  韩国 4.3% (2008年估計)
外债总额
10.26億美元 (2012年12月31日估計)
公共财政
國內生產總值的118% (2012年估計)
收入8.38億美元 (2012年估計)
支出11.9億美元 (2012年估計)
1.71億美元 (2012年估計)
主要数据来源: CIA世界概况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数据单位均为美元

厄立特里亞經濟近年大幅增長,2012年10月的國內生產總值較2011年增加7.5%[3],然而從國外匯回的工資估計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2%[4]。厄立特里亞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如黃金花崗岩大理石鉀肥,該國經濟因獨立戰爭經歷極端變化。

2011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7%[5],是世界上增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之一。經濟學人智庫預計該國在2013年保持高速增長率8.5%[6]

經濟史

在1950年代初被贈予埃塞俄比亞時,厄立特里亞的城市和工業基礎設施發展程度高於埃塞俄比亞,該國評論家指出工業化自此集中在埃塞俄比亞其他地區。埃塞俄比亞把厄立特里亞最大的42間工廠國有化,並在長年內戰期間有系統地瓦解厄立特里亞的工業。當厄立特里亞在1993年從埃塞俄比亞脫離獨立時,其經濟已被戰爭重创,依賴港口和小規模農業的收入。1998年至2000年之間,雙邊貿易因與埃塞俄比亞發生衝突而停止,港口活動和收入大幅減少。根據世界銀行估計,該國在戰爭期間損失價值2.25億美元的牲畜,破壞5萬5千戶家庭。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出現零增長,2000年更收縮1%[7]。該國生產力最高的西部地區不能種植農作物,導致糧食產量下降62%。公共建築物的損壞程度估計約值2,400萬美元。[4]

國內生產總值

厄立特里亞出口產品

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估計為40.37億美元,較2010年增長8.7%,主要由於農業產量增加、採礦業擴展和黃金價格上升。該國缺乏根據行業分布的經濟數據,但根據一些估計,2011年服務業工業農業分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5%、34%和11%[8]。然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因現時在邊界發生的問題而受到損害。

工業

農業、林業和漁業

2004年,農業僱用近八成人口,但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4%,雖然農業因現代化的養殖設備和技術以及興建水壩而得以改善,但仍受制於缺乏金融服務及投資。主要農產品有大麥、豆類、奶製品、扁豆肉、小米、皮革高粱、畫眉草和小麥。厄立特里亞的100萬名國民因與埃塞俄比亞爆發戰爭遷徙,加上地雷廣泛存在,使農業部門的生產力下降。目前,該國幾乎四分之一最有生產力的土地仍因1998至2000年與埃塞俄比亞的戰爭而持續荒廢。

雖然林業不是該國的主要經濟產業,但森林佔地158.5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5%。2004年圓木總產量126.6萬立方米,幾乎全部用作燃料。自1993年以來,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的軍隊參與植樹和其他綠化活動,1990至200年期間森林砍伐平均每年增長0.3%。

該國捕魚業的可靠數字很難獲得,然而該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為現時大多是手藝性的捕魚業提供顯著擴展的機會。厄立特里亞把從紅海捕撈的海魚和海參出口至歐洲亞洲的市場。馬薩瓦有望興建新機場和復修當地港口設施,可能增加高價海鮮的出口量。2002年出口量約1.4萬噸,而估計最大穩定出口量近8萬噸。一間建於1998年的魚品加工廠現時每月出口150噸冷凍魚類,銷往英國德國荷蘭的市場。在1995年和2002年,該國兩次因紅海捕魚權與也門出現緊強局勢。厄立特里亞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不洽,可能會阻礙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4]

畜牧業

厄立特里亞的牲畜大部分是綿羊、山羊、牛(尤其是瘤牛)和駱駝,2001年牲畜數目為210萬頭羊、170萬頭山羊、195萬頭牛、7.5萬頭駱駝和140萬隻雞,同年出產3.09萬噸肉類、3.92萬噸牛奶和2千噸雞蛋。政府強調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以減少依賴因戰爭出現的國際救援。

採礦和礦物

厄立特里亞大量礦藏未被採探。根據厄立特里亞政府,1998年手工採礦的黃金產量為573.4公斤,但實際黃金總儲量不詳。外國觀察員指出,該國有開採觀賞大理石花崗岩的優秀潛力。截至2001年,約10間礦業公司已取得牌照開採多種礦物。據報該國政府正在進行地質調查,以供潛在採礦業投資者使用。該國被埋下數十萬顆地雷,與埃塞俄比亞接壤的邊界更為普遍,是發展探礦業的一大障礙[4]

2011年初,Nevsun Resources完成碧沙的採礦項目,預計每年出產35萬盎司黃金,並在金礦耗盡後開採[9]

工業和製造業

獨立戰爭結束時,埃塞俄比亞把厄立特里亞的大型工廠國有化和分拆,加上政府武器破壞基礎設施,導致所有工業停產。其他工廠的效率普遍偏低,大部分工業需要大量投資以實現生產力。此後,工業出現增長,2002年製品包括飲料、加工食品、煙草、皮革、紡織品、金屬製品、化工、印刷、非金屬礦產、建材、鹽、紙和火柴。政府尋求把這些工業私有化,推出多項誘因如豁免所得稅、分配進口外匯的優惠待遇、外匯轉移出境的相關規定。2002年,該國有約二千間製造業公司經營。

紅海地底被認為擁有大型石油儲量,石油業有發展潛力。2011年,美國CMS能源公司與厄立特里亞簽訂勘探東北部Dismin Block的協議。該國唯一的煉油廠設於阿薩布,每天最高煉油量1.8萬桶,於1997年因經營成本高昂關閉。建築業因建設項目增長,包括建設和擴建發電廠、修建道路、機場和水壩、提升港口質素、興建學校和醫院。

2005年,工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6.3%,比例一直增長至2011年的34%。新興工業包括食品加工、飲料、服裝、紡織品、、水泥和商業修船。[4]

能源

家居消耗超過八成能源生產總量,2001年電力生產估計約2.2億千瓦時,同年用電量估計為205.1千瓦時。2003年,位於馬薩瓦以南的發電廠落成,產電量88兆瓦,該項目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布扎比資助,竣工日期因與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延遲近三年。2001年全年石油消耗量估計約37萬噸。該國沒有生產本地石油,厄立特里亞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通過國際競爭性招標進行採購。根據美國商務部,陸上和離岸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的機會存在,但這些前景尚未實現。該國的太陽能製造企業增加,使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情況稍微增加。厄立特里亞政府已表示有興趣開發替代能源,包括地熱、太陽能和風力發電。[4]

服務

2011年,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5%。金融服務是服務業的主要部分,主要市場參與者有央行厄立特里亞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Eritrea)、厄立特里亞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 of Eritrea)、厄立特里亞房屋和工商銀行(Housing and Commerce Bank of Eritrea)、厄立特里亞農業和工業銀行(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Bank of Eritrea)、厄立特里亞投資與發展銀行(Eritrean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Bank)和厄立特里亞國家保險公司(National Insurance Corporation of Eritrea)。[4]

旅遊業

融資困難、地下埋有大量地雷、與鄰國關係持續緊張,是阻礙厄立特里亞旅遊業發展的因素。根據世界旅遊業組織,2002年國際旅客收入僅7,300萬美元。[4]

銀行與金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該國的商業銀行全數由政府擁有和經營,並似乎符合審慎的規定。商業銀行業雖然因外匯交易收入而利潤豐厚,但受高比例的不良貸款窒礙。大多數商業銀行的核心借貸活動收入不足以支付運營成本。[4]

勞動人口

該國約八成人口從事農業,其餘兩成人口從事工業和服務業,201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75美元。

貨幣、匯率和通貨膨脹

厄立特里亞官方貨幣是1997年11月推出的厄立特里亞納克法(ERN)。2005年初,該國政府下令國內所有交易必須以納克法進行,希望藉此增加外國資本儲備,其後不久把持有或兌換外幣列為非法。截至2005年1月1日,政府把匯率訂立為1美元兌換15厄立特里亞納克法。[4]

通脹仍然是該國的問題,尤其是由於多年乾旱推動糧食價格上漲和國防支出仍然高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3年平均通脹率達到23%。[4]

政府財政預算案

厄立特里亞政府不公布預算,難以評估其財政狀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3年整體財政赤字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7%。該年度的政府開支估計為3.75億美元,但收入只有2.35億美元。2002年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2%。目前支出繼續超過預算支出,尤其是在國防和其他斟酌性支出。貨幣政策仍屈從於政府的融資需求,債務處於不可持續的高水平,情況在遣散軍隊前不太可能改變[4]。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槪況,厄立特里亞政府收入7.15億美元,支出10.2億美元[10]

對外經濟關係

中國南韓意大利南非德國都在積極尋求進軍厄立特里亞市場的機會。雖然美國在該國只有少量投資,但該國的美國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

2011年,該國進口貨物價值約9億美元,包括機械、石油產品、食品和製成品,主要來自巴西中國埃及印度意大利德國沙特阿拉伯南非。同年,出口總值4.15億美元,大部分是散裝糧食、牲畜、小型製品、高粱和紡織品,主要銷往中國埃及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蘇丹英國。最近,魚類、花卉和食鹽新增至出口貨物名單。

該國政府的規定旨在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國競爭,加上一般投資氣氛欠佳,阻礙外商投資。主要外國投資者包括中國韓國意大利、南非、德國和世界銀行[4]

該國政府傾向由私營部門投資官方援助計劃,拒絕外國援助,因此往往與援助國和國際機構的關係困難。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2.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ctober 2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8). 
  2. ^ Doing Business in Eritrea 2013. World Bank. [2012-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3.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Retrieved October 2012.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Eritrea country profi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brary of Congres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September 2005).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text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5. ^ 存档副本. [201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6. ^ 存档副本.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3). 
  7. ^ 存档副本.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8. ^ 存档副本.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4). 
  9. ^ 存档副本.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7). 
  10. ^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er.html%7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