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卷尾斑袋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卷尾斑袋貂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演化支 有袋類 Marsupialia
目: 雙門齒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貂科 Phalangeridae
属: 斑卷尾袋貂屬 Spilocuscus
种:
卷尾斑袋貂 S. gymnotis
二名法
Spilocuscus gymnotis
(Zimara, 1937)
卷尾斑袋貂分布區域

卷尾斑袋貂學名Spilocuscus rufoniger,英語:Black-spotted cuscus),又稱「黑斑袋貂[2],是一種有袋類動物,屬於袋貂科。該物種顏色鮮艷,是除袋貓外體型最大的袋貂科動物,於新幾內亞北部森林中發現。由於濫捕與棲息地破壞,捲尾斑袋貂的數量已急遽減少,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1]

特徵

卷尾斑袋貂是袋貂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成年的卷尾斑袋貂的平均重量可達6至7公斤(13至15磅),身長約120釐米,雌性體型較雄性大。皮毛濃密,呈紅、黑色相間,並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顏色。雌性毛色為塊狀分布,雄性則為點狀分布。雌性育兒袋前開,並有四個乳房[3]

頭部呈圓形,鼻子短而尖,額顱骨凸出,眼睛大且分離,內耳有稀疏短毛[4]

前爪彎曲,尖端銳利便於攀爬。前爪的前兩指與後三指相對。後腳的腳趾用於抓取物體和樹枝,沒有爪子,第二和第三趾融合在一起。尾巴的尖端裸露,下方有繭紋,便於拾取食物[3]

習性

卷尾斑袋貂是夜行性樹棲型動物,只有少數時間會在地面活動。它們行動緩慢,喜歡獨居,並有強烈的地盤意識與攻擊性[3]

棲息地

卷尾斑袋貂是新幾內亞島的原生種,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未開發山地,熱帶森林、次生林和叢林地區[3]

保育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自2010年以來,卷尾斑袋貂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4]。由於棲息地遭到人為破壞,該物種的數量急劇下降。此外,卷尾斑袋貂也因肉與毛皮而遭到濫捕[3]

參考文獻

  1. ^ 1.0 1.1 Leary, T., Singadan, R., Menzies, J., Helgen, K., Allison, A., James, R., Flannery, T., Aplin, K., Dickman, C. & Salas, L. (2016). Spilocuscus rufoniger.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doi:10.2305/IUCN.UK.2016-2.RLTS.T20639A21949788.en
  2. ^ 趙丕慧(譯),《我在怪怪島的日子》(原作:Tim Flanne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 : 皇冠,2002)。
  3. ^ 3.0 3.1 3.2 3.3 3.4 Bey, Lisa (2014). Spilocuscus rufoniger: Black-spotted Cusc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imal Diversity Web.
  4. ^ 4.0 4.1 Evolutionary Distinct & Globally Endangered (2010). Black-spotted cuscus (Spilocuscus rufonig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SL Living Con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