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元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欣(?—?),字慶乐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使持节、散骑常侍、司空、司州牧、车骑大将军、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北魏宗室、官员,西魏八柱国之一。

生平

元欣性格粗俗轻率,喜好饲养鹰犬。魏孝明帝元诩初年,元欣出任通直散骑常侍北中郎将,又出任冠军将军荆州刺史,转任征虏将军齐州刺史。元欣在荆州和齐州很得人心,又出任征东将军太仆卿[1][2]

孝昌三年(527年),齐州平原县百姓刘苍生、刘钧、房须等人作乱,攻克郡县,屡次击败齐州官军。元欣想逼迫正在为父亲守丧的房士达担任将领,房士达以礼节坚决推辞。元欣于是命令房士达的朋友冯元兴对房士达说:“如今全州境的人都跟从逆贼,贼人兴盛起来,如果他们攻陷州城,你家难道能独自保全?既然穷困到如此地步,怎么能顾及礼教呢?”房士达不得已应招,率领外城的州民两千多人东西讨伐,将逆贼全部击败[3][4]

建义元年五月丁巳朔(528年6月3日),尚书右仆射元罗出任东道大使,与副大使征东将军光祿勳元欣一起巡视各地,升降官员的官职,先施行后报告[5][6][7]。当时通直散骑常侍高乾邕与弟弟们率领流民在齐州平原郡起兵,屡次击败州军,魏孝庄帝元子攸诏令元欣前往喻示旨意,高乾邕才投降[8]永安元年九月己巳(528年10月13日),征东将军、齐州刺史元欣被封为沛郡王,食邑一千户[9][10]永安三年(529年),元颢进入洛阳后,北魏黄河以南的州郡大多归附了他。元欣召集文武官员商议何去何从,元欣说:“北海王元颢和长乐王元子攸都是我的堂兄弟,现在皇位并未落入外人之手,我打算接受元颢的赦免,诸位认为如何?”在座的文武官员无不大惊失色。只有军司崔光韶高声说:“元颢受南梁节制,向本朝发兵,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来资助仇敌,这样的乱臣贼子当代没人比的上。难道仅是因为大王您一家的事情而对他切齿痛恨,下官等人都受朝廷的恩典,不敢服从元颢。”长史崔景茂、前任瀛州刺史张烈、前任郢州刺史房叔祖、征士张僧皓等人都说:“军司的意见对。”元欣就杀了元颢派来的使者[11][12][13]

普泰元年三月癸酉(531年4月5日),特进、车骑大将军、沛郡王元欣出任太傅、司州牧,改封淮阳王[14][15][16]太昌元年五月丙申(532年6月21日),太傅、淮阳王元欣升任太师,封沛郡王[17][18]太昌元年九月癸丑(532年11月5日),元欣被改封为广陵王[19][20]。永熙二年七月壬辰(533年8月11日),元欣出任大司马侍中开府[21][22][23]永熙三年五月丙申(534年6月11日),魏孝武帝元修任命使持节、侍中、大司马、开府、司州牧、广陵王元欣出任左军大都督[24]

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后,元欣前往投奔西魏都督李延孙,在李延孙的帮助护卫下抵达长安[25][26][27]。元欣在西魏宗室中受到的礼遇最高,自广平王元赞等各王,受到的待遇都在元欣之下[2]大统元年正月甲子(535年3月6日),元欣出任太傅[28][29],又担任录尚书事。大统三年(537年)五月,广陵王元欣出任太宰[30][31]。元欣又和扶风王元孚、录尚书事念贤等人同时担任正直侍中[32]。元欣又出任中军大都督。大统十四年(548年)五月,元欣出任太傅[33][34]。魏文帝元宝炬对元欣说:“王三度出任太傅,两次担任太师,从古至今的大臣,没听说过这样的例子。”元欣谦让辞谢而已。元欣之后又出任司徒,在魏恭帝拓跋廓初年升任大丞相。元欣只是因身为宗室而位列八柱国,周旋于宫廷并不领兵[35][36],去世后谥号。元欣喜好经营产业,进行了许多栽培,京城著名的水果都出自元欣的果园,但是元欣引荐的人和自己的属官都不是有德行的人,被世人所鄙视[2]

八柱国的身份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毛汉光指出,元欣拜柱国大将军完全是安抚北魏宗室之意,《北史》和《魏书》虽然记载元欣“性粗率,好鹰犬……好营产业,多所树艺,京师名果,皆出其园。所汲引及僚佐,咸非长者,为世所鄙。”但在肃宗初(516年左右)元欣为北中郎将,此职务是戍守大洛阳地区之北大门,需实际统领部队,元欣又曾任荆州刺史、齐州刺史,“欣在二州,颇得人和”,且当魏孝武帝与高欢决裂时,元欣任洛阳地区包围战的“左军大都督”。元欣在长安期间修葺林园,僚佐不才,正是历史上忧谗畏讥、明哲保身的一贯作法,甚至被调侃:“‘王三为太傅,再为太师,自古人臣,未闻此例。’欣逊谢而已。”元欣“从容禁闱”,没有实际军权,或许可以从官职上看出,在《周书》卷十六卷末的记载之中,其他六个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的官职之中,都有“大都督”之衔,惟独元欣没有,按大都督是府兵前期的重要督将,实际统军者都有各种“都督”之衔,《周书》列传中极为常见。元欣无“大都督”之衔似不应是《周书》之忽略记载[37]

家庭

兄弟姐妹

儿子

  • 元孝遵,北周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

孙子

  • 元岩,隋朝给事黄门侍郎、龙涸县公

参考资料

  1. ^ 《魏书·卷二十一上·列传第九上》:恭兄欣,字庆乐。性粗率,好鹰犬。肃宗初,除通直散骑常侍、北中郎将。出为冠军将军、荆州刺史,转征虏将军、齐州刺史。欣在二州,颇得人和。又为征东将军、太仆卿。孝庄初,封沛郡王,邑一千户,后改封淮阳王。出帝时,加太师、开府。复封广陵王。除太傅、司州牧,寻除大司马。随出帝没于关中。
  2. ^ 2.0 2.1 2.2 《北史·卷十九·列传第七》:恭兄欣,字庆乐,性粗率,好鹰犬。孝庄初,封沛郡王,后封淮阳王。孝武时,加太师、开府,复封广陵王,太傅、司州牧,寻除大司马。孝武入关中,欣投托人使达长安,为太傅、录尚书事。欣于中兴宗室,礼遇最隆,自广平诸王,悉居其下。又为大宗师,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文帝谓欣曰:“王三为太傅,再为太师,自古人臣,未闻此例。”欣逊谢而已。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薨,谥曰容。欣好营产业,多所树艺,京师名果皆出其园。所汲引及僚佐咸非长者,为世所鄙。
  3. ^ 《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孝昌中,其乡人刘苍生、刘钧、房须等作乱,攻陷郡县,频败州军。时士达父忧在家,刺史元欣欲逼其为将,士达以礼固辞。欣乃命其友人冯元兴谓之曰:“今合境从逆,贼徒转炽,若万一陷州,君家岂得独全?既急病如此,安得顾名教也。”士达不得已而起,率州郭之人二千余人,东西讨击,悉破平之。
  4.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一》: 魏齐州平原民刘树等反,攻陷郡县,频败州军。刺史元欣以平原房士达为将,讨平之。
  5. ^ 《魏书·卷十·帝纪第十》:五月丁巳朔,加大将军尔朱荣北道大行台。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祿勳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后闻。
  6.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五月丁巳朔,以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光祿勳元欣副之,循方黜陟,先行后闻。
  7.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二·梁纪八》:五月,丁巳朔,魏加尔朱荣北道大行台。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光祿勳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后闻。
  8. ^ 《魏书·卷十·帝纪第十》:通直散骑常侍高乾邕及弟等,率合流民、起兵于齐州之平原,频破州军,诏东道大使元欣喻旨,乃降。
  9. ^ 《魏书·卷十·帝纪第十》:己巳,以征东将军、齐州刺史元欣为沛郡王。
  10.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九月己巳,以齐州刺史元欣为沛郡王。
  11. ^ 《魏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及元颢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风靡。而刺史、广陵王欣集文武以议所从。欣曰:“北海、长乐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诸君意各何如?”在坐之人莫不失色,光韶独抗言曰:“元颢受制梁国,称兵本朝,拔本塞源,以资仇敌,贼臣乱子,旷代少俦,何但大王家事所宜切齿,等荷朝眷,未敢仰从。”长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张烈、前郢州刺史房叔祖、征士张僧皓咸云:“军司议是。”欣乃斩颢使。
  12. ^ 《北史·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及元颢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风靡。刺史广陵王欣集文武以议所从,在坐之人,莫不失色。光韶独抗言曰:“元颢受制梁国,称兵本朝,乱臣贼子,旷代少畴。何但大王家事,所宜切齿。等荷朝眷,未敢仰从。”长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张烈、前郢州刺史房叔祖、征士张僧皓咸云:“军司议是。”欣乃斩颢使。
  13.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三》:颢既入洛,自河以南州郡多附之。齐州刺史沛郡王欣集文武议所从,曰:“北海、长乐,俱帝室近亲,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诸君意何如﹖”在坐莫不失色。军司崔光韶独抗言曰:“元颢受制于梁,引寇仇之兵以覆宗国,此魏之乱臣贼子也;岂唯大王家事所宜切齿,下官等皆受朝眷,未敢仰从!”长史崔景茂等皆曰:“军司议是。”欣乃斩颢使。光韶,亮之从父弟也。
  14.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三月癸酉,封长广王晔为东海王。诏太师、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鲁郡王肃还为太师;特进、车骑大将军、沛郡王欣为太傅、司州牧,改封淮阳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彭城王尔朱仲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并为大将军;柱国大将军、并州刺史、颍川王尔朱兆为天柱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左卫将军、大都督、晋州刺史、平阳郡开国公齐献武王封勃海王,增邑五百户;特进、车骑大将军、清河王亶为仪同三司;侍中、太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太保;开府、前司徒公长孙稚为太尉公、录尚书事;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赵郡王谌为司空公。
  15.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三月癸酉,封长广王晔为东海王;以青州刺史、鲁郡王肃为太师;沛郡王欣为太傅、司州牧,改封淮阳王;以徐州刺史彭城王尔朱仲远、雍州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并为大将军;以柱国大将军、并州刺史、颍川王尔朱兆为天柱大将军;封晋州刺史、平阳郡公高欢为勃海王;以特进、清河王亶为太傅;以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太保;以赵郡王谌为司空。
  16.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癸酉,魏封长广王晔为东海王,以青州刺史鲁郡王肃为太师,淮阳王欣为太傅,尔朱世隆为太保,长孙稚为太尉,赵郡王谌为司空,徐州刺史尔朱仲远、雍州刺史尔朱天光并为大将军,并州刺史尔朱兆为天柱大将军;赐高欢爵勃海王,征使入朝。
  17.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五月丙申,前废帝广陵王殂。以太傅、淮阳王欣为太师,封沛郡王;司徒公、赵郡王谌为太保;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清河王亶仪同三师;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州牧、南阳王宝炬为太尉公;侍中、太保、录尚书事长孙稚为太傅;侍中、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元罗仪同三司、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吏部尚书元世隽仪同三司。
  18.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五月丙申,节闵帝殂。以太傅、淮阳王欣为太师,改封沛郡王,以司徒、赵郡王谌为太保,以司空、南阳王宝炬为太尉,以太保长孙承业为太傅。
  19.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癸丑,以太师、沛王欣为广陵王,前废帝子勃海王子恕改封沛郡王。
  20.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癸丑,改封沛郡王欣为广陵王,节闵子勃海王子恕为沛郡王。
  21.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壬辰,以太师、司州牧、广陵王欣为大司马、侍中,以太尉公、赵郡王谌为太师,并开府。
  22.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秋七月壬辰,以太师、广陵王欣为大司马,以太尉、赵郡王谌为太师,并开府。
  23.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壬辰,魏以广陵王欣为大司马,赵郡王谌为太师。
  24. ^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 丙申,以使持节、侍中、大司马、开府、司州牧、广陵王欣为左军大都督,太傅、录尚书事长孙稚为中军四面大都督。
  25. ^ 《周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自魏孝武西迁之后,朝士流亡。广陵王欣、录尚书长孙稚、颍川王斌之、安昌王子均及建宁、江夏、陇东诸王并百官等携持妻子来投延孙者,延孙即率众卫送,并赠以珍玩,咸达关中。
  26. ^ 《北史·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自孝武西迁后,朝士流亡。广陵王欣、录尚书长孙承业、颍川王斌之、安昌王子均及建宁、江夏、陇东诸王并百官等携持妻子来投延孙者,即率众卫送,并赠以珍玩,咸达关中。
  27.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其子延孙复收集父兵以拒东魏,魏之贵臣广陵王欣、录尚书长孙稚等皆携家往依之,延孙资遣卫送,使达关中。
  28.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甲子,以广陵王欣为太傅,以仪同三司万俟寿乐干为司空。
  29.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甲子,魏以广陵王欣为太傅,仪同三司万俟寿洛干为司空。
  30.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五月,以广陵王欣为太宰,贺拔胜为太师。
  31.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夏,五月,魏以广陵王欣为太宰,贺拔胜为太师。
  32. ^ 《北史·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后与广陵王欣、扶风王孚等同为正直侍中。
  33.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夏五月,以安定公宇文泰为太师,广陵王欣为太傅,太尉李弼为大宗伯,前太尉赵贵为大司寇,以司空于谨为大司空。
  34.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一》:五月,魏以丞相泰为太师,广陵王欣为太傅,李弼为大宗伯,赵贵为大司寇,于谨为大司空。
  35. ^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太祖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
  36. ^ 《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
  37. ^ 毛汉光.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上海市: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12月: 203. ISBN 7-80622-785-7 (中文(简体)). 
  38. ^ 《周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匈横。或有告其盗牛。
  39. ^ 《北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