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伴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伴郎,又稱為男儐相,是在婚禮之中,協助新郎打點各項事務的男性,也是男儐相之首,通常是新郎的最好朋友或者親屬。世界上不少國家地區民族的婚禮上都有伴郎。

伴郎的職責

一般包括:

  • 協助新郎策劃婚禮
  • 於婚禮前後和婚宴時協助、照顧新郎,例如整理服裝、提點新郎等
  • 帶領其他男儐相和迎賓者
  • 有突發事件時隨機應變
  • 接待賓客、主持婚禮等。

在現代華人婚禮、婚宴上,伴郎還需要:

  • 陪同新郎到新娘家接新娘時,與男儐相們一起與女儐相們議定開門紅包的金額,一般為吉祥數字
  • 於婚宴上為新郎擋酒
  • 帶領「鬧新人」或「鬧新房」的活動,帶動氣氛的同時要拿捏分寸,以免讓新人過於尷尬或不悅

以上職責常會有其他男儐相一同協助伴郎處理。

中國漢族傳統婚禮(士昏禮)

中國古代漢族傳統婚禮稱為士昏禮相當於伴郎的角色稱為「御」,《儀禮·士昏禮》就有提到御在古代昏禮(婚禮)的作用,古代的御多是新郎的侍者弟弟或較新郎年紀稍幼的同輩或晚輩。

婚禮:

  • 於新人行同牢禮時為新娘浇水盥洗(新郎則由伴娘澆水盥洗)[1]
  • 在新郎的對面為新娘設席[2]
  • 接住新娘換下的禮服[3]
  • 在室中西南角為新娘铺设卧席[4]
  • 與伴娘一起撤出燈,吃新娘在同牢禮餘下的食物[5]

婚後禮:

  • 侍奉新娘祭豆、黍、肺、举肺脊[6]
  • 吃新娘撤置於房中的餘食[7]

歐美白色婚禮

歐洲美國白色婚禮典型的伴郎職責包括:

  • 為新郎安排婚前派對
  • 確保新郎準時到達婚禮禮堂
  • 確保有攜帶婚戒(通常會於婚禮前交給伴郎保管),並於交換婚戒儀式前交給新郎和新娘
  • 擔任證婚人
  • 於婚禮中致辭並感謝伴娘(常會表現幽默和對新郎稍為戲謔
  • 向新郎、新娘祝酒
  • 鋁罐絲帶等裝飾結婚花車

日本傳統婚禮

日本傳統婚禮中相當於伴郎的稱為「添婿」(假名しょいむこ)。

朝鮮傳統婚禮

朝鮮傳統婚禮伴郎職責:

  • 在推雁禮前交給新郎一把白扇子用作推雁
  • 引導伴郎行禮
  • 斟合巹酒交給新郎
  • 於大桌(專為新郎、新娘準備的筵席)為新郎斟酒

蒙古族婚禮

蒙古族婚禮伴郎職責[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失效連結]

  • 在婚前第二次設宴(送羊宴)上唱歌
  • 新郎迎娶時與新郎一起騎馬前往女家
  • 與新郎一起持哈達向女家長輩敬酒
  • 新郎、新娘行禮後,與新郎一起和乘馬歡送親隊伍,並與女家送親隊伍搶先到男家

塔吉克族婚禮

塔吉克族的婚禮上,伴郎要為新郎穿上結婚禮服[3][永久失效連結],到了女家,與伴娘對唱,回應伴娘的問題,要對答如流,伴娘才會開門讓新郎進去迎娶新娘。

東鄉族婚禮

東鄉族婚禮中的伴郎職責:

  • 和新郎把梳和篦交給正在梳妝打扮的新娘
  • 與新郎一起到廚房向廚師、眾多幫忙的婦女及岳母說:「色倆目」(真主保佑)。
  • 被婦女們用鍋底灰抹臉
  • 在婚禮上成為女方青年耍笑逗樂的對象

藏族婚禮

藏語把伴郎稱為「巴薩」,在新郎到新娘家迎親時要和新郎一起向新娘的父母及亲戚献哈达、敬酒、道吉祥,然後催促新娘启程。

伴郎的起源

東亞

東亞婚禮的伴郎源自中國古代的士昏禮,在婚禮上,媵(伴娘)、御(伴郎)分別為女家和男家的代表,在婚禮上互换方位、互交盥、互馂食,表示一個信任的交換。有人認為是怕雙方互投毒,就以此作為憑證。後來演變成表示互信的儀式,並影響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婚禮。

西方

西方的伴郎起源可追溯至古羅馬時代,有兩種說法,兩種都是說法用來混淆加害新人者的視線:

  • 一種說法是認為惡魔會因為妒忌而加害新人,伴郎穿著跟新郎相似的衣服,就是為了迷惑惡魔,令惡魔分不出誰是真正的新郎。
  • 另一種說法是富貴人家怕有人加害新人,於是找殺手、保鑣裝扮成新郎的樣子,讓敵人難以分辨,無從下手。

參考文獻

  1. ^ 《儀禮·士昏禮》:「媵御沃盥交。」
  2. ^ 《儀禮·士昏禮》:「御布對席。」
  3. ^ 《儀禮·士昏禮》:「婦說服于室,御受。」
  4. ^ 《儀禮·士昏禮》:「御衽于奧,媵衽良席在東,皆有枕,北止。
  5. ^ 《儀禮·士昏禮》:「燭出,媵餕主人之餘,御餕婦餘。」
  6. ^ 《儀禮·士昏禮》:「御賛祭豆、黍、肺、舉肺、脊。」
  7. ^ 《儀禮·士昏禮》:「婦徹于房中,媵御餕。」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