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沃·波哥雷里奇
此條目可参照德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2年3月10日) |
伊沃·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 | |
---|---|
音乐家 | |
国籍 | 克罗地亚 |
出生 | |
职业 | 钢琴家 |
母校 | 莫斯科音乐学院 |
音乐类型 | 古典音乐 |
演奏乐器 | 钢琴 |
唱片公司 | DG,Sony |
网站 | ivopogorelich |
伊沃·波哥雷里奇(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Ivo Pogorelić,1958年10月20日—),克羅埃西亞鋼琴家。他以有时非正统的诠释而出名,这给他带来了很多追捧及评论家的赞扬与批评。[1][2]他的演奏范围广泛,18世纪至二十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均有录制。[3]
生平
伊沃·波哥雷里奇出生于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父親來自克羅埃西亞,母親則來自塞爾維亞。南斯拉夫解體後,波哥雷里奇成為克羅埃西亞公民[4]。其七歲時開始接觸鋼琴,12歲以前在貝爾格勒就讀武奇科维奇音樂學校,後來于1975-78年[3]在至莫斯科音乐学院下属中央音乐学校就讀,師從季马金,后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1976年起波哥雷里奇跟随格魯吉亞鋼琴家愛麗莎·克澤拉斯學習李斯特、席洛悌的演奏风格,两人于1980年結婚。
波哥雷里奇於1978年在義大利特爾尼獲得卡薩格蘭德钢琴比賽冠軍,1980年獲得蒙特利爾國際音樂比賽冠軍。1980年,他參加華沙举行的第十届蕭邦鋼琴大賽,但在第三輪奏鸣曲环节被淘汰,以致评委之一的著名钢琴家瑪塔·阿格麗希並退出評審團以示抗議,并称他是一個天才。[1][5]另外两位评委也表示“这样的艺术家进不了决赛是无法想象的”。其他评委则无法接受波哥雷里奇的演绎方式,评委之一尤金·利斯特称:“他不尊重音乐。他無所不用其極到達扭曲的地步[請求校對翻譯]。并且他太過裝腔做勢。”[2]另一位评委路易斯·肯特纳,他之前就因其学生被淘汰而离开了评审团,说:“如果波哥雷里奇这样的人能进入第二阶段,我无法参加评审工作。我们有不同的审美标准。”[6][2]
1981年,波哥雷里奇首次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独奏会,[7]同年在倫敦首演。从那时起,他开始在世界各地举办獨奏音乐会,並曾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等眾多知名乐团合作演出。他还开始为德意志留声机录音。
1996年,妻子逝世,之后十年他演出较少,复出后他形象大变,演奏风格也有改变。[8][9]2019年,时隔21年,波哥雷里奇再次发布专辑,收录了贝多芬的第22和第24号钢琴奏鸣曲及拉赫玛尼诺夫的第2号钢琴奏鸣曲(修订版)。[1]
评价
波哥雷里奇的表演經常引起爭議,雖然受到許多觀眾的歡迎,但不总被乐评家所欣赏。他早期錄製的普羅科菲耶夫第六奏鳴曲獲得高度評價,也獲得《企鹅唱片指南》的花冠好评。哈罗德·C·勋伯格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批評波哥雷里奇“似乎拼命嘗試成為浪漫派的古尔德,有一些古尔德的古怪,但沒有他的天才”[10]。
參考資料
- 參照
- ^ 1.0 1.1 1.2 Huizenga, Tom. A Confrontation With Music: Ivo Pogorelich's First Album In 21 Years. NPR. 2019-08-22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英语).
- ^ 2.0 2.1 2.2 McCormick, Lisa. Pogorelich at the Chopin: Towards a sociology of competition scandals. The Chopin Review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2018, (1) [2022-01-27]. ISSN 2544-92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 3.0 3.1 Duchen, Jessica. Pogorelich, Ivo.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42845.
- ^ The key to survival. The Guardian. [201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1) (英语).
- ^ James Manheim. Ivo Pogorelich Biography. AllMusic. [201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7) (英语).
- ^ The 10th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202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 Henahan, Donal. PIANIST: IVO POGORELICH AT CARNEGIE. The New York Times. 1981-05-20 [2022-03-10].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美国英语).
- ^ Tommasini, Anthony. After a Decade Away, an Elusive Figure Return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0-28 [2022-03-10].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美国英语).
- ^ 林采韻. 鋼琴家波哥雷里奇 「談」蕭邦就心痛 - 藝文副刊. 中時新聞網. 2010-05-13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中文(臺灣)).
- ^ Harold C. Schonberg. Do Today's Pianists Have The Romantic Touch?.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7-06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