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的在中国危害比较大的入侵物种的一个名单[1] 。已于2003年、2010年和2014年共发布3批,共53个物种[1][2]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20年11月,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754种[3]。以西南和沿海地区最为严重,但是还缺乏一个预警机制。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引进;沾粘在旅游者身上带入;自然传播[1]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03年1月10日,共16种[4]

入侵植物
名称/(学名) 原产地 入侵时间及原因 分布状况 对本地的危害 参考文献

紫茎泽兰
Ageratina adenophora

中美洲 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 全球性入侵物种

[5]

薇甘菊
Mikaina micrantha

中美洲 1884年首次在香港登陆,1984年在深圳发现。 香港、澳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全球性入侵物种

[5]

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南美洲 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19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 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 全球性入侵物种 [5]

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北美洲 1935年发现于杭州 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 恶性杂草,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5]

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欧洲地中海地区 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 西藏外,中国大陆各省都有发现 全球性入侵物种 [5]

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美国东南部海岸 1979年作为经济作物引入 上海(崇明岛)、浙江福建、广东、香港 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 [5]

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

中美洲 1920年代作为一种香料植物引种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发现 廣東东、香港、澳門、海南广西、云南、贵州 全球性入侵物种 [5]

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

巴西东北部 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 大量逸生,堵塞河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5]

假高梁
(Sorghum halepense)

地中海地区 20世纪初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 廣东、廣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河北四川重庆、云南 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洋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还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 [5]
入侵动物
名称/(学名) 原产地 入侵时间及原因 分布状况 对本地的危害 参考文献

蔗扁蛾
(Opogona sacchari)

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1987年随进口巴西木进入广州。随着巴西木的普及,19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 分布在10余个省、直辖市。在南方的凡能见到巴西木的地方都能找到 威胁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植物 [5]
湿地松粉蚧

(Oracella acuta)

美国 1988年随湿地松进入广东省台山,到1994年,已扩散蔓延至广东省多个县市 廣东、广西、福建等地 引入的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加速了扩散,对本地的马尾松南亚松等构成严重威胁 [5]

强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美洲地区 1998年在山西省阳城沁水首次发现,可能与1980年代后期山西从美国引进木材有关 山西、陕西、河北、河南 不仅攻击树势衰弱的树木,也对健康树进行攻击(尤其是油松),导致发生区内寄主的大量死亡 [5]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北美洲 1979年传入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 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5]

非洲大蜗牛
(Achating fulica)

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后被作为美味食物,引入多个南方省份 广东、香港、海南、广西、雲南、福建、 全球性入侵物种 [5]

福寿螺
(Pomacea canaliculata)

亚马逊河流域 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 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 对水稻生产造成损失。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5]

牛蛙
(Rana catesbeiana)

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 1959年作为食物引入 遍布北京以南地区除西藏、海南外的中国大陆地区 对本地两栖类造成威胁,甚至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 [5]

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10年1月7日,共19种[6]

入侵植物
名称/(学名) 原产地 入侵时间及原因 分布状况 对本地的危害 参考文献

马缨丹
(Lantana camara)

美洲热带地区 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四川南部等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 是南方牧场林场、茶园和橘园的恶性竞争者 [7]

三裂叶豚草
(Ambrosia trifida)

北美洲 1930年代在辽宁铁岭地区发现,首先在辽宁省蔓延,随后向河北、北京地区扩散 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 危害小麦、大麦、大豆及各种园艺作物 [7]

大薸
(Pistia stratiotes)

巴西 明末引入。19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 黄河以南 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业,并导致沉水生植物死亡和灭绝,危害水生生态系统。 [7]

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北美 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1980年代扩散蔓延成为杂草 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郴州、江苏、江西 全球性入侵物种 [7]

蒺藜草
(Cenchrus echinatus)

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和云南南部等地 花生甘薯等多种作物田地和果园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杂草,入侵后降低生物多样性;还可成为热带牧场中的有害杂草 [7]

银胶菊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美国德克萨斯州墨西哥北部 1924年在越南北部被报道,1926年在云南采到标本 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和福建 全球性入侵物种 [7]
黄顶菊

(Flaveria bidentis)

南美 2000年发现于天津南开大学校园 天津、河北 全球性入侵物种 [7]

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中、南美洲 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 、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 长江流域经常是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常常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上的草坪 [7]

刺苋
(Amaranthus spinosus)

热带美洲 18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 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 全球性入侵物种 [7]

落葵薯
(Anredera cordifolia)

南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1970年代从东南亚引种 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福建 全球性入侵物种 [7]
入侵动物
名称/(学名) 原产地 入侵时间及原因 分布状况 对本地的危害 参考文献
桉树枝瘿姬小蜂

(Leptocybe invasa)

澳大利亚 2007年在广西与越南交界处首次发现,2008年相继在海南和广东发现 广西、海南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 对华南、西南等地区的桉树种植造成极大威胁 [7]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1988年在河北唐海发现 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南、云南 主要危害水稻 [7]

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南美洲 2004年9月在广东吴川发现 广东、香港、澳门、广西、福建、湖南 全球性入侵物种 [7]

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

北美洲 1930年代进入,1960年代食用价值被发掘,开始养殖,1980-90年代大规模扩散 20多个省市,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至新疆,东达崇明岛均可见其踪影,华东、华南地区尤为密集 捕食本地动植物,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 [7]

苹果蠹蛾
(Cydia pomonella)

1950年代前后经由中亚地区进入新疆,1980年代中期进入甘肃省,之后持续向东扩张。2006年在黑龙江省发现,这一部分可能由俄罗斯远东地区传入 新疆全境、甘肃省的中西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黑龙江南部 对梨果类水果危害很大 [7]
三叶草斑潜蝇

(Liriomyza trifolii)

北美洲 200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发现 广东、海南、云南、浙江、江苏、上海、福建 全球性入侵物种 [7]

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北美洲 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等15省市,193个县 主要危害松属植物,也危害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雪松属 [7]
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日本和台湾 1970年代末在广东发现 香港、澳门、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 主要危害松属植物,如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等,其中以马尾松受害最重。 [7]

椰心叶甲
(Brontispa longissima)

2002年6月,海南省首次发现 海南、广东、广西、香港、澳门 全球性入侵物种 [7]

第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中国第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14年8月20日,共18种。[2]

入侵植物
名称(学名) 原产地 入侵时间及原因 分布状况 对本地的危害 参考文献
反枝苋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美洲 19世纪中叶发现于河北和山东。 安徽、北京、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芒康)、新疆、云南、浙江、重庆。 主要危害棉花、豆类、瓜类、薯类、蔬菜等多种旱作物。该植物 可富集硝酸盐,家畜过量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反枝苋可与其他多种美洲苋属植物杂交,如绿穗苋、鲍氏苋、尾穗苋和刺苋等。此外,反枝苋还是桃蚜、黄瓜花叶 病毒、小地老虎、美国盲草牧蝽、欧洲玉米螟等的田间寄主。 [8]
钻形紫菀

(Aster subulatus Michx.)

北美洲 1827 年在澳门发现。 安徽、澳门、北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四川、天津、香港、云南、 浙江、重庆。 常沿河岸、 沟边、洼地、路边、海岸蔓延,侵入农田危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也常侵入浅水湿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景观。 [8]
三叶鬼针草

(Bidens pilosa L.)

热带美洲 1857年在香港被报道,本种随进口农作物和蔬菜带入中国。 安徽、澳门、北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四川、天津、西藏、香港、云南、浙江、重庆。 是常见的旱田、桑园、茶园和果园的杂草,影响作物产量。该植物是棉蚜等病虫的中间寄主。 [8]
小蓬草

(Conyza canadensis L.)

北美洲 1860 年在山东烟台发现。 安徽、澳门、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天津、西藏、香港、新疆、云南、浙江、重庆。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为一种常见杂草,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他植物的生长。该植物是棉铃虫和棉蝽象的中间宿主,其叶汁和捣碎的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8]
苏门白酒草

(Conyza bonariensis )

南美洲 19 世纪中期引入中国。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吉隆)。 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为一种常见杂草,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 其他植物的生长。 [8]
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 Pers.)

北美洲 1827 年在澳门发现。 除内蒙古、宁夏、海南外,各地均有采集记录。 对秋收作物、桑园、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亦可入侵草原、牧场、苗圃造成危害,也常入侵山坡湿草地、旷野、路旁、河谷或疏林下,排挤本土植物。该植物还是害虫地老虎的宿主。 [8]
假臭草

(Praxelis clematidea)

南美洲 20 世纪 80 年代在香港发现 澳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云南。 该植物所到之处,其他低矮草本逐渐被排挤,在华南果园中,它 能迅速覆盖整个果园地面。由于其对土壤肥力吸收能力强,能极大地消耗土壤中 的养分,对土壤的可耕性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同时能分泌一种有毒 恶臭物质,影响家畜觅食。 [8]
刺苍耳

(Xanthium spinosum L.)

南美洲 1974 年在北京丰台区发现,生长在榨油厂附近的垃圾上。 安徽、北京、河北、河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 刺苍耳全株有毒,以果实最毒,鲜叶比干叶毒,嫩枝比老叶毒,其中毒症状出现较晚,常于食后二日发病,上腹胀闷,恶心呕吐、腹痛,有时腹泻、乏力、烦躁。重者肝损伤出现黄疸,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血,甚至昏迷、惊厥、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种可入侵农田,危害白菜、小麦、大豆等旱地作物;对牧场危害也比较严重。 [8]
圆叶牵牛/牵牛花

(Ipomoea purpurea (L.) Roth)

南美洲 1890 年已有栽培。本种主要为人为引种而引起的传播和扩散 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 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 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香港、新疆、黑龙江、云南、浙江、重庆。 作为旱田、果园及苗圃杂草,可缠绕和覆盖其他植物,导致后者生长不良。 [8]
长刺蒺藜草

(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

美洲 20 世纪 70 年代分别在辽宁和北京发现。 北京、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 农田恶性杂草,危害玉米、旱稻、番薯、花生、大豆等旱地作物,入侵草原牧场,刺苞常扎伤人畜。 [8]
名称/(学名) 原产地 入侵时间及原因 分布状况 对本地的危害 参考文献
红耳龟巴西龟

(Trachemyss cripta elegans)

美国中南部,沿密西西比河至墨西哥湾周围地区。 1980年代经香港引入内陆广东,继而迅速流向全国。宠物丢弃、养殖逃逸、错误放生等导致其在野外普遍存在。 分布范围以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周边水域为主,目前野外分布最北端为辽宁沈阳市,南端为海南五指山市,最西端为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上海 18 个省(区、市)有巴西龟养殖场的分布。 巴西龟排挤本地物种,对入侵地的本土龟造成严重威胁。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 [8]
豹纹脂身鲇

(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1980 年作为观赏鱼引入中国。 广东、湖北、广西、陕西、四川、重庆、江苏、江西、海南、安徽、上海、浙江、福建、云南、吉林。 成年的豹纹脂身鲇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类,它还会以其它鱼类的鱼卵为食,一天可以吃掉 3000~5000 粒鱼卵,也会吞食鱼苗。 [8]
红腹锯鲑脂鲤/食人鱼

(Pygocentrus nattereri)

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1980 年代初被开发为观赏鱼引入中国。 广东、广西、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北京、天津、辽宁、吉林、福建、海南。 食人鲳性情十分凶猛残暴,可在短时间内将大于自己体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吃掉,对于入侵地的当地鱼种造成危害,严重威胁渔业发展;严 重威胁分布区人类健康。 [8]
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尼罗河流域 1978 年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引进,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成为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品种。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已经形成能够越冬的自然群体。全国养殖范围甚广,除上海、青海、宁夏三省(区、市)无罗非鱼产量记录外,其他地区均有罗非鱼的养殖。 尼罗罗非鱼适生能力强,杂食性,生长迅速、繁殖力强,有强烈的领域和护幼行为。通过竞争、捕食等作用对本地鱼类威胁很大。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一些河流中,已形成地方优势种群,造成本地鱼类减少或消失,物种多样性趋于单调。 [8]
红棕象甲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亚洲南部及西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 1998 年在海南文昌县最早发现红棕象甲严重危害椰子树。近20年,大量引入加拿利海枣并且受害严重。 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江西、上海、福建、四川、贵 州、江苏、浙江均有分布。 红棕象甲成虫、幼虫均危害棕榈科植物,后者造成损害更大。受害株初期表现为树冠周围的叶子变枯黄,后扩展至树冠中心,心叶也黄萎。虫口多时树干被蛀空,遇大风容易折断。危害到生长点时,生长点腐烂,植株死亡。世界和我国许多地区的棕榈科植物均遭受红棕象甲的严重危害。 [8]
悬铃木方翅网蝽

(Corythucha ciliata)

北美的中东部 2006年在湖北武汉首次发现。 上海、浙江、江苏、重庆、 四川、湖北、贵阳、河南、山东。 悬铃木方翅网蝽刺吸叶片汁液直接为害。通常于悬铃木树冠底层叶片背面吸食汁液,最初造成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由叶脉开始干枯至整叶萎黄、青黑及坏死,从而造成树木提前落叶、树木生长中断、树势衰弱至死亡。同时可携带悬铃木叶枯病菌和甘薯长喙壳菌,而这2种病原菌能降低悬铃木树势并导致其死亡。 [8]
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北美洲 2008 年在广东首次发现 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海南 扶桑绵粉蚧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危害,主要危害扶桑、棉花等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受害植株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呈失水干枯状,造成植株的花蕾、花、幼铃脱落;可造成茎叶甚至整个植株扭曲变形,严重时可导致扶桑死亡。扶桑绵粉蚧分泌的蜜露还可以诱发煤污病,从而加重对寄主植物危害,影响光合作用,最终会导致叶片大量脱落,明显影响植物观赏性与绿化效果。 [8]
刺桐姬小蜂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毛里求斯、留尼汪、新加坡、美国(夏威夷) 2005 年 7 月首次在深圳发现,随后在福建省厦门市和海南省三亚市、万宁县也相继发现。 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刺桐姬小蜂严重危害刺桐属植物,刺桐受害后,叶片常发生卷曲,在叶的正背面和叶柄等处出现畸形,在受害处产生肿大的虫瘿。虫瘿严重的叶片和茎干造成生长迟缓和缺乏活力,严重被害引起大量落叶甚至植株死亡。 [8]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环保部:488个外来物种已入侵我国. 科学网. 2011-11-30 [2011-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2. ^ 2.0 2.1 关于发布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的公告. www.mee.gov.cn. [2020-04-18]. 
  3. ^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 www.chinaias.cn.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4. ^ 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11-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2011-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2). 
  6. ^ 关于发布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1-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PDF). [2011-12-01]. [永久失效連結]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 (pdf).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