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魂七魄
道教 |
---|
道教主題 |
三魂七魄,是道教對於人魂魄的說法,謂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奭(ㄕˋ)靈、幽精;七魄為: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1]。
道教文獻
《老子河上公章句》主張安「魂、魄、神、精、意」,以涵養五臟,認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又天之鬼為魂,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影響性情,地之鬼為魄,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影響身形,口鼻為玄牝之門,是人身通感天地之門戶。[2]
《黃庭經》主張食氣,存養太和,以「還魂返魄」、「攝魂還魄」,可不死而得入黃寧。[3]務成子注《黃庭經》,謂誦讀黃庭,能調和三魂,制煉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臟生華,色返孩童,百病不能傷,災禍不得干。[4]
三魂七魄之並稱,最早載於《抱朴子》。謂守一存真,即可金水分形(分身之術),自見人身中有三魂七魄,更能接見天地神靈。[5][6]
上清道書《靈書紫文上經》中有詳細解說,謂三魂七魄於特定時日,夜間出入肉身飄盪不定,道士須拘制之,以安神定形。 七魄名號為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乃身中濁鬼,當制止其伐身,三魂名號為胎光、爽靈、幽精(三魂與上元宮泥丸之赤子、中元宮絳房之真人、下元宮丹田之嬰兒,以及命門玄關之大君),皆為身中長生之神,當存守身內。[7]太平經鈔甲部三魂七魄之語,當為從靈書紫文所增補。[8]
陶弘景所編《真誥》載有種種法術攝受三魂七魄,能出惡夢,守魂魄,煉身形。[9]
唐朝道書《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敘述「煉陽魂而制陰魄」之法,並說學道者,當須順魂靈制尸魄,以陽消陰,令魂鍊魄,陰穢漸減,乃長生之道。[10]
《雲笈七籤》引正一真人語,對三魂又增以新說,謂胎光,屬之於天,常欲得人清凈,久居人身,則能長生;爽靈,屬之於五行,常欲人機謀萬物,令人心勞氣散,多生禍福災衰刑害之事;幽精,屬之於地,常欲人好色嗜欲,令人穢亂昏暗、耽著睡眠,精華枯竭而名生黑簿鬼錄。並說有三魂會日,於此本會之日,誦人善惡。又說三魂,一主命,一主災衰,一主財祿;一常居本屬宮宿,一居水府,一居地府五嶽。人身唯七魄常居不散,至本命日,一魂歸降與魄相合。若三魂循環不絕,則百神交會,人安穩無病,若三魂不歸,則魄與五鬼為徒,令人行事昏亂,躭睡好眠,災患折磨。道教有種種法術,能拘魂制魄,使人漸至長生。[11]
朱熹以及宋末道教學者俞琰認為三魂七魄非真指實數,以醫家謂肝屬東方木而藏魂,肺屬西方金而藏魄,九宮數以三居左,七居右,主張三七為九宮數,虛指五行。[12][13]隋代蕭吉《五行大義》則提有多種異解,認為魂魄之數,乃配合種種陰陽五行八卦天地人之數,而為魂三魄七。[14]
三魂
馬偕(George L. Mackay)經由生活觀察指出,漢人認為人有三個靈魂,人死後一個靈魂到看不見的精神世界(天堂、地府,或轉世),第二個靈魂進入墳墓裡,第三個則在家附近徘徊。第一個靈魂由道士負責,另兩個靈魂則由子孫照顧:第二個靈魂由親人通過整修墓地等方式照顧,第三個靈魂則安置在木製的神位中[15]。
道教古稱「胎光、爽靈、幽精」,丹鼎派稱之為「元神、陽神、陰神」等。三魂生存於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歸三線路。[來源請求]
- 天魂歸天路,到達空間天路。因天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滅的「無極」,因有肉體的因果牽連,所以不能歸宗源地,只好被帶走上空間天路的寄託處,暫為其主神收押,這是所謂的「天牢」。[來源請求]
- 人魂、命魂則徘徊於墓地之間,因人魂本來是「祖德」歷代姓氏流傳接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後在墓地對神主,來來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託處。[來源請求]
- 地魂歸地府,到達地獄,因地魂可知主魂的一切之因果報應,也可指使在世肉身之善惡,所以肉身死亡後,地魂再進因果是非之地。[來源請求]
鸞書文獻
「儒宗神教」的鬼神觀裡,人是萬物之長,因此認為草木僅一魂,曰生魂,禽獸有二魂,一曰「生魂」能知生長走動,二曰「覺魂」能知痛苦與喜樂哀鳴之情,可以学习东西。人則有三魂,生魂、覺魂、靈魂。人死之後,如係在世作惡多端之人,乃下地獄,按其罪過受種種磨煉[16]。
「儒宗神教」劃分三魂為生魂、覺魂、靈魂,和天主教神父利瑪竇《天主實義》中對魂的分類方式相同:
「西士曰:人有魂、魄,兩者全而生焉;死則其魄化散歸土,而魂常在不滅。吾入中國嘗聞有以魂為可滅,而等之禽獸者;其餘天下名教名邦,皆省人魂不滅,而大殊於禽獸者也。吾言此理,子試虛心聽之。世有生、覺靈三魂彼世界之魂有三品:⑴草木之生魂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此魂扶草木以生長,草木枯萎,魂亦消滅。⑵禽獸之覺魂中品名曰覺魂,則禽獸之魂也,此能附禽獸長育,而又使之以耳目視聽,以口鼻啖嗅,以肢體覺物情,但不能推論道理,至死而魂亦滅焉。⑶人類之靈魂上品名曰靈魂,即人魂也。此兼生魂,覺魂,能扶人長養及使人知覺物情,而又使之能推論事物,明辨理義。人身雖死,而魂非死,蓋永存不滅者焉。」
明末清初的士人黃百家已注意到《天主實義》的三魂之說,並在著作中敘述[17]。
《天主實義》的三魂之說,源自於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論》,生魂即vegetative/nutritive soul,覺魂即senetive soul,靈魂即rational soul。這種劃分與中國傳統的「魂氣」思想不同,與佛教對「有情世間」和「無情世間」的劃分以及「六道輪迴」的思想也相衝突[18]。
靈魂若有毛病,人就會痴呆。覺魂若有毛病,人就會發瘋,神經就會散亂。生魂若有毛病,人就容易生病。[來源請求]
人若死後生魂會消滅,靈魂就依因果循環六道之中輪迴。如果善業大於惡業便投胎至天界或人界,至天界靈魂和覺魂便會合一,至人間則舊覺魂消滅,再新生一覺魂一生魂投胎。如果惡業大於善業就至地獄道,靈魂會在地獄受刑受苦。只有農曆七月十五日才能至人間,覺魂則留在世間排徊,直到靈魂受苦完投胎至人界(人道和畜生道)覺魂便消滅,留在人間的覺魂有時可以受神主牌位讓人拜,有時在墓園流浪,有拜公媽的人比較不容易受覺魂作弄,沒拜公媽的人較容易受外來孤魂作弄。[來源請求]
七魄
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指喜、怒、哀、懼、愛、惡、慾,生存於物質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後再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則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來源請求]
參考文献
- ^ 雲笈七籖卷五十四.
- ^ 《老子河上公章句·成象章》:「神,謂五臟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天食人以五氣,……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於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於人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風、燥、暑、寒、濕),地食人以五味(酸、辛、苦、鹹、甘)。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 《黃庭經》:「外本三陽物自來 內養三神可長生 魂欲上天魄入淵 還魂反魄道自然 …… 仙人道士非可神 積精所致和專仁 人皆食穀與五味 獨食大和陰陽氣 故能不死天相既」
《黃庭內景經·肝部章》:「和制魂魄津液平 外應眼目日月清 百痾所鍾存無英 同用七日自充盈 垂絕念神死復生 攝魂還魄永無傾」
《黃庭內景經·上睹章》:「三神還精老方壯 魂魄內守不爭競 神生腹中銜玉璫,靈注幽闕那得喪 琳條萬尋可蔭仗 三魂自寧帝書命」
《黃庭內景經·治生章》:「但修洞玄與玉篇 兼行形中八景神 二十四真出自然 高拱無為魂魄安」
《黃庭內景經·玄元章》:「玄元上一魂魄煉 一之為物頗卒見 須得至真乃顧盼 至忌死氣諸穢賤」
《黃庭內景經·百穀章》:「百穀之實土地精 五味外美邪魔腥 臭亂神明胎氣零 那從返老得還嬰 三魂忽忽魄糜傾 何不食氣太和精 故能不死入黃寧」
- ^ 《雲笈七籤》第11卷三洞經教部
- ^ 《抱朴子》:「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師言欲長生,當勤服大藥,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靈地祇,皆可接見,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
- ^ 《道樞》:「真一煉質分形。古先至人有分形散影之道,何以致之乎?此金水分形者也。夫日之中、水之中、鏡之中皆能分形者歟。分形之日,元神六甲一日而出,當斯之時,其勿怖焉。夫識玄珠則知法矣,如冬至之聞雷法,當烹之則功成,行滿達上清矣。
《太上明鑑真經》:「金水內景,以陰發陽,能為此道,分身散形,以一為萬,立成六軍,千億里外,呼吸往還,乘雲履水,出入無間,天神地祇,邪鬼老鬽,隱蔽之類,皆可見也。審其精思,逆見方來,子能守之,為仙王也」。
《墨子閒詁》:「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云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蓋凡發光含明及光所照物,蔽而成陰,三者通謂之景。古無玻璃,凡鑑皆以金為之,此所論即內景也」。
《抱朴子》:「玄一之道,亦要法也。無所不辟,與真一同功。吾內篇第一名之為暢玄者,正以此也。守玄一復易於守真一。真一有姓字長短服色目,玄一旦此見之。初求之於日中,所謂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當百日潔齋,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過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則不復去矣。守玄一,並思其身,分為三人,三人已見,又轉益之,可至數十人,皆如己身,隱之顯之,皆自有口訣,此所謂分形之道。左君及薊子訓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數十處,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與客語,門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側又有一主人投釣,賓不能別何者為真主人也。師言守一兼修明鏡,其鏡道成則能分形為數十人,衣服面貌,皆如一也。」 - ^ 《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月三日、月十三日、月二十三日夕,是此時也,一二魂不定,胎光放形,爽靈浮遊,幽精擾喚。其胎光、爽靈、幽精,三君是三魂之神名也。……月朔、月望、月晦夕,是此時也,七魄流蕩,遊走穢濁……其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陰,第四魄名吞賊,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穢,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陰名也,身中之濁鬼也。……人一身有三元宮神,命門有玄關大君,及三魂之神,合七神,皆在形中,欲令人長生,仁慈大吉之君也。其七魄亦受生於一身,而與身為攻伐之賊,故當制之。道士徒知求仙之方,而不知制魄之道,亦不免於徒勞。
- ^ 王明《太平經合校前言》:道藏中太平經鈔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係節錄太平經文而成。太平經甲部已經亡失了。現存的太平經鈔,以甲部的字數為最少,疑鈔甲部是後人所偽補。鈔甲部的文字來源,以靈書紫文為主,上清後聖道君列紀並為其採取的材料。案太平經援引古經舊義,都不著明出處。只有鈔甲部乃說:「青童匍匐而前,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現存靈書紫文上經卷首所說,與太平經鈔甲部所載,其文字也是大同小異。從此可以證明太平經鈔甲部是從靈書紫文來的。再者,太平經裡並無外丹的說法,鈔甲部「服華丹」、「食鐶剛」云云,跟全書的內容不相協調,也是從靈書紫文抄來的。此外,鈔甲部所用道教、佛教的術語,也與太平經其它各部不相類似。道教的名辭如「種民」,佛教的名辭如「本起」、「三界」、「受記」等,都是僅見於鈔甲部;就時代說,這些名辭也是比較太平經為晚出的。
- ^
《真誥》:「若其人暫死適太陰,權過三官者,肉既灰爛,血沉脈散者,而猶五藏自生,白骨如玉,七魄營侍,三魂守宅,三元權息,太神內閉。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隨意而出。當生之時,即更收血育肉,生津成液,復質成形,乃勝於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煉形于太陰,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謂也。天帝曰:太陰煉身形,勝服九轉丹。形容端且嚴,面色似靈雲。上登太極闕,受書為真人。……夫得道之士,暫游于太陰者,太乙守尸,三魂營骨,七魄衛肉,胎靈掾氣。」
《真誥》:「數遇惡夢者,一曰魄妖,二曰心試,三曰尸賊,厭消之方也。若夢覺,以左手躡人中二七過,琢齒二七遍,微祝曰:大洞真玄,張煉三魂,第一魂速守七魄,第二魂速守泥丸,第三魂受心節度,速啟太上三元君」
《真誥》:「太一鎮生,三炁合真,室胎上景,母玄父元,生我五藏,攝我精神,下灌玉液,上朝泥丸,夕煉七魄,朝和三魂,右命玉華,左嘯金晨。命我神仙,役靈使神,常保利津,飛行十天。祝畢,又心拜四方,叩齒三通,咽液三過。此名為太上祝生隱朝胎元之道。常能行之,令魂魄保守,長生神仙。」
- ^ 《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老君曰:陰魄濁尸之氣,在於形魂,神常保守。故學道者,順魂靈制尸魄,為鍊形之術也。若隨陰尸之魄,耗動陽靈之精,損失正氣,易致於死也。
- ^ 《雲笈七籤》第54卷魂神
- ^ 《席上腐談》卷上:「醫家謂肝屬東方木而藏魂,肺屬西方金而藏魄,道家乃有三魂七魄之說。魂果有三,魄果有七乎?非也,蓋九宮數以三居左;七居右也」
- ^ 《朱子語類》:「魂屬木,魄屬金。所以說「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數也。」
- ^ 《五行大義·論雜配》:「又云魂有三、魄有七者、陽數奇、陰數偶。奇數始於一、一則元氣。魂雖是陽、非曰元始、一後次三、故魂數三。又云、因天地二氣合、而生人、人又一氣、三材各一氣、故魂有三。陰數二、二亦陰之始、魄雖是陰、又非元始、次二後四。陰不孤立、必資於陽、就魂之三、合而成七。又一解云、魂在東方、取震數三。魄居西方、取兌數七。三魂、七魄、合而爲十、是應天五行、地五行、兩五合爲十、共成人也。五是天五氣、地五味也。春秋緯云、人感十而生、故十月方生也。」
- ^ 「信耶穌?祖宗怎麼辦?」:清代台灣基督徒面臨的祭祖問題.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台灣民間信仰的鬼神觀— 以聖賢堂系列鸞書為中心的探討 (PDF).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2003, 7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1).
- ^ 《宋元學案·晦翁學案》卷四十八:「百家謹案:泰西人分人物三等:人為萬物之首,有靈魂;動物能食色,有覺魂;草木無知,有生魂。頗諦當。」
- ^ 李存山. 从两篇对话看外来宗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 2016, 1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参考书目
- 《先道靜坐叢書之開天眼神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