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禮》,即《儀禮》、《周禮》和《禮記》。此名稱始於東漢鄭玄[1]

西漢初年“禮經”原本是對《儀禮》的專稱,東漢鄭玄把《儀禮》、《禮記》、《周禮》列為《三禮》,並對《三禮》進行注解,撰有《三禮注》,唐代時“《禮經》”為《小戴禮記》,後人才逐漸稱《禮經》為《三禮[2]

禮經向來難讀,其語言古奥,文辭簡略,素以難治著稱,[3]例如禮經中的許多宫室的建築結構、尺度等往往未曾涉及,且“歷代屢更,漸非其舊”,以致於讀禮之時,想像天子諸侯之宮室,往往形成空中樓閣。

乾隆初年下詔開三禮館,以為“《禮記》一書,尚未修纂。又《儀禮》、《周禮》二經,學者以無關科舉,多未寓目。”隨著清廷異族統治秩序的漸趨穩固,加強禮制建設成為迫切之舉,至乾隆十九年(1754)《三禮義疏》定本刊刻,前後歷時十九年,堪稱一時盛舉。

参考资料

  1. ^ 最早《尚書·舜典》已有三禮之名:“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漢代孔安國注:“三禮,天地人之禮。”,《隋書·禮儀志一》:“唐、虞之時,祭天之屬為天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故書云命伯夷典朕三禮。”
  2. ^ 皮锡瑞《经学通论》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盛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
  3. ^ 黃侃《禮學略說》提及: “禮學所以難治,其故可約說也:一曰,古書殘缺;一曰,古制茫昧;一曰,古文簡奧;一曰,異說紛紜。”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三禮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記/卷121》,出自司馬遷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