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新聞》事件
《沙田新聞》事件是中文大學新聞系學生報《沙田新聞》因報道中大畢業生投考不上政務官職位,經外間報紙轉載,引起校方高度關注,最終導致一九七六年五月底被校方下令停刊的風波。[1]
起因
一九七六年四月廿九日,《沙田新聞》刊登一篇報道,標題是「八十七名中大榮譽生投考政務官名落孫山」。 報道說,前一年有八十七名中大榮譽生投考俗稱「天子門生」的政務官,可惜全部落第。時任政府銓叙司施恪更寫信給中大當局,對中大學生的表現失望,要求大學當局檢討。繼後,中大成立以副校長鄭楝材為首的調查委員會,得出結論:中大學生缺乏普通常識、英語表達能力不足、缺乏自信。
同一期的《沙田新聞》也訪問了中大就業輔導組,指中大學生多不懂寫求職信,甚至在英文信上簽中文名,「令僱主啼笑皆非」。輔導組又指不鼓勵學生自行求職,應把求職申請交輔導組統籌處理。 報道刊出,並送校方。最初校方並無特別反應,兩周後,新聞系同學按慣例將《沙田新聞》寄給各大報章。職業新聞工作者馬上嗅出話題的爆炸性,紛紛轉載兩篇對中大不利的報道。
風波
各報廣泛報道,並紛紛發表評論。以李卓敏校長為首的中大高層震怒,下令新亞院長全漢昇徹查,並要求學生輔導組「澄清」。輔導組隨即發公開聲明,否認曾指中大學生寫求職信技劣,並指《沙田新聞》「報道失實,深以為憾」。有指輔導組是在校方壓力下,公然撒了謊。據中大新聞學會調查,訪問進行時適有非新聞系同學在座,該同學力證報道真確,並無虛構。
其他中大同學和校友亦群情洶湧。校友紛紛致信校方詢問原由,並致函各報為中大辯護。校內同學則操上大學本部和新聞系,要求解釋。
結果
面對內外壓力,校方決定採取悍然措施。五月廿八日,教務會通過兩項決定:一、《沙田新聞》停刊;二、在不聽取辯白的情况下,譴責四位新聞系教師,罪名是「有虧職守」。會上有人提出應予四位老師自辯機會,但最後會議通過,因「事迹昭然」,毋須多議,即予譴責。(新亞院長全漢昇等五人對譴責教師案投反對票)。
四位被譴責的老師,分別是當時的系主任苗祺(John Mitchell)、《沙田新聞》社長魏大公博士、顧問李宜培和另一位老師陳黃義敏。魏、李二人提出司法覆核,未能成功。其後,苗、李、陳黃三位老師不獲續約,黯然離開中大。魏大公博士有終身聘約護身,得保教職,但已大受打擊,意興闌珊,不到十年,便提早退休。[2]
原來的《沙田新聞》被新設立的《新沙田》替代。[1]
参考文献
- ^ 1.0 1.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UHK - 學院簡史. www.com.cuhk.edu.hk.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
- ^ 舊聞補遺:《沙田新聞》事件 (576).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