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襄
陸襄(480年—549年),字師卿,本名陸衰,字趙卿,吳郡吳縣人[1][2],南北朝南梁官員。
陸襄的父親陸閑是南齊始安王蕭遙光揚州治中,在永元末年和他的兄長陸絳被殺害,陸襄十分哀痛,服喪超過禮儀,除喪後仍然以服喪禮儀行事[1][2]。天監三年(504年),都官尚書范岫上表推薦他,得拜任著作佐郎,除授永寧縣令。任期滿後遷官為司空臨川王蕭宏的法曹、外兵,以及輕車廬陵王蕭續的記室參軍。昭明太子知道陸襄的學業和德行,就奏啟梁武帝讓他跟隨相處,除授太子洗馬,遷中舍人,掌管管記。之後他外任揚州治中,他的父親在此職務任內去世,因此堅決推辭,武帝不准許,只給他與府內司馬更換辦公地方。昭明太子敬老,陸襄的母親年近八十,和蕭琛、傅昭、陸杲每個月派人慰問,加賜食物與衣服。他的母親曾突然患上心痛,大夫處方需要三升粟漿,但當時是冬天,又接近日落,無法求得。突然有老人登門賣粟漿,容量和藥方一樣,陸襄打算購買,老人卻不見了,人們都認為他孝感動天。不久他累遷國子博士、太子家令,再次掌管管記,因為母親逝世離職。他年過五十,傷心的超越禮制,昭明太子很是擔心,每天派使者勸誡他。服喪完畢,擔任太子中庶子,再掌管記。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罷去所屬官員,太子妃蔡氏在金華宮居住,以陸襄為中散大夫、領步兵校尉、金華宮家令、知金華宮事[3][4]。
中大通七年(535年),他外任鄱陽內史。郡內有位鮮于琛於大同元年聚眾造反,陸襄率先防禦,鮮于琛來到時立即擊敗並生獲他,沒有枉殺民眾,人民作下歌曲:「鮮于平後善惡分,民無枉死,賴有陸君。」又有彭李兩家人因忿怒互相誣告,他就帶兩人入內室,不加責備,只是心平氣和地解釋曉喻。二人感恩悔咎,陸襄就設酒食令他們盡歡,酒後一同回家,關係因而親密。人們又作歌:「陸君政,無怨家,鬥旣罷,仇共車。」在政六年間郡內大治,民眾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赴朝堂陳情陸襄的德政教化,求在郡內立碑紀念,得准許。他們又上表希望陸襄留任,他堅持回去,徵人為吏部郎,遷秘書監,領揚州大中正。太清元年(547年)改任度支尚書,依然擔任中正[5][6]。次年(548年)侯景舉兵包圍宮城,朝廷任用陸襄當值侍中省。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建康失守,他逃回吳郡,侯景軍隊很快攻佔吳郡;他的部將宋子仙進攻錢塘,適逢海鹽人陸黯帶領數千人舉義,在夜晚偷襲吳郡,殺侯景任命的太守蘇單于,推舉陸襄代理郡事。同時間淮南太守、文成侯蕭寧躲避侯景逃入吳郡,他就迎立蕭寧為盟主,派遣陸黯及侄子映公帶領部下拒守宋子仙。宋子仙得有義兵來到就退走,和陸黯於松江作戰,陸黯敗走,吳下軍隊隨之潰散。陸襄在墓下藏匿,當夜憂憤去世,虛歲七十。他自小失去父兄,終身布衣吃素,不聽音樂,口不言殺害五十多年。侯景平定後,梁元帝追贈侍中、雲麾將軍,以建義的功勞追封餘干縣侯,食邑五百戶[7][8]。
引用
- ^ 1.0 1.1 《梁書·卷二十七·列傳第二十一》:陸襄字師卿,吳郡吳人也。父閑,齊始安王遙光揚州治中。永元末,遙光據東府作亂,或勸閑去之。閑曰:「吾爲人吏,何所逃死。」臺軍攻陷城,閑見執,將刑,第二子絳求代死,不獲,遂以身蔽刃,刑者俱害之。襄痛父兄之酷,喪過於禮,服釋後猶若居憂。
- ^ 2.0 2.1 《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陸慧曉字叔明,吳郡吳人,晉太尉玩之玄孫也。……閑字遐業,慧曉兄子也。……閑四子:厥、絳、完、襄也。……襄字師卿,厥第四弟也。本名衰字趙卿,有奏事者誤字為襄,梁武帝乃改為襄字師卿。
- ^ 《梁書·卷二十七·列傳第二十一》:天監三年,都官尚書范岫表薦襄,起家擢拜著作佐郎,除永寧令。秩滿,累遷司空臨川王法曹,外兵,輕車廬陵王記室參軍。昭明太子聞襄業行,啓高祖引與游處,除太子洗馬,遷中舍人,並掌管記。出爲揚州治中,襄父終此官,固辭職,高祖不許,聽與府司馬換廨居之。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將八十,與蕭琛、傅昭、陸杲每月常遣存問,加賜珍羞衣服。襄母嘗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是時冬月,日又逼暮,求索無所。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始欲酬直,無何失之,時以襄孝感所致也。累遷國子博士,太子家令,復掌管記,母憂去職。襄年已五十,毀頓過禮,太子憂之,日遣使誡喻。服闋,除太子中庶子,復掌管記。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官屬罷,妃蔡氏別居金華宮,以襄爲中散大夫、領步兵校尉、金華宮家令、知金華宮事。
- ^ 《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天監三年,都官尚書范岫表薦襄,起家著作佐郎。後昭明太子統聞襄業行,啟武帝引與遊處。自廬陵王記室除太子洗馬,遷中舍人,並掌管記。出為揚州中從事,以父終此官,固辭。武帝不許,聽與府司馬換廨居之。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將八十,與蕭琛、傅昭、陸杲每月常遣存問,加賜珍羞衣服。襄母常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時冬月,日又逼暮,求索無所,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始欲酬直,無何失之,時以襄孝感所致。後為太子家令,復掌管記,母憂去職。襄年已五十,毀頓過禮,太子憂之,日遣使誡喻。
- ^ 《梁書·卷二十七·列傳第二十一》:七年,出爲鄱陽內史。先是,郡民鮮于琛服食修道法……大同元年,遂結其門徒,殺廣晉令王筠,號上願元年,署置官屬……襄先已帥民吏修城隍,爲備禦,及賊至,連戰破之,生獲琛,餘衆逃散。……惟襄郡部枉直無濫。民作歌曰:「鮮于平後善惡分,民無枉死,賴有陸君。」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爭,遂相誣告,襄引入內室,不加責誚,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咎悔。乃爲設酒食,令其盡歡,酒罷,同載而還,因相親厚。民又歌曰:「陸君政,無怨家,鬥旣罷,仇共車。」在政六年,郡中大治,民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詣闕拜表,陳襄德化,求於郡立碑,降勑許之。又表乞留襄,襄固求還,徵爲吏部郎,遷秘書監,領揚州大中正。太清元年,遷度支尚書,中正如故。
- ^ 《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中大通七年,為鄱陽內史。先是郡人鮮于琮服食修道法……大同元年,遂結門徒殺廣晉令王筠,號上願元年,署置官屬……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為備,及賊至破之,生獲琮。……唯襄郡枉直無濫。人作歌曰:「鮮于抄後善惡分,人無橫死賴陸君。」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爭,遂相誣告。襄引入內室,不加責誚,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悔咎。乃為設酒食令其盡歡,酒罷同載而還,因相親厚。人又歌曰:「陸君政,無怨家。鬥既罷,讎共車。」在政六年,郡中大寧。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詣闕拜表,陳襄德化,求於郡立碑,降敕許之。又表乞留襄,襄固乞還。太清元年,為度支尚書。
- ^ 《梁書·卷二十七·列傳第二十一》:二年,侯景舉兵圍宮城,以襄直侍中省。三年三月,城陷,襄逃還吳。賊尋寇東境,沒吳郡。景將宋子仙進攻錢塘,會海鹽人陸黯舉義,有衆數千人,夜出襲郡,殺偽太守蘇單于,推襄行郡事。時淮南太守文成侯蕭寧逃賊入吳,襄遣迎寧爲盟主,遣黯及兄子映公帥衆拒子仙。子仙聞兵起,乃退還,與黯等戰於松江,黯敗走,吳下軍聞之,亦各奔散。襄匿于墓下,一夜憂憤卒,時年七十。襄弱冠遭家禍,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口不言殺害五十許年。侯景平,世祖追贈侍中、雲麾將軍。以建義功,追封餘干縣侯,邑五百戶。
- ^ 《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侯景圍台城,以襄直侍中省。城陷,襄逃還吳。景將宋子仙進攻錢唐,會海鹽人陸黯舉義襲郡,殺偽太守蘇單于,推襄行郡事。時淮南太守文成侯蕭寧逃賊入吳,襄遣迎寧為盟主,遣黯及兄子映公帥眾躡子仙,與戰,黯敗走,吳下軍聞之亦散。襄匿於墓下,一夜憂憤卒。襄弱冠遭家禍,釋服猶若居憂,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口不言殺害五十年。侯景平,元帝贈侍中,追封余干縣侯。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