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俄技术物理科学研究所
全俄技术物理科学研究所 | |
---|---|
公司類型 | 国有企业 |
成立 | 1955 |
總部 | 俄罗斯斯涅任斯克 |
母公司 |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 |
网站 | vniitf |
全俄技术物理科学研究所(俄语: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ической физики),位于俄罗斯联邦车里雅宾斯克州斯涅任斯克。是一家俄罗斯联邦核武器研制机构。[1]隶属于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 [2]
历史
五十年代中期,第11设计局(全苏实验物理科学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基里尔·伊万诺维奇·晓尔金主张在乌拉尔地区建立第二核武器研究中心,这便是“车里雅宾斯克-70”,它是“阿尔扎马斯-16”的翻版。晓尔金认为,这有助于在两个中心之间营造相互竞争的学术氛围,推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亲自担任了中心科研负责人。[3]最初该所称第1011科学研究所,专家来自核物理、高压物理、流体力学、数学建模、核装置设计和技术工作、核效果检测。附设的试验工厂用于型号的原型研制。[4]
基里尔·伊万诺维奇·晓尔金是首任科学负责人。1960年因政治原因离任后,由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扎巴巴欣接任并工作了25年直至病逝。
苏联一半以上的核弹型号由该所研制:
- 苏联第一种入役的热核武器 (1957).[5]
- 柴电潜艇上部署的R-13弹道核导弹 (1960).[5]
- 完成第一种氢弹 (1962).[5]
- 152 mm核炮弹,是最小的核弹(1975).
- 战略火箭军最轻的核弹头
- 和平目的,用于工程爆破,耐储存、抗高压(至750 atm)、耐热(至120 °C)的核弹
- 抗震、抗过载12000 g的核弹
- 消耗裂变材料最为经济的核弹
- 积极参与了俄罗斯和平核爆炸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在某些领域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在苏联进行的124次和平核爆炸中,75起使用了该所开发的80件核爆炸装置。
1966年7月29日因研制新的特种技术并成功实现方案,获得列宁勋章。1980年10月16日获得十月革命勋章。[5]
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法令,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和全俄电工技术研究所分别于2016年、2017年并入该所,成为其分支机构。
历任所长
- 1955—1961 — 德米特里·叶菲莫维奇·瓦西里耶夫
- 1961—1964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列杰涅夫
- 1964—1988 — 乔治·帕夫洛维奇·罗明斯基
- 1988—1996 — 弗拉基米尔·季诺维耶维奇·内谢,因无力支付职工的工资而开枪自杀[6][7]
- 1996—1998 — 叶夫根尼·尼古拉耶维奇·阿夫罗林
- 1998—2012 — 乔治·尼古拉耶维奇·雷科瓦诺夫
- 2012 — 米哈伊尔·叶夫根尼耶维奇·热列兹诺夫
著名科学家
- 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希巴尔绍夫 — 物理和数学科学博士 (1991), 列宁奖获得者 (1980), 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工作者 (2006)
- 列昂尼德·叶夫列莫维奇·波利安斯基 — 列宁奖获得者 (1967)
- 阿纳托利·谢尔盖耶维奇·博德拉舍夫 — 领先的设计师,苏联国家奖获得者
- 费利克斯·费奥多罗维奇·热罗巴诺夫 — 列宁奖获得者
- 弗拉基米尔·埃梅利亚诺维奇·诺瓦扎耶夫 — 物理和数学科学博士,教授, 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工作者,苏联国家奖获得者
-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比比金 — 副总设计师,苏联国家奖获得者
-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里尔金 — 苏联国家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 ^ Разделительно-сублиматный комплекс. Tvel.ru. [4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
- ^ ФГУП «Комбинат «Электрохимприбор»Объединённый портал закрытых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ых образований РФ
- ^ 弗拉基米尔·古巴廖夫;友光(编译). 苏联核弹元勋晓尔金的宠辱人生. 《军事史林》. 2008, (10): 28-30. CN 11-1105/K. ISSN 1002-4190 (中文).
- ^ Russian Defense Business Directory.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 May 1995 [21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 ^ 5.0 5.1 5.2 5.3 Nuclear charge master (newspaper) (22 (198)) Rosatom Country: 13. [202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 ^ Raskin, Александр. Scientist committed suicide (newspaper) (187) Kommersant: 10. 1996 [202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 ^ Gubarev, Vladimir. От сохи до ядерной дубинки (magazine) (5) Nauka i Zhizn. 2005 [202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延伸閲讀
- Kiryushkin, V. D. RFNC-VNIITF - The formation of the atomic artillery of the USSR, or the history of the scientific and design department. Snezhinsk: RFNC-VNIITF Publishing House. 2011: 38−59/.
- Kiryushkin, V. D. The truth about "Kuzkina's mother". Snezhinsk: RFNC-VNIITF Publishing House. 2015: 15−47/.
- Ryabova, L.D. (编). USSR atomic project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3. G. A. Goncharov, P. P. Maksimenko. M.: Fizmatlit/State Atomic Energy Corporation Rosatom. 2009: 600 [2021-09-20]. ISBN 978-5-9221115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