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分隊
組合 | |
---|---|
暱稱 | Stiff Kittens、Warsaw |
音樂類型 | 後龐克 |
出道地點 | 英國大曼徹斯特索爾福特 |
活躍年代 | 1976年—1980年 |
唱片公司 | 工廠唱片(Factory Records) |
網站 | joydivisionofficial |
相關團體 | 新秩序 |
已離開成員 | |
伊恩·柯蒂斯 彼得·胡克 史蒂芬·莫里斯 伯納德·薩姆納 |
歡樂分隊(英語:Joy Division)是一支英國搖滾樂隊,於1976年在大曼徹斯特地區索爾福德組建。樂隊原名為「Warsaw」,成員有主唱伊恩·柯蒂斯、吉他手兼鍵盤手伯納德·薩姆納、貝斯手彼得·胡克和鼓手史蒂芬·莫里斯。
薩姆納和胡克在聽了一場性手槍的演唱會後組建了歡樂分隊。樂隊根植於龐克搖滾,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風格使他們成為了後龐克運動的先驅之一。1978年,他們自己發行了處女作EP《An Ideal for Living》。該唱片吸引了曼徹斯特電視名人托尼·威爾森(Tony Wilson)的關注,他的獨立廠牌工廠唱片(Factory Records)簽約了快樂小分隊。樂隊的首張專輯《Unknown Pleasures》由馬丁·漢內特(Martin Hannett)製作,在1979年發行,獲得了樂評界讚譽。在此期間,柯蒂斯深受抑鬱症和癲癇的困擾,還經歷了婚姻失敗等苦難。他在現場經常癲癇發作,出場演唱愈發不易。
1980年5月,在樂隊開啟首次美國巡演的前夜,23歲的柯蒂斯自殺身亡。樂隊的第二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Closer》在兩個月後發行。該專輯以及先行單曲《Love Will Tear Us Apart》成為了樂隊榜單成績最好的作品,並在2005年入選全英音樂獎25年來最佳的全英單曲(British Song of Twenty Five Year)。在柯蒂斯死後,剩餘成員以新秩序樂隊之名繼續前進,獲得了藝術和商業上的成功。儘管快樂小分隊只存在了不到四年時間,他們已被視為197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隊之一。
歷史
成立與隊名來源(1976 - 1978)
伯納德·薩姆納和彼得·胡克是一對童年好友。1976年6月4日,他們觀看了在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廳上演的性手槍樂隊演唱會。[1]兩人都受到了性手槍表演的啟發。薩姆納認為性手槍「摧毀了人們成為流行歌星的神話,摧毀了人們必須像神一樣地崇拜某種類型音樂家的固有觀念」。[2]看完演唱會的第二天,胡克向他母親借來35英鎊買了一把貝斯。[3]他們和也觀看了性手槍演唱會的特里·梅森(Terry Mason)一起組成了樂隊。薩姆納買了一把吉他,梅森買了一套爵士鼓。他們邀請自己的校友馬丁·格雷斯蒂(Martin Gresty)成為主唱,但格雷斯蒂因為在工廠找到了工作而拒絕了[4],之後,樂隊在曼徹斯特的維京唱片店登了一則尋找主唱的廣告。他們之前在演出時認識的伊恩·柯蒂斯回應了廣告,沒有試音就被正式錄用。[2]薩姆納曾評價說「我知道我們和他合作不會出問題,而這就是我們這個樂隊的基石。如果我們喜歡一個人,他就能加入我們。」[5]
樂隊曾短暫使用過「華沙」(Warsaw)作為隊名,作為對大衛·鮑伊的歌曲「Warszawa」的致敬。[6][7][8]1977年5月29日,樂隊以「Warsaw」名義在電動馬戲團(Electric Circus)進行首演,作為 Buzzcocks、Penetration 和 John Cooper Clarke 的表演嘉賓。[8]首演時,樂隊的鼓手是兩天前加入樂隊的托尼·塔巴克(Tony Tabac)。[8][9]
首演過後,保羅·莫利在《新音樂快遞》上對樂隊的評論使樂隊立即獲得了國家性的曝光,[10][11]梅森成為了樂隊的經紀人。1977年6月,史蒂夫·布魯斯代爾(Steve Brotherdale)取代托尼·塔巴克成為了鼓手,因為布魯斯代爾還是龐克樂隊「the Panik」的成員[12],他試圖挖角柯蒂斯加入 the Panik,還讓柯蒂斯為其試音。[13][14]1977年7月18日,樂隊在奧爾德姆的 Pennine Sound Studios 錄製了五首 Demo。[15]由於樂隊不喜歡布魯斯代爾過於強勢的性格,在錄音會後不久決定將他解僱,當天,在從錄音室回家的路上,樂隊的其他成員突然停車,讓布魯斯代爾下車檢查一下車有沒有爆胎,然後趁著布魯斯代爾下車的時候甩下他直接開走了。[16]
1977年8月,樂隊在一家唱片店的櫥窗里張貼了一則尋找新鼓手的廣告。史蒂芬·莫里斯作為唯一的應徵者加入了樂隊,莫里斯是柯蒂斯的校友,根絕柯蒂斯的妻子黛博拉·柯蒂斯(Deborah Curtis)回憶,莫里斯和樂隊「有完美的相性」,並且有了莫里斯的加入,樂隊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家庭』」[17]。
同時,為了避免與倫敦龐克樂隊「Warsaw Pakt」混淆,樂隊在1978年初更名為「Joy Division」(快樂小隊),該名取自於主唱伊恩·柯蒂斯曾閱讀的一本於1955年出版的小說《玩偶之屋》(House of Dolls)。「Joy Division」在書中指的是納粹集中營里被關押作為性奴的年輕女性。[14][18]因此「快樂分裂」實際上是不準確的翻譯,但是由於習慣,該名也作為樂隊的一個譯名在樂迷中傳播。
1977年12月14日,樂隊在 Pennine Sound Studio 錄製了他們的首張EP《An Ideal for Living》,並於1978年的除夕夜,在利物浦的 Swinging Apple 進行演出,為了確保觀眾數量,樂隊仍以「Warsaw」名義進行演出。[19]1978年1月25日,樂隊在曼徹斯特的 Pip's Disco 進行了首場「Joy Division」名義的演出。[20]
早期作品(1978)
1978年初,RCA唱片與樂隊洽談合作,並邀請樂隊在曼徹斯特翻唱錄製諾蘭·波特的「Keep on Keepin' On」。樂隊在3月底至4月進行了作曲和排練。[21]4月14日,樂隊在曼徹斯特 {{link-en|Rafters 俱樂部|Rafters (nightclub)}的「Stiff/Chiswick Challenge」音樂會上進行表演,這場演出吸引了電視音樂節目主持人托尼·威爾森和經紀人羅布·格雷頓的注意。柯蒂斯曾斥責托尼·威爾森當時沒有讓樂隊上他在 ITV格拉納達的節目 Template:Linke-en,威爾森則回應說快樂分隊將是他下一個要在電視上展示的樂隊。[22]格雷頓是當時的常駐 DJ,樂隊的表演給他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後來說服樂隊讓他成為樂隊的新經紀人。[3]後來,格雷頓「堅韌不拔的決心」被認為是樂隊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幫助樂隊在商業上取得的成果也給樂隊提供了更好的創作基礎。[23][24]1978年5月的第一周,樂隊在曼徹斯特的「Arrow Studios」進行了錄製。由於樂隊對 Grapevine Records 負責人約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堅持添加合成器來柔化聲音的做法感到不滿,開始要求與 RCA 解約。[25][26]
1978年6月,樂隊首張 EP《An Ideal for Living》被獨立發行,兩周後,他們在1977年10月演出時錄製的現場單曲《At a Later Date》被收錄在精選輯《Short Circuit: Live at the Electric Circus》。[27][28]在音樂雜誌《Melody Maker》的評論中,克里斯·布雷澤(Chris Brazier)稱:「這張專輯有著像家庭唱片那種熟悉的粗糙感,但他們做出來的絕不是那種低品質的噪音——他們的音樂有著很多巧妙的構思,七個月後,他們可能會成為一支非常有趣的樂隊。」[29]《An Ideal for Living》的封面採用了希特勒青年團團員的形象,這種對納粹元素的運用再加上樂隊的隊名來源引起了人們對於樂隊政治立場的猜測。[30]薩姆納和胡克後來表示他們當時對法西斯主義很感興趣,而莫里斯認為樂隊與納粹意象的親近是因為他們想要銘記祖輩在二戰期間所做出的犧牲。他認為指責他們有新納粹主義傾向只會激發樂隊「繼續這麼做,因為這就是我們這種人的做法」。[18]
1978年9月20日,[31]樂隊在托尼·威爾森的介紹下終於登上 So It Goes,進行了「Shadowplay」的首演。[32]同年10月,[33]樂隊與製作人馬丁·漢內特一起錄製了兩首歌,收錄於 EP《A Factory Sample》,這是托尼·威爾森的唱片公司 Factory Records 的第一張發行作品。在 NME 對該 EP 的評論中,保羅·莫利(Paul Morley)稱樂隊是在貓王和蘇西與女妖之間的「紐帶」。[34]此時,在自行解除與 RCA 的合約後,樂隊成為了 Factory Records 的合作藝人,[35][36]而羅布·格雷頓被任命為樂隊的代理人。[37]12月27日,樂隊剛剛結束一場在倫敦 Hope and Anchor 酒吧的演出,柯蒂斯在返回曼徹斯特的途中突然因嚴重的癲癇發作被送醫。[38]與此同時,樂隊的事業發展迅速,柯蒂斯甚至登上了1979年1月13日的 NME 雜誌封面。當月,樂隊錄製了為 BBC 廣播一台 DJ 約翰·皮爾製作的演出。根絕柯蒂斯的妻子黛博拉·柯蒂斯(Deborah Curtis)回憶「在這兩個重大事件之間,我們意識到,今後我們必須學會照顧伊恩的病。」[39]
專輯《Unknown Pleasures》(1979)
1979年4月,樂隊在斯托克波特的 Strawberry Studios 錄製了首張專輯《Unknown Pleasures》。[40]可是製作人馬丁·漢內特最後的混音與樂隊表演的效果相差甚遠,這讓樂隊在當時很不滿;然而,2006年,胡克在回憶時評價哈內特其實做得很好,還「創造了快樂分隊的聲音」。[41][42]專輯封面由彼得·薩維爾設計,薩維爾與之後的快樂分隊和新秩序樂隊合作緊密,為之創作了大量設計作品。[43]
6月15日,《Unknown Pleasures》正式發行,最初的10,000張唱片很快銷售一空。托尼·威爾森認為快樂分隊的成功將自己的獨立唱片公司變成了真正的商業項目,並成為一個在主流唱片公司系統之外運作的「革命力量」。[37]作家喬恩·薩維奇在為 Melody Maker 撰寫的專輯評論中將《Unknown Pleasures》描述為「隱喻宣言」,並宣布它是「當年最好的英國白人錄音室首專之一」。[44]
1979年7月20日,樂隊再次參加了ITV格拉納達的演出,並於9月15日在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的Something Else節目進行了他們唯一一次全國電視演出。同年10月,樂隊協助 Buzzcocks 一起進行了為期24場的英國巡演,這時,樂隊的商業成功也讓樂隊成員通過音樂自給自足,辭去了原有工作。[2]10月7日,樂隊的非專輯單曲「Transmission」發行。樂隊的成功吸引了一批在刻板印象中稱為「穿著灰色大衣的年輕人」的忠實粉絲。[45]
專輯《Closer》以及柯蒂斯的癲癇(1980)
1980年1月,樂隊在歐洲進行了巡演。在緊張的行程下,柯蒂斯在巡演的最後兩個月兩次癲癇發作。[46]同年3月,樂隊在倫敦的 Britannia Row Studios 與馬丁·漢內特一起錄製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Closer》。[47]同月,樂隊還和法國獨立唱片公司Sordide Sentimental合作發行了單曲「Licht und Blindheit」,其中A面為「Atmosphere」,B面為「Dead Souls」。[48]
馬丁·漢內特的製作得到了廣泛好評。[49]然而,和《Unknown Pleasures》一樣,胡克和薩姆納都對製作很不滿意。胡克後來回憶,當他聽到「Atrocity ExhibitionAtrocity Exhibition (Joy Division song)」的最終混音時,他因為原來歌中刺耳的音質被削弱了而感到很失望。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當時非常沮喪,用手扶著頭,想著『天哪,這種事又發生了,馬丁用他的 Marshall Time Waster(一種效果器)把吉他的聲音徹底他媽的搞爛了,讓吉他聽起來跟勒死一隻貓一樣,對我來說絕對把這首歌給毀了。』我很生氣地去找他理論,他轉身跟我說讓我滾蛋。」[50]
同時,長時間缺乏睡眠和工作的疲勞加劇了柯蒂斯的病情,使他越來越難以控制自己的癲癇。[52]他在演出時的癲癇發作越來越頻繁,有些觀眾甚至把柯蒂斯的病情當作表演的一部分。這些病情讓柯蒂斯又羞恥又抑鬱,樂隊也越來越擔心柯蒂斯的身體情況。[53]1980年4月7日,柯蒂斯通過過量服用自己的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來嘗試自殺。[2]隔天晚上,樂隊被安排在伯利的德比音樂廳進行演出,[54]但柯蒂斯身體狀況太過糟糕,在經紀人格雷頓的堅持下,樂隊在沒有柯蒂斯的情況下與 Crispy Ambulance 樂隊的 Alan Hempsall 和 A Certain Ratio 的 Simon Topping 進行了聯合演出,可是當 Topping 在演出接近尾聲時回到舞台,一些不滿的觀眾開始向舞台扔瓶子。由於柯蒂斯糟糕的身體狀況,當月其他幾場歡樂分隊的演出也取消了。5月2日,樂隊在伯明罕大學的 High Hall 進行了最後一場現場演出,這是他們唯一一次在演出中演唱「Ceremony」——柯蒂斯最後創作的歌曲之一。[55]
柯蒂斯的自殺和樂隊重組(1980)
樂隊原計劃於1980年5月開始他們的首次北美巡演。[56]柯蒂斯曾經表示對這次巡演非常興奮,可是他也對美國觀眾對他的癲癇發作會有何反應感到焦慮。[57]同時,他與妻子黛博拉的關係越來越緊張。1979年,柯蒂斯和比利時記者、音樂推廣人 Annik Honoré 在樂隊的歐洲巡演中相遇,隨後兩人就發生了婚外情。
1980年5月17日,在樂隊美國巡演行程即將開始的前一天晚上,柯蒂斯回到了他在麥可斯菲爾德的家,與黛博拉進行交談。他要求黛博拉放棄即將提起的離婚訴訟,並在他明天早上坐火車前往曼徹斯特之前讓他一個人待一會兒。[58]當晚,柯蒂斯沒有睡覺,整晚都在聽伊基·波普的專輯《The Idiot》和看維爾納·赫爾佐克的電影《Stroszek》,隨後於5月18日凌晨在廚房上吊自殺,當天,黛博拉在回家後發現了他的屍體。[59]
柯蒂斯的自殺震驚了樂隊的其餘成員以及所有關注樂隊的人。托尼·威爾森在2005年表示:「我認為沒有想到他自殺的可能性是我們所有人的錯誤……我們最愚蠢的地方就是沒認真對待柯蒂斯的問題,完全低估了潛在的風險。」[47]音樂評論家西蒙·雷諾茲表示,柯蒂斯的自殺讓他「馬上成為了神話」。[60]喬恩·薩維奇在訃告中說:「現在沒有人會記得他在歡樂分隊還柯蒂斯活著時創作的作品是什麼樣子了;人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悲劇而不是勇敢。」[61]1980年6月,Joy Division的新單曲「Love Will Tear Us Apart」發行,登上英國單曲排行榜第13位。[62]1980年7月18日,樂隊的第二張專輯《Closer》發行,登上英國專輯排行榜第6位。[2]《新音樂快遞》評論家Charles Shaar Murray評價:「《Closer》對任何貓王之後的音樂人來說都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紀念碑上不僅刻著歡樂分隊,也刻著伊恩·柯蒂斯。」[63]
史蒂芬·莫里斯回憶,即使柯蒂斯沒有去世,歡樂分隊也不太可能堅持太久。[64]在柯蒂斯去世前很久,樂隊成員就已經達成了協議,如果有任何成員離開,剩下的成員都將更改樂隊名稱。[55]柯蒂斯死後,樂隊以伯納德·薩姆納為主唱,以「新秩序(New Order)」為名重組;之後,他們招募了莫里斯的女友吉蓮·吉爾伯特作為新樂隊的鍵盤手和第二吉他手。吉爾伯特和原樂隊成員保持著良好的友誼,之前還在柯蒂斯無法出場的一次演出中擔任了吉他手。[65]
1981年,新秩序發行了柯蒂斯參與創作的首支單曲「Ceremony」。[66]早期的新秩序樂隊很難脫離歡樂分隊的陰影,但是隨後他們以一種更加歡快的電子舞曲化音樂風格獲得了更大的商業成功。[67]
一些歡樂分隊從未發行的曲目和演唱會錄音在樂隊重組後被發行。1981年10月8日,包含許多未公開錄音的專輯《Still》發行。1988年,Factory 發行了包含幾首絕版單曲的精選輯Substance。[68]1992年,Factory 破產後被 London Records 收購,London Records 在1995年發行了歡樂分隊的精選輯《Permanent》,1997年,歡樂分隊的收藏裝大合輯《Heart and Soul》發行。
音樂風格
後世影響
成員
- 伊恩·柯蒂斯 – 主唱、吉他手、口風琴手 (1976–1980)
- 伯納德·薩姆納 – 主音吉他手、鍵盤手、貝斯手、和聲歌手 (1976–1980)
- 彼得·胡克 – 貝斯手、吉他手、和聲歌手 (1976–1980)
- 特里·梅森 – 鼓手 (1976–1977)
- 托尼·塔巴克 – 鼓手 (1977)
- 史蒂夫·布魯斯代爾 – 鼓手 (1977)
- 史蒂芬·莫里斯 – 鼓手、打擊樂手 (1977–1980)
時間線
參考文獻
- Curtis, Deborah. 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Ian Curtis and Joy Division. London: Faber. 1995. ISBN 0-5711-7445-0.
- Gimarc, George. Punk Diary: The Ultimate Trainspotter's Guide to Underground Rock 1970–1982. Milwaukee: Backbeat Books. 2005. ISBN 0-8793-0848-6.
- Hook, Peter. Unknown Pleasures. Inside Joy Division. London: Simon & Schuster. 2013 [2012]. ISBN 978-1-4711-2980-3.
- Johnson, Mark. An Ideal for Living: A History of Joy Division. London: Bobcat. 1984. ISBN 0-7119-1065-0.
- Ogg, Alex. No More Heroes: A Complete History of UK Punk from 1976 to 1980. Cherry Red Books. 2006. ISBN 978-1-901-44765-1.
- Ott, Chris. Unknown Pleasures. 33⅓. New York City: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2004. ISBN 1-4411-3555-3.
- Reynolds, Simon.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 1978–1984. Penguin. 2005. ISBN 0-14-303672-6.
- Sumner, Bernard. Chapter and Verse - New Order, Joy Division and Me. London: Bantam Press. 2014. ISBN 978-1-448-17132-3.
- West, Mike. Joy Division. Todmorden: Babylon. 1984. ISBN 0-9071-8821-4.
外部連結
- 官方網站
- 歡樂分隊的Discogs頁面 (英文)
- 歡樂分隊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 Four Manchester bands we owe to the Sex Pistols' Lesser Free Trade Hall gig 40 years ago, Manchester Evening News, 3 June 2016 [4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 ^ 2.0 2.1 2.2 2.3 2.4 Savage, Jon. Joy Division: Someone Take These Dreams Away. Mojo. July 1994.
- ^ 3.0 3.1 Barrett, Christopher. Joy Division. Music Week. 25 August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4 January 2012).
- ^ Ogg 2006,第571頁.
- ^ Curtis 1995,第42頁.
- ^ West 1984,第9–10頁.
- ^ Curtis 1995,第43–44頁.
- ^ 8.0 8.1 8.2 Gimarc 2005,第68頁.
- ^ Curtis 1995,第44頁.
- ^ Johnson 1984,第13頁.
- ^ West 1984,第10頁.
- ^ Gimarc 2005,第73頁.
- ^ Curtis 1995,第48頁.
- ^ 14.0 14.1 Ogg 2006,第572頁.
- ^ Ott 2004,第10頁.
- ^ Curtis 1995,第49頁.
- ^ Curtis 1995,第50頁.
- ^ 18.0 18.1 Reynolds 2005,第111頁.
- ^ Johnson 1984,第17頁.
- ^ Johnson 1984,第19頁.
- ^ Ott 2004,第33頁.
- ^ Curtis 1995,第61頁.
- ^ Johnson 1984,第24頁.
- ^ West 1984,第14頁.
- ^ Ott 2004,第42頁.
- ^ Gimarc 2005,第135頁.
- ^ Gimarc 2005,第141, 143頁.
- ^ Curtis 1995,第51–52, 140頁.
- ^ Brazier, Chris. An Ideal for Living review. Melody Maker. 24 June 1978.
- ^ Curtis 1995,第54頁.
- ^ Hook, Peter. Unknown Pleasures. Simon & Schuster. 2012: 129. ISBN 978-1-4711-4833-0.
- ^ Curtis 1995,第202頁.
- ^ Cook, Richard. Cries & Whispers. NME. 24 December 1983.
- ^ Morley, Paul. Modern Life in the UK: Factory Gets it Right. NME. 31 March 1979.
- ^ Factory Records did not have record contracts, so Joy Division (and later New Order) were never actually signed to the label.
- ^ Gimarc 2005,第158頁.
- ^ 37.0 37.1 Shadowplayers (DVD). LTM. 2006.
- ^ Curtis 1995,第69頁.
- ^ Curtis 1995,第71頁.
- ^ The Science Behind Joy Division's 'Unknown Pleasures' Cover. Rolling Stone. [28 April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Wilkinson, Roy. Ode to Joy. Mojo. 2006.
- ^ Album of the Month: Joy Division "Unknown Pleasures" | Classic Album Sundays. classicalbumsundays.com. 26 April 2012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美國英語).
- ^ The Science Behind Joy Division's 'Unknown Pleasures' Cover. Rolling Stone.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Savage, Jon. Joy Division: "Unknown Pleasures". Melody Maker. 21 July 1979 [25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 ^ Reynolds 2005,第115頁.
- ^ Curtis 1995,第107頁.
- ^ 47.0 47.1 Raftery, Brian. He's Lost Control. Spin. May 2005.
- ^ Gimarc 2005,第307頁.
- ^ Klien, Joshua. "Joy Division: Unknown Pleasure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4 October 2013.". pitchfork.com. 29 October 2007. Retrieved 5 July 2015.
- ^ Hook 2013,第42頁.
- ^ Curtis 1995,第139頁.
- ^ Curtis 1995,第113頁.
- ^ Curtis 1995,第114頁.
- ^ Curtis 1995,第117頁.
- ^ 55.0 55.1 Morley, Paul; Thrills, Adrian. Don't Walk Away in Silence. NME. 14 June 1980.
- ^ Joy Division cancelled US / Canada tour 1980. Joy Division: Concerts. [22 Nov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0).
- ^ Reynolds 2005,第117頁.
- ^ Curtis 1995,第131–132頁.
- ^ Curtis 1995,第132頁.
- ^ Reynolds 2005,第118頁.
- ^ Savage, Jon. From Safety to Where?. Melody Maker. 14 June 1980.
- ^ Curtis 1995,第138頁.
- ^ Murrary, Charles Shaar. Closer to the Edge. NME. 19 July 1980.
- ^ Gale, Lee. An Ideal for Reliving. GQ. 29 March 2012 [19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6). 參數
|magazine=
與模板{{cite news}}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
或|newspaper=
) (幫助) - ^ Rambali, Paul. A Rare Glimpse into a Private World. July 1983: 30.
|newspaper=
被忽略 (幫助) - ^ Ott 2004,第112頁.
- ^ Ankeny, Jason. New Order: Biography. AllMusic.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5).
- ^ Raggett, Ned. Substance review. AllMusic.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