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禎
道教 |
---|
道教主題 |
司馬承禎(647年—735年),字子微[1],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
生平
司馬承禎出自三祖司馬氏琅邪房,是北周晉州刺史、琅邪公司馬裔的玄孫,隋朝親侍大都督司馬晟的孫子,唐朝朝散大夫、襄州長史司馬仁最的兒子,少好學,年二十一為道士,師事隱居嵩山的潘師正,學得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食之術(《金根上經》、《三洞秘錄》、許真行事、陶公微旨),成為唐代的著名高道。另外擅長隸書和篆書,號稱「金剪刀書」。
原在浙江台州天台山桐柏觀隱居修道,武則天、唐睿宗先後召他入京講道,開元九年,唐玄宗又遣使迎他入京,親受法籙,十年,承禎請還天台山,玄宗賦詩送別。十二年(724年),玄宗又將承禎召到東都洛陽,命他於河南王屋山自選形勝,創建道院陽台觀,玄宗親自題額。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縚至其所居,修金籙齋。承禎在陽台觀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於世。開元二十三年夏六月十八日(735年7月12日)卒於王屋山,年八十九,葬於王屋山西北之松台。玄宗親製碑文,並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號真一(貞一)先生。承禎與李白、賀知章、孟浩然等同為「仙宗十友」。
司馬承禎提出道教修煉的「七候」:「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夙疾普消身心清爽;三、填補天傷還元復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鍊形為氣名曰真人;六、鍊氣成神名曰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
司馬承禎認為「神仙亦人」。人的稟賦本有神仙之素質,只要「修我虛氣」,「遂我自然」,與道相守,即可成仙。「然虛心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其心。被形者,則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已,身不克謝。何則?慧是心用,用多則體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散泄,無靈潤身,生致早終,道故難備。」司馬承禎的理論不但自成系統,為唐代、宋代道教的興盛和發展奠下了基石,而且對宋元內丹學、宋明理學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響。
家族
弟子
著作
外部連結
- ^ 《金石錄·卷二十七》:右《唐貞一先生廟碣》。貞一先生者,司馬承禎也。案新、舊《唐史》及諸書皆云「承禎,字子微」,今此《碑》乃云「尊師諱子微,字承禎」。初莫能曉,後因見崔尚所撰《天台桐柏觀碑》,乃言師名承禎,一名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