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后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后妃有眾多等級,狹義專指皇后妃嬪,即君主經過正式冊封的妻妾,廣義則包括所有君主妻妾。中國通俗文化中,描繪為「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後宮佳麗三千人[1]」等。在中國政治傳統和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下,除一位皇后(或稱王后)外,歷代中國君主(皇帝、王)通常擁有人數眾多的妃嬪。除此,君主有權與宮女發生性關係,因此她們亦視為準妃嬪。同時,以為君主生育皇子為修辭[2],使得擁有眾多妃嬪成為合乎道德準則的行為。

出身

不同朝代君主的配偶的出身情況不一。由於中國古代奉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君主不娶宗室女為妻妾,后妃多出自臣民之家,也有少數為外國女性。只有極少數君主娶同姓宗室女為妃,這種情況下會為妃子改姓以避人耳目,如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殷淑儀本是其堂妹劉氏、宋廢帝劉子業的謝貴嬪實為其姑母劉英媚

君主登基前的妻妾,通常會在君主登基後獲得冊封,一般情況下,嫡妻會被冊立為皇后,妾室則依其受寵程度、家世背景等而被冊封為各種等級的妃嬪。也有部分特殊情況是妾室被冊立為皇后,嫡妻則被冊封為妃嬪、或甚至得不到冊封,如魏明帝曹叡登基後,冊封妾毛氏為皇后,正妻虞氏則未獲冊封,維持王妃身份;又例如後唐莊宗李存勗登基後立妾室劉玉娘為皇后,髮妻韓氏僅封淑妃。亦或是君主登基後將登基前的妻妾皆冊封為妃嬪,不冊立皇后,如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登基為帝後,將正室甄氏、妾室郭女王分別封為夫人貴嬪

而在君主登基前就已逝世的妻妾,通常會有追封。嫡妻通常追封為皇后。妾室中,以生育子女者獲得追封為常見。

一些宮女女官獲得君主臨幸後會獲得妃嬪待遇[3]。例如宋朝就有多位后妃為宮女、女官出身。但獲臨幸的宮女、女官冊封為妃嬪並非必然,有些被視為君主妾室,獲得皇族相應待遇,如明神宗侍御胡氏;一種則是沒有配偶身份的姬侍,仍被視為普通宮人,如明憲宗姬侍戴銀娘明武宗姬侍王滿堂等。

亦有些是按後宮相關制度,以選妃入宮。也有由大臣皇親國戚推薦、進獻自己的親屬女性入宮。還有由地方、臣民、藩屬進獻入宮的貢女,如春秋時期齊國魯國進獻80名挑選出的美女賄賂魯國。孔子因不滿魯王的荒唐行為而辭去魯國大司寇之職。[4]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就是越王進獻給吳王的貢女。明成祖的多位妃嬪,包括韓麗妃任順妃李昭儀呂婕妤崔美人黃氏鄭氏皆為朝鮮王朝之貢女。

在非統一時期各個自認為華夏政權、地位相若的國家,有時會互相聯姻。例如三國時代東吳大帝孫權把皇妹孫氏嫁給蜀漢昭烈帝劉備為妃,封為夫人。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各國互相聯姻十分常見,不少皇帝的后妃皆為別國皇女宗室女,如前秦高帝苻登東平公主西秦高祖乞伏乾歸後秦高祖姚興西平公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也有亡國或被擄的皇族女性成為另一政權君主的后妃,如原為晉惠帝皇后、晉懷帝皇嫂的羊獻容前趙末帝劉曜所擄,立為皇后,隋文帝楊堅的其中妃嬪宣華夫人弘政夫人原為南朝陳宣帝第十四女寧遠公主和第二十四女臨川公主,陳宣帝陳後主四女廣德公主和六女陳婤在則成為隋煬帝妃嬪。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是君主情婦獲封為妃嬪,但中國歷代君主擁有非宮中女性為情婦的情況並不多見,正式入宮為妃嬪者更少。

妃嬪編制

皇帝將眾多妾室分為不同的等級,冊封各種位號,給予相應的侍遇。後宮指她們生活的地方,或其生活圈子。

上古

遠古時期,傳說三皇五帝中的黃帝帝嚳均有四妃,地位尊貴的妃子為正妃,地位次之的妃子為次妃。也遵循這種制度。到了,不立正妃,而是三妃並尊,並稱夫人。

傳說夏朝時期,君主在舜帝三妃的基礎上增加九人,合十二人,是謂「天子娶十二女」。

傳說商朝時期,商王在「天子娶十二女」的基礎上增加二十七人,合三十九人。有時有並后(同時有三個王后)的情況,稱三配。

周禮》記載:王的后妃「編制」為:一(嫡妻)、三夫人、九、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見妾是八個;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則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則只許有一妻與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稱為匹夫匹婦。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則稱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國來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並稱諸侯「一娶九女」,也有稱天子「一娶九女」的。「媵」是陪嫁之意,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國家的人(天子或諸侯娶妻時才會有),陪嫁作為妃嬪。

先秦的后妃之制還比較簡單,王之妻稱,王之主要妾及諸侯之妻稱夫人

周朝時期,天子稱王,正妻稱。《周禮》記載周制為:

  • 一人,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 夫人三人,坐論婦禮;
  • 九人,掌教四德;
  • 世婦二十七人,主喪、祭、賓客;
  • 女御八十一人,序於王之燕寢。

後宮合一百二十一人。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時出現兩個王后或諸侯夫人的情況,確立嫡庶之別。

秦朝

秦朝宮制承襲秦國,秦惠文王以後,定宮制: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納諸國美人於宮中,爵封八品,但位號是否和上述相同則不得而知。由於史料缺乏,秦始皇的皇后和妃嬪皆無記載。

漢朝

西漢

漢初,開國皇帝劉邦的妻子呂雉被冊立為皇后,他的妾室稱夫人。後來沿襲秦時之制,設置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七等稱號。

漢元帝時,傅婕妤馮婕妤得寵,元帝為突顯二妃異寵,特增設昭儀婕妤之上,取「昭其儀」之意。另外,少使以下設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6]

漢元帝後,定宮制:

未有職號的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視有秩斗食。(師古曰:「斗食佐史也。謂之斗食者,言一歲不滿百石,日食一斗二升。」)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7]

太子妻稱,側室有良娣孺子,共三級;皇孫正妻稱夫人,側室無正式位號,稱家人子。《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在記述漢景帝的妃嬪王夫人事跡時,曾將太子妾時期的王氏稱為美人,景帝登基後的王氏則被稱為夫人。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春[8]衛子夫入宮,其後「子夫為夫人」[9]。此時夫人是一個單獨的封號,但後來漸漸在漢朝制度中消失了。

新朝

王莽篡漢,罷漢朝妃嬪位號,效仿先秦古制,制定和、嬪、美、御四等位號[10]

  • 和人,三人,位視公
  • 嬪人,九人,位視卿
  • 美人,二十七人,位視大夫
  • 御人,八十一人,位視元士

東漢

東漢以後,後宮位號改制:

東漢宮庭曾在首都洛陽鄉間大規模選妃,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皇室選妃漢桓帝漢靈帝時,後宮后妃、女官、宮女等,總數多達二萬人。

南越國

當代,在對與漢武帝同時代的南越文帝趙眜墓葬所進行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南越國妃嬪使用夫人這一封號[11]。黃展岳認為四位夫人地位高低依次為「右夫人」、「左夫人」、「泰夫人」及「口夫人」[12],「口夫人」又解讀為「部夫人」、「否夫人」。四夫人的冊封是南越國自創,還是效仿漢朝,不得而知。

三國

曹魏

曹操為魏王時,於王后以下定五等:

而據史書記載,曹操側室中還有、妾等稱謂。

魏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

魏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級:

除此之外,魏還有貴人才人,其爵位不詳。

東吳

東吳有左夫人美人等位號,其餘不詳。

蜀漢

蜀漢有昭儀貴人等位號,其餘不詳。

晉朝、十六國

晉朝

晉武帝取漢魏之制,參用古法,始設三夫人、九嬪:

  •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九嬪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此外,晉武帝的低階妃嬪曾使用保林采女的位號,其地位可能低於中才人。

後趙

十六國中僅後趙記載最為詳細:

  • 昭儀、夫人,視上公,各一人。
  • 貴嬪、貴人,視列侯,各一人。
  • 三英、九華,視列伯,無定數。
  • 淑媛、淑儀,視列子,無定數。
  • 容華、美人,視列男,無定數。

此外,漢趙有左、右貴嬪、貴人、夫人,成漢有美人,前秦北燕有昭儀、夫人,前涼有左夫人、美人,西秦有左夫人,後燕有貴嬪、淑儀,後涼有淑媛、美人,其餘不詳。

南北朝

南北朝時南朝的皆承制,但名稱略有變更。

南朝宋

南朝宋宮制在皇后以下有:

孝建三年(456年),世祖省夫人,置貴妃,省修華、修容、修儀,置昭儀、昭華、昭容以代之,列於九嬪之內;又置中才人、充衣為散役,改號為:

  • 三夫人:貴妃(位比相國)、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
  •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昭儀、昭容、昭華、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 散號:美人、中才人、充衣等

後經太宗多次改號,最後定為:

  •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 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 散號:美人、中才人、才人、良人、充衣等

南朝齊

南齊太祖建元元年(479年),經有司奏請而設置;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
  • 九嬪: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
  • 散位:美人、中才人、才人

建元三年,皇太子東宮內,增設三內職,為:

  • 良娣,位視開國侯
  • 保林,位視五等候
  • 才人,位視駙馬都尉

在之後的南齊世祖永明元年,經禮司奏請,新增貴妃位號,並將九嬪中的淑妃位號獨立出來,並將兩個位號加上新的規制:

  • 貴妃、淑妃受以金章紫綬,並配窴玉
  • 淑妃和貴妃為次於皇后之位號,且位視三司

永明七年,又增設昭容填補九嬪中的空缺。 另外,後宮還有采女位號,地位高於才人。

南朝梁

梁武帝時定制:

梁元帝後宮有王貴嬪袁貴人夏貴妃,有可能後期三夫人的位號改為貴妃貴嬪貴人梁簡文帝後宮有范淑妃淑妃一號又不在上述定製之內。

太子東宮有良娣保林二職。

南朝陳

陳朝建國後,陳高祖以樸素自居,因此對於後宮位號並無詳細定制。

陳文帝天嘉初年才有了較詳細的宮制: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等,各一人
  •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容、昭儀、修華、修儀、修容等,各一人
  • 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 散位:美人才人、良人,皆無定員

陳書》和《南史》關於皇子生母的記載出現貴人淑華的位號,並無貴姬、淑容。因此南陳實際使用的三夫人位號應為貴妃貴嬪貴人,九嬪位號應為淑媛、淑儀、淑華、昭容、昭儀、昭華、修容、修儀、修華。

北魏

北魏太祖後宮簡樸,只設夫人,不論數目多少,但眾夫人之間仍有一定的品次。其後,因子貴母死,後宮中出現了「保太后」這一特殊稱號,而子貴母死又造成後宮妃嬪人人自危的境況。

北魏世祖又稍做增加,改為:

北魏孝文帝孝文漢化政策同時,改革後宮制度,後宮位號皆位視朝中官員:

根據宣武帝元恪妃嬪司馬顯姿王普賢的墓志銘,三夫人對應的三個位號應包括貴嬪夫人和貴華夫人,根據學者推測三夫人中的第三個位號可能為貴人夫人。根據史籍和目前出土的墓志銘可證實九嬪的具體位號包括淑儀修華婕妤容華充華,與晉代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相似,是否完全相同不得而知。

北齊

北齊初僅有夫人等位號,齊武成帝在位期間,兩后並立,又大量增設後宮位號,名號之繁多堪稱中國歷朝之冠。齊武成帝河清年間制定新宮制,仿照古制增加大量位號。齊後主時期,並立二后,昭儀以下妃嬪數量皆加倍,又設左娥英右娥英昭儀之上,尋置淑妃一人。最後北齊後宮宮制為:

  • 皇后一人
  • 淑妃,一人,位視相國
  • 左娥英右娥英,各一人,位視左右丞相
  • 左昭儀右昭儀,各一人,位視二大夫。
  •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為三夫人,位視三公。
  • 上嬪隆徽光猷昭訓,位視三卿。
  • 下嬪宣徽宣明凝暉凝華順華光訓,位視六卿。
  • 二十七世婦廣訓修訓靜訓敬訓敬婉敬信昭寧昭華婉華芳華芳猷正華光正茂光明範明信明淑弘猷弘徽令則暉則暉範貞範艷儀曜儀曜德和德,皆各一人,位從三品。
  • 八十一御女茂德敬茂茂範妙範修範英範暉章瓊章瑤章良媛良信正信柔華思柔令儀秀儀慎儀妙儀婉儀修靜茂儀潤儀麗儀弘儀肅儀穆儀穆閨穆華明懿崇明明訓明艷敬順崇敬修敬敬寧昭順昭容昭慎穆光曜光光範內範艷光媛光彭媛肅容靜肅肅閨懷順懷德貞懿貞凝貞穆貞媛貞慎弘慎徽淑徽娥弘艷艷華婉德明婉艷婉芳婉凝婉修媛修禮英淑淑懿淑猗猗容承閒修閒閒華麗則柔則良則妙則訓成寧訓,皆各一人,位正四品。

此外又置才人采女等散號。

北周

北周置有三夫人(後改三妃)、三、六嬪、御媛、御婉等,各等詳細情形:

後來北周宣帝五后並立:

其餘後宮位號多不勝數。

隋朝

隋朝初時,由於隋文帝答應皇后獨孤伽羅要虛設六宮,因此後宮位號雖有設置、但不作為妃嬪位號,只作女官品秩:

  • 皇后一人
  • ,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 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
  • 御女,三十八員,掌女工絲枲,視正七品。

又參循舊制,設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職,以掌後宮典儀。

獨孤皇后死後,隋文帝改為:

  • 貴人,三位
  • ,增至九人
  • 世婦,增至二十七人
  •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煬帝時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 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 婕妤,十二員,品正第三
  • 世婦美人才人十五員,品正第四
  • 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
  • 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
  • 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朝

唐朝初開國時,參考前朝舊制而設立;

  • 皇后一人
  •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正一品
  •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 婕妤九人,正三品
  • 美人九人,正四品
  • 才人九人,正五品
  •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根據唐高祖後宮莫麗芳楊貴嬪的墓志銘,唐初還可能存在貴嬪的封號。長孫皇后曾欲聘鄭仁基之女為唐太宗的充華,似乎證明當時還在使用隋代的九嬪位號,抑或新舊位號混用。

唐高宗時改制為:

  • 贊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
  • 宣儀四人以代九嬪,秩正二品。
  • 承閨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
  • 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
  • 衛仙六人以代寶林,秩正六品。
  • 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
  • 侍櫛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
  • 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

由於當時四夫人位滿,唐高宗慾設置宸妃一號以冊封武昭儀,但宰相韓瑗來濟出面反對。最終武昭儀是否獲得宸妃的封號,《舊唐書》的表述不一[13][14]

唐高宗的兒子唐睿宗唐中宗後宮依然沿用唐初的制度。唐玄宗登基之初,初冊封太子妃王氏為皇后外,另冊封董良娣為貴妃、楊良娣為淑妃、武良媛為賢妃[15]。不久發生先天之變,楊淑妃出家入道。之後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改宮制為;

玄宗改制的目地不詳,僅知在開元十二年(724年),王皇后被廢後玄宗特賜武氏為惠妃。武惠妃深受玄宗寵愛,在宮中的待遇等同於皇后。此次改制,是否為她而改,已經不得而知了。除楊淑妃外,董貴妃、武賢妃在此次改制中,是否被降或被廢、二人是否逝世,亦不得而知。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皇甫德儀逝世被追贈為淑妃[16]。同年,武惠妃逝世,玄宗又專寵於楊氏,在天寶年間冊為貴妃。與受寵的武惠妃一樣,楊氏在宮中的待遇也等同於皇后。後世的唐朝皇帝,冊封妃子的封號仍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唐朝中後期,出現封妃嬪為國夫人郡夫人的情況。郡夫人的等級可能在才人之下。[17]

五代十國

後梁

後梁曾使用德妃賢妃昭儀昭容美人等位號,似與唐制相同。

後唐

後唐莊宗後宮使用的位號包括:淑妃德妃昭儀昭容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咸一瑤芳懿德宣一[18],這眾多位號的等級和人數限制皆不明。其中,御正為唐代宮官職名。出使似是後唐自創的宮官職號,可能源自晚唐宮人出使的舊例。侍真懿才咸一瑤芳懿德宣一等位號可能是以美號作為宮官職號。出使御正等位號還可加上二字美號作為後綴,如出使美宣御正楚真明宗後宮使用的位號為:賢妃淑妃德妃昭儀昭容昭媛婕妤美人順御等。內命婦與宮官常常同時被冊封國夫人郡夫人等外命婦封爵,有學者推測此時妃嬪與女官併入了同一套內職體系。

後周

後周貴妃淑妃德妃等位號,被臨幸的宮官也會被冊封國夫人郡夫人等外命婦封爵。

前蜀

前蜀元妃貴妃淑妃賢妃順妃昭儀修儀婕妤等位號,尊卑次序不詳。

後蜀

蜀檮杌記載,後主孟昶後宮位號有十四品:昭儀昭容昭華保芳保香保衣安宸安蹕安情修容修媛修涓等位號,又置慧妃冊封寵姬花蕊夫人

南唐

南唐後宮位號有夫人昭容保儀等,其餘不詳。

南漢

南漢後宮位號有貴妃麗妃(一作麗姬)、昭儀美人才人尚儀等,其餘不詳。

宋朝

宋朝沿用唐制,設四妃九嬪。真宗、仁宗在位時,將九嬪位號擴充至十七個,又在妃的等級中增一位號名宸妃

宋朝定宮制為;

宸妃是為尊封宋仁宗李順容而設,為正一品特置封號,不列入定製。太儀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由真宗、仁宗增設,在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初設為從一品,仁宗、神宗時為正二品。實際上,宸妃太儀貴儀淑儀順儀順容等位號一般不用來冊封當朝妃嬪,往往作為前朝妃嬪的尊封或追贈,如貴儀是為尊封宋太宗臧淑儀而設。當朝妃嬪使用的位號一般為婉儀婉容以及昭儀等。

遼朝

由於史料缺乏,對遼朝後宮並無全面的了解。《遼史·后妃傳[19]》記載的遼朝皇后中,除家族不明的遼穆宗皇后蕭氏遼世宗第一位皇后甄氏外,皆出身於契丹蕭氏。她們來自兩個不同的蕭姓家族,一個是由述律氏賜姓蕭氏,另一個則是由拔里氏賜姓蕭氏。出自述律家族的述律平是遼朝冊封的第一位皇后,而蕭綽則是第一位來自於拔里氏家族的皇后。除此之外,《遼史·后妃傳》漏記的遼聖宗廢后蕭氏,亦無從知曉她的家族。

遼史·后妃傳》記載的皆出於契丹蕭氏。從《遼史》其餘記載可知,妃嬪亦有出身於渤海國[註 1]漢人[註 2]。有記載的妃的位號元妃貴妃德妃惠妃文妃五種。妃以下的位號,僅知遼聖宗朝有麗儀淑儀昭儀順儀芳儀和儀六種[20],這與唐玄宗朝的「六儀」類似,但是否僅有「六儀」,不得而知。此外,遼天祚帝後宮有趙昭容,證明遼朝曾使用昭容一號。

金朝

金朝建國初,妃嬪皆無位號。金熙宗時開始有貴妃、賢妃、德妃的稱號,後宮制基本沿用唐制[21]::

金熙宗在賢妃之下增設次妃夫人兩等。

金海陵王當政時,皇妃位號多達十二等:元妃姝妃惠妃貴妃宸妃淑妃麗妃德妃昭妃賢妃溫妃柔妃

金宣宗貞祐年間後改制為;

元朝

元朝初期後宮位號簡樸,只設皇后妃子二等,但人數不定。以斡兒垛/斡耳朵(宮帳)來區分后妃的地位,一座宮帳可同時住著數位皇后或妃子,而在眾宮帳中,以第一宮帳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後期斡兒垛制度消失,位號有皇后、妃、嬪、才人四等,而元朝皇帝在後期盡量保持同時間只有一位皇后在位。

明朝

明朝後宮,皇后為最高位號,貴妃僅次於皇后,其為。諸妃位號除貴妃外,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作為徽號,寓意美好。明代後宮中,皇后職權式微,未出現皇后、皇太后臨朝稱制垂簾聽政外戚專權的現象。以妃位而代行皇后之職,則稱「攝六宮事」。

后妃以下,雜置宮嬪,設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名號,名目凌亂。景泰帝時封唐氏皇貴妃,地位更高於貴妃,後被撤銷。明憲宗再封萬貴妃為皇貴妃,以後漸成定制。貴妃位號退為第三等級。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嬪,確定了宮中的嬪位,位在妃位下。

皇后之下依序除了皇貴妃、貴妃、妃、嬪之外,另特殊情況下有諸多散號:

  1. 皇后
  2. 皇貴妃(明代宗明憲宗創設)
  3. 貴妃
  4. 嬪: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參仿古代九嬪之制而冊立: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妃之下。

不過明代嬪妃的徽號規定較為混亂,沒有一個統一的制度,各代都有許多新的徽號出現,世宗時雖然立下九嬪制度,但仍然出現許多不同徽號,也沒有限制只有九個嬪號。另有散號雜置其間:婕妤昭儀昭容貴人美人

終明一朝,其妃嬪制度為:

  1. 皇后
  2. 皇貴妃
  3. 貴妃
  4. 婕妤
  5. 昭儀
  6. 昭容
  7. 貴人
  8. 美人

東宮太子妃以下,設三等:

  1. 才人
  2. 選侍
  3. 淑女

清朝

後金時期,滿洲貴族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努爾哈赤諸位的妻子稱福晉,地位較高者尊稱大福晉。室稱謂有小福晉、小妻、格格等,亦有地位類似婢妾者。

皇太極時,使用元妃的稱號。

清兵入關後,順治帝時,元妃和福晉、格格並存。只是福晉和格格已經低於妃的封號。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曾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一名,柔婉芳婉都是三十名。慈寧宮設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

另清代前期亦有庶妃這一稱呼,但所謂庶妃並非正式嬪妃位號。

康熙時,后妃制度逐漸完善,將之分為八等級,分別為:

  1. 皇后一人
  2. 皇貴妃一人
  3. 貴妃二人
  4. 四人
  5. 六人
  6. 貴人無定數
  7. 常在無定數
  8. 答應無定數

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康熙帝擁有後宮正式封號的嬪妃就有多於三百人,另至少有大小答應六百多人;而光緒帝只有一,共三人。

太平天國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後,妻妾皆稱「王娘」,又廣納妃嬪,但棄用后、妃等傳統位號,設有兩個嫡妻位號,元配稱為正東宮、平妻稱為又正東宮,實際上正東宮之位屬其自稱在天上所娶的「天妻」,原來的正室賴惜英(賴蓮英)僅封為又正東宮。後來因為洪秀全自比太陽,妻妾則為月亮,故把「東宮」改為「月宮」。後宮制度如下:

  1. 正月宮一人(天妻)
  2. 又正月宮一人(賴蓮英)
  3. 副月宮不限人數
  4. 又副月宮不限人數

此外還有女官:統教提教通御正看副看

先朝君主遺孀

先朝君主遺孀包括前任皇帝的皇后及妃嬪。前朝皇后通常會被新任君主尊為皇太后。有些情況下繼任皇帝的輩分高於前任或兄終弟及,則會為先皇后恭上徽號,不稱太后。而前朝皇帝的妃嬪,一般是在宮中養老。不同朝代也有過把她們殉葬、送去出家、乃至放回娘家自由等不同的處理方式。妃嬪是皇帝生母的,有的會尊為皇太后帝太后,有些僅尊為皇太妃。有些會獲冊封為王太后太妃

冊封

歷代冊封均有一套流程。通常以官員做為冊封者,宣讀詔書,舉行相關儀式。有些低級妃嬪並沒有正式的冊封儀式。

如果並非宮女入宮,初封者的等級並無定數。

日常起居

妃嬪根據冊封的位號,獲得某一品秩。日常生活既按照這一品秩,獲得相關的待遇。受到君主寵愛的寵妃,可能會獲得超越自身品秩的待遇。如唐玄宗的兩位寵妃——武惠妃楊貴妃,在宮廷中獲得了皇后的待遇。

衣食

住所

都城城池或稱皇城,而宮城通常是城中之城。皇后、妃嬪隨君主居住於此。

出行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唐朝白居易所作《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2. ^ 明史·列傳第二·后妃二》孝烈皇后方氏,世宗第三後也,江寧人。帝即位且十年,未有子。大學士張孚敬言:「古者天子立後,並建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所以廣嗣也。陛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為子嗣計」從之。
  3. ^ 晉書·列傳第一》胡貴嬪……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
  4. ^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①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②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③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④而師己送,曰:「夫子則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
  5.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文王)四年,魏夫人來。
  6. ^ 漢書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又有之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號焉。 至武帝婕妤娙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昭儀之號,凡十四等云。
  7. ^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8. ^ 司馬遷. 衛將軍驃騎列傳. 史記. [-61].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
  9. ^ 漢書 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10. ^ 漢書王莽傳》:「進所徵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為皇后,聘黃金三萬斤,車馬奴婢雜帛珍寶以巨萬計。莽親迎於前殿兩階間,成同牢之禮於上西堂。備和嬪、美御、和人三,位視公;嬪人九,視卿;美人二十七,視大夫;御人八十一,視元士...」
  11. ^ 岳南.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廣州文史. [201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2) (簡體中文). 
  12. ^ 白芳. 南越国时期出土的“夫人”玺印. 廣東省博物館網站. 2010-10-22 [201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2). 
  13. ^ 舊唐書 卷六 本紀第六》進號宸妃。永徽六年,廢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
  14. ^ 舊唐書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時高宗欲立昭儀武氏為宸妃,密表諫曰:「宸妃古無此號,事將不可。」武皇后既立,等懼不自安;後乃抗表稱濟忠公,請加賞慰,而心實惡之。
  15. ^ 全唐文 卷十九》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
  16. ^ 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 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 [202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17. ^ 全唐文 卷0079》封吳氏等為昭儀等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 ^ 新五代史》/卷14:「自唐末喪亂,后妃之制不備,至莊宗時,後宮之數尤多,有昭容、昭儀、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咸一、瑤芳、懿德、宣一等,其餘名號,不可勝紀」
  19. ^ 遼史·卷七十一·列傳第一》
  20. ^ 《遼史·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二年春正月……以馬氏為麗儀,耿氏淑儀,尚寢白氏昭儀,尚服李氏順儀,尚功艾氏芳儀,尚書(一作尚儀)孫氏和儀。」
  21. ^ 金史》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內命婦品:「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九嬪,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員,曰二十七世婦。寶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員,曰八十一御妻。按金格,貞祐後之制,貴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麗妃、柔妃,而無德妃、賢妃。九嬪同。婕妤下有麗人、才人為正三品。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藥御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為正七品。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御侍、典衣御侍、典藥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藥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為正九品。」

來源

  • 宋史》 卷一百六十三‧志第一百一十六 職官三:「內命婦之品五:曰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曰大儀、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貴人。」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