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大满贯行动
本草稿尚未提交审核
提交前,请先查阅维基百科不是什么,以免犯下常见错误。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创建与您自己、您所在的组织、其对手或其产品相关的条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大满贯行动 | |||||||||
---|---|---|---|---|---|---|---|---|---|
刚果危机的一部分 | |||||||||
由斯图雷·法格斯特罗姆少校率领的瑞典联合国维和部队计划对卡米纳发动攻击。 | |||||||||
| |||||||||
参战方 | |||||||||
支持: 刚果共和国(利奥波德维尔) |
支持: 葡属西非 南非联邦 北罗德西亚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吴丹 德万·普雷姆·昌德 雷金纳德·诺罗尼亚 |
莫伊兹·冲伯 罗伯特·穆克 耶利米·普伦 | ||||||||
兵力 | |||||||||
约13000名士兵 10架战斗机 2架侦察机 |
14000–17000名宪兵 300–500名雇佣兵 12架战斗机 | ||||||||
伤亡与损失 | |||||||||
10-11人死亡 27-77人受伤 7架战斗机受损 1架侦察机受损 |
50多人死亡[注 2] 10-11架战斗机被摧毁 | ||||||||
联合国尚未确认此次行动中有平民死亡的,因此平民死亡数字仍不得而知。[4][注 3] |
大满贯行动(英语:Operation Grandslam)是联合国维和部队于1962年12月28日至1963年1月15日对刚果共和国境内的分离主义国家加丹加国军队所发起的一次攻势。此次战争以联合国维和部队胜利结束,加丹加重新回到刚果。
联合国此前曾多次调解刚果政府与加丹加省之间的关系。但是加丹加还是于1960年在比利时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国号为加丹加国。联合国刚果行动部队起初有所克制,不愿主动进攻,但后来莫伊兹·冲伯领导的加丹加国不断违反与联合国和刚果政府达成的协议,扩充军队并雇佣外国雇佣军介入冲突,因此开始制定了通过武力解决加丹加问题的计划。1962年12月,加丹加宪兵袭击驻扎在加丹加维和部队。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忍无可忍授权联合国进行报复性行动,以消灭分裂主义叛军。
在瑞典飞机的援助下,联合国维和部队顺利完成了行动的第一阶段,在年底前控制了加丹加首都伊丽莎白维尔,并摧毁了大部分加丹加空军。1月初,联合国部队调转枪头向加丹加南部的剩余据点进攻。印度维和部队无视了命令,提前越过卢菲拉河,在加丹加后方引起恐慌,更让联合国领导层感到尴尬。冲伯在意识到自己败局已定后,向吴丹谈和。1963年1月17日,冲伯签署了投降书,中央政府重组了加丹加省政府。冲伯最初打算参加该行动,但担心遭到政府清算,于是流亡欧洲。
部分加丹加宪兵和雇佣兵在冲伯的命令下,前往葡属安哥拉重组。1964年,冲伯回到刚果出任总理。他立马命令效忠他的原加丹加宪兵和雇佣兵部队前往该国东部和中部镇压辛巴叛乱。虽然共产主义叛乱成功被冲伯镇压,但冲伯突然于1965年被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解职,最终在1967年被囚禁在阿尔及利亚后与效忠他的部队失去联系。加丹加国残军得知消息后不愿听从新政府命令于是发动叛乱,更是在1966年对新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发动兵变。
背景
加丹加省独立
1960年,刚果共和国(利奥波德维尔)从比利时独立后,军队因不愿听从比利时军官命令而发动叛乱。不久后,南开赛和加丹加国纷纷宣布独立建国。由于加丹加拥有刚果绝大部分宝贵的矿产资源,因此在比利时统治时期吸引了一大批人前来采矿。[8]而许多加丹加人认为采矿获得的利润理所当然应该属于他们,可是在独立后他们开始担心这些钱会被新建立的刚果政府划分给其他较穷的省份。[9] 于是在比利时政府和加丹加联合矿业公司等集团的鼓动下,加丹加人开始产生本土主义脱离刚果建国。[10]
在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被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罢免后,副总理安托万·基赞加和卢蒙巴的支持者前往斯坦利维尔组建刚果自由共和国,并和处在利奥波德维尔的刚果共和国争夺合法权。[11]为了防止该国秩序彻底崩溃,联合国建立了一个维持和平部队前去维和,代号为联合国刚果行动。 除了士兵外,联合国还派遣了一个民事特派团为刚果政府提供技术援助。[12]起初,维和部队的目标只是确保刚果公民和外国国民的安全,并未对分裂国家采取任何行动,但联合国在加丹加遭到了加丹加国总统莫伊兹·冲伯阻拦。[13] 而且维和士兵试图驱逐效忠加丹加国的外国雇佣兵让双方予盾进一步加深。[14][15]
联合国反应
1961年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联合国刚果行动部队使用武力阻止内战、逮捕、中止军事行动、协调停火和驱逐外国军事人员。[16]得到授权后,[17]维和部队开展了朗姆酒行动和莫索行动(又称第一次联合国—加丹加冲突[18])旨巩固在加丹加的阵地并将雇佣军驱赶出加丹加。维和部队成功巩固加丹加阵地但未能将雇佣兵逐出该地。在“莫索行动”期间,康纳·克鲁斯·奥布赖恩甚至宣称:“加丹加的分裂已经结束。”[19] 不过没过多久加丹加的局势再次陷入僵局。[19]
1961年9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在乘坐飞机前往北罗德西亚和冲伯会谈时坠机身亡,机上人员也全部遇难。哈马舍尔德之死导致紧张局势急速上升,让国际社会决定采取更有力的维和方式。吴丹继任后认为联合国应干预刚果内政。[20][21]于是在11月24日以决议的方式要求安理会授权联合国刚果行动采取更强的措施。决议里表示会维持之前行动的目标,并解释了有关联合国干预的疑问。决议还重申了联合国刚果行动有权以武力拘留和驱逐外国军事人员和雇佣军和将加丹加分裂定性为非法,并表示联合国将支持刚果中央政府“维护法律秩序和国家完整”的努力。[17]
冲伯得知后,发表了针对联合国刚果行动的煽动性演讲。随后,两名联合国官员遭到袭击以及两名印度籍维和士兵被加丹加宪兵杀害。[注 4]而联合国刚果行动部队在加丹加指挥机构知道后下达了新指令,要求消灭加丹加宪兵和其他反联合国武装,让加丹加民众不再抗拒联合国制定的政策。[24]
局势升级
1961年12月,联合国为了确保联合国刚果行动人员的人身自由以及恢复其在加丹加的权威发起了“乌诺卡特行动”(又称第一次联合国—加丹加冲突[18])。[25]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冲伯被迫与刚果总理西里尔·阿杜拉展开谈判。1961年12月21日,冲伯签署了《基托纳宣言》,根据该宣言的条约,他将承认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并将加丹加重新纳入共和国。[26]然而,冲伯并未履行条约,甚至中断了和刚果政府的联系。联合国刚果行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冲伯正在重建军队。[27]
1962年8月,吴丹提出了“民族和解计划”,该计划是让加丹加加入己联邦化的刚果,且己获得阿杜拉和冲伯的同意。[注 5]由于冲伯早前不断拖延的经历,吴丹决定对加丹加国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其遵守计划。[29]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比利时逐渐减弱对加丹加的支持,比利时投资者的采矿企业也岌岌可危。[30]
同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使得所有印度维和部队可能从联合国刚果行动中撤出,让联合国必须迅速解决这一问题。[31]赞助了联合国刚果行动大部分费用的美国政府认为这项行动会损耗过多财政,因此开始敦促结束该行动。[32]吴丹仍然怀疑该事件能否和平解决,于是派出特别代表拉尔夫·本奇访问刚果首都利奥波德维尔。本奇在刚果与联合国刚果行动负责人罗伯特·奎库·阿塔·加德纳和维和部队指挥官肖恩·麦克艾恩制定了一项计划,让联合国刚果行动部队消灭外国雇佣军。[33]
与此同时,加丹加雇佣300至500名雇佣兵,并修建新的机场和防御阵地和时不时骚扰联合国刚果行动人员及外交官。而联合国刚果行动也已意识到冲伯无意谈和。[33]加丹加喷气式飞机还袭击了联合国刚果行动和中央政府部队。[34]冲伯否认并指责联合国是在寻找借口对加丹加使用武力。[35]
11月27日,美国和比利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吴丹的“民族和解计划”己经失败,并呼吁对加丹加实施更大的经济制裁。[36]12月10日,加德纳宣布联合国将对加丹加采取经济制裁。他致信冲伯,指责加丹加未能通过“民族和解计划”或以其他方式结束战争。他还要求加丹加宪兵队停止在加丹加北部的军事行动和对维和部队的补给封锁,并释放被拘留的突尼斯维和人员。信中还表示,联合国“不会主动进攻”,但会对袭击作出强烈反击,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进一步袭击。[37]次日,比利时外交部长保罗-亨利·斯巴克宣布,如果联合国或刚果政府以武力终结加丹加局势,比利时政府将支持那一方。[38]随后,他斥责冲伯为“叛军”。美国国防部之后派遣一个小组前往刚果,评估联合国发动进攻所需的物资,并向联合国刚果行动提供军事情报援助。[39]加丹加民众因不满该行为在首都伊丽莎白维尔组织了反美示威活动。[36]
前奏
1962年12月24日10点,加丹加部队使用小型武器袭击了驻扎在伊丽莎白维尔和通布尔大道沿线的埃塞俄比亚维和士兵,造成一人受伤。[注 6]枪击共持续了五个小时。联合国坚称埃塞俄比亚士兵没有向加丹加宪兵开火,[41]但美联社记者报道称,埃塞俄比亚士兵有使用无后坐力炮还击。11点,加丹加宪兵击落了一架未带武器的联合国刚果行动直升机。[40]一名印度机组人员受了致命伤,其余人员被捕并遭到殴打。[2]之后,联合国刚果行动派出了一支部队平安解救人质。次日,枪战仍在持续发生,加丹加外交部长埃瓦里斯特·金巴承诺会阻止枪击事件。 12月26日,伊丽莎白维尔迎来了短暂的和平,但在12月27日,宪兵再次对联合国阵地进行射击,截至傍晚,维和部队共在高尔夫球场周围和雅多维尔路遭到袭击。[40]联合国刚果行动下达了第16号战斗机作战命令,授权联合国空袭任何加丹加飞机(包括民用机),并击落任何可能携带“可见攻击性武器的飞机。[42]冲伯致信给联合国代表埃利乌德·马图,谴责维和部队在12月24日妨碍加丹加部长的通行,并对加丹加展开了军事行动。马图回应称那只是为了让部长能够从中斡旋,释放直升机机组人员。[43]
马图还邀请冲伯来到案发现场,查看具体情况。冲伯同意后,[43]维和士兵将他护送到前线,冲伯查看后承认了是他的部队先开枪袭击联合国阵地。[44]冲伯返回住处后,违背了早前宣称打算结束战斗的承诺,致电给驻扎在科卢韦齐的加丹加空军,用斯瓦希里语命令他们突袭联合国阵地。[43]联合国之后从无线电截获的资料中得知,加丹加宪兵队司令罗伯特·穆克命令空军在12月29日晚轰炸伊丽莎白维尔机场。由于加丹加违背停火协议在先,因此印度少将德万·普雷姆·昌德成功说服吴丹授权维和部队主动出击消灭加丹加国。[44]维和部队在得知消息后欢喜雀跃。[45]秘书长担心平民伤亡和大规模破坏于是向联合国驻刚果部队指挥官发了一封电报提醒道,禁止在战斗中使用凝固汽油弹。[4]为了避免全面战争,马图于12月28日11点30分向冲伯提交了一份文件供其签署。该文件规定拆除加丹加的路障并停止袭击。冲伯回复,如果没有内阁的同意,我不能签署这份文件。联合国随后宣布将自行采取行动拆除路障。[46]而冲伯在不知不觉间离开了首都伊丽莎白维尔。[47]
各方军备
加丹加
除了300至500名雇佣兵外,[33]加丹加还拥有大约14000至17000名宪兵,其中约有7000人没有从未受过军事训练。[48]根据联合国消息,这些部队集中在该国南部,并有5150名士兵分布在雅多维尔、科卢韦齐和本凯亚等城镇及周边地区。另有2000名士兵驻守在伊丽莎白维尔。 [29]联合国还估计,加丹加空军拥有多架T-6德州佬式教练机、富加教师和吸血鬼战斗机,总计十几架作战飞机,[4]以及一些运输机和小型飞机。[49] 但联合国认为,加丹加的许多飞机已经年老失修无法起飞。联合国刚果行动的情报部门还得知了,加丹加的几个机场还拥有少量弹药、石油、机油和润滑油储备。[2]
联合国
此次行动由昌德少将和他的副手雷金纳德·诺罗尼亚准将指挥。[50]在此期间,维和部队兵力已增至18200人,其中有70%被部署在加丹加及其周边地区。[39] 这些部队由埃塞俄比亚、加纳、印度、爱尔兰、瑞典和突尼斯的士兵组成。[1]为了将这些部队运往刚果,联合国还需要拥有强大的空运能力。虽然联合国刚果行动已有一支由65架飞机组成的空中运输队,可是该运输队最大的飞机道格拉斯DC-4也不足以执行“大满贯行动”。吴丹的军事顾问因达尔·吉特·里克耶因此向美国国防部请求援助。几天后,美国同意派出空军提供后勤支援。11月,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提议向联合国提供美国战斗机,以便让维和部队拥有制空权。[2]虽然丹希望联合国能够拥有地面和空中行动能力,但他更希望联合国能够保持行动的中立性,并极为避免向任何世界大国寻求帮助。12月16日,他宣布,如果到1963年春天局势仍处于僵局,他将考虑美国的提议。[2]
联合国刚果行动长期以来一直面临战斗机短缺的问题,且担忧有限的攻击无法彻底消灭所有加丹加飞机,反而会分散自己的兵力,从而让加丹加空军分散到更隐蔽的机场,对卡米纳空军基地发动袭击,因此只能一直推迟行动,待积累了足够的空中力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加丹加空军。[51]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于10月撤回了英国堪培拉式电动轰炸机,以抵御中国,而埃塞俄比亚在损失一架F-86军刀战斗机后撤回了其所有在维和部队的飞机。幸运的是卡米纳和伊丽莎白维尔增添了新的空中监视雷达设备。[52] 11月,联合国刚果行动获得了瑞典的两架J 29战斗机,增强了该部队的空中情报能力。随后,瑞典的几架J 29战斗机和一支由380人组成的挪威防空部队也相继抵达。[2]联合国共在此次援助中获得10架瑞典的J 29战斗机。[49]
过程
计划
第三阶段旨在处理卡米纳的雇佣兵。大满贯行动原本预计有三个阶段,[35]但最后以两个阶段完成。[33]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清除宪兵路障,确保联合国部队在伊丽莎白维尔的安全及自由”。[53]第二阶段是逮捕雅多维尔和科卢韦齐的外国雇佣兵。第三阶段则是处理卡米纳的雇佣兵。[35]
第一阶段
1962年12月28日中午,联合国部队发起大满贯行动,吴丹对加丹加宪兵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15:00之前撤离,在未收到回应后,行动正式开始。[54]此次袭击导致5万名难民逃亡,大多数人选择逃往罗得西亚边境,[55]联合国部队在一天内杀死了50名加丹加宪兵,[注 7]随后占领了伊丽莎白维尔市中心、当地宪兵总部、[57]、广播电台[33]和冲伯的官邸。[58]
12月29日清晨,联合国刚果行动空中部队对科卢韦齐机场发动袭击。由于天空乌云密布,J-29战斗机不能13.5 毫米火箭弹,因此只能用20毫米机炮扫射,此次袭击摧毁了5个油库和一座行政大楼。[44]为了防止波及平民,联合国刚果行动并没有袭击科卢韦齐民用机场。[55]加丹加空军司令耶利米·普伦早有预料于是在袭击前就撤走了六架T-6德州佬式教练机。然而,雇佣兵扬·宗巴赫与部分空军留在葡属安哥拉没有前来帮忙的行为惹恼了普伦,穆克将军命令普伦撤到雅多维尔。在之后的战役里,加丹加空军的大部分飞机停在机场,因为普伦认为T-6德州佬式教练机的性能无法和联合国的J-29战斗机比较。[58]虽然科卢韦齐的防空火炮成功击落三架联合国飞机,但效果不大联合国仍空袭了加丹加的其他机场,[44]例如卡马坦达机场和恩古莱机场。[4]联合国还对加丹加发起三次侦察导致六架加丹加飞机在地面上被摧毁,还有一架飞机被击落。[44]联合国还称双方在空袭过程中无人员伤亡。[49]行动之初快速摧毁大多数加丹加空军被认为是联合国成功的关键原因,倘若加丹加能够对联合国的补给发动袭击,大满贯行动可能会失败。[59]
中午时分,埃塞俄比亚士兵沿基普希公路前进,并控制了加丹加和罗得西亚的边境。而加丹加宪兵虽然在森林高地上占据了有利位置,但在遭受迫击炮轰击后,几乎没有抵抗就投降了。由于爱尔兰部队能够使用英语和罗得西亚边境士兵沟通于是被派往此地,并控制了基普希。[60]加德纳在利奥波德维尔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这次我们不会犯下半途而废的错误。这将是我们最果断的行动。”[50]冲伯在行动开始后命令部队坚决抵抗联合国刚果行动的入侵,并威胁说,如果行动不在24小时内停止,将炸毁桥梁和水坝。[46]12月30日,大满贯行动第一阶段的目标都已完成。[33]昌德少将收到了吴丹发来的祝贺电报,祝贺联合国部队完成目标。[61]联合国刚果行动也在次日因消灭大部分加丹加空军而结束袭击。[43]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结束后,昌德感到十分满意,于是决定立即展开第二阶段。[61]12月30日下午,卡米纳空军基地的瑞典籍指挥官本特·弗雷德曼接到命令,在第二天一早向卡米纳的加丹加宪兵营地进攻。宪兵原本也预测12月30日可能会遭到袭击,但他们过于轻敌在工作期间喝酒和发射照明弹,甚至有些宪兵还在城市周围烧杀抢掠。[62]
次日凌晨5点20分,瑞典和加纳维和部队接到命令后,撤离卡米纳空军基地。一小时后,维和部队沿着主干道向卡米纳进发,同时,一支瑞典小分队从基亚维绕道返回。上午6点20分,先头部队在卡米纳东北方向约两三公里处遭到加丹加宪兵使用包括重机枪和迫击炮的猛烈袭击。面对突然而来的袭击,斯图雷·法格斯特罗姆少校果断下令部队后撤600米,寻找掩护并重新集结。与此同时,弗雷德曼指挥一支装甲车队赶赴前线。上午7点05分,装甲车队抵达后,维和部队立即发起反击。在迫击炮的掩护下,一支战斗巡逻队一路向前,于上午7点55分成功突破了宪兵队的防线。随着其他部队陆续进入城内,瑞典医护人员则留下来治疗受伤的士兵。[62]
加丹加宪兵队在防线被攻破后,向卡米纳东南方向的两个营地撤退。9点左右,瑞典营进入市中心,并清剿了残余的抵抗势力,抓捕了数名俘虏。维和部队还派出一架J-29喷气式飞机紧贴着屋顶低空盘旋,试图威慑那些宁死不屈的宪兵,但只招来了一些零星的轻武器射击。9点55分,瑞典部队发起进攻,在没什么抵抗的情况下迅速占领了最近的宪兵营地。到了中午1点,维和士兵又轻而易举地控制了第二个营地,驻扎在此的加丹加的守军早已逃之夭夭。瑞典人控制了这两个营地后,和当地官员合作,稳定局势。在战斗过程中,瑞典营无人员伤亡,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40多辆汽车、两辆装甲车、一门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一支无后坐力炮、几挺重机枪、数吨弹药和大量的补给。[62]
同日,隶属于印度第99山地旅的马德拉斯军团第4营和拉加普特纳步枪联队成员离开伊丽莎白维尔,前往卢菲拉河。[61]当晚,拉加普特纳步枪联队的一个连队在雅多维尔路遭遇宪兵和雇佣兵,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交火。战斗一直持续到1月1日凌晨3点才停息,造成4名维和人员死亡,19人受伤。[63]两名被俘的雇佣兵表示,加丹加军内己经出现混乱和逃兵现象。[3]总而言之,印度部队只遭遇了轻微抵抗,并于1月3日抵达了卢菲拉河东岸。[61]
在此期间,雇佣军指挥官下令炸毁了一辆停在半路上的卡车,导致卢菲拉河上通往雅多维尔的主要桥梁也被毁。[3]联合国部队虽然时不时用迫击炮轰击加丹加守军,但效果不大,而联合国低空飞行的喷气式飞机成功让雇佣兵军心涣散,在象征性抵抗后撤退到了雅多维尔。[64]与此同时,联合国部队在河边驻足,等待美军架桥设备。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上游11公里处有一座虽遭破坏但仍可通行的铁路桥。诺罗尼亚准将当即下令加固桥梁。之后拉加普特纳步枪联队迅速通过桥梁,成功歼灭了河对岸的加丹加反对派。马德拉斯军团则借助木筏和西科斯基直升机,将大部分车辆和重型装备运送过河。为了避免桥头堡被孤立,诺罗尼亚准将决定主动出击,命令部队占领雅多维尔。[61]穆克将军曾试图组织军队保卫该地,但加丹加军队已经陷入混乱,[3]让联合国部队可以顺利推进。[61]印度士兵进入后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反而还受到了当地居民和加丹加联合矿业公司员工的热烈欢迎。[50] 诺罗尼亚在进入该镇后成功与在利奥波德维尔的联合国刚果行动总部取得联系。[61]联合国部队在雅多维尔短暂休息后集结,向科卢韦齐、萨卡尼亚和迪洛洛推进。[65]
1962年12月31日至1963年1月4日,联合国派出喷气式飞机只用于侦察和为地面部队提供掩护。[43]截至1月4日,联合国刚果行动已进行76次空中飞行,并用J-29战斗机阻断了安哥拉和南非的提供给加丹加的援助。[44]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开始转向支持联合国刚果行动。比利时和法国则强烈敦促冲伯接受吴丹的民族和解计划,解决冲突。[66]
两天后,美国空军将两栖运兵车和装甲车空运至伊丽莎白维尔,用来协助印度第99山地旅越过雅多维尔和科卢韦齐间的数十几条河流。三天后,部队开始进攻,但遭到武装抵抗,并且运兵车在湍急的水流中难以前进。[67]
1月8日,冲伯回到伊丽莎白维尔。同日,阿杜拉总理收到了加丹加最大的部落首领的信件,信中表示将宣誓效忠刚果政府,并逮捕冲伯。[55]在美国的逼迫下,吴丹开始考虑与冲伯谈判。本奇反对该做法,并对秘书长说:冲伯正在想尽办法争取认可。毕竟他现在实际上就是一个省长,应该保持原样。[68]不久后,本奇称:如果我们能够让冲伯没有回旋余地,又或者是阻止他国援助,他就会投降,宪兵队也会崩溃。[68]
次日,冲伯被联合国士兵逮捕,不过为了让加丹加政府保持运作,联合国决定将他释放让他在莫坎博会见内政部长戈德弗鲁瓦·穆农戈和其他几位内阁成员。据悉,冲伯在获释后要求他的支持者反对联合国部队,但莫坎博和巴卡尼亚还是迅速被联合国占领了。[55]之后,冲伯表示愿意与中央政府谈判,但警告说,任何人如果对科卢韦齐发起进攻他都会实施焦土政策,[69]并威胁将拆除德尔科米纳和勒马里内尔的水坝。[70][注 8]1月10日,维和部队接管了一个己废弃的宪兵基地,并控制了欣科洛布韦。[55]冲伯则乘坐罗得西亚空军军机飞往罗得西亚北部。[71]虽然刚果总理阿杜拉和联合国刚果行动的官员极力阻栏,[68]冲伯还是在几经辗转下来到科卢韦齐。[71]科卢韦齐也是加丹加国唯一控制的重要地点。[72]在城外,几名法国雇佣兵在和联合国部队交火中将吉普车开进沟里。不知情的印度廓尔喀人士兵误将他们认成瑞典士兵,并在帮助他们找回车辆后,一名雇佣兵使用法语交谈暴露了身份,双方随即发交火,共有一名雇佣兵被俘。[3]1月12日,弗雷德曼率领一个营突袭了卡本吉的两个宪兵营,并缴获了他们的武器和强迫他们卸甲归田。[73]
与此同时,驻扎在科卢韦齐的雇佣兵也开始在附近的所有桥梁、恩齐洛水电站和大部分采矿设施上安放了炸药以便未来冲伯下令实施焦土政策时能够快速实施。1月12日,冲伯抵达科卢韦齐时,加丹加联合矿业公司派人告诉他,他们已经与中央政府达成了税收协议及撤回对加丹加国的支持,并要求冲伯先不要声张,以免雇佣兵感到背叛炸毁他们的设施报复。[3]在科卢韦齐的最后一次会议上,鲍勃·德纳尔上校眼见形势严峻,要求雇佣兵在撤离前炸毁恩齐洛水电站。冲伯为了遵守约定辩解称这种行为是“犯罪且不负责任的”。[3]加丹加联合矿业公司也派人会见了诺罗尼亚准将,商讨联合国部队如何以最低伤亡进攻科卢韦齐。穆克将军则打算组织他旗下的140名雇佣兵和2000名宪兵进行最后的保卫战。然而加丹加士兵早己军心涣散,难民的涌入让情况雪上霜。甚至有两名雇佣兵试图偷走普伦的吉普车。之后,冲伯命令基龙古守军向联合国和刚果国民军投降。但是他们并未遵守命令反而和居民一起逃离城市,孔戈洛的守军则是向尼日利亚和马来西亚士兵投降。1月14日,印度士兵找到了通往科卢韦齐的最后一座完好无损的桥梁。在与宪兵和雇佣兵短暂交火后,控制了城门,并在城郊等待进一步的指示。[3]
1月15日,冲伯向吴丹发送信息表示“我准备立即向全世界宣布加丹加的分裂已经结束。”[71] 穆农戈得知后离开了科卢韦齐,愤怒地宣布他将继续在罗得西亚发起独立运动,但不久后便回来了。[3]冲伯提议,如果阿杜拉能够对他和他的政府给予特赦,他愿意返回伊丽莎白维尔监督和实施吴丹计划。在新闻发布会上,阿杜拉接受了冲伯的建议,并宣布加丹加宪兵部队将并入刚果国民军。[55]
结果及分析
加丹加投降
1月17日,第99山地旅的先头部队已抵达奇隆戈河,但被命令停止前进。[67] 下午晚些时候,冲伯和穆农戈在伊丽莎白维尔和联合国官员展开谈判。[3]最后,冲伯与昌德少将和联合国代理民事首席执行官乔治·谢里签署了正式投降书,结束了加丹加危机。[74]四天后,冲伯在科卢韦齐接待了由诺罗尼亚准将领导的联合国部队。[31][67]吴丹得知后向维和部队发来贺电,宣称这场冲突是“强加给他们的”,并表示在历经多次努力并在被迫反击的情况下还很幸运的低伤亡率已经非常成功了。[75]大满贯行动的成功解决了联合国介入可能造成的各种后果(如游击战或权力真空)。[76]国际社会普遍对这一结果感到满意,其中包括美国、比利时、英国和苏联。[77]
伤亡
据悉此次行动有10[47][49] 或11[71]名联合国维和士兵阵亡,27[47]至77人受伤。[49]这一结果让吴丹和他的团队悬着的心放下了。[75]至于加丹加宪兵和雇佣军伤亡的总数则不详。[4]在空中战场,联合国有7架联合国战斗机和1架侦察机被防空火力击毁。[78]而加丹加空军损失了近十几架T-6德州佬式教练机、富加教师和吸血鬼战斗机,并且大部分都是在陆地被摧毁。在行动结束时,加丹加仅剩一两架T-6德州佬式教练机。[44]刚果行动空军司令克里斯蒂安·罗伊·卡尔达格将军后来提到大满贯空战时表示:“我们对此感到十分自豪——这是我在刚果留下的最美好的回忆。”[49]
联合国刚果行动情报小组随后在调查时发现,还有15架飞机隐藏在安哥拉机场,被俘的比利时雇佣兵称,这将会在下次加丹加独立战争中使用。[78]冲伯预计在1月左右抵达的野马骑士战斗机,也因联合国胜利而取消。联合国还证实这些飞机是是在葡属安哥拉、南非和北罗得西亚政府的协助下取得的。[4]
平民伤亡和战争罪行
联合国并未通告此次行动的平民伤亡,因此具体伤亡不得而知。[4]根据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署的报告,有两名比利时妇女因司机不愿接受检查而在雅多维尔郊区的一个联合国检查站遭到印度士兵杀害,并获得了在当地的美国记者附和。[6]这次突如其来的枪击事件让联合国官员感到无地自容。[5]
行动结束后,当地一名牧师致信联合国,抗议联合国部队公然违反国际法。他表示在12月29日,爱尔兰士兵向伊丽莎白维尔的一所医院病房的病人开枪,而埃塞俄比亚士兵杀死了70人,尸体己经在1962年底前被转送至利奥波德王子医院。美国全国天主教福利委员会的查尔斯·鲍尔和布鲁塞尔的大主教约瑟夫·科尼利厄斯对这些指控表示支持。[7]
罗伯特·加德纳在一封致伊丽莎白维尔罗马天主教大主教区总主教的公开信中驳斥了这两项指控。面对第一项指控时,他表示爱尔兰士兵当时并不在该地区,但他承认埃塞俄比亚士兵在遭到加丹加宪兵的猛烈射击后冲进了医院大院,据悉这些宪兵在医院内部挖了壕沟。加德纳还称,当时值班的修女报告说有些病人的病服因与宪兵制服相似而遭到射击,并造成一名病人腿部中弹和一名病人擦伤。加德纳还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未告知有宪兵的存在表达抗议,医院院长证实,联合矿业曾要求医疗单位不要对宪兵采取任何行动,以免卷入此事。至于运送到利奥波德王子医院的70具尸体,加德纳表示,“没有证据证明这一指控。”[7]
无视命令
1月3日,诺罗尼亚准将违背了他早前下的命令率领印度部队进攻雅多维尔,并夺取了一座桥梁,渡过了卢菲拉河。在国际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让吴丹难堪,[61]因为吴丹此前曾向英国及比利时保证,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免冲伯会毁坏加丹加联合矿业公司的资产。[33][注 9]拉尔夫·本奇也给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和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德莱·史蒂文森二世留下了除非吴丹同意,否则联合国部队不会对加丹加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印象。[79]联合国刚果行动指挥官明显从未得知这项命令[33],因此美国认为秘书长已经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权。实际上本奇曾指示加德纳推迟进攻,直到了解冲伯的意图,但命令未能传到昌德和诺罗尼亚手中。[64]加德纳知道后只能小心翼翼地报告了维和部队的推进情况。[50]本奇愤怒质问为何维和部队无视了吴丹的命令。[80]一位联合国官员承认,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次行动“执行得非常出色”,但对于联合国总部大楼和刚果行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失误表示遗憾。[61]
占领雅多维尔的同一天,本奇被吴丹派往刚果调查此事。吴丹也宣布,本奇此行是为了“处理一系列影响行动及其当前和未来活动的政治、军事和行政事务”。[80]本奇抵达刚果后向媒体宣读了一份手写声明,向他们保证,占领雅多维尔是“计划的一部分”。[65]
昌德少将对本奇的来访感到担忧。本奇获知后尽力缓解他的担忧,主动住在他在伊丽莎白维尔的住所,而非酒店。本奇之后向昌德少将递交吴丹的信让昌德感到震惊,本奇还给了他一封回信的草稿。草稿中对维和部队在推进过程中所遭遇的情况准确性让昌德感到惊讶,于是第二天他向本奇详细解释了所发生的事情。[66]在加丹加事件的正式报告中,本奇总结道:“我毫无疑问地发现,我们的体制存在问题,个人因素并非主要原因。”[72]
注释
- ^ 以联合国名义参战的国家有埃塞俄比亚、加纳、印度、爱尔兰、瑞典和突尼斯。[1] 美国提供了后勤支持。[2] 马来西亚和尼日利亚以各自名义在加丹加作战[3] 挪威的防空部队也参与其中。[2]
- ^ 加丹加宪兵和雇佣兵的伤亡总数未知。[4]
- ^ 根据1966年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和一名美国记者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有两名比利时妇女因汽车司机在联合国检查站突然加速而遭到枪击。[5][6] 有两名医院病人受伤。[7]
- ^ 加丹加宪兵队是加丹加正规军,而非军事警察。[22][23]
- ^ 该计划名义上由吴丹制作,但其实是由美国外交官乔治·克鲁斯·麦吉起草的,并以联合国秘书长名义提出。在美国的压力下,吴丹和阿杜拉只能承认并同意该计划。[28]
- ^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枪击事件起因是一群加丹加宪兵和往常一样前来和突尼斯维和士兵会面,但刚接替突尼斯士兵的埃塞俄比亚士兵不知这一惯例,于是开枪警告,而加丹加宪兵见后将这一举动视为挑衅便开枪反击。[40]
- ^ 这个数据是根据战斗结束后在该地区发现的50具尸体得出的。[56]
- ^ 尚不清楚水坝是否己被完全摧毁,倘若已被拆除,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导致数千人因水灾丧生。[70]
- ^ 12月28日,英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要求停止军事行动,因为通过武力将刚果各方统一起来是徒劳的。[31]
脚注
- ^ 1.0 1.1 吴丹 1978,第145页.
- ^ 2.0 2.1 2.2 2.3 2.4 2.5 2.6 Dorn 2016,第29页.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Othen 2015,26章: Katanga '63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Dorn 2016,第32页.
- ^ 5.0 5.1 Lefever & Joshua 1966,第126页.
- ^ 6.0 6.1 Valahu 1964,第309页.
- ^ 7.0 7.1 7.2 Fulton, William. U.N. Aid Denies Atrocities in Katanga Fight – Commander Replies to Priest's Protest. Chicago Tribune (New York). 1963-02-16: 5.
- ^ Kennes & Larmer 2016,第31页.
- ^ Kennes & Larmer 2016,第40页.
- ^ Kennes & Larmer 2016,第59–60页.
- ^ Murphy 2005.
- ^ OUNC, 联合国, 200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4-22) (英语)
- ^ Briscoe 2003,第105页.
- ^ Briscoe 2003,第117页.
- ^ Packham 1996,第28页.
- ^ O'Ballance 1999,第43页.
- ^ 17.0 17.1 Mockaitis 1999,第32–33页.
- ^ 18.0 18.1 Mays 2003,第105页.
- ^ 19.0 19.1 Meisler 2011,第126页.
- ^ Dorn 2016,第21页.
- ^ Kille 2007,第159页.
- ^ Cordier & Harrelson 2013,第275页.
- ^ Kennes & Larmer 2016,第47页.
- ^ Mockaitis 1999,第33页.
- ^ Boulden 2001,第37页.
- ^ Boulden 2001,第38页.
- ^ Mockaitis 1999,第34–35页.
- ^ Mountz 2014,第113–114页.
- ^ 29.0 29.1 Mockaitis 1999,第35页.
- ^ Gibbs 1991,第134页.
- ^ 31.0 31.1 31.2 Packham 1996,第195页.
- ^ Kennes & Larmer 2016,第58页.
-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Mockaitis 1999,第36页.
- ^ Dorn 2016,第36页.
- ^ 35.0 35.1 35.2 Urquhart 1998,第356页.
- ^ 36.0 36.1 Kennes & Larmer 2016,第59页.
- ^ Burns & Heathcote 1963,第199页.
- ^ Packham 1996,第194页.
- ^ 39.0 39.1 Gibbs 1991,第141页.
- ^ 40.0 40.1 40.2 Burns & Heathcote 1963,第209页.
- ^ Burns & Heathcote 1963,第208页.
- ^ Dorn 2016,第36–37页.
- ^ 43.0 43.1 43.2 43.3 43.4 Burns & Heathcote 1963,第210页.
-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Dorn 2016,第30页.
- ^ Kille 2007,第162页.
- ^ 46.0 46.1 Burns & Heathcote 1963,第211页.
- ^ 47.0 47.1 47.2 Cordier & Harrelson 2013,第277页.
- ^ Kennes & Larmer 2016,第64页.
- ^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Lefever & Joshua 1966,第367页.
- ^ 50.0 50.1 50.2 50.3 Urquhart 1998,第357页.
- ^ Dorn 2016,第28页.
- ^ Dorn 2016,第27页.
- ^ 53.0 53.1 Boulden 2001,第39页.
- ^ Namikas 2013,第173页.
- ^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O'Ballance 1999,第63页.
- ^ Epstein 1965,第141–142页.
- ^ Meisler 2011,第132页.
- ^ 58.0 58.1 Othen 2015,Chapter 25: Christmas in Elisabethville
- ^ Dorn 2016,第37页.
- ^ Colvin 1968,第135页.
- ^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Mockaitis 1999,第37页.
- ^ 62.0 62.1 62.2 Anfallet mot kaminaville. 福克·伯纳多特学院. [2017-06-09].
- ^ Burns & Heathcote 1963,第213页.
- ^ 64.0 64.1 Colvin 1968,第136页.
- ^ 65.0 65.1 U.N. Troop Fighting All of Plan – Bunche Indicates That Drive Will Go On to Kolwezi. The Desert Sun (利奥波德维尔).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63-01-05: 2.
- ^ 66.0 66.1 Urquhart 1998,第359页.
- ^ 67.0 67.1 67.2 Praval 2012,Six: Non-alignment and peace-keeping : The Congo.
- ^ 68.0 68.1 68.2 Urquhart 1998,第360页.
- ^ Congo War at an End – Tshombe. The Desert Sun (伊丽莎白维尔).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63-01-09: 2.
- ^ 70.0 70.1 Young 1965,第343页.
- ^ 71.0 71.1 71.2 71.3 Meisler 2011,第133页.
- ^ 72.0 72.1 Boulden 2001,第40页.
- ^ Chiborn, Larry. Bengt Fredman. Dagens Nyheter. 2009-02-24 [2019-04-12] (瑞典语).
- ^ Africa Diary 1963,第969页.
- ^ 75.0 75.1 Kille 2007,第163页.
- ^ Report on the Congo. The Atlantic. 1963年9月 (英语).
- ^ Lefever & Joshua 1966,第125页.
- ^ 78.0 78.1 Dorn 2016,第31页.
- ^ Urquhart 1998,第357–358页.
- ^ 80.0 80.1 Urquhart 1998,第358页.
参考文献
- Africa Diary 3. Delhi: M. Chhabra. 1963. ISSN 0001-978X.
- O'Ballance, Edgar. The Congo-Zaire Experience, 1960–98 illustrated. Springer. 1999. ISBN 9780230286481.
- Boulden, Jane. Peace Enforcement: The United Nations Experience in Congo, Somalia, and Bosnia illustrate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ISBN 9780275969066.
- Briscoe, N. Britain and UN Peacekeeping: 1948–67 illustrated. Springer. 2003. ISBN 9780230005730.
- Burns, Arthur Lee; Heathcote, Nina. Peace-keeping by U.N. Forces : From Suez to the Congo. Princeton Studies in World Politics 4. New York & London: Frederick A. Praeger. 1963. OCLC 186378493.
- Colvin, Ian. The Rise and fall of Moise Tshombe: a Biography. London: Frewin. 1968. ISBN 9780090876501.
- Cordier, Andrew Wellington; Harrelson, Max (编). Public Papers of the Secretaries 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6.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231513807.
- Dorn, A. Walter. Air Power in UN Operations: Wings for Peace. Military Strategy and Operational Art. Routledge. 2016. ISBN 9781317183396.
- Epstein, Howard M. Revolt in the Congo, 1960–1964. New York: Facts on File. 1965. OCLC 875482690.
- Gibbs, David 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ird World Intervention: Mines, Money, and U.S. Policy in the Congo Crisis. American Polit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ISBN 9780226290713.
- Katanga Province (PDF), Kinshasa: MONUSCO, January 2015 [25 February 2017]
- Kennes, Erik; Larmer, Miles. The Katangese Gendarmes and War in Central Africa: Fighting Their Way Hom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253021502.
- Kille, Kent J. (编). U Thant.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and Moral Authority: Ethics and Religion in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1589014732.
- Lefever, Ernest W.; Joshua, Wynfred.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in the Congo: 1960–1964 (PDF) 2.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66-06-30. OCLC 63168534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4-23).
- Mays, Terry M.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ultinational Peacekeeping.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carecrow Press. 2003. ISBN 9780810865754.
- Meisler, Stanley. United Nations: A History revised. Grove Press. 2011. ISBN 9780802194992.
- Mockaitis, Thomas R. Peace Operations and Intrastate Conflict: The Sword Or the Olive Branch? illustrate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ISBN 9780275961732.
- Mountz, William T. Americanizing Africanization: The Congo Crisis, 1960–1967 (PDF) (学位论文). Columbia, Missouri: University of Missouri. May 2014. OCLC 905980182.
- Murphy, Philip (编). British Documents on the End of Empire: Central Africa, Part I 9.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5. ISBN 9780112905868.
- Namikas, Lise. Battleground Africa: Cold War in the Congo, 1960–1965.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13. ISBN 9780804784863.
- Othen, Christopher. Katanga 1960–63: Mercenaries, Spies and the African Nation that Waged War on the World illustrated. The History Press. 2015. ISBN 9780750965804.
- Packham, Eric S. Freedom and Anarchy illustrated. Nova Publishers. 1996. ISBN 9781560722328.
- Praval, K. C. Indian Army After Independence. Lancer Publishers. 2012. ISBN 9781935501619.
- Republic of the Congo – ONUC Background. United Nations. 2001 [8 February 2017].
- 吴丹. View from the UN. Doubleday. 1978. ISBN 9780385115414.
- Urquhart, Brian. Ralph Bunche: An American Life illustrated.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ISBN 9780393318593.
- Valahu, Mugur. The Katanga Circus: An Account of Three UN Wars. Robert Speller & Sons. 1964. ISBN 978-0831500399.
- Young, Crawford. Politics in Congo: Decolonization and Independ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OCLC 307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