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超强台风红霞 (2015年)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强台风红霞
Typhoon Noul(英文)
红霞在5月10日即将以巅峰强度擦过吕宋东北角, 风眼在卫星云图上清晰可见。
红霞在5月10日即将以巅峰强度擦过吕宋东北角,
风眼在卫星云图上清晰可见。
路径图
超强台风红霞的路径图
超强台风红霞的路径图
概况
形成日期2015年5月2日
转化日期2015年5月12日
消散日期2015年5月16日
最低气压920 hPa
瞬间最大阵风285 km/h
气旋能量指数28.5925
影响
财产损失2350万美元
死伤人数2死1重伤
影响地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台湾日本
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超强台风红霞(英语:Typhoon Noul,国际编号:150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062015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Dodong)为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第6个被命名的风暴。“红霞”(韩语:노을)一名是由朝鲜所提供,是指日落时红色的天空[1][2]

根据数字台风网资料显示,红霞于5月4日被给予国际编号与命名,是史上第二早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的第6号热带气旋,仅次于1971年热带风暴贝贝的5月3日升格纪录[3]。而红霞在5月9日傍晚被香港天文台升格为该部门之超强台风,连同2月的台风海高斯和3月至4月的台风美莎克,这意味着2015年风季是2009年香港天文台采用新热带气旋分级制,新增“强台风”及“超强台风”以来,首个于5月或之前出现3个超强台风的风季;红霞亦是年内第2个达到日本气象厅之“猛烈的”评级,和第3个达到“超级台风”分级的热带气旋。红霞的路径符合“转向型”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沿副热带高压脊西行逼近菲律宾吕宋,之后绕过该高压脊西侧和改向东北直冲,掠过琉球群岛及日本;但红霞在转向后的移速飙升至每小时90公里[4],是其西行速度的大约5倍,只消30小时便由台湾东南面海域直达日本本州,速度之快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中非常罕有。

发展过程

缓步发展及西移

2015年西北太平洋风季较早开始,首4个月均有热带气旋形成,当中有2个发展为成熟台风,而4月末至5月初出现的“西风爆发”[注 1]亦令热带气旋活动频密和强度偏高的情况延续,红霞和随后的台风白海豚也源于这次“西风爆发”[6]。在东北信风与“西风爆发”汇聚下,一个低压区于4月30日在楚克附近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2W[7]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当晚10时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低”[8][注 2],但该低压区初期发展较迟缓,该中心直至5月2日凌晨3时才把上述评级提升为“中”[10][注 3],到当日下午4时半再上调为“高”,并对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11][注 4]日本气象厅则在同日下午2时把该低压区升格为热带低压[12],并在当晚8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13],表示该系统在随后一日有机会加强为热带风暴;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则将该系统升格为热带低压[14]。该系统稳定地向西北偏西移动,时速约12至14公里。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5月3日早上8时把该系统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06W[15][注 5];而日本气象厅则在翌日(4日)凌晨3时正式把该热带低压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红霞”[16],给予国际编号1506[注 6]。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把红霞升格为热带风暴[17],台湾中央气象局则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14]。红霞陷入副热带高压脊的弱点位置,移动变得缓慢。由于垂直风切变略为增强,不利红霞的发展,因此其组织仍然松散,低层环流中心局部外露,同时该系统的极地方向流出亦稍微减弱[18];不过西北太平洋海面水温仍维持在摄氏28至29度,温暖海面使得红霞的强度得以维持。红霞在当日下午4时进入香港天文台的责任范围,香港天文台把红霞评级为热带风暴[19]

增强趋势时快时慢

红霞于5月5日在尚算良好的环境下,吸收洋面能量并缓慢增强,整合其松散组织,系统流出重新加强,同时红霞继续往偏西方向缓慢前进[20]。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2时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21],而香港天文台亦紧随其后,在下午4时把红霞升格为强热带风暴[22]。日本气象厅到翌日(6日)凌晨2时50分才把红霞升格为强热带风暴[23],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这时候已率先将其升格为台风[24]。副热带高压脊在当日加强,填补先前的弱点位置,驱使红霞开始加速西移,时速约16至18公里[25],穿越雅蒲岛,向菲律宾长驱直进。仍然炎热的海水继续供应强大能量,使红霞的强度在当日稳步上扬,系统流出呈放射状[26],中心结构进一步巩固,形成中心密集云团[注 7]和“云卷风眼”[注 8]。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5时把红霞升格为台风[21],日本气象厅和香港天文台分别在当晚8时及9时45分跟随[30][31],台湾中央气象局在晚上8时亦把红霞升格为中度台风[14]

由于副热带高压脊支配菲律宾以东海域,红霞在5月7日继续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移速加快至每小时20公里[32],直逼菲律宾吕宋;红霞的强度亦持续上升,螺旋云带变得紧密,并卷入中心密集云团。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别在下午2时及4时正把红霞升格为强台风[21][33]。但之后红霞的增强趋势停止大半日,其“云卷风眼”一直未能转为一个真正的风眼,甚至曾经变为“云塞风眼”[34];直至5月8日中午过后,红霞的强度才再次微升,并成功打开一个直径约25公里的风眼;同时红霞的路径渐转为偏西北。各电脑数值预报模式及官方气象部门预测均显示,副热带高压脊将转趋减弱,使红霞吹袭吕宋后顺时针转向东北移动,逼近台湾琉球群岛;不过红霞究竟是在横扫吕宋并进入南海东北部后才急转弯,还是擦过吕宋东北角后随即于吕宋海峡内转向,各部门的预报仍有分歧,日本气象厅、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台湾中央气象局均预计是后者,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以及香港天文台当时仍在内部测试的5日预测路径则是前者[35][36]

巅峰擦吕宋后转向

红霞以顶峰强度擦过吕宋的一刻,其眼壁掠过圣安娜一带后旋即崩塌,中心结构亦受损,因而出现环流紧缩。

红霞之后再次暂停其增强趋势,风眼变得模糊不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5月9日早上8时更一度评定红霞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回落至95(约每小时175公里,以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但6小时后随着红霞再次恢复增强,以及风眼再度显现,该部门评估红霞的中心风力回复为原先的105节(约每小时195公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于下午5时更把红霞升为超强台风[21],香港天文台于下午6时半亦跟随升格[37]。入夜后红霞的浑圆风眼扩大,直径增至超过35公里,在卫星云图上变得清晰可见,这代表红霞的强度进一步提升。吕宋以东海域的表面水温达到摄氏30度以上,更炎热的海面促使红霞加速增强,其眼壁云顶温度下降至摄氏-80度[注 9],足见红霞已经发展成熟。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翌日(5月10日)凌晨2时把红霞升格为超级台风[39],更在早上8时把红霞的强度进一步上调至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最高的“5级台风”级别,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达140节(约每小时260公里)[40],使红霞成为年内第2个超级台风;与此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亦把红霞升格为强烈台风[14]。日本气象厅则在上午9时把红霞的中心风力评为105节(约每小时195公里)[41],对应的强度形容是“猛烈的”[注 10],成为继美莎克后,年内第二个达到“猛烈的”评级的热带气旋。一道中纬度西风槽[注 13]抑制副热带高压脊的伸展,红霞逐渐移至副热带高压脊西南侧,偏南引导气流使红霞移动路径的北向量增加,因此红霞在凌晨开始呈现西北偏北之移动路线,正面吹袭吕宋东北部,其中心在同日傍晚擦过卡加延省圣安娜英语Santa Ana, Cagayan沿岸,随即进入巴林塘海峡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表示红霞于下午4时45分在卡加延省圣安娜登陆[46],不过亦有部分气象部门判定红霞没有登陆,只是眼壁仅仅扫过。

受到吕宋地形摩擦,红霞的环流紧缩、强度快速回落,原先显而易见的风眼迅速变为“云塞风眼”[47],台湾中央气象局在晚上8时把红霞降格为中度台风[14];同时红霞已经到达副热带高压脊的西侧,因此红霞在5月11日午夜时份开始采取北移路径,移速渐增至每小时30公里[48],掠过吕宋海峡。到了早上,红霞的风眼更被填塞,眼壁崩解、中心结构被毁坏,系统南面环流遭受的破坏最为明显。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凌晨2时把红霞降格为台风[49],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亦先后在凌晨5时和早上6时半把红霞降格为强台风[50],更分别在下午2时和3时半把红霞进一步降格为台风[51],与上一次降格只相距9小时。红霞开始受西风带影响,在日间渐转向东北偏北移动,晚上其移速飙升至每小时50公里[52],穿越台湾东面海域,朝向琉球群岛。虽然红霞的环流缩小及变得紧密,加上以高速远离菲律宾,很快便脱离吕宋的地形影响,但是西风带的强烈垂直风切变令红霞的强度无法回升,这反映红霞的巅峰时期已过去。

东北疾行横扫日本

红霞在5月12日以高速直扑日本,其环流已与冷锋前沿云带相连,深层对流亦向东北切离。

受到西风带的强劲盛行西风,以及该处的喷射气流(称为“西风急流”)带动,叠加副热带高压脊北面的西南引导气流,红霞在5月12日采取偏东北路线,并再急剧加速到时速80至90公里[4],飞快地横扫琉球群岛,直冲向日本南方海域。虽然受“西风急流”带动的热带气旋移速会明显较快,但是每小时90公里的移速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而言仍相当罕见。该区的水温相比菲律宾以东海域明显较低,能量供应缺乏,同时较早前于华中形成的低压槽转化为冷锋并往东南方向移动,经过华南华东沿岸移出东海[53],加剧西风带内本已十分强烈的垂直风切变之余,亦带来不利热带气旋发展的干冷空气。这使得红霞的强度持续下降,对流向东北切离,中心密集云团亦严重损毁。卫星云图上可见,冷锋前沿的云带已与红霞的环流相连,红霞被切离的深层对流比其中心更快抵达日本。冷空气入侵破坏热带气旋的暖心结构,加上西风带的斜压环境,各部门均预计红霞在高速掠过日本之际,会逐渐转化为温带气旋。中国国家气象中心首先在凌晨5时把红霞降格为强热带风暴[2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接着在早上8时把红霞降格为热带风暴[54],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把红霞降格为轻度台风[14]。日本气象厅和香港天文台在上午11时45分同步把红霞降格为强热带风暴[4][55],香港天文台更于该日下午4时15分表示红霞已转化为温带气旋[56],当时该系统已到达四国附近海域。日本气象厅紧随其后,在下午6时表示红霞已转化为温带气旋[57]。此外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于下午2时对红霞发出最后警报[58]

红霞转化而成的温带气旋之后继续以高速往东北前进,于静冈县沼津市附近登陆,并吹袭关东地方,后于翌日(5月13日)横越千岛群岛以东、堪察加半岛以南海域[59],并改往东至东北偏东方向移动。该系统维持多3日后,在5月16日抵达阿留申群岛以南海域,并越过国际换日线[60],然后才完全消散。

事后调整

香港天文台在6月1日公布“2015年5月热带气旋概述”,把红霞巅峰时期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由每小时230公里,稍为下调至每小时220公里[61]。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则把红霞的强度向上修订,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上调为110节,但中心最低气压反而上调至920百帕斯卡[62]

影响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红霞在5月6日横扫雅蒲岛,为当地带来狂风暴雨。当地刮起9至10级旋风,雅蒲岛国际机场测得最高阵风为每小时68英里,即每小时109公里[63];此外当地亦测得1尺、即超过300毫米雨量[64]。红霞的路径近乎横越法伊斯及乌利西,该两个环礁是较早前台风美莎克正面吹袭雅蒲岛时的重灾区。

菲律宾

当地发出之最高风暴信号:四号风暴信号

5月7日凌晨5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将已进入责任范围的红霞评级为台风,并命名为“Dodong”,开始发布热带气旋资讯。半日后,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在同日下午5时发出一号风暴信号[65]。随着红霞步步进逼,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在5月8日下午5时发出二号风暴信号[66],后于5月9日上午11时发出三号风暴信号[67]。由于红霞直逼吕宋东北角,并进一步增强,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在5月10日上午11时发出四号风暴信号[68],是继2013年台风海燕摧毁菲律宾中部群岛后,1年半以来当局首次发出四号风暴信号。吕宋北部及巴丹群岛吹9至10级西北风,且风势显著增强。当局表示,红霞于当日下午4时45分在吕宋卡加延省圣安娜英语Santa Ana, Cagayan沿海登陆[46]。当地海面掀起巨大风暴潮,并受12级旋风影响。

红霞掠过圣安娜后,向北移动并转趋减弱,吕宋北部及巴丹群岛转吹西至西南风,虽仍达12级,但风力已不及登陆前,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在当晚11时解除四号风暴信号。随着红霞强度继续下降,并加速远离,当地风势迅速而显著缓和,当局在5月11日下午5时同时解除二号及三号风暴信号,再于当晚11时解除所有风暴信号。虽然当地发出1年半以来首个四号风暴信号,但是红霞未有在当地造成重大伤亡或破坏,仅有2人于执行抗台措施期间触电丧生[69],超过3800人需要疏散、4500人受灾[70];而当地的经济损失接近1630万比索,即超过36万美元[71]

台湾

当地发出之台风警报:海上台风警报
超强台风红霞 (2015年)在台湾的位置
彭佳屿 12.6 m/s
彭佳屿
12.6 m/s
板桥 -
板桥
鞍部 5.4 m/s
鞍部
5.4 m/s
竹子湖 2.8 m/s
竹子湖
2.8 m/s
淡水 4.6 m/s
淡水
4.6 m/s
基隆 2.9 m/s
基隆
2.9 m/s
台北 5.3 m/s
台北
5.3 m/s
新屋 -
新屋
新竹 3.3 m/s
新竹
3.3 m/s
宜兰 4.3 m/s
宜兰
4.3 m/s
苏澳 5.5 m/s
苏澳
5.5 m/s
花莲 4.4 m/s
花莲
4.4 m/s
成功(新港) 9.9 m/s
成功(新港)
9.9 m/s
台东 4.5 m/s
台东
4.5 m/s
大武 5.6 m/s
大武
5.6 m/s
兰屿 22.9 m/s
兰屿
22.9 m/s
台中 2.5 m/s
台中
2.5 m/s
梧栖 9.2 m/s
梧栖
9.2 m/s
日月潭 3.5 m/s
日月潭
3.5 m/s
阿里山 2.5 m/s
阿里山
2.5 m/s
嘉义 3.8 m/s
嘉义
3.8 m/s
玉山 17 m/s
玉山
17 m/s
台南 6.7 m/s
台南
6.7 m/s
高雄 6.3 m/s
高雄
6.3 m/s
恒春 7 m/s
恒春
7 m/s
澎湖 6.6 m/s
澎湖
6.6 m/s
东吉岛 9.5 m/s
东吉岛
9.5 m/s
金门 5.2 m/s
金门
5.2 m/s
马祖 3.7 m/s
马祖
3.7 m/s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署署属气象测站测得最大持续风力。图例:
无数据
测得5级风或以下
测得6至7级风
测得8至9级风
超强台风红霞 (2015年)在台湾的位置
彭佳屿 19.3 m/s
彭佳屿
19.3 m/s
板桥 -
板桥
鞍部 12.3 m/s
鞍部
12.3 m/s
竹子湖 9.7 m/s
竹子湖
9.7 m/s
淡水 10.2 m/s
淡水
10.2 m/s
基隆 9.7 m/s
基隆
9.7 m/s
台北 14.4 m/s
台北
14.4 m/s
新屋 -
新屋
新竹 7.4 m/s
新竹
7.4 m/s
宜兰 8.7 m/s
宜兰
8.7 m/s
苏澳 11.9 m/s
苏澳
11.9 m/s
花莲 9.2 m/s
花莲
9.2 m/s
成功(新港) 16.5 m/s
成功(新港)
16.5 m/s
台东 10 m/s
台东
10 m/s
大武 14 m/s
大武
14 m/s
兰屿 49.3 m/s
兰屿
49.3 m/s
台中 7.5 m/s
台中
7.5 m/s
梧栖 12.9 m/s
梧栖
12.9 m/s
日月潭 8.3 m/s
日月潭
8.3 m/s
阿里山 6.4 m/s
阿里山
6.4 m/s
嘉义 8.2 m/s
嘉义
8.2 m/s
玉山 22.4 m/s
玉山
22.4 m/s
台南 11.8 m/s
台南
11.8 m/s
高雄 11.9 m/s
高雄
11.9 m/s
恒春 14.8 m/s
恒春
14.8 m/s
澎湖 12.1 m/s
澎湖
12.1 m/s
东吉岛 14 m/s
东吉岛
14 m/s
金门 11.4 m/s
金门
11.4 m/s
马祖 10.6 m/s
马祖
10.6 m/s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署署属气象测站测得最大阵风。图例:
无数据
测得5级风或以下
测得6至7级风
测得8至9级风
测得12至15级风

由于红霞增强为强烈台风,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在5月10日早上8时半对台湾东南部(包括绿岛兰屿)海域、巴士海峡发布海上台风警报[72][73],当时红霞位于鹅銮鼻之东南偏南约600公里。同日下午5时半,当台风中心移至鹅銮鼻之东南偏南方约430公里时,警报范围扩展至台湾东北部海域[74]。红霞擦过菲律宾吕宋后减弱为中度台风,然而气象局在当晚一度表示不排除发布陆上台风警报,并指红霞北转时间是侵台关键[75];直至翌日(11日)早上,气象局表示红霞在中午或之前对台湾影响最大,但由于红霞逐渐减弱,预计无需发布陆上台风警报[76]。而在红霞影响下,10日晚上至11日恒春半岛东台湾有大雨及长浪,绿岛及兰屿天气恶劣,11日更需全日停课,并在下午停班[77]。红霞在11日中午12时最接近台湾本岛,在鹅銮鼻之东南偏东方约170公里掠过。随后红霞转向并加速远离,气象局表示最快当日傍晚会解除所有台风警报[78];当红霞移至台东之东北偏东约290公里处时,气象局于晚上8时半解除所有台风警报[79]

日本

当地发布之最高风力警报:暴风警报

红霞在5月11日转向后,加速逼近琉球群岛,并在翌日(5月12日)以时速80至90公里之高速横扫当地。石垣岛测得暴风,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04公里,是该岛有纪录以来5月份最高纪录;下地岛更受12级风影响,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31公里,阵风更达每小时172公里[80]冲绳县之农业损失达28亿日圆(相当于2320万美元),其中宫古郡损失最大。[81]

红霞之后转化为温带气旋,并直扑日本本州,于当晚掠过关东地方,1人在京都市被暴风吹倒,坠地重伤及骨折[82]鹿儿岛县德之岛伊仙町受台风影响而出现龙卷风,共有2栋房屋因此受损,其中1栋甚至全毁,当中受灾人口5人。[83]

热带气旋信号使用纪录

菲律宾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 风暴信号
上一热带气旋 一号风暴信号
    2015-05-07 17:00-2015-05-11 23:00
下一热带气旋
台风美莎克 强热带风暴莲花
台风美莎克 二号风暴信号
    2015-05-08 17:00-2015-05-11 17:00
强热带风暴莲花
台风美莎克 三号风暴信号
    2015-05-09 11:00-2015-05-11 17:00
台风天鹅
超强台风海燕 四号风暴信号
    2015-05-10 11:00-23:00
台风巨爵

台湾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台风警报
上一热带气旋 海上台风警报
    2015-05-10 08:30-2015-05-11 20:30
下一热带气旋
轻度台风凤凰 轻度台风莲花

释义

  1. ^ “西风爆发”是指大尺度西风气流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出现,持续时间可以长达数星期。此现象有利低纬度地区出现较多低压系统,部分甚至可以发展成热带气旋。[5]
  2. ^ 当有2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一低压区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低”。除非环境特别优良,否则该系统在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甚微。[9]
  3. ^ 当有3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一低压区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中”。一般而言,即使发展机会增大,系统在24小时之后发展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才会较大;但若环境良好,系统亦可于24小时内形成热带气旋。[9]
  4. ^ 当有3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一低压区将于未来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高”,并同步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此时该系统于24小时之内形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极高,若气象因素非常有利,该系统更可于6小时内增强为热带低压[9]
  5.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为所有于其责任范围内被该部门评定为热带气旋的系统作出编号,由两位数及一个英文字母组成。英文字母表示该热带气旋形成的区域,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东海)以W表示;而两位数字则指热带气旋于当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区域内形成次序,换言之“06W”即指红霞是年内第6个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内形成的热带气旋。此编号系统每年重新开始。
  6. ^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负责西北太平洋区域内(包括南海、东海)的热带气旋正式编号与命名工作:每当该机构把一个热带低压升为热带风暴时,该机构亦会依照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上通过的名称表作出命名,同时给予4位数字的国际编号。前两位数字为当年公元纪年最后两位数(2015),而后两位代表红霞是2015年西北太平洋上第6个被日本气象厅评为热带风暴级别的热带气旋。
  7. ^ “中心密集云团”是达强热带风暴级别之热带气旋所拥有的一种特征,在卫星云图上所见为一浑圆,集中及具有组织的密集云区在中心附近旋转,通常为积雨云或塔状积云,会引致中心附近有雷暴发生。中心密集云层区之下应有相当明显而成熟的螺旋云带,同时伸展到云带之外;当热带气旋进一步增强至台风程度时,风眼也会开始在此处的中心区域形成[27]
  8. ^ “云卷风眼”是热带气旋中心当中,由螺旋云带旋卷成之缺乏组织的眼墙,结构看来较不佳。此现象以发生在热带气旋环流中吹西北风象限内者较为普遍,其维持时间随当时形成热带气旋的气象环流条件不同而异,出现时间或长或短[28][29]
  9. ^ 温度范围达CMG极限(Cold Medium Gray,温度范围为摄氏-80至-76度)。云顶温度愈低代表热带气旋对流愈强。[38]
  10. ^ 虽然日本气象厅未于“台风”之上再设立更高分级,但是气象厅对内会将达“台风”级别的热带气旋再分3种强度形容词显示,分别是“强的”(强い,Strong)、“非常强的”(非常に强い,Very Strong)和“猛烈的”(猛烈な,Violent)。3种强度形容词中以“猛烈的”为最高,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105节或以上(每小时194公里或以上),门槛稍高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之“超强台风”,以及台湾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两者皆为每小时185公里或以上)。
  11. ^ “辐散”是指空气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通常只有气旋式辐散,形成原因和辐合的机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压系统发生。高空也能有高压,所以高空也能有辐散,高空辐散足够又有水汽时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辐合相若。[42][43]
  12. ^ “辐合”是指空气汇聚的现象,其中又可分为“气旋式辐合”和“切变式辐合”二种:在地面,空气在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离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时针通过等压线,呈螺旋式向低压中心推进,形成风。若低压中心有闭合等压线(例如热带气旋),则因角动量守行,离心力加大,而进一步平衡气压梯度力,于是产生旋风。同时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上升后地面气压便会进一步下降,此即“气旋式辐合”。而“切变式辐合”则是二种不同风向的风辐合,而使空气因压迫抬升,这种切变式的辐合通常出现于锋面或低压槽处,和前者辐合的分别只是气旋式的风向变化比较不明显。[42][43]
  13. ^ 高空西风带环绕副极地低压的等压线移动,当副极地低气压出现冷心斜压槽时,即为“西风槽”。槽中有强正涡平流,槽前有辐散[注 11]运动常伴随低空温带气旋的发展,槽后辐合[注 12]则伴随地面反气旋之增强。西风槽东移时亦使副热带高压脊东退,西风带中的长波槽(东亚大槽位于东经120至150度)将推动热带气旋转往东北方向行进。[44][45]

参考文献

  1.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 ^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 ^ デジタル台風:台風リスト. Digital Typhoon.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4. ^ 4.0 4.1 4.2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80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2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5.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爆發. [2016-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 ^ Pacific ENSO Applications Climate Center. Pacific ENSO Update: A Quarterly Bulletin of the PEAC Center (3rd Quarter of 2015; Vol. 21, No. 3) (PDF) (报告). 2015-07-30 [2016-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8-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7. ^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 06W檔案. 2016-04-30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8.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Significant Tropical Weather Advisory for the Western and South Pacific Oceans. 2015-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英文)
  9. ^ 9.0 9.1 9.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07-13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10.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Significant Tropical Weather Advisory for the Western and South Pacific Oceans.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失效链接](英文)
  11.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Alert.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失效链接](英文)
  12. ^ 日本气象厅. Marine Weather Warning for GMDSS Metarea XI 2015-05-02T06:00:00Z. 2015-05-02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13. ^ 日本气象厅.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失效链接](英文)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中央气象局. 侵臺颱風資料庫——強烈颱風紅霞.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5.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Tropical Depression 06W Warning NR 1.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失效链接](英文)
  16. ^ 日本气象厅.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TS 1506 Noul Upgraded From TD.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4). [失效链接](英文)
  17.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Storm 06W (Noul) Warning NR 4.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4). [失效链接](英文)
  18.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Storm 06W (Noul) Warning NR 5.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4). [失效链接](英文)
  19.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95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04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0.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Storm 06W (Noul) Warning NR 7.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5). [失效链接](英文)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 2015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22.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05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3. ^ 日本气象厅.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STS 1506 Noul Upgraded From TS.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6). [失效链接](英文)
  24.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06W (Noul) Warning NR 12.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失效链接](英文)
  25.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06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6.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06W (Noul) Warning NR 15.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失效链接](英文)
  27. ^ HKCOC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中字:中心密集雲層區.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8. ^ 财团法人气象应用推广基金会.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颱風的結構.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9.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雲字:雲捲風眼.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0. ^ 日本气象厅.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TY 1506 Noul Upgraded From STS.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失效链接](英文)
  31.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39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06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2.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6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07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3.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3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07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天文台在此天气稿发布前15分钟已更新路径图,并公布升格)
  34.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06W (Noul) Warning NR 20.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英文)
  35. ^ 「紅霞」變超強颱風兼轉向 多國料先襲菲國再吹日本. 香港《苹果日报》. 2015-05-07 [201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6. ^ 陈世倜. 天文台網誌:如何解讀熱帶氣旋路徑圖?. 香港天文台. 2015-06-22 [201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7.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63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09 [2015-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天文台在此天气稿发布前15分钟已更新路径图,并公布升格)
  38.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德沃夏克衛星雲圖分析法.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9.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06W (Noul) Warning NR 28.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失效链接](英文)
  40.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06W (Noul) Warning NR 29.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失效链接](英文)
  41. ^ 日本气象厅.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TY 1506 Noul.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失效链接](英文)
  42. ^ 42.0 42.1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3. ^ 43.0 43.1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4.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槽.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5. ^ 香港地下天文台. 氣象・人・語:高空擾動.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6. ^ 46.0 46.1 颱風“渡東”登陸後威力減弱. 《菲律宾世界日报》. [2015-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7.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06W (Noul) Warning NR 31.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英文)
  48.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82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1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9.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06W (Noul) Warning NR 32. 2015-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失效链接](英文)
  50.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60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1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天文台在此天气稿发布前15分钟已更新路径图,并公布降格)
  51.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42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1 [2015-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天文台在此天气稿发布前45分钟已更新路径图,并公布降格)
  52.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212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1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53. ^ 香港天文台(香港科技大学存档). HKO Weather Chart-12/5/2015 2:00AM. 2015-05-12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54.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Storm 06W (Noul) Warning NR 32.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失效链接](英文)
  55. ^ 日本气象厅.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STS 1506 Noul Downgraded From TY.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失效链接](英文)
  56.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1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5-12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57. ^ 日本气象厅.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Developing Low, Former STS 1506 Noul.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3). [失效链接](英文)
  58.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Tropical Storm 06W (Noul) Warning NR 38.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3). [失效链接](英文)
  59. ^ 日本气象厅. Marine Weather Warning for GMDSS Metarea XI 2015-05-12T18:00:00Z. 2015-05-13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60. ^ High Seas Forecast for Metarea XII. Ocean Prediction Center. 2015-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英文)
  61. ^ 香港天文台. 2015年5月熱帶氣旋概述. 2015-06-01 [2015-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2. ^ 日本气象厅. RSMC Best Track Data (Text) (2015).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63. ^ Typhoon Noul (Dodong) impacting Yap, storm could threaten Philippines. The Extinction Protocol. 2015-05-06 [201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64. ^ Earthweek. Typhoon Noul Swamps Yap, Threatens Philippines. 2015-05-08 [201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65. ^ 颱風“渡東”逼近 六省掛一號風球. 《菲律宾世界日报》.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6. ^ 颱風“渡東”進一步加強. 《菲律宾世界日报》. [2015-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7. ^ 颱風“渡東”今在北呂登陸. 《菲律宾世界日报》.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8. ^ The Weather Channel. Typhoon Noul (Dodong) Weakens After Striking Philippines. 2015-05-10 [2016-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69. ^ Two Dead as Super Typhoon Noul (Dodong) Displaces Thousands in the Philippines. Business News Asia. 2015-05-10 [2016-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70. ^ Evacuations as Typhoon Noul hits the Philippines. BBC. 2015-05-10 [2016-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71. ^ Final Report re Preparedness Measures and Effects for Typhoon Dodong (Noul) (PDF) (报告). Nation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Council. 2015-05-13 [2015-05-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72.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颱風警報單:2015年第6號 海上颱風警報(第1報). 2015-05-10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3. ^ 強颱紅霞發布海警 東部海域警戒. 联合新闻网. 2015-05-10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4.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颱風警報單:2015年第6號 海上颱風警報(第4報). 2015-05-10 [2015-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5. ^ 紅霞轉為中颱 不排除發布陸警. 联合新闻网. 2015-05-10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6. ^ 紅霞減為中颱 午前對台影響最大. 联合新闻网. 2015-05-11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7. ^ 紅霞來襲 綠島、蘭嶼午後停班停課. 联合新闻网. 2015-05-11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8. ^ 中颱紅霞快走 最快傍晚解除海警. 联合新闻网. 2015-05-11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9. ^ 紅霞加速 氣象局解除海上警報. 联合新闻网. 2015-05-11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80. ^ Bob Henson, Jeff Masters. A Quiet Tornado Season Revs Up; Tropics Calm Down. Weather Underground. 2015-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81. ^ 台風6号被害28億 葉タバコ漁船など. 琉球新报. 2015-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1). (日语)
  82. ^ 台風6号影響、京都で1800軒停電 滋賀・長浜で女性重傷. 京都新闻.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83. ^ 台風6号 鹿児島・徳之島で竜巻か、住宅1棟が全壊など12棟に被害. FNN新闻.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参见

同期出现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