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2月10日) |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 |
---|---|
出生 | Ernst Ludwig Kirchner 1880年5月6日 奥匈帝国阿沙芬堡 |
逝世 | 1938年6月15日 瑞士弗劳恩基兴 | (58岁)
死因 | 自杀 |
国籍 | 纳粹德国 |
教育程度 | Königli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
知名于 | 画家 |
运动 | 表现主义 |
奖项 | |
签名 | |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德语: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年5月6日—1938年6月15日),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也是表现主义艺术家团体桥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一战时自愿进入军队服务,但很快就被解职。1933年,他的作品被纳粹视为“腐败”,1937年,超过600件作品被强制出售或销毁。1938年,基希纳自杀身亡。[1]。
生平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愿参加军队,但很快就被解职。在1933年,他的作品被纳粹视为“腐败”。1937年,他的作品有超过600件出售或被销毁。1938年,基希纳自杀身亡[1]。
早年生活和作品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出生于奥匈帝国阿沙芬堡。他的父母有普鲁士血统,他的母亲是法国胡格诺派的后人,这点基希纳时常提起。他父亲正在求职的时期,他们时常搬家,基希纳在法兰克福与瑞士佩尔伦(Perlen)上过学,直到他父亲在开姆尼茨科技大学得到造纸科学的教授职位,基希纳也在那里读了中学。虽然基希纳的父母支持他的艺术事业,但他们仍希望他完成正规教育,所以在1901年基希纳开始在德累斯顿皇家理工学院就读建筑系。除了建筑,学院里有广泛的研究领域,例如速写素描、透视图和艺术史。就学期间他和弗里茨·布莱尔(Fritz Bleyl)成为好朋友,他们会一起讨论艺术也会读自然,他们有共同的激进观点。1903年到1904年基希纳在慕尼黑继续学业,1905年完成学位后回到德累斯顿。
1905年,基希纳、弗里茨和两位建筑系学生——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Karl Schmidt-Rottluff)和埃里希·黑基尔(Erich Heckel) ,成立了艺术团体“桥社”,从此之后基希纳全心致力于艺术。桥社希望避开当下盛行的传统学术风格,找到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他们对过去的艺术家例如阿尔布雷希特·杜勒、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老卢卡斯·克拉纳赫以及当代国际前卫运动做出了回应,作为肯定民族遗产的部分,他们复兴了旧媒材,特别是木刻版画。
桥社作为开创性的团体之一,对20世纪当代艺术的演进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创造了表现主义的风格。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在基希纳的工作室,那里原本是一间肉铺,弗里茨形容:“那是一个真正的波西米亚风,大量的画作放得到处都是,还有许多图纸、书和材料,更像是一个艺术家的浪漫住所,而不是一个组织良好的建筑系学生的家。”
基希纳的工作室成为了推翻社会习俗,允许随意做爱和频繁裸体的场所。团体写生课程使用社交圈的模特,而不是专业的模特,并且使用25分钟的姿势来促进自发性,弗里茨这样形容其中15岁的邻居女孩伊丽莎白:“一位非常活泼,美丽、快乐的人,她没有因束身衣的愚蠢时尚而变形,完全符合我们的艺术要求,尤其是她的少女花蕾盛开之时。” 基希纳1906年撰写的集体宣言中表示:“每个直接且没有幻觉地重现的人,不论他感觉到什么样的创作冲动,都属于我们。”1906年的9和10月,桥派在德累斯顿的K.F.M. Seifert and Co.展示间举办了第一场展览,主题聚焦在女性裸体。
1906年到1911年,他遇见了他最喜爱的模特多丽丝·格罗塞(Doris Große)。1907年到1911年的夏天,他和桥社成员待在莫里茨堡的湖泊和费马恩岛,他的作品以自然中的女性裸体为题。1911年,他搬到德国柏林,成立了私人的艺术学校“MIUM-Institut”,他与马克斯·佩希施泰因(Max Pechstein)合作,目的是传播现代绘画教学,然而这所学校并不成功,在隔年就关闭了,同时他开始了与埃尔娜·席林(Erna Schilling)的交往关系,这段关系一直持续到他过世。
1913年,他的写作《桥派编年史》(Chronik der Brücke)导致桥派解散,同时,他以自己的第一个个展建立了个人身份,此展览在弗柯望博物馆举办。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创作了《街景》(Street Scenes)系列,以娼妓为中心人物呈现柏林的街道。
当1914年9月一战开打,基希纳自愿参军,1915年7月他被派去Halle an der Saale在曼斯菲尔德第 75 野战炮兵团的预备队接受驾驶员训练,他的骑术教练汉斯·费尔(Hans Fehr)在他心理崩溃后将他解职,之后基希纳回到柏林继续创作,产出许多作品,例如《作为士兵的自画像》 (1915) 。1915年12月他住进了奥斯卡·科恩斯塔姆(Oskar Kohnstamm)博士位于陶努斯的柯尼希斯泰因的疗养院,他被诊断出严重依赖药物巴比妥和酗酒,他在给他的朋友兼赞助人卡尔·哈格曼(Karl Hagemann)博士的信中说:“经过长时间挣扎后,我发现我在这里有一段时间来整理思绪,当然一天中有那么多时间和陌生人在一起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但也许我能够看见并创造新的东西,暂时我想要更多的平静和绝对的隐居,当然我会愈来愈想我的作品和工作室,理论也许能很好地保持心灵平衡,但他们相比工作和生活是灰色和阴暗的。整个1916年基希纳会定期回到柏林几个礼拜继续他在工作室的工作,在柯尼希斯泰因的期间,他也创作了一系列的油画和图画。他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路德维希·沙默斯(Ludwig Schames)画廊的展览结束后,1916年10月他出售了许多作品,财务上开始变好,然而12月他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崩溃,被送进被送进柏林夏洛滕堡的Edel博士的疗养院。
瑞士达佛斯
1917年,因为埃伯哈德·格里泽巴赫(Eberhard Grisebach)的建议,海伦妮·斯彭格勒(Helene Spengler)邀请基希纳到达佛斯,他在那看了费迪南德·霍德勒 (Ferdinand Hodler)的绘画展览。
基希纳的好友兼导师博托·格雷夫(Botho Graef)死后不久,他决定回到达佛斯接受治疗,1917年夏天他搬到施塔弗拉尔普(Stafelalp)上的小屋,尽管仍受病痛折磨,这两个月他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例如《蒙施泰因的教堂的景色》(View of the Church in Monstein)、《在施塔弗拉尔普升起的月亮》(Rising Moon in the Stafelalp),加上11件木刻作品,这些作品注记了基希纳在阿尔卑斯山的生活。
接着基希纳住进贝勒维(Bellevue)疗养院,在那里他持续作画和木刻,1918年他搬到德累斯顿圣母教堂,1919-1920他的健康迅速恢复,1920年在德国和瑞士的展览使他的名声渐涨。基希纳开始以笔名路易·德·马尔萨勒(Louis de Marsalle)撰写自己的艺评,以控制公众对他的看法,摆脱自己对艺评家的依赖。
参考资料
- ^ 1.0 1.1 "Ernst Ludwig Kirchner: German, 1880–193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erman Expressionism.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City. Retrieved May 23,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