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奥列格·潘科夫斯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列格·潘科夫斯基
出生(1919-04-23)1919年4月23日
 苏联苏俄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弗拉季高加索
逝世1963年5月16日(1963岁—05—16)(44岁)
 苏联莫斯科
职业苏联格鲁乌上校/英国间谍
刑事指控叛国
刑事处罚枪决

奥列格·弗拉基米罗维奇·潘科夫斯基(俄语:Оле́г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енько́вский罗马化Oleg Vladimirovich Penkovskiy;1919年4月23日—1963年5月16日),代号“英雄”[1],为苏联格鲁乌上校,亦为间谍[2],冷战期间为美国和英国提供大量情报,特别是“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向美国提供的情报为迫使美国让步换取苏联撤出起了关键作用[3]。他是当时为英国提供情报的最高级别苏联官员,也是扭转了冷战进程的个别人士之一。1962年遭到逮捕,于次年中期,经审判判定有罪后被枪决。赫鲁晓夫本人参阅了审判资料。

生平

早年生活及军旅生涯

潘科夫斯基的父亲是一位白军军官,在俄国内战不幸战亡。潘科夫斯基则在1939年于基辅炮兵学院以中尉军衔毕业。在参与了冬季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升为中校。1955年潘科夫斯基被任命为驻外武官,任职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其后他被指派到苏联科学研究委员会工作。格鲁乌主席伊万·谢罗夫苏联元帅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瓦连佐夫与潘科夫斯基私交甚笃[4]

投向西方

1960年7月,潘科夫斯基在莫斯科河大桥接触并把一个包裹给了美国学生,要求他们把包裹交给中央情报局。中情局的官员推迟了与潘科夫斯基的联络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被持续地监视着[5]

潘科夫斯基最终说服了英国间谍格雷维尔·韦恩在1961年视察伦敦的时候为其安排与美国和英国情报官员各两名的会面。韦恩成为了潘科夫斯基其中一位的信使。在韦恩的自传里说自己是被英国情报部门精心多年培养,用于在特别任务中与潘科夫斯基联络[6]

中情局推迟了与潘科夫斯基的联络使美国方面觉得相当遗憾。不过,英国方面在稍后愿意与美国分享从潘科夫斯基得到的情报。在接下来的18个月,潘科夫斯基在莫斯科为英国军情六处提供了大量情报,前军情五处官员彼得·莱特相信潘科夫斯基是假投诚。莱特注意到,和伊格尔·古琴科以及其他早期投诚者不同,潘科夫斯基只有提供组织的详细内容而没有透露任何潜伏在西方的苏联间谍的名字,当中有很多资料已经被西方情报界所掌握。更甚者他提供的某些文件是原档,令莱特认为这些资料不会那么容易从他们的线人所取得。莱特在整个冷战时期都严厉地谴责英国情报局的领导地位。他认为使用他所提倡的科学方法可以更快地辨认出剑桥五人组是苏联在英国的间谍。在莱特眼中,英国情报部门在剑桥五人组叛逃到苏联的时候已经被瘫痪。情报人员因害怕发出类似事件以致于他们避免去冒险。莱特相信苏联察觉到这一点,把潘科夫斯基安排进去使情报部门更为无能为力。

在他的自传“抓谍人”[7],莱特说到:

当我第一次写我的潘科夫斯基分析时,莫里斯·欧菲尔德(1970年代后为军情六处处长),作为华盛顿站站长在潘科夫斯基一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告诉我说:“在这行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特,潘科夫斯基的背上有很多骑士和勋章。”他所指的是在潘科夫斯基行动中所获得荣誉。

克格勃少将奥列格·卡卢金在他关于对西方的情报生涯的自传里面并没有提起潘科夫斯基[8]克格勃叛逃者弗拉基米尔·沙哈诺夫认为潘科夫斯基是实际存在的,并称“我知道潘科夫斯基的案件和尤里·诺琴科的叛变导致了克格勃的重组。党对于克格勃的表现不满意....我知道有克格勃的头子被换下去了,就像斯大林的时候一样。”[9],尽管很多意见认为潘科夫斯基是真实存在的,辩论也强调了情报部门确认来自敌方提供的情资真确性所面对的困难。在与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会面时,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弗拉德科夫称潘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情报界的最大失误事件[10]

参考文献

  1. ^ Schecter, Jerrold L.; Deriabin, Peter S. The Spy Who Saved the World: How a Soviet Colonel Changed the Course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C. Scribner's Sons. 1992: 284. ISBN 978-0-684-19068-6. 
  2. ^ PRoAtom. PRoAtom - О.Пеньковский - «шпион века» или «подстава» КГБ?. proatom.ru.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30). 
  3. ^ 揭秘:双重间谍险些引发苏美核大战 - 国际在线www.cri.cn - 新闻中心. news.cri.cn.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4. ^ Oleg Gordievsky and Christopher Andrew (1990). KGB: The Inside Story. Hodder & Stoughton. ISBN 0-340-48561-2; cited from Russian edition of 1999, pp. 476-79
  5. ^ Schecter, Jerrold L.; Deriabin, Peter S. The Spy Who Saved the World: How a Soviet Colonel Changed the Course of the Cold War. Scribner. 1992. ISBN 0-684-19068-0. 
  6. ^ Wynne, Greville. The Man from Moscow. London: Hutchinson & Co. 1967. 
  7. ^ Spy Catcher, p. 212
  8. ^ Kalugin, Oleg. The First Directorate: My 32 Years in Intelligence and Espionage Against the West. St. Martin's Press. 1994. ISBN 0-312-11426-5. 
  9. ^ Sakharov, Vladimir. High Treason. Ballantine Books. 1980: 177. ISBN 0-345-29698-2. 
  10. ^ Schwirtz, Michael; Barry, Ellen. A Spy Story: Sergei Skripal Was a LIttle Fish. He Had a Big Enemy. New York Times. 2018-09-09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