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努玛·埃利什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
其他传说 阿拉伯 · 黎凡特 · 古代近东宗教 |
《埃努玛·埃利什》(阿卡德语楔形文字:𒂊𒉡𒈠𒂊𒇺 EnûmaEliš)是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名字取于史诗起首句。“埃努玛·埃利什”是阿卡德语,可译作“天之高兮”[1]或“当在最高之处时”[2]。此史诗由奥斯丁·亨利·莱亚德于1848年至1876年在尼尼微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遗址(该处于伊拉克摩苏尔)发现;[3]另外在基什及巴比伦亦可找到有关泥板。[4]部分泥板残破不全。1876年,史诗由乔治·史密斯出版。[5]
整篇史诗大约有一千行,以阿卡德语分别写于七块泥板上,[3]每块泥板大约刻有125至165行[2]。第五号泥板的大部分从未修复,但大体上整篇史诗几乎是完整的。第五号泥板的复制本已于萨尔坦(Sultantepe,古时的Huzirina)发现,该地接近土耳其城市尚勒乌尔法。
对于了解巴比伦尼亚人的世界观,《埃努玛·埃利什》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文献,当中描写了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的伟大事迹,以及众神创造人类以为他们服务的经过。然而,创作这篇史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阐明神学观点及神祇的族谱,而是提高马尔杜克的地位,令他成为凌驾于其他美索不达米亚神祇的主神。
自巴比伦尼亚至亚述都出现了《埃努玛·埃利什》的不同复制本。目前来自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版本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
内容
下文为原文、英译及中译译本开首部分之比较:
- e-nu-ma e-liš la na-bu-ú šá-ma-mu
- šap-liš am-ma-tum šu-ma la zak-rat
- ZU.AB-ma reš-tu-ú za-ru-šu-un
- mu-um-mu ti-amat mu-al-li-da-at gim-ri-šú-un
- A.MEŠ-šú-nu iš-te-niš i-ḫi-qu-ú-šú-un
- gi-pa-ra la ki-is-su-ru su-sa-a la she-'u-ú
- e-nu-ma Dingir.Dingir la šu-pu-u ma-na-ma
- When on high heaven was not named,
- And the earth beneath did not yet bear a name,
- And the primeval Apsû, who begat them,
- And chaos, Tiamat, the mother of them both,
- Their waters were mingled together,
- And no field was formed, no marsh was to be seen;
- When of the gods none had been called into being.
- 天之高兮,既未有名。
- 厚地之庳兮,亦未赋之以名。
- 始有潝虚,是其所出。
- 漠母彻墨,皆由孳生。
- 大浸一体,混然和同。
- 无纬萧以结庐,无沼泽之可睹。
- 于时众神,渺焉无形。[6]
史诗记载创世前是一片混沌,由两位原始神阿勃祖(Apsu,一译“阿普苏”,甜水或河流之意)与提阿玛特(Tiamat,一译“提马特”,咸水或海洋之意)统治。阿勃祖与提阿玛特生下拉赫穆(Lahmu)及拉哈穆(Lahamu),然后他们又生下安沙尔(Anshar)和基沙尔(Kishar),二人生下安努(Anu),安努创造了众多神祇,他们玩乐时的噪音令提阿玛特及阿勃祖非常烦厌,阿勃祖本欲杀死这些年轻的神祇,但遭提阿玛特反对,侍侯他们的穆木(Mummu)则同意阿勃祖的做法。于是,提阿玛特便向众神中最有力量的埃亚警告,埃亚使用魔法令阿勃祖陷入昏迷,然后把他杀死,[2]于是埃亚就成了众神之首。他与妻子达姆金娜(Damkina)诞下儿子马尔杜克。马尔杜克能驾驭尘暴及旋风,并撕开了提阿玛特的身体,导致仍在提阿玛特体内的众神不得安睡。
众神怂恿提阿玛特报复杀夫之仇。提阿玛特所集合的力量愈来愈大,部分神祇加入她的阵营,她创造了十一只怪物协助她取胜,同时又把新任丈夫金固提升为“最高主宰”,面对即将降临的危难,众神都无力应付。最终马尔杜克被选为对抗提阿玛特之神。他杀死提阿玛特之后,以她的身体创造世界。[2]
于提阿玛特麾下的众神最初是被迫为其他神祇奴役的,当马尔杜克杀死金固,并以其鲜血创造人类时,他们亦获得自由,并建立巴比伦作为主神居住的地方。最后,诸神赋予马尔杜克王位,赐予他五十个称号。[7]值得注意的是,马尔杜克的地位比恩利勒要高,恩利勒于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神为众神之王的神祇。
创作时期
尽管发掘出《埃努玛·埃利什》泥板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历史仅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但由于泥板所载的内容乃是从更古老的史诗所抄录下来,例如在加喜特王朝的第九位国王阿古姆二世的铭文中,似乎已显示出《埃努玛·埃利什》于公元前15世纪已经存在。[8]而学者从史诗中对马尔杜克的描述跟汉摩拉比王朝铭文作出比较,并分析史诗中的语言后,认为《埃努玛·埃利什》约于古巴比伦王国后期,或加喜特时期写成,时间大约等于公元前15至前14世纪。[2]饶宗颐亦大致赞同此看法。[9]
与希伯来圣经之关系
古美索不达米亚人相信世界就如一块扁平的圆盘,被海水包围。人类可居住的土地是一整块大陆,从一个海洋飘到另一个海洋,淡水“阿普苏”(阿卡德语:apsû及engur),阿普苏为泉水、井水及河流提供水源,而且与海水交接。天空是在大地上的一块弧形的圆盘,边缘处与大地相接,而诸神就是居住在天空上。从圣经中线索可追溯,古代希伯来地区的地理与巴比伦时期是一样的:一块圆形的土地浮于淡水之上,四周由海水所包围,天空像圆盖一样覆掩著大地,可见二者对于创世的记载十分相似。[10][11]
由于英译本将无中生有(ex nihilo)及三位一体等基督教概念加进旧约圣经中,所以在比较圣经与其他古代近东文献时一般难以显示二者相似之处。所以,创世记第一章的开首传统译作“起初,神创造天地。”,而希伯来语写成的创世记中第一章一至三节的内容可被视为描述创世前混沌的情况。[12] 在《埃努玛·埃利什》及创世记中,创造世界都凭借神的圣言;《埃努玛·埃利什》形容创世前“天之高兮,既未有名。厚地之庳兮,亦未赋之以名”,而创世记中创世的每个阶段都是“神说:……”,依次创造出光、天空、旱地、光体、人类。在《埃努玛·埃利什》及创世记中,原始世界都是无形、空无一物的(“空虚混沌”,创世记一章二节),存在的只有在创世之前如水般的深渊(《埃努玛·埃利什》的提阿玛特与希伯来语“深渊”(tehom)一词同源,创世记第一章二节译为“渊面(黑暗)”)。另外,二者都认为天空有如一个反转的碗盘,由原始的水所创造,以分隔天地(创世记第一章六至七节;《埃努玛·埃利什》第四块泥板137-140行)。日与夜都后于光体被创造(创世记第一章五、八、十三及十四节;《埃努玛·埃利什》第一块泥板第三十八行),光体的作用是发出光辉及订立时间(创世记第一章十四节《埃努玛·埃利什》第五块泥板十二至十三行)。于《埃努玛·埃利什》中,众神在创造人类之前曾作商议(第六块泥板第四行),而创世记则有“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的记载(创世记第一章二十六节,而且,二者在创造人类之后,神明都需要休息,因此,一般称为“祭师典”(Priestly source)的内容似乎是参照了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创世神话。
中文译本
饶宗颐于1976年在巴黎师从尚·博泰罗学习楔形文字及西亚历史,花了十年时间将史诗的法译本译成中文,而底本方面,则以占姆士·班奈特·普里查德(James B. Pritchard)于1963年的第三次修订英译本为依据。作者认为《埃努玛·埃利什》是西亚有关开辟创世的史诗,为之进行翻译项重要的工作,其译本正可为研究远古比较神话的学者作为参考。[13]
饶宗颐以古文翻译《埃努玛·埃利什》,风格与《诗经》及《楚辞》相似,[14]在翻译神祇名称时亦考虑到音义之间的关系,例如把淡水之神阿普苏译为“潝虚”,浊水(盐水)之神提阿玛特译为“澈墨”,侍奉二神的穆木则译为“漠母”等等。
注释
- ^ 饶宗颐编译(1991年):《近东开辟史诗》,2页,台湾:新文丰。
- ^ 2.0 2.1 2.2 2.3 2.4 《世界神话辞典》:第799页,辽宁人民出版社
- ^ 3.0 3.1 Heidal, Alexander (1963): The Babylonian Genesis: The Story of Creation, P.1,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ISBN 0-226-32399-4
- ^ McCall, Henrietta (1993): Mesopotamian myths, P.52,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0
- ^ 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 The Chaldean Account of Genesis (London, 1876)
- ^ 饶宗颐编译(1991年):《近东开辟史诗》,21页,台湾:新文丰。
- ^ Encyclopedia Mythica - Marduk. [2009-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 ^ Heidal, Alexander (1963): The Babylonian Genesis: The Story of Creation, P.13-14,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ISBN 0-226-32399-4
- ^ 饶宗颐编译(1991年):《近东开辟史诗》,3页,台湾:新文丰。
- ^ Seeley The Geographical Meaning of "Ëarth" and "Seas" in Genesis 1:10,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9 (1997), p.246 (PDF). [2009-05-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16).
- ^ Paul H. Seely, The Firmament and the Water Above,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3 (1991) (PDF). [2009-05-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3-05).
- ^ Harry Orlinsky, Notes on the New JPS Translation of the Torah: Genesis 1:1-3 (1969), at voiceofiyov.blogspot.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饶宗颐编译(1991年):《近东开辟史诗》,113页,台湾:新文丰
- ^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 国学大师话国学(上)[永久失效链接]
参考书目
- 饶宗颐编译(1991年):《近东开辟史诗》,台湾:新文丰,ISBN 957-17-0076-2。
- 鲁刚主编(1989年):《世界神话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960-X。
- Dalley, Stephanie (1991): Myths from Mesopotamia: Creation, The Flood, Gilgamesh and Others, Great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281789-2.
- Heidal, Alexander (1963): The Babylonian Genesis: The Story of Creation,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ISBN 0-226-32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