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夹竹桃天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夹竹桃天蛾
雌性成虫
五龄幼虫
LC(CSRL)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鳞翅目 Lepidoptera
科: 天蛾科 Sphingidae
属: 白腰天蛾属 Daphnis
种:
夹竹桃天蛾 D. nerii
二名法
Daphnis nerii
Linnaeus, 1758

粉绿白腰天蛾(学名:Daphnis nerii),属于天蛾科(Sphingidae)、长喙天蛾亚科(Macroglossinae)、白腰天蛾属(Daphnis),俗名是夹竹桃天蛾,别名是鹰纹天蛾。在 1758 年林奈(Carl Linnaeus)所著的第十版《自然系统》中纪录。

分布

分布在亚洲非洲夏威夷等地,夹竹桃天蛾可以在夏天飞行迁徙到西欧、南欧土耳其等地。

食物及习性

夹竹桃天蛾幼虫以日日春夹竹桃沙漠玫瑰夹竹桃科为主的有毒植物取食[1]

生命周期

幼虫时期的英文名字是 oleander hawkworm,成虫叫 oleander hawkmoth。成虫交配后会在幼虫的食用植物上产下大约100颗卵。卵为黄绿色,略呈椭圆球形,约7天孵化。

幼虫的身体也呈黄绿色,尾部有一黑色肉刺,一龄时长1cm,二龄时增长为3cm。三龄时身体两侧出现黄线,开始可看见蓝色假眼,尾部肉刺增长到6cm,尖端为白色。刚蜕完皮的尾突亦呈白色。

四龄的幼虫身体两侧呈现白色侧线,蓝色假眼变大,尾部肉刺长度达到7至8cm,尖端白色,基部黄色。此时,幼虫的食量和排泄物数量都大幅增加,警戒时会撑大蓝色假眼来吓敌。

五龄幼虫身体两侧白斑点更为明显,黑色气孔清晰可见,尾部肉刺变成黄色,且缩短变成3到4cm(也有褐色的肉刺)。当五龄幼虫身体变黑甚至不再进食,就是准备化蛹的前兆,一旦找寻到适当的地点,比如疏松的泥土,便会钻入表层内,身体缩短,静置不动,大约三、四天后蜕皮化蛹。

刚形成的蛹呈淡褐色,一天后颜色变深并有黑色斑点。羽化的前一天,蛹会开始变黑,羽化时,头部先出来,身体接着出来,最后才展开翅膀。

粉绿白腰天蛾的上翅是青绿色斑纹,停栖时体背中央有一条横向白褐色斑纹,前翅中线略粉红色。展翅约70至90毫米。和小紫斑蝶外型类似,惟前翅背面中央有一或两个大白斑。雄蝶前翅后缘成弧形突出,后翅背面中室附近有一片灰褐色性斑;雌蝶前翅后缘则呈一直线。

参考资料

  • 张永仁(远流 1998)昆虫图鉴 台湾七百多种常见昆虫生态图鉴。
  • 黄绍毅、冯腾永(2001)夹竹桃天蛾在三种夹竹桃科植物上的取食表现。台湾昆虫 21:299-308。
  • 叶金彰、林政行、黄欣宜(1997)温度对夹竹桃天蛾幼虫发育之影响。中华昆虫 17:80-85
  • http://tpittaway.tripod.com/sphinx/d_ner.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 ^ 黄绍毅; 冯腾永. 夾竹桃天蛾(Daphnis nerii)(鱗翅目:天蛾科)在三種夾竹桃科植物上的取食表現. 台湾昆虫. 2001-12-01, 21 (4). ISSN 1680-7650. doi:10.6661/TESFE.200102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