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青島督署醫院

座標36°04′03″N 120°19′19.8″E / 36.06750°N 120.322167°E / 36.06750; 120.32216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督署醫院
Gouvernementslazarett
1900年代的督署醫院
基本資訊
地址原地址:德屬膠澳租借地青島俾斯麥街
現地址: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江蘇路16號
組織結構
經營性質公立醫院、海軍醫院
歷史
建立時間1898年
關閉時間1914年11月
地圖
地圖

36°04′03″N 120°19′19.8″E / 36.06750°N 120.322167°E / 36.06750; 120.322167 督署醫院(德語:Gouvernementslazarett),又譯總督府野戰醫院總督府衛戍醫院,舊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江蘇路16號,始建於1898年,是青島德佔時期最大的醫療機構。其原址現為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本部所使用。

歷史

信號山南坡的野戰醫院,遠處可見督署醫院建築群
建設之初的督署醫院

1897年11月德軍佔領青島後,德國海軍在青島的醫院最初有兩處:一處為「Lazarett[註 1],位於棧橋營東北側一帶,今安徽路湖北路路口西南側,為一處臨時建築群,約1899至1900年築路時拆除;另一處為「Feldlazarett」,位於信號山南麓,今龍山路龍江路路口西側一帶,為六棟長條形平房[1],一直使用至1899年底,1910年代陸續拆除。兩座醫院的名字均為「野戰醫院」、「軍醫院」之意。

1898年春,華北地區爆發瘟疫,波及青島地區,膠澳總督府為應對疫情並改善當時青島較差的衛生狀況及醫療條件,決定建設一座設施完善的醫院,同年5月開工建設,由建築師馬克斯·克諾普夫設計[1]。1899年12月,I號病房樓竣工投入使用,設有病床39張,同時投入使用的還有大藥房、兩處附屬建築與兩處醫護人員住房。II號病房樓於1899年開工,1900年建成,可容納35張病床,並設有外科手術室,同時建成的還有車庫和洗衣房。IV號病房因需要收容高密事件中的傷員而提前開工,1900年底建成,有病床30張,附設醫護人員餐廳、細菌化驗室[2]。1900年,醫院劃歸總督府管轄,改名為督署醫院[3][4]。1902年,位於俾斯麥街(今江蘇路)的醫院辦公樓建成[1],總督府醫院管理局(Lazarettverwaltung)在此辦公。1903年冬,醫院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III號病房樓建成[5],該樓1900年即已完成設計,設有眼科、耳科、精神病等專科病房,還有X光透視室、醫院監察官和醫助宿舍、禮拜堂和醫護人員宿舍等,並與II號病房樓一樣裝有低壓暖氣設施[2]

1904年,醫院的建設最終告一段落,整個建築群耗資約198萬馬克 [4]。此時的醫院共設有15個科室、301張病床,擁有X光機、細菌實驗室、化學檢驗室等設施,以及海軍首席軍醫哈里·科尼希(Harry Koenig)等六名主治醫生[1]

青島病院正門及門診樓

1914年8月,青島戰役爆發,督署醫院成為德軍戰地醫院。為避免醫院成為日英聯合艦隊的攻擊目標,德軍將病人、傷員分散轉移至海因里希親王飯店德華大學水兵俱樂部等處。11月7日德軍投降後,醫院被日軍佔用改為青島陸軍病院[1]。1915年,由於青島日僑人口的增多以及對公用醫療設施的需求,陸軍病院開始提供公共醫療服務,並設立海泊町診療所、葉櫻町分病室、台西鎮傳染病室等分院。同年12月,海泊町診療所與葉櫻町分病室合併為新町分院並遷至他處。1916年6月,青島病院正式設立,設於原督署醫院建築群南半部分,北半部分仍屬陸軍病院[6]。1921年3月,原督署醫院III號病房樓南側的督署醫院花園原址上建成了青島病院門診大樓,大樓由建築師三上貞設計。為建設該樓,三上貞曾前往日本國內各大城市考察當地醫院建築。由於建築基址的地質條件較差,建設過程耗資巨大[1]

青醫附院江蘇路東門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中日雙方於2月4日簽訂的《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第五條及附約第二條規定包括衛生設施在內的所有市政公產移交給中國政府,但條約第七條規定日本領事館及日本居留民團所必需的設施由日本人保管[註 2]。在後續談判中,日方認為原督署醫院建築群既經日本當局擴建,青島病院(包括原督署醫院設施與青島病院門診大樓)應當為日本人所保留[註 3]。最終在同年12月1日簽訂的《山東懸案細目協定》第七條中,醫院建築群被劃歸日本居留民團管理[註 4]

1927年,醫院由日本同仁會[註 5]接管,改稱同仁會青島醫院。1936年,江蘇路東側的原督署醫院辦公樓被借給日本外務省開設的華北產業科學研究所使用。1945年日本投降後,同仁會青島醫院解散。1946年,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接管該醫院並建立國立山東大學附屬醫院,俗稱「山大醫院」,督署醫院辦公樓舊址為國立山東大學高級護士學校(簡稱「山大護校」)所使用。1956年,原山東大學醫學院獨立改為青島醫學院,山東大學附屬醫院改為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簡稱「青醫附院」)[1]。1993年,青島醫學院併入青島大學,醫院改為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2013年又改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至今[8]。原督署醫院建築群多數建築自1990年代起被陸續拆除,今僅餘部分建築,現為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市南院區(本部)所使用,門牌號為江蘇路16號。2000年,督署醫院舊址以「總督府野戰醫院」之名列入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 [9][10]。2012年11月6日,列入市南區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名錄[11]

建築特色及保護狀況

督署醫院辦公樓

督署醫院舊址位於信號山觀海山觀象山三座山中間的山谷中,其所在街區為三角形地塊,由東側的江蘇路、西南側的平原路與北側的觀象一路[註 6]圍成,建築大部分坐北朝南面向青島灣 [12](督署醫院辦公樓則位於江蘇路東側、今江蘇路19號址,正立面面向西側),順山坡等高線分佈,建築與建築之間有大片綠化用地[3]。臨街築有圍牆,南側與西側各有一座大門,東側有兩座大門(現僅餘江蘇路16號門)。

建成後的督署醫院共有各類建築近二十棟,大多數建成於1903年以前,且大部分為單層建築,一些建築如三座病房樓部分單層部分兩層,辦公樓則為兩層蒙莎屋頂英語Mansard roof[13]。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III號病房樓位於街區中央,其南側為花園,東側為大門,北側為先期建成的I號、II號病房和其他附屬建築。所有建築基座均為花崗岩砌成,外牆為白牆,屋頂覆蓋各式紅瓦(最初為鐵皮屋頂),立面多為三段式或五段式對稱劃分,外牆以花崗岩、桁架、山花與紋路裝飾[1]

1910年代初的督署醫院III號病房(右側)與督署牧師溫特住宅(左側),兩座建築中間為醫院路(Lazarettweg,今平原路)

1921年建成的青島病院門診樓則帶有日本近代西式建築的特點。門診樓高兩層,坡屋頂閣樓,基座以花崗岩蘑菇石砌成。正立面三段式對稱佈局,以塔樓突出中段,窗戶多為細長型,外牆嵌有花崗岩條石形成縱向線條裝飾。建設門診樓的同時,門診樓南側的院牆門也被重建並擴大,同時增建了門房。

1926年1月[14],原III號病房樓中部樓頂失火,修復時由建築師長岡平藏設計改為平頂。後來該樓原單層部分也加蓋了二層。至1980年代,原督署醫院及青島病院建築基本保存,門診樓曾被改造為三層平頂。

自1990年代起,青醫附院院內的老建築陸續被拆除。1990年,江蘇路19號督署醫院辦公樓舊址被拆除[1]。1998年,原門診樓因樓體嚴重老化而拆除,以建造新門診樓。至2000年督署醫院舊址列入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時,大部分老建築已被拆除。2006年下半年,平原路大門建於1900年代初的門房被拆除。2007年5月上旬,位於江蘇路大門門房北側的督署醫院大藥房舊址(拆除前為腫瘤治療研究中心)被拆除,該建築屬於督署醫院首批建成的建築,拆除前是該批建築中唯一存留者。同時,醫院方面曾計劃拆除III號病房舊址,因媒體曝光而作罷[15]

至此,原督署醫院建築群僅剩5棟建築,包括規模最大的III號病房樓舊址(曾為檢驗樓,現更名為「德華樓」)、江蘇路大門門房、臨江蘇路的一棟平房(曾為青醫附院醫學美容中心,現為兒童保健科)、醫院東北角的病房樓(曾為皮膚科、中醫科病房,現名「德馨樓」)、醫院西北角臨平原路的一棟平房(建於約1910年代,曾為太平間),外加部分院牆。2015年11月至2017年初,III號病房樓舊址翻修期間內部結構大部分被改造,外立面部分陽台被拆除改建。2017年10月上旬,西北角原太平間翻修導致失去原貌。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

  1. ^ Lazarett」一詞在早期文獻中經常被拼寫為「Lazareth
  2. ^ 《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第五條:「日本政府擔任將膠州德國舊租借地內所有公產,包括土地、房舍、工程及一切設置等項,無論前屬德國官廳所有,或日本管有期內官廳所購置建造者,全部移交中國政府,惟列入本約第七條者不在此限。」第七條:「膠州德國舊租借地之公產中,有為設立青島日本領事館所必需者,歸日本政府保留。其為日本居留民團體公益所必需,如學校、寺院、墓地等,仍歸該團體執管。」附約第二條,公共產業之移交:「按照本約第五條所稱之移交公產應包括:(一)各項公共工程如道路、自來水、公園、溝洫、衛生設備等類」 [7]
  3. ^ 班鵬志《接收青島紀念寫真》:「魯案協定細目時,日人藉口為日本新建物,要求保留,將前德人之青島醫院一併包括在內。吾國委員不察,含糊應允,大好之建築物永為外人所有,惜夫!」 [7]
  4. ^ 《山東懸案細目協定》第七條:「按照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第七條協定應歸日本保留之財產如左:……乙,日本人居留民團所必需者:……三、萬年町十五號青島病院」 [7]
  5. ^ 日本醫學團體,1902年成立,1945年解散。
  6. ^ 觀象一路德佔時期尚未築成。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2. ^ 2.0 2.1 王棟. 马克斯·克诺普夫:错过了历史机遇的城市建筑师(下). 青島早報. 2021-05-08 [202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3. ^ 3.0 3.1 袁賓久. 《青岛德式建筑》. 青島: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12109050. 
  4. ^ 4.0 4.1 青医附院前身督署医院变迁史:日德战争期间成炮轰的目标. 青報網. 2015-04-14 [201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6). 
  5. ^ 德意志帝國海軍部. 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 1902-1903年度. 柏林國家圖書館. [201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6. ^ 青島守備軍民政部總務部. 病院要览. 國立國會圖書館. 1921-06-10 [201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7). 
  7. ^ 7.0 7.1 7.2 班鵬志, 《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商務印書館, 1924-04 
  8. ^ 青医附院更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启用科教大楼. 青島日報 青島新聞網. 2013-10-31 [201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9. ^ 青島市史志辦. 德国总督府野战医院旧址. 青島市情網. [失效連結]
  10.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1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11. ^ 市南區文化和旅遊局. 市南区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19-07-03 [2020-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12. ^ 張曉言. 德占青岛时期的野战医院:允许中国人入院治疗. 青報網. 2015-10-28 [2019-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6). 
  13. ^ 托爾斯滕·華納.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 柏林: Ernst & Sohn. 1994. ISBN 3433024294. 
  14. ^ 趙琪 修、袁榮叟 等撰 (編). 《胶澳志·政治志·警察》. 1928. 
  15. ^ 老城区划分引热议 探访老建筑沧桑与新颜. 青島新聞網. 2010-10-22 [2023-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