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熊佛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熊佛西
個人資料
出生(1900-12-04)1900年12月4日
逝世1965年10月26日(1965歲—10—26)(64歲)
配偶朱君允
葉子
兒女熊性美

熊佛西(1900年12月4日—1965年10月26日),原名熊福禧,筆名戲子,男,江西豐城人,中國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是中國話劇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生平

熊佛西生於江西豐城。1920年考入燕京大學,翌年加入民眾戲劇社,提倡校園戲劇,曾寫有反映校園青年生活面貌的四個劇本。畢業後回漢口母校輔德中學任教務主任兼英語教師。1924年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劇。1926年獲得碩士學位回國,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系主任,燕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期間一方面繼續戲劇創作,代表作品有《一片愛國心》(1926)、《醉了》(又名《王三》,1928),另一方面努力培養戲劇人才,將教學實踐與探討戲劇理論相結合,其著作《佛西論劇》於1928年出版。

1932年前後,熊佛西曾在河北定縣主持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定縣農村戲劇實驗,其創作的《屠戶》《牛》等劇本頗受歡迎。1936年他的劇本《賽金花》遭到禁演。全面抗戰爆發後,熊佛西隻身赴長沙成立抗戰劇團,巡迴演出了《後防》等劇,宣傳抗戰。1939年3月初在成都創辦四川省立戲劇教育實驗學校,經常到附近農村表演戲劇。1941年學校解散,熊佛西到重慶就任中央青年劇社社長,不久到桂林,創刊《文學創作》。1944年,他在桂林與田漢歐陽予倩等人組織了著名的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歷時90天,有22個進步戲劇團體參加,對推動進步戲劇運動起了重要作用。

抗戰勝利後,熊佛西從1947年起擔任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校長,致力於戲劇教育事業,邀請洪深曹禺黃佐臨等人來校任教。他給學校的定位是:「培養人才的目標首先應該注重人格的陶鑄,使每個戲劇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愛民族、愛國家、辨是非、有志操的『人』,然後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改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後又改名上海戲劇學院,熊佛西一直擔任院長。1953~1957年,在學院全面系統地學習蘇聯戲劇教育經驗時,熊佛西主張結合中國的實際學習,十分強調應該認真地向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戲劇學習,為此,學院先後邀請周信芳蓋叫天俞振飛等戲曲表演大師到校演出,並結合演出向師生傳授藝術創作經驗。1965年10月26日,熊佛西在上海病逝。

紀念

1985年12月2日,熊佛西銅像在上海戲劇學院校園揭幕。

主要作品

  • 《一片愛國心》(1926)圍繞一名革命黨人與日籍妻子和子女的家庭矛盾展開,充滿愛國主義激情。
  • 《醉了》(1928)採用劊子手的視角,揭露了善良之人在黑暗社會的逼迫下只能走上邪路。
  • 《佛西論劇》(1928)共收入論文15篇,內容涉及戲劇藝術的基本知識,闡述戲劇藝術理論,戲劇評論以及對開展戲劇運動的具體建議等。
  • 《寫劇原理》(1933)
  • 《賽金花》(1937)

家庭

妻子朱君允,擅書法,與熊佛西常常以習字、習畫為樂。長子熊性美

參考文獻

  1. ^ 上戏校史.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3). 

外部連結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5卷,熊佛西条目.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8: 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