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族文化促進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族文化促進會(簡稱:漢文會)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盛世才治疆時期建立的9個文化促進會之一。

漢族文化促進會的成立

新疆漢族文化促進總會成立

二十世紀三十四十年代,在新疆的漢族人口約佔全疆人口的15%,大概50萬。1937年3月3日,為了響應盛世才政府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簡稱反帝會)發展各民族文化的號召,漢族文化促進會成立[1]。漢文會成立後,很快在各地建立區分會,漢文會建立之初便有28個分會,1940年達42個。其中1937年9月,阿山喀什阿克蘇哈密伊犁地區分會成立,10月,塔城焉耆和闐區分會成立,奇台昌吉烏什呼圖壁等地的縣分會也先後成立[2]

組織機構

漢文會和各地分會設執行委員會,下設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基金委員會,同時成立監察委員會。漢文會總會採取兩年一次的選舉制度,漢文會領導最初稱為會長,後改稱委員長、主任委員、主任幹事。首任漢文會會長為鄧聚奎,後常務委員長李佩珂,副委員長石寅甫。漢文會先後由反帝會、文化協會、再次由反帝會、省文化運動委員會、社會與教育廳領導。漢文會的目標是在盛世才的六大政策下發展民族文化[2]

漢文會主要任務活動

漢文會成立後,先後在新疆各地建立學校、建立文化場所、組織文化活動、宣傳抗日、組織支前捐款、處理漢族居民的經濟困難、負責慈善事業、調解糾紛、維護漢族工商人員的權益等活動[1]

1938年,喀什分會建立民眾學校。同年,疏勒縣漢文會建立1所男校、1所女校。1939年,漢文會在莎車縣葉城縣開辦婦女學校各一所。同年利用假期舉辦教師進修班提高喀什地區會立小學文化水平[3]

1937年,哈密市漢文會修建了一座能夠容納600人的俱樂部[1]。1938年,喀什區分會俱樂部竣工[3],同年總會將迪化市川雲貴三省會館改為漢文會俱樂部,1940年,在塔城建立容納千餘人的俱樂部。焉耆縣建立容納500餘人的俱樂部。奇台縣在黔州會館的基礎上建立了1500人的大型俱樂部[1]。漢文會利用兩湖會館、晉陝會館、陝西會館、甘肅會館、雲貴川會館、江浙會館等場所舉辦文化活動,其中包括秦腔眉戶劇小曲子,還有漢劇花鼓戲京劇等文藝演出[1]。其中秦腔包括《武家坡》、《火焰駒》、《白蛇傳》、《女起解》等傳統曲目。京劇則包括《白山黑水》、《一元錢》、《除國害》、《槍斃閻瑞生》等現代戲[4]。而在哈密,漢文會組織甘肅會館、山西會館進行社火表演,期節目內容包括《八仙過海》、《唐僧取經》、《白蛇傳》、《楊家將》等[5]

漢文會多次舉行支前義演等藝術活動,例如由漢文會組織的奇台縣京劇團多次進行抗日救亡義演募捐,1939年12月,漢文總會組織舉行了歌唱比賽,其中部分曲目為《三全大會歌》、《抗敵歌》、《長期抗戰》、《救亡歌》等抗日歌曲。1940年,綏來縣也舉行了救亡歌曲比賽,曲目包括《松花江上》、《反帝軍歌》、《國共合作進行曲》等。漢文會先後組織排演抗戰話劇包括《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最後一計》[1]

經濟來源

漢文會的資金主要是來自同鄉會、寺廟、會館的地產、地產出租所得、無人繼承的漢人絕產、社會募捐以及生產收入[1]

意義

漢文會的發展也引來茅盾趙丹等人來到新疆推動當地文化藝術的發展。漢文會在新疆不斷實踐不同的藝術形式使得新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豐富,也促進了新疆文化事業的進步,並對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左紅衛. 抗战时期新疆汉族文化促进会的文化艺术活动.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12, 10 (04): 91–94. 
  2. ^ 2.0 2.1 左紅衛. 民国时期新疆汉族文化促进会的组织结构及经费来源. 理論界. 2013, (04): 120–122. 
  3. ^ 3.0 3.1 左紅衛. 民国时期汉族文化促进会喀什分会的进步文化运动.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 2013, 29 (08): 132–134.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3.08.027. 
  4. ^ 左紅衛. 抗战时期新疆的戏剧演出团体及戏剧组织.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 38 (03): 77–81. 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10.03.012. 
  5. ^ 左紅衛. 战时期新疆的民间社火研究.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 27 (03): 89–91. doi:10.15927/j.cnki.lygszxb.2010.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