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美學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美學(英語:New Aesthetic)這個術語是由詹姆斯·布萊多英語James Bridle最先提出來的,它是指數碼技術和互聯網的視覺語言在現實世界中的日益增多,以及虛擬與實體的融合。這種現象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詹姆斯·布萊多通過一系列的談話和觀察來闡明這個概念。這個術語在2012年的西南偏南(SXSW)系列會議中引起廣泛關注。[1]

歷史

一項新的運動從一系列已存在於實體世界的數位對像集合中發展出來,圍繞着一個名為「新美學」的部落格傳播,該部落格定義了運動的廣泛輪廓,但沒有宣言。[2]「新美學」概念於2012年3月12日在西南偏南(SXSW)會議上由詹姆斯·布萊多組織的小組討論中引入,其成員包括亞倫·科普、本·特雷特英語Ben Terrett喬安妮·麥克尼爾英語Joanne McNeil和羅素·戴維斯。[3][4][5]

布魯斯·斯特林在連線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將新美學這個概念帶進了公眾視線。斯特林的文章描述了這個概念的主要構想,同時也提出一些對於未來發展的批判性意見。[6] 隨後得到了網絡上很廣泛的響應並且同時產生了很重要的現實意義。[7][8][9]

布魯斯·斯特林是這樣描述新美學的:

「新美學」是現代網絡文化的本土產物。它來自倫敦,但它是在互聯網上誕生的數位。新美學是一個「理論對象」和「可共享的概念」。
新美學是「集體智慧」,它是彌散的、眾源的,由許多小塊鬆散地加入。它是地下莖塊狀的複雜結構,就像「地下莖塊」(Rhizome)組織的人所講的。它是開源的,也是業餘的勝利者。這就像它的標誌,一群明亮的氣球綁在一些巨大、黑暗和致命的重物上。[6]

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英語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Metalab計劃的貢獻者馬修·巴特爾斯英語Matthew Battles給出了一個定義,該定義提到了所謂的範例:

新美學是圍繞幾種審美活動(包括但不限於無人機攝影、無所不在的監視、故障圖像、街景攝影、8位網絡懷舊)圍繞一個圈子進行的合作嘗試。新美學的核心是我們正在學習「在機器上揮手」的感覺 ——也許在他們的狡猾、拙劣的算法方式中,他們開始認真地回擊。[10]

對「新美學」概念的更實質性的貢獻之一是通過發展和聯繫的方式,使數位與日常生活相互滲透。在這裏,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生態系,計算不可表示的概念對於理解像素化圖形和復古8位元形式的共同新美學趨勢都是重要的。[11]這與認知論(或本體論)的概念有關,其與計算和視與行的計算方法之間的關係一致,即所謂的「計算性」。

邁可·貝坦柯特英語Michael Betancourt已經討論了與數位自動化相關的新美學。「新美學」為卡爾·馬克思在「機器上的碎片」中對機器的討論提供了參考。

「新美學」文件是從早期的機器勞動視為人類行為的放大和擴展(作為人類勞動的擴大)的考量,轉變為被所用機器不增加而是取代的模型所代替,在這過程中顯然消除了人為中介,那是歷史介於人類設計師/工程師的工作和按照他們的計劃製造之間的勞動。[12]

根據貝坦柯特的說法,「新美學」證明了生產的轉變與馬克思所描述的不同。在馬克思所描述的機器是依賴於人為控制,而新美學認為那些機器可以取代人為因素,用數位自動化代替它,從而有效地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勞動。

一個與「新美學」相似的運動就是「海龐克英語Seapunk」。[13]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 James Bridle. #sxaesthetic report. 2012-03-15 [2012-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9). 
  2. ^ Bridle, J. (2011a) Waving at the Machines, Web Directions, accessed 05/04/2012, http://www.webdirections.org/resources/james-bridle-waving-at-the-machin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Berry, David M. (2012) Computationality and the New Aesthetic, Imperica, http://www.imperica.com/en/david-m-berry-computationality-and-the-new-aestheti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Bridle, J. (2012b) #sxaesthetic, accessed 06/04/2012, http://booktwo.org/notebook/sxaestheti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Bridle, J. (2011b) Regarding the library with envious eyes, Booktwo.org, accessed 05/04/2012, http://booktwo.org/notebook/books-computational-valu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6.0 6.1 Sterling, Bruce (2012) "An Essay on the New Aestheti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ired blog, April 2, 2012. Accessed 05/04/2012.
  7. ^ Battles, M. (2012) But it moves: the New Aesthetic & emergent virtual taste, Metalab, accessed 08/04/2012, http://metalab.harvard.edu/2012/04/but-it-moves-the-new-aesthetic-emergent-virtual-tas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Bogost, I. (2012) The New Aesthetic Needs to Get Weirder, The Atlantic,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2/04/the-new-aesthetic-needs-to-get-weirder/25583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 Borenstein, G. (2012) What Its Like To Be a 21C Thing?, Creators Project, accessed 07/04/2012, http://www.thecreatorsproject.com/blog/in-response-to-bruce-sterlings-essay-on-the-new-aesthetic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4-07.
  10. ^ Matthew Battles. But it moves: the New Aesthetic & emergent virtual taste. Metalab. 2012-04-08 [201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11. ^ Berry, D. M., Dartel, M. v., Dieter, M., Kasprzak, M. Muller, N., O'Reilly, R., and Vicente, J. L (2012) New Aesthetic, New Anxieties, Amsterdam: V2, accessed 27/06/2012, http://www.v2.nl/publishing/new-aesthetic-new-anxiet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2. ^ Betancourt, Michael. Automated Labor: The 'New Aesthetic' and Immaterial Physicality, CTheory, Theory Beyond the Codes: tbc048, http://ctheory.net/articles.aspx?id=71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 Luna Vega. Seapunk: The New Web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Visual Music Genre. 2011-10-06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