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推理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推理片[1](英語:Mystery film)是一種電影類型,其故事情節圍繞着解決一個問題或偵破一項犯罪行為。其核心通常是偵探,包括私家偵探和業餘偵探,藉助於線索、調查和聰明的推理,來努力解決一個問題的神秘狀況。

劇情往往集中在偵探們在試圖揭開犯罪或謎團的過程中,通過拼接線索和環境、尋求證據、詢問證人和追蹤罪犯,展現他們的推理能力、英勇、信心、或盡職。

懸念經常作為重要的情節元素,作為重要的情節元素。這可以藉助於使用音樂攝影機角度、重陰影和令人驚訝的大逆轉希治閣曾使用所有這些技術,但有時會在並不恐怖的時候恐嚇英語Threat觀眾,然後在公佈真相的一刻取得戲劇效果。

這種類型片涵蓋了從早期的神秘傳說、虛構的或文學的偵探故事,到經典的希治閣懸疑驚慄,以及經典的私人偵探片。一個相關的電影子類型是間諜片[2]

定義與特徵

推理片主要聚焦於偵破犯罪,或者破解謎團。謎團通常圍繞一起謀殺,然後必定會被警察、私人偵探,或者業餘偵探所解決。觀眾會提出一系列可能的犯罪嫌疑人(但其中一些是「紅鯡魚」,即存在犯罪動機但實際上並非兇手的人),並試圖隨着調查者一起解決謎團。有時,提供給觀眾的信息並不同時提供給主角。而主角通常會探索未解謎團,揭露兇手,並結束罪惡。[3]

成功的推理片會採用兩種故事類型之一,即開放式和封閉式。封閉式(又稱偵探擒凶英語whodunit)疑案會隱瞞兇手的身份,直到故事結束時,在捉拿犯罪嫌疑人期間加上懸疑的元素,而觀眾一直不能確定兇手是誰。開放式疑案則相反,在故事一開始就知道兇手的身份,並展示「完美犯罪」,而觀眾則跟隨主角來破解謎團,通常與封閉式風格類似,在故事結束時才是謎底揭曉的一幕。

事實證明,把推理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一個好主意。偵探通常被塑造成一個強大的領導角色,而場景可以包含戲劇元素、懸念、角色發展、不確定性和離奇曲折。推理故事的現場常常是平凡多樣的,很少需要昂貴的特效。成功的推理作家可以基於同一個偵探角色寫出一系列的小說,為續集提供豐富的材料。

至少直到1980年代,女性在推理片中往往都飾演雙重角色,既與偵探有一定關係,又經常是處境危險的女性。這些電影中的這些女性往往足智多謀、自食其力、意志堅定,也經常是兩面人。她們可以觸發後續事件,或者作為無助的受害者構成懸念。

歷史

文學的影響

1887年福爾摩斯第一次出現

最早的推理片要追溯到默片時代。第一部偵探片一般認為是《福爾摩斯的困惑》,由亞瑟·馬文英語Arthur Marvin在1900到1903年之間創造的一部很短的Mutoscope英語Mutoscope電影。它是以偵探福爾摩斯為主角的電影中已知最早的一部英語Adaptations of Sherlock Holmes#Film,儘管是以一種幾乎難以辨認的形式。[4][5][6]

在法國,熱門的尼克·卡特英語Nick Carter (literary character)偵探小說造就了第一個電影系列英語Film serial——《Nick Carter, le roi des détectives英語Nick Carter, le roi des détectives》(1908)。這個六集系列之後,是1909年《Nouveaux aventures de Nick Carter》。路易斯·弗伊拉德英語Louis Feuillade創造了超熱門的方托馬斯(1913-14)系列,該系列基於一部最暢銷的系列小說,小說講述的是頑強的檢查員朱夫(Juve)追蹤超級犯罪的故事。2011年上映了一部懷念默片的電影——《藝術家》,影片中杜雅爾丹英語Dujardin戴着面具,穿着與方托馬斯類似的服裝,明顯是對方托馬斯的致敬。弗伊拉德後來的偵探系列包括《吸血鬼英語Les Vampires》(1915)、《承審員英語Judex (1916 film)》(1916)、《Tih Minh英語Tih Minh》(1918)和《巴拉巴英語Barrabas (film)》(1919)。弗伊拉德的電影結合了現實主義、詩歌意象和純粹幻想,影響了美國的《寶琳歷險記英語The Perils of Pauline (1914 serial)》(1914),勒內·克萊爾等導演,以及安德烈·布勒東超現實主義者。

最早的真正的推理片包括同樣來自法國的《金甲蟲》(The Gold Bug,1910)和《莫爾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1914)。這兩部電影都是根據愛倫·坡的小說改編的。這是合理的,因為愛倫·坡通常被認為是現代偵探小說的鼻祖,也是他創造了第一個私家偵探角色——C·奧古斯特·杜邦環球影業在《莫爾格街兇殺案英語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932 film)》(1932)中將他改名為皮埃爾·杜邦,該片是一部氣氛恐怖的推理片,由貝拉·盧戈西主演。該電影於1953年和1971年又重拍了兩次。愛倫·坡關於杜邦的第二個故事《瑪麗·羅渣奇案》,於1942年被搬上銀幕。最近,《烏鴉》(2012)為愛倫·坡晚年提供了一個虛構的描述。在這部小說中,作者追捕了一個神秘的連環殺手,其謀殺案都是直接受到他的故事的啟發。

狄更斯未完成的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英語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1870)被另一個作者完成了,並最終被搬上銀幕。1909年和1914年製作的兩部影片,現在認為已經失傳。環球於1935重拍了《艾德溫·德魯德之謎英語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1935 film)》。該故事於1993年再次搬上銀幕。環球以其擅長經典恐怖片而聞名,它還創造了也許是第一部超自然現象恐怖-偵探混合片——《黑夜怪物英語Night Monster》(1942)。

美國作家瑪麗·羅伯茨·萊因哈特英語Mary Roberts Rinehart(1876-1958),被認為是推理寫作中「早知如此英語Had I but known」學派的締造者(以及短語「管家做的」)。她1920年的「老黑屋」小說(及劇本)《蝙蝠》被改編為電影《蝙蝠英語The Bat (1926 film)》(1926)和《蝙蝠低語英語The Bat Whispers》(1930),並於1959年被第三次重拍為《蝙蝠英語The Bat (1959 film)》,由文森特·普賴斯英語Vincent Price主演。另一部影片基於劇本《貓和金絲雀》(1927),開創了「喜劇推理」流派。該片被多次重拍,包括一個1939年上映的由卜·合出演的版本。

毫無疑問,出現在銀幕上的最著名業餘偵探是原型福爾摩斯。自1903年以來,福爾摩斯已經被眾多演員在超過200部影片中表現過。最早的偵探喜劇也許是巴士達·基頓的《福爾摩斯二世》(1924)。直到最近,由美國出品的系列只有一個,由貝錫·羅斯本奈傑爾·布魯斯英語Nigel Bruce飾演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他們一起在1939年至1946年之間製作了14部影片。前兩部由20世紀霍士出品,其背景按原始故事設定為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從第三部影片《福爾摩斯:恐怖之聲》(1942)開始由環球影業接手,其背景也挪到了當時。很多影片接觸了二戰,並挫敗了納粹間諜。

犯罪小說家多蘿西·L·塞耶斯(1893-1957)在1923年創造了英國貴族偵探彼得·溫西勳爵英語Lord Peter Wimsey的原型。溫西第一次被搬上銀幕是由彼得·哈登英語Peter Haddon主演的《沉默的旅客英語The Silent Passenger》(1935),是塞耶斯專為電影寫的。其後是《公交司機的蜜月英語Busman's Honeymoon (film)》(1940)。該片還以《鬧鬼的蜜月》(Haunted Honeymoon)為名重拍,由羅拔·蒙哥馬利英語Robert Montgomery (actor)飾演溫西。後來,蒙哥馬利還在雷蒙德·錢德勒的《鹿湖艷屍英語The Lady in the Lake》(1947)中飾演了探長菲利普·馬洛

道布爾迪的犯罪俱樂部英語The Crime Club叢書出版了各種各樣的推理小說,還啟發了一個廣播節目。環球影業與之達成了一項協議,以出品一個包含11部犯罪俱樂部推理片的系列,該系列從1937至1939年上映,其中包括《西湖案件》(The Westlake Case,1937)和《白屋之謎》(Mystery of the White Room,1939)。

其它文學作品中被搬上銀幕的偵探包括陳查理埃勒里·奎因南茜·德魯英語Nancy Drew尼祿·沃爾夫英語Nero Wolfe阿加莎·克里斯蒂馬普爾小姐赫爾克里·波洛。迄今為止,已經有32部電影和幾十部電視劇根據克里斯蒂的小說改編而成。英國私人偵探和冒險家布爾道格·德拉蒙德英語Bulldog Drummond出現在1922年至1969年的24部電影中,也是伊恩·弗萊明占士·邦角色的原型之一。

古典時期:1930年代

幾部1920年代出品的陳查理默片,現已失傳。1929年開始,霍士電影公司(後來20世紀霍士的一部分)的B影業單元開始了一個新的系列,其中包含了28部陳查理影片,並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摩諾格拉姆影業英語Monogram Pictures在1944年至1949年,又續拍了該系列的17部影片。)陳查理電影的成功,促使霍士重新僱傭演員彼得·羅,從1937至1939年在8部影片中飾演日本偵探萩尾先生英語Mr. Moto。作為回應,摩諾格拉姆創造了他們自己的紳士風度東方偵探——王先生英語Mr. Wong (fictional detective)——改編自一部休·威利(Hugh Wiley)的小說。從《偵探王先生英語Mr. Wong, Detective》開始,在1938至1941年間共出品了6部影片,其中5部由鮑里斯·卡洛夫飾演王先生。

1934至1937年間,華納兄弟工作室將厄爾·史丹利·賈德納佩瑞·梅森小說,忠實地改編為一個包含六部影片的電影系列。其中大多數是從事改革運動的律師面對標準謀殺推理的擒凶故事。華納兄弟公司還創造了托奇·布蘭英語Torchy Blane系列電影,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少數幾個以女性偵探為特色的系列之一。在1936至1939年間製作的9部影片中,從《聰明的金髮女郎》開始,有8部都是由格倫達·法雷爾來扮演這名金髮的、解決疑案的新聞記者。另一部小說電影是《你何時出生英語When Were You Born》(1938),由華裔女演員黃柳霜扮演一位占星家,她使用其夜觀天象的才能,幫助偵破了一起謀殺案。

雷電華電影史超域·帕爾默英語Stuart Palmer手中購買了希爾德加德·威瑟斯英語Hildegarde Withers小說的版權,並推出了一個六部電影的系列,首部為《企鵝池謀殺案英語The Penguin Pool Murder》(1932)。埃德娜·梅·奧利弗英語Edna May Oliver飾演威瑟斯,一名嚮往偵探的學校教師,她後來成為了一名警督。最後一部影片於1937年上映。

1929至1947年間,由范·達因斐洛·萬斯英語Philo Vance偵探小說改編的15部影片陸續上映。《金絲雀謀殺案英語The Canary Murder Case (film)》(1929),由威廉·鮑威爾飾演萬斯,被稱為第一部現代偵探片。它最初是一部默片,但在中途通過技術手段被轉為有聲電影。(另一位主演露易絲·布魯克斯英語Louise Brooks因拒絕返回荷里活為她的對白配音,被派拉蒙影業列入了黑名單。這也成為一起著名事件。)在前三部影片中,由鮑威爾扮演文雅的紐約偵探。在出演福爾摩斯之前,貝錫·羅斯本在第四部影片中飾演了萬斯。而鮑威爾再次返回,出演了第五部影片——由華納兄弟出品,並被高度重視的《狗窩謀殺案英語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Kennel_Murder_Case_(film)》(1933)。

之後,鮑威爾出演了他的經典角色,在《瘦人英語The Thin Man (film)》系列中扮演同樣溫文爾雅的尼克·查爾斯英語Nick Charles,與他演對手戲的是扮演他快樂小小姐的老婆「諾拉」的瑪娜·洛伊。全部六部影片由美高梅於1934至1947年間出品。這些影片根據達希爾·哈米特的小說《瘦人英語The Thin Man》改編,機智詼諧,融合了脫線喜劇元素,並貫穿了複雜的謀殺推理情節。在這一系列的中間,雷電華僱傭鮑威爾和珍·亞瑟出演了《前布拉德福德夫人英語The Ex-Mrs. Bradford》(1936),一部輕鬆的喜劇推理片,它成功地複製了美高梅《瘦人》的模式。華納兄弟回應了一出類似的喜劇《腳步的黑暗英語Footsteps in the Dark》(1941),片中埃羅爾·弗林飾演了一位結了婚的股票經理人,作為推理作家/偵探過着一種雙重生活。

這個期間的很多影片,包括《瘦人》系列,都以一個解釋性的偵探結局英語detective dénouement收場,很快形成了千篇一律的電影(和文學)模式。將所有嫌疑人聚在一起,然後偵探大聲宣佈:「兇手就在這個屋子裏!」然後徹底調查各種線索,揭露兇手的身份。

還有大量低成本的「老黑屋」推理片都基於一個標準公式(風雨交加的夜晚、讀遺囑、秘密通道、系列離奇謀殺案等),它們是情節驅動,而不是明星驅動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包括《貓和金絲雀》的重拍片《貓在爬英語The Cat Creeps》(1930)、《怪物行走英語The Monster Walks》(1932)、貝拉·盧戈西出演的《恐怖夜英語Night of Terror》(1933)、《受驚夜英語One Frightened Night》(1935)。

1930年代是優雅紳士偵探英語Gentleman detective的時代,他們用智慧而不是拳頭來偵破客廳兇殺案。大多數是富裕的業餘偵探,他們以破案作為自己的娛樂,不帶武器,並且常常具有稀奇古怪的個性特徵。這種類型的偵探片在1940年代衰落,因為一種強壯、冷硬派的新型專業私人偵探被搬上銀幕,他們改編自達希爾·哈米特雷蒙德·錢德勒及其後模仿者的小說。

1940-1950年代

蘭閨艷血英語In a Lonely Place》(1950),由堪富利·保加獨立製作。對荷里活的玩世不恭的心理描寫。

隨着二戰的開始,犯罪片和音樂劇非常突然地蒙上了玩世不恭和絕望的灰暗情緒,而這在樂觀的1930年代是不存在的。後來,法國電影評論家將這種電影循環(跨越多種類型的)稱為黑色電影。悲觀的、並不英勇的故事把貪婪、欲望和殘忍變成這種推理類型的核心。冷酷、暴力的電影充斥着玩世不恭、穿着幹練的私人偵探,他們幾乎跟自己抓捕的罪犯一樣冷酷無情,這已經成為了行業標準。前十年富有的貴族偵探,變成了不修邊幅的、工薪階層的刑警。堪富利·保加成了電影私家偵探的標兵,就如薩姆·斯佩德英語Sam Spade在哈米特的《群雄奪寶鷹》(1941)中,或者菲利普·馬洛在錢德勒的《大睡英語The Big Sleep (1946 film)》(1946)中。迪克·鮑威爾英語Dick Powell也在經典的《謀殺,我的寶貝英語Murder, My Sweet》(1944)中創造了馬洛這一不可磨滅的印象,該片改編自錢德勒的《再見,吾愛》。喬治·桑德斯主演的《獵鷹飛過英語The Falcon Takes Over》(1942),也出自同一部小說。

鹿湖艷屍英語Lady in the Lake》(1947)改編自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由羅拔·蒙哥馬利英語Robert Montgomery (actor)自導自演。該片完全按照馬洛的視角來拍攝。觀眾只看到他在做什麼。蒙哥馬利只出現在鏡頭中幾次,其中一次是在鏡子的反射中。另一部錢德勒的小說《高窗英語The High Window》被製作成電影《布拉舍金幣英語The Brasher Doubloon》(1947),由喬治·蒙哥馬利英語George Montgomery (actor)主演。這基本上是翻拍的《殺死一次英語A Time to Kill (film)》(1942),一部由勞埃德·諾蘭英語Lloyd Nolan主演的米高·謝恩冒險片。錢德勒還為《藍色大麗花英語The Blue Dahlia》(1946)寫了一部原始劇本,該片由艾倫·拉德英語Alan Ladd主演。拉德還主演了《玻璃鑰匙英語The Glass Key (1942 film)》(1942),也是第二部由哈米特的小說改編的電影。

這一時期另一部傑出的電影是《漩渦之外英語Out of the Past》(1947),由羅拔·米湛主演,他還會在三十年以後繼續扮演菲利普·馬洛。奧托·普雷明格的《羅娜秘記》(1944)也是一部經典的謀殺推理片,其中達納·安德魯斯飾演一名獨狼警探。

通俗小說偵探尼克·卡特再次歸來,出現在由美高梅發行、沃爾特·皮金主演的一組電影三部曲中:《大偵探尼克·卡特英語Nick Carter, Master Detective》(1939)、《天空謀殺案英語Sky Murder》(1940)和《幽靈襲擊者英語Phantom Raiders》(1940)。哥倫比亞出品了一個系列——《偵探奇克·卡特英語Chick Carter, Detective》(1946)。主角變成了尼克·卡特的兒子,可能因為他們沒有得到尼克·卡特的版權。貝納德·肯德里克英語Baynard Kendrick有關盲人私人偵探馬克·馬克萊恩(Mac Maclain)的偵探小說,被製作成兩部由愛德華·阿諾德英語Edward Arnold主演的影片,《夜裏的眼睛英語Eyes in the Night》(1942)和《隱藏的眼睛》(The Hidden Eye,1945)。

受歡迎的廣播劇《吹哨人英語The Whistler》於1944至1948年間,被改編成一個8部推理片的系列。理查德·迪克斯英語Richard Dix (actor)在劇中一人分飾三角:英雄、反派和案件受害人。在《神秘入侵者英語Mysterious Intruder(1946)中,他是一名私家偵探。它是少數幾個同時被公眾和評論家所接受的系列之一。另一部關於一家私人偵探社的廣播劇《我愛推理英語I Love a Mystery》(1939-1944),激發了由吉姆·班農英語Jim Bannon主演的三部影片。《我愛推理英語I Love a Mystery (film)》(1945)、《魔鬼的面具英語The Devil's Mask》和《未知英語The Unknown (1946 film)》(均1946)將離奇謀殺推理故事與帶有恐怖元素的氣氛結合起來。

從1941至1949年,切斯特·莫里斯英語Chester Morris在十四部影片中扮演了波士頓布萊奇英語Boston Blackie,從前的珠寶竊賊轉變成的偵探。由哥倫比亞影業出品的許多推理片混入了漫畫效果,例如《遇見波士頓布萊奇英語Meet Boston Blackie》(1941)、《波士頓布萊奇控告嫌疑人英語Boston Blackie Booked on Suspicion》(1945)、《幽靈賊英語The Phantom Thief》(1945)和《波士頓布萊奇中國曆險記英語Boston Blackie's Chinese Venture》(1949)。哥倫比亞還將罪惡醫生英語Crime Doctor (character)廣播劇改編為一系列推理片,由沃納·巴克斯特主演。他們大部分都遵循着標準的偵探片公式。其間產生了十項特徵,從《罪惡醫生英語Crime Doctor (film)》(1943)開始,到《罪惡醫生的日記英語Crime Doctor's Diary》(1949)結束。

在另一個受歡迎的系列中,由喬治·桑德斯飾演文雅的獵鷹英語The Falcon (literary character)。在1941至1949年間,共拍了十六部影片。在拍第四部——《獵鷹的兄弟英語The Falcon's Brother》時,桑德斯決定告別該系列。他的角色被殺掉,並替換為他現實生活中的兄弟——湯姆·康威英語Tom Conway。喜劇演員雷德·斯克爾頓曾扮演笨拙的偵探「狐狸」(The Fox),出現在三部喜劇片中:《呼嘯在黑暗英語Whistling in the Dark (1941 film)》(1941)、《呼嘯在南方英語Whistling in Dixie》(1942)和《呼嘯在布魯克林英語Whistling in Brooklyn》(1943)。

布雷特·哈利迪英語Brett Halliday的「米高·謝恩英語Michael Shayne」偵探小說在1940至1947年間,被改編成一系列12部B級片,主演為勞埃德·諾蘭英語Lloyd Nolan,後改為休·博蒙特英語Hugh Beaumont米奇·斯皮蘭英語Mickey Spillane同樣粗獷的角色邁克·哈默英語Mike Hammer也被改編為電影:《我,陪審團英語I, the Jury (1953 film)》(1953)、《我的槍很快英語My Gun is Quick》(1957)和影響力較大的《死吻》(1955)。斯皮蘭甚至有一次親自扮演了哈默,那是1963年的電影《少女獵手英語The Girl Hunters》。

通過《意亂情迷》(1945),導演希治閣創造了早期的心理推理驚慄片。該片與《黑夜恐懼英語Fear in the Night (1947 film)》(1947)一起,探討了失憶催眠精神分析的影響。這兩部電影還突出了超現實的系列夢境,這對情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臨時偵探

該主題經常使用的一種變化是,捲入一個普通人,他突然被迫變成臨時偵探,以偵破朋友的兇案,或者洗清自己。初期的例子包括《超級偵探英語Super-Sleuth》(1937)中的傑克·奧克英語Jack Oakie、《幽靈女士英語Phantom Lady (film)》(1944)中的艾拉·雷恩斯英語Ella Raines、《黑暗角落英語The Dark Corner》(1946)和《引誘英語Lured》(1947)中的露茜·波兒、前面提到的《藍色大麗花》和《加爾各答英語Calcutta (1947 film)》(1947)中的阿蘭·拉德、《約翰尼·安傑爾英語Johnny Angel》(1945)中的喬治·拉夫特英語George Raft、《黑天使英語Black Angel》(1946)中的瓊·文森特英語June Vincent丹·杜里埃英語Dan Duryea、《鐵膽香魂英語Dead Reckoning (1947 film)》(1947)中的堪富利·保加和《呼叫危險英語Cry Danger》(1951)中的迪克·鮑威爾。

這個題材的最新形式也許是《當場斃命》(1950),片中的主角中了致命的慢性毒藥,他必須在生命中最後幾個小時偵破抓住自己的兇手。該片已兩次被重拍,分別為1969年的《色我死了英語Color Me Dead》和1988年的同名電影英語D.O.A. (1988 film)

這個題材中,以種族歧視問題作為兇手動機的,包括《交火英語Crossfire (film)》(1947)、《黑岩的壞日子英語Bad Day at Black Rock》(1954)和《大兵》(1984)。

《恐怖謀人屋》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無人生還》(1939年,最初是Ten Little Niggers《十個小黑人》,曾改為Ten Little Indians《十個小印第安人》)提出了一種概念:神秘殺手殺害一群被困在孤立環境(在該小說中是一座孤島)中的陌生人。該小說被改編為電影《恐怖謀人屋》(1945),導演為從法國流亡的勒內·克萊爾。另外還有三部名為《十個小印第安人》的改編影片分別上映於1965年英語Ten Little Indians (1965 film)1974年英語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1974 film)1989年英語Ten Little Indians (1989 film),以及1987年的俄羅斯電影《十個小黑人英語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1987 film)》。

這一概念已經使用了無數次,尤其是在「老黑屋」類型的恐怖片中。一些例子包括馬里奧·巴瓦英語Mario Bava執導的《八月月亮的五個娃娃英語Five Dolls for an August Moon》(1970),以及《致命ID》(2003)、《八面埋伏》(2004年)、電視電影《死人島英語Dead Man's Island》(1996)、迷你劇集《哈珀的島英語Harper's Island》(2009),以及電視劇集如《復仇者》(The Superlative Seven《至高無上的七人》,1967)、《狂野西部英語The Wild Wild West》(The Night of The Tottering Tontine《搖搖欲墜的通天之夜》,1967)、《雷明頓·斯蒂爾英語Remington Steele》(Steele Trap《斯蒂爾陷阱》,1982)。

復興和修正主義時期:1960-1970年代

在1960—1970年代,新黑色電影東山再起,主要是基於過去經典電影的硬派偵探片(和堅韌不拔的警察劇)。它們分為三個基本類型:老電影和小說的翻新,背景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當代歷史片,以及新的當代偵探故事向過去致敬。

翻拍經典

老到的私家偵探菲利普·馬洛以現代偵探的形象重出江湖,比如占士·加納出演的《馬洛英語Marlowe (film)》(1969)(基於錢德勒的《小妹妹》The Little Sister),以及羅拔·柯曼導演、埃利奧特·古德英語Elliott Gould出演的修正主義影片《漫長的道別英語The Long Goodbye (film)》(1973)。羅拔·米湛在重拍片《大睡英語The Big Sleep (1978 film)》(1978)中飾演了馬洛,該片的背景被設置為當代的倫敦。保羅·紐曼在兩部影片中扮演了現代版的盧·阿徹英語Lew Archer(改為哈珀),《梟巢掃蕩戰英語Harper (film)》(1966)和根據羅斯·麥唐諾1949-50年的小說改編的《溺水池英語The Drowning Pool》(1976)。

克雷格·史蒂文斯在《甘恩英語Gunn (film)》(1967)重新演繹了他文雅的私家偵探彼得·甘恩的角色,這是對他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黑色電視系列《彼得·甘恩英語Peter Gunn》(1958-61)的翻拍。布爾道格·德拉蒙德作為當代偵探重返銀幕,出演了《女煞星英語Deadlier Than the Male》(1967)和《女煞星續集英語Some Girls Do》(1969)。兩部影片都採用了占士·邦間諜故事的奢侈風格。重拍片《我,陪審團英語I, the Jury (1982 film)》(1982)帶回了邁克·哈默(翻拍自1984-87年的電視系列《米奇·斯皮蘭的邁克·哈默英語Mickey Spillane's Mike Hammer》)。《冒牌神探撞親愛》(2005)是布雷特·哈利迪英語Brett Halliday1941年的米高·謝恩英語Michael Shayne小說《屍體在你找到他們的地方》(Bodie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的現代化改編版本。

從1930年代開始的老式偵探小說公式被刷新了,比如《阿德里安·梅辛傑的名單英語The List of Adrian Messenger》(1963)、《偵探英語Sleuth (1972 film)》(1972)、《死亡遊戲》(1973)和喜劇《誰要殺害歐洲大廚?英語Who Is Killing the Great Chefs of Europe?》(1978)。

白賴仁·狄龐馬的早期影片包括砍殺片喜劇《摩登女郎謀殺案》(1968),希治閣風格的《姐妹英語Sisters (1973 film)》(1973),以及希治閣1958年經典影片《迷魂記》的重拍片《痴迷英語Obsession (1976 film)》(1976)。希治閣的影子出現在多部法國驚慄片中,尤其是由哥羅迪·查布洛執導的《香檳奇案英語The Champagne Murders》(1967)和法蘭索瓦·杜魯福的《黑衣新娘英語The Bride Wore Black》(1968)。

歷史片

許多影片的背景設定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代表作品為羅曼·波蘭斯基經典的《唐人街》(1974),主演為積·尼高遜。在其遲來的續集《兩個傑克英語The Two Jakes》(1990)中,尼科爾森也是導演。羅拔·米湛在《再見,吾愛》(1975)中第一次扮演馬洛,這也許是對這本經常拍成電影的圖書最忠實的改編。晦澀的《錢德勒》(Chandler,1972)雖然將背景設定於1940年代,但與雷蒙德·錢德勒的作品毫無關係。由理查德·布恩英語Richard Boone主演的電視電影《晚安,親愛的》(Goodnight, My Love,1972),以及兩部短期電視劇《班農》(1972-73)和《天使多情英語City of Angels (1976 series)》(1976),都將背景設在1930年代,並向薩姆·斯佩德/菲利普·馬洛模式致敬。電視電影《誰是艷屍案中案?》(Who Is the Black Dahlia?,1975)重現了1947年的真實謀殺懸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和《尼羅河上的慘案》(1978)製作考究,是1930年代華美的大製作。早些時候,還有一個根據克里斯蒂的小說鬆散改編的系列,講述的是快樂小小姐的馬普爾小姐(Miss Marple)的推理故事。瑪格麗特·魯斯福德主演了《謀殺,她說英語Murder, She Said》(1961)、《最邪惡謀殺英語Murder Most Foul》(1964)和《謀殺阿霍伊!英語Murder Ahoy!》(1965),並在赫爾克里·波洛的推理片《字母表謀殺案英語The Alphabet Murders》(1965)中客串演出了幽默詼諧的馬普爾。

比利·懷特在《福爾摩斯的私人生活英語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1970)中對常青樹福爾摩斯作了一些改變。在《百分之七溶液英語The Seven Percent Solution》(1976)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士親自戒掉了福爾摩斯的毒癮。另兩部影片《恐怖研究英語A Study in Terror》(1965)和《判決謀殺案英語Murder by Decree》(1979)都包含了血腥場景,將福爾摩斯置身於現實生活中的連環殺人犯開膛手傑克的謎案之中。對原著最忠實的改編,是英國電視劇《福爾摩斯歷險記》,由傑瑞米·布雷特飾演福爾摩斯,大衛·伯克英語David Burke (British actor)飾演華生,該劇共41集,於1984至1994年上映。

後來的福爾摩斯電影往往是新編的,與亞瑟·柯南·道爾的原著並沒有什麼關係,例如由史提芬·史匹堡安培林娛樂出品的《青年福爾摩斯英語Young Sherlock Holmes》(1985),該片將十幾歲的偵探置身於一個動作冒險故事中,且充滿了電腦特效。財大氣粗的華納兄弟推出了一個新的系列,重塑了福爾摩斯,由佳·烈治導演。在《福爾摩斯》(2009)和《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2011)中,由羅拔·唐尼扮演的聰明偵探,轉變為一個既健壯又浪漫的動作英雄,其背景是一個蒸汽朋克夢幻版本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英格蘭。

新浪潮

現代偵探片的新浪潮可能開始於尚盧·高達的《阿爾發城》(1965)。該片中私人偵探的經典形象是雨衣配氈帽,故事離奇曲折,背景設定在未來,是以科幻小說為基礎的。該片對偵探題材有部分的致敬,也有部分的惡搞。高達跟隨這部影片,製作了《美國製造英語Made in U.S.A. (1966 film)》(1966年),一部諷刺的、超常規的謀殺推理片,它還略微參考了霍華德·霍克斯的經典影片《大睡英語The Big Sleep (1946 film)》。

法蘭·仙納杜拉在《托尼·羅馬英語Tony Rome》(1967)及其續集《碧海艷屍英語Lady in Cement》(1968)中扮演一名憤世嫉俗的、類似鮑嘉的刑警,在《偵探英語The Detective (1968 film)》(1968)中扮演一名頑強的警方調查員。約翰·D·麥當奴英語John D. MacDonald寫了21部特拉維斯·麥基英語Travis McGee小說,但只有一部被改編為電影《比安布爾更黑英語Darker than Amber (film)》(1970)。喬治·佩帕德在《P.J.英語P.J. (film)》(1968)中扮演一名傳統的私人偵探。卻·德格拉斯在更為輕鬆的《好的死法英語A Lovely Way to Die》(1968)中扮演一名曾作過警察的私人偵探兼保膘。羅拔·卡爾普英語Robert Culp比爾·寇司比在悲觀且暴力的《希基和博格斯英語Hickey & Boggs》(1972)中扮演一對倒霉的私人偵探。布特·雷諾茨在《私家偵探英語Shamus (film)》(1973)中是一個搞笑的傢伙,而畢·蘭加士打在《午夜人英語The Midnight Man (1974 film)》(1974)中則是一名退休警察身份的偵探。真·赫曼主演的《對話英語The Conversation》(1974)和《夜色行動英語Night Moves (1975 film)》(1975)都是最好的例子。

黑人剝削B級片中,採用了標準的私人偵探模式,有很多這樣的動作推理片,如《檢修員英語Trouble Man (film)》(1972)、《黑眼睛》(1974)、帕姆·格里爾主演的《美女,寶貝英語Sheba, Baby》(1975),以及《天鵝絨般光滑英語Velvet Smooth》(1976)。

萊恩·尊遜自編自導的《英語Brick (film)》(2005),是一部獨特的近乎惡搞的致敬電影。它將雷蒙德·錢德勒簡潔、充滿俚語的對白帶入了一所當代的加利福尼亞高中,一名十幾歲的偵探在調查一起與販毒團伙相關的謀殺案。

這一時期值得注意的警察偵探劇包括,法國片《汽車睡眠謀殺案英語The Sleeping Car Murders》(1965)、《月黑風高殺人夜》(1967年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奧斯卡獎)、《布利特》(1968)、《馬迪根英語Madigan》(1968)、《花街殺人狂》(1971)、《伊萊克特勒滑翔在藍天英語Electra Glide in Blue》(1973),以及兩部非推理片《辣手神探奪命槍》(1971)和《密探霹靂火》(1971)。《視差景象英語The Parallax View》(1974)是美國第一部圍繞政治暗殺和高級陰謀的謀殺推理片。

失憶推理

使用失憶作為推理片的核心情節設計,開始於1936年的《黑暗中的兩個人英語Two in the Dark》(1945年重拍為《兩點鐘的勇氣英語Two O'Clock Courage》),後來是威廉·鮑威爾主演的《十字路口英語Crossroads (1942 film)》(1942)、《犯罪醫生英語Crime Doctor (film)》(1943)、《吹哨人的威力英語The Power of the Whistler》(1945)和《夜晚某處英語Somewhere in the Night (film)》(1946)。

1960年代,失憶故事在推理驚慄片的類型中再次興起。其中的主角在遭受精神或身體創傷後,失去了他先前的記憶,因此着手尋求恢復自己的身份。同時他還發現,自己已經捲入了一起有着神秘陰謀的謀殺案和/或間諜案。這個類型的電影包括格力哥利·柏主演的《海市蜃樓英語Mirage (1965 film)》(1965)、喬治·佩帕德主演的《第三天》(1965)、英國錘子影業英語Hammer Films的《歇斯底里英語Hysteria (1965 film)》(1965)、占士·加納主演的《長相憶英語Mister Buddwing》(1966)和《海市蜃樓》的重拍片《裸屍疑雲英語Jigsaw (1968 film)》(1968)。

同時,英雄失憶的故事成為一個經常被使用的電視橋段英語TV Tropes。比如《名叫謝南多厄的人英語A Man Called Shenandoah》(1965-1966)是一部關於無記憶的人的電視劇,還有無數集的犯罪片、冒險片和喜劇片,包括《U.N.C.L.E.來的人英語The Man from U.N.C.L.E.》(1966)、《糊塗情報員》(1967)、《狂野西部英語The Wild Wild West》(1968)、《大山谷英語The Big Valley》(1968)、《星空奇遇記:原初系列》(1968)、《它抓住一個賊英語It Takes a Thief (1968 TV series)》(1969)、《莫德組英語The Mod Squad》(1971)、《檀島警騎》(1972)、《獨行俠連環奪命槍》(1973)、《神探俏嬌娃》(1978)。在1970年代末之前,這個如今已顯陳舊的情節設計已重歸平靜,直到1990年代湧現出大批的推理驚慄片。

意大利鉛黃驚慄片

在意大利,一種叫做鉛黃電影的有爭議的基於恐怖的新型驚慄片(始於1960年代),在1970年代初變成了一種流行的、有影響的類型。這個類型的影片涵蓋了警察辦案作品和哥德式恐怖。故事往往圍繞一系列可怕的連環殺人案,並帶有令人震驚的《大木偶英語Grand Guignol》風格的流血,有時還摻雜性虐待(受害者往往是美女)。壞蛋們通常是神秘的、心理變態的連環殺手(通常戴面具或喬裝打扮),並最終被警察和/或普通人變成的偵探所抓獲。這種風格的第一部重要影片是馬里奧·巴瓦英語Mario Bava執導的《血與黑蕾絲英語Blood and Black Lace》(1964)。

一些遵循標準謀殺推理風格的例子包括馬里奧·巴瓦的《八月月亮的五個娃娃英語Five Dolls for an August Moon》(1970),由達利歐·阿基多執導的三部:《盲俠智多星》(1971)、《血蠅》(1971)和《深夜止步》(1975),以及《蛇蠍心》(1971)、《別怕!茱莉》(1971)、《狼蛛的黑肚英語Black Belly of the Tarantula》(1971)、《追兇》(1972)、《你對索朗熱做了什麼?英語What Have You Done to Solange?》(1972)、《約會屋英語Casa d'appuntamento》(又名《法國性謀殺》,1972)和《紅皇后殺七次英語The Red Queen Kills Seven Times》(1972)。

鉛黃風格曾經對恐怖片有着持久的影響,就象砍殺電影飛濺電影英語Splatter film這兩個子類型一樣。在一些早期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這種影響,比如根據埃德加·華萊士小說改編的英國片《恐懼的馬戲團英語Circus of Fear》(1966年)、《狂怒!英語Berserk!》(1967)、美國推理驚慄片《無法對待女士英語No Way to Treat a Lady (film)》(1968)、《花街殺人狂》(1971)、基於意大利小說的《美少女排一排英語Pretty Maids All in a Row》(1971)、《勞拉·馬爾斯的眼睛英語Eyes of Laura Mars》(1978)和希治閣的《暴怒英語Frenzy》(1972)。

從《春光乍現》到《凶線》

一部推理片在其類別中脫穎而出。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令人興奮的《春光乍現》(1966)是一部獨特的反偵探片,成為1960年代沒有目標的快樂主義的象徵。 一名搖擺的六十年代英語Swinging Sixties攝影師發現了謀殺案的線索,但是破案顯得無關緊要,因為這個社會裏沒有人真正關心。這與《群雄奪寶鷹》的結局,薩姆·斯佩德破解了自己同伴邁爾斯·阿徹的謀殺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他犧牲了他心愛的女人,不是因為他喜歡阿徹(他不喜歡),而是因為這是正確的事情。

1981年,白賴仁·狄龐馬重拍了該片,並命名為《凶線》,將其變成一部更傳統的政治驚慄片。在《對話》的DVD音頻評論中,導演法蘭斯·哥普拉透露,《春光乍現》是這部影片主要的靈感來源。

伊萊克特勒滑翔在藍天英語Electra Glide in Blue》(1973)是另一個罕見的例子,其謀殺推理情節被用作故事關心的更大問題的媒介。在這種情況下,夢想和理想主義幻滅和消亡在道德淪喪的世界。

1980年代至今

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只出現了少數私人偵探片,包括《我,陪審團英語I, the Jury (1982 film)》、《天使追魂》、《荷里活哈利》(Hollywood Harry)、《兩個鄉巴佬英語The Two Jakes》、《藍裙魔鬼英語Devil in a Blue Dress (film)》、《好運當頭英語Pure Luck》、《懷疑之下英語Under Suspicion (2000 film)》、保羅·紐曼主演的《朦朧英語Twilight (1998 film)》和賓·艾佛力的《走寶貝走英語Gone Baby Gone》。

雷蒙德·錢德勒最初從30年代開始的菲利普·馬洛短篇故事(後來被他擴充為小說)被HBO有線網改編為十一集電視劇,每集一小時。這個《菲利普·馬洛:私家偵探》(Philip Marlowe: Private Eye,1983-1986)系列,將主演鮑爾斯·布思塑造成了頑強的偵探。

女性偵探片的表現不好。嘉芙蓮·特納在《V·I·沃莎斯基英語V.I. Warshawski (film)》(1991)中扮演了私人偵探。該片基於薩拉·帕瑞特斯基英語Sara Paretsky的系列小說,開始了一個新的系列,但票房卻遭到失敗。曾有計劃將霍尼·韋斯特英語Honey West小說搬上銀幕,但經過十年的反覆,依舊沒有推出電影。

從1980年開始,上映了十部基於阿加莎·克里斯蒂廣受歡迎的小說的影片。其中兩部關於古怪偵探赫居里士·白羅(Hercule Poirot)——《陽光下的罪惡》(1982)和《與死亡約會英語Appointment with Death》(1988),一部關於馬普爾小姐的《鏡子破了英語The Mirror Crack'd》(1980)。在1979年由雲妮莎·烈姬芙主演的《阿加莎英語Agatha (film)》中,克里斯蒂自己成為了推理片的主題。該片是根據她在1926年著名的11天失蹤案而衍生的虛構作品。

軍事疑案和警察破案

與軍人相關的複雜謀殺推理片開始於《交火英語Crossfire (film)》(1947)。更近的例子包括《大兵》(1984)、《無路可走英語No Way Out (1987 film)》(1987)、《要塞英語The Presidio》(1988)、《義海雄風》(1992年)、《火線勇氣》(1996)、《鐵案風暴》(1999)和《要素英語Basic (film)》(2003年)。

警察破案英語Police procedural電影也是一種重要的模式,並且往往有着令人驚訝的反轉結局,如《巡航英語Cruising (film)》(1980)、《高爾基公園英語Gorky Park (film)》(1983)、《走鋼絲英語Tightrope (film)》(1984)、《賭彩黑名單》(1988)、《烈血暴潮》(1988)、《致命想法英語Mortal Thoughts》(1991)、《旭日追兇》(1993)、《打擊距離英語Striking Distance》(1993)、《非常嫌疑犯》(1995)、《孤星英語Lone Star (1996 film)》(1996)、《疑雲密佈英語Under Suspicion (2000 film)》(2000)、《血懸拼圖英語Blood Work (film)》(2002)、《懸河殺機》(2003)、《八面埋伏[7](2004)、《在以拉谷英語In the Valley of Elah》(2007)和《火線特攻》(2008)。

政治驚慄片通常涉及謀殺、掩蓋和高級陰謀,如《驚天大刺殺》(1991)、《1600謀殺案英語Murder at 1600》(1997)、《高度反擊》(1998)、《絕對陰謀》(2009)和《馬德拉斯咖啡館英語Madras Cafe》(2013)。

恐怖片和驚慄片

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許多恐怖片和驚慄片開始將推理和懸疑融入故事,圍繞着聰明而反社會的連環殺手,或種種神秘的超自然現象的發生。由托馬斯·哈里斯漢尼拔·萊克特小說引出了四部電影——《孽欲殺人夜》(1986)、奧斯卡獎得主《沉默的羔羊》(1991)、《漢尼拔》(2001)和《沉默的赤龍》(2002)。

其它包含這種融入的影片包括《樹枝折斷時英語When the Bough Breaks (1993 film)》(1994)、《七宗罪》(1995)、根據占士·帕特森小說改編的《親吻女孩英語Kiss the Girls (film)》(1997),《骨中罪》(1999)、《寬容英語Mercy (2000 film)》(2000)、同樣改編自帕特森小說的《蛛絲馬跡》(2001)、《失眠症》(2002)和《機動殺人》(2004)。

2007年的電影《殺謎藏》再現了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發生在三藩市地區抓捕連環殺手的真實事件。《字母表殺手英語The Alphabet Killer》、《盜屍殺人狂英語In the Light of the Moon》、《蓋西英語Gacy (film)》、《泰德·邦迪英語Ted Bundy (film)》和《達默英語Dahmer (film)》等影片也都描繪當代真實的連環殺人案。法國老式電影《狙魔特攻》(2001)重現了18世紀發生在法國的一系列謀殺案。

在許多現代推理片中,平凡的角色(諸如父親、母親、青少年、商業人士等等)由於命運或他們自己的好奇心,被捲入危險的衝突或神秘境地。這些故事中共同的元素包括,尋找失蹤者(朋友或家庭成員),比如在茱迪·科士打主演的《高凶三萬尺》(2005)中,並圍繞着紅鯡魚、間諜、犯罪或政治陰謀,以及有着秘密過去或雙重身份的親戚朋友。

這樣的電影包括恐怖推理片《奪命狂呼》及其續集(1996-2011)、恐懼鬥室系列(2004-2010)、《凶宅兒魂》(2006)、《什麼躺在下面英語What Lies Beneath》(2000年)、《哭狼英語Cry Wolf (2005 film)》(2005)、《電梯裏的惡魔》(2010)、《七夜冤靈》(2002),以及推理驚慄片《凶窗幻影》(2004)、《世紀末光煞》(2004)、《忘記英語The Forgotten (2004 film)》(2005)、《23號英語The Number 23》(2006)[8]和《致命ID》(2003)。

逆行性凶心人情節也掀起了一輪新的推理片浪潮,這些故事的核心是揭開主角的真實身份和/或歷史。主要的例子包括:《後面的早晨英語The Morning After (1986 film)》(1986)、《愛人別出聲英語Shattered (1991 film)》(1991)、《長吻晚安英語The Long Kiss Goodnight》(1996)、《凶心人》(2000)、[9]叛諜追擊系列電影(2002-2012)和《不赦島》(2010)。簡尼夫·班納高度程式化的《再死一次英語Dead Again》(1991)向希治閣和奧遜·威爾斯致敬,講述了一個關於失憶、催眠和輪迴的複雜故事。還有科幻恐怖片,如《新宇宙威龍》(1990)及其重拍片(2012)和圍繞技術誘發失憶的《致命報酬》(2003)。

修正主義歷史片段劇

設定在1940—1950年代以洛杉磯警察偵探故事的歷史片段劇再次出現,輪廓更加鮮明,偶爾多條線並行,比如《穆赫蘭墜落英語Mulholland Falls》(1996)和《幕後嫌疑犯》(1997),後者獲九項奧斯卡獎提名,並贏得兩個獎項。《真正的懺悔英語True Confessions (film)》(1981)和德帕爾馬的《艷屍案中案》(2006)都是基於一樁1947年的真實荷里活謀殺懸案。《荷里活莊園》(2006)探索了1959年演員喬治·里維斯英語George Reeves的神秘死亡,由賓·艾佛力主演。

雷蒙德·錢德勒1958年開始寫的,但最終未能完成的小說《貴賓犬斯普林斯英語Poodle Springs》,後來被另外一個作者完成,並於1998年被製作為一部HBO有線電視電影。該片背景設置在1963年,由占士·肯恩飾演菲利普·馬洛。

在幾部基於懷舊的喜劇推理片中,《線索》(1985)的靈感來自於棋盤遊戲,背景設定為1954年;《幕後殺手英語Radioland Murders》(1994)再現了老舊的廣播節目時代,並向1930年代的怪誕喜劇致敬。拉里·布萊邁爾英語Larry Blamire的《黑暗暴風夜英語Dark and Stormy Night》(2009),背景設定在1930年,諷刺了古老的「老黑屋」謀殺推理片中的刻板角色和情節元素。

藍裙魔鬼英語Devil in a Blue Dress (film)》(1995)的背景是1948年的洛杉磯,主角是一個非洲裔美國私人偵探。該片營造了一個無情偵探的舊事氛圍,以及當時的種族風氣。

周而復始,羅拔·柯曼的懷舊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2001),背景設定在1932年一處英格蘭莊園,它是一個原創故事,但再現了老式謀殺推理片的形式。

著名推理片

2008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了史上十大推理片:

# 影片 年代
1 迷魂記 1958英語1958 in film
2 唐人街 1974
3 後窗 1954英語1954 in film
4 羅娜秘記 1944英語1944 in film
5 黑獄亡魂 1949英語1949 in film
6 群雄奪寶鷹 1941英語1941 in film
7 西北偏北 1959英語1959 in film
8 藍色夜合花 1986
9 電話情殺案 1954英語1954 in film
10 非常嫌疑犯 1995

風格的融合:恐怖、奇幻、科幻、歷史

在1970—1980年代,偵探和推理故事開始出現其它類型,有時作為恐怖、奇幻或科幻片的框架,或放在較早的、非傳統歷史中。

惡搞與致敬

電影偵探

推理片描繪了眾多著名的虛構偵探。這些角色大多數都是先出現在系列小說中。

偵探 作者/創作者 首部影片
盧·阿徹英語Lew Archer 羅絲·麥當奴 梟巢掃蕩戰英語Harper (film) 1966
波士頓·布萊基英語Boston Blackie 傑克·波義耳(Jack Boyle) 波士頓·布萊基的小夥伴(Boston Blackie's Little Pal) 1918
托奇·布萊恩英語Torchy Blaine 路易斯·弗雷德里克·內貝爾(Louis Frederick Nebel) 聰明的金髮美女英語Smart Blonde 1937
陳查理 艾爾·德爾·畢格斯 沒鑰匙的房子英語The House Without a Key (serial) 1926
尼克和諾拉·查爾斯英語Nick and Nora Charles 達希爾·哈米特 瘦人英語The Thin Man (film) 1934
亞歷克斯·克羅斯英語Alex Cross 占士·帕特森 親吻女孩英語Kiss the Girls (film) 1997
休·德拉蒙德英語Hugh Drummond 赫爾曼·西里爾·麥克尼爾英語Herman Cyril McNeile 布爾道格·德拉蒙德英語Bulldog Drummond (1923 film) 1922
邁克·哈默英語Mike Hammer 米奇·斯皮蘭英語Mickey Spillane 我,陪審團英語I, the Jury (1953 film) 1953
南茜·德魯英語Nancy Drew 卡洛琳·基恩英語Carolyn Keene 南茜·德魯……偵探英語Nancy Drew... Detective 1938
夏洛克·福爾摩斯 阿瑟·柯南·道爾爵士 福爾摩斯的困惑 1900
米高·蘭亞德英語Lone Wolf (fictional detective) 路易斯·約瑟夫·萬斯英語Louis Joseph Vance 獨狼英語The Lone Wolf (film) 1917
菲利普·馬洛 雷蒙德·錢德勒 謀殺我的寶貝英語Murder My Sweet 1944
馬普爾小姐 阿加莎·克里斯蒂 謀殺,她說英語Murder, She Said 1961
萩尾先生英語Mr. Moto 約翰·菲利普斯·馬昆德英語John Phillips Marquand 快想,萩尾先生英語Think Fast, Mr. Moto 1937
赫爾克里·波洛 阿加莎·克里斯蒂 羅曼蒂斯(Romantis)
埃勒里·奎因 弗雷德里克·丹奈和曼弗雷德·B·李 西班牙岬角的秘密 1935
從容羅林斯英語Ezekiel "Easy" Rawlins 沃爾特·莫斯利英語Walter Mosley 藍裙魔鬼英語Devil in a Blue Dress (film) 1995
米高·謝恩英語Michael Shayne 布雷特·哈利迪英語Brett Halliday 米高·謝恩,私家偵探英語Michael Shayne, Private Detective 1940
薩姆·斯佩德英語Sam Spade 達希爾·哈米特 群雄奪寶鷹 (1931年電影)英語The Maltese Falcon (1931 film) 1931
西蒙·坦普勒英語Simon Templar 萊斯利·查特里斯英語Leslie Charteris 紐約聖人英語The Saint in New York (film) 1938
迪克·特蕾西英語Dick Tracy 切斯特·古爾德英語Chester Gould 迪克·特蕾西英語Dick Tracy (serial) 1937
斐洛·萬斯英語Philo Vance 范·達因 金絲雀謀殺案英語The Canary Murder Case (film) 1929
布魯斯·韋恩 鮑勃·凱恩 蝙蝠俠英語Batman (serial) 1943
希爾德加德·威瑟斯英語Hildegarde Withers 史超域·帕爾默英語Stuart Palmer 企鵝池謀殺案英語The Penguin Pool Murder 1932
尼祿·沃爾夫英語Nero Wolfe 雷克斯·斯托特英語Rex Stout 遇見尼祿·沃爾夫英語Meet Nero Wolfe 1936
占士·李·王(James Lee Wong) 休·威利(Hugh Wiley) 偵探王先生英語Mr. Wong, Detective 1938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吳秋燕; 林奇秀. 推理小說的閱讀樂趣與讀者的選擇行為 [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Mystery Fiction and Mystery Readers' Book Selection Behavior] (PDF). 台灣大學 (學位論文) 53 (圖書資訊學系). 2016: 361–388 [2020-12-11]. doi:10.6120/JoEMLS.2016.533/0027.RS.AM.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16).  |issue=被忽略 (幫助)
  2. ^ DETECTIVE-MYSTERY FILMS [偵探推理片]. Filmsite.org英語Filmsite.org.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 (英語). 
  3. ^ Archived copy [存檔拷貝].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7) (英語). 
  4. ^ Sherlock Holmes [夏洛克·福爾摩斯].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英語). 
  5. ^ Jon Tuska. The detective in Hollywood [荷里活的偵探]. 道布爾迪英語Doubleday (publisher). 1978: 1 (英語). 
  6. ^ 吉姆·哈蒙英語Jim Harmon. Radio Mystery and Adventure and Its Appearances in Film, Television and Other Media [推理和冒險廣播及其在電影、電視和其它媒體中的出現]. 夢想越野隊公司出版社. 2003: 176 (英語). 
  7. ^ 存档副本.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7). 
  8. ^ 存档副本.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9. ^ 存档副本.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9).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