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
德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 Deutsche Botschaft Tirana Ambasada Gjermane Tiranë | |
---|---|
概要 | |
類型 | 大使館 |
用途 | 官邸 |
地點 |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
地址 | 斯坎德培大道8號 |
座標 | 41°19′46″N 19°48′27″E / 41.32944°N 19.80750°E |
使館資訊 | |
館務轄區 | 阿爾巴尼亞 |
所屬部門 | 德國外交部 |
大使 | 赫爾穆特·霍夫曼(2013-) |
網站 | |
https://tirana.diplo.de/ | |
地圖 | |
德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德語:Deutsche Botschaft Tirana)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設於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的最高級別外交代表機構。現任德國大使為自2013年8月起就職的赫爾穆特·霍夫曼。
大使館的辦公建築及大使官邸坐落於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大道8號。這條以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命名的街道兩側幾乎均為使領館,因此需要封閉穿行交通[1]。大使館下設政治處、經濟處、經濟合作科、領事處、武官處、文化處及新聞處[2]。
歷史
德意志帝國在1914年阿爾巴尼亞發表獨立宣言後開始派遣總領事,駐地設於夫羅勒。1914年還向都拉斯派遣了一名總領事,因為那裏是德意志太子威廉作為親王的領地。1923年,拉道夫·馮·卡爾多夫被任命為駐阿國的臨時代理公使,這是在德國得到阿爾巴尼亞承認後的第二年。在戰間期,公使館因成本原因而有數年被降格為領事館。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納粹德國佔領阿爾巴尼亞後,當地除了總領事外還有德國全權委託的將軍、軍事化管理專員、外交部特使以及經濟和財政代表,他們都對阿爾巴尼亞的局勢參與了直接影響。[3]
1987年,當阿爾巴尼亞作為最後一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建交的國家後,德國大使館最初是設於達伊蒂酒店的套房內,隨後又轉入在建現有大使館的對面建築辦公。現有大使館建築則是在1990年6月落成。首任聯邦德國大使為弗里德里希·克羅內克。[4]
1990年也是阿爾巴尼亞的共產主義制度陷入動盪的一年。在首次遊行示威和一些青少年在春季逃離至意大利大使館及希臘大使館後,7月1日又有四名青年男子翻牆進入德國大使館,其中一人遭阿爾巴尼亞國家保安局人員開槍射傷。在隨後的幾天內,逃難人數陸續上升,因此在7月5日已有800、至7月6日已達1500名難民湧入大使館領地。阿爾巴尼亞當局隨即對大使館實施停水,並禁止使館人員外出購買麵包。德國外交部則再派遣2名官員及1名醫生進駐。7月7日晚,一位阿爾巴尼亞女孩在大使館出生,她被取名為「Germana(意為德國人)」。7月8日晚,有3200人在大使館領地內觀看了當年世界盃足球賽決賽的直播(德國最終奪冠)[4]。7月12日至13日晚,曾在德國大使館、法國大使館、意大利大使館和希臘大使館避難的5000名難民分別乘坐巴士前往都拉斯,那裏可以換乘渡輪離開該國。由聯合國特使斯特凡·迪·米斯圖拉參與斡旋的難民成功離境,最終導致了共產主義政權的倒台。[5]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僅在1955年至1961年[6]:85和1988年至1989年期間對阿爾巴尼亞派出大使[6]:77。
歷任大使
下表列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建交後的歷任德國大使[7]: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弗里德里希·克羅內克 | 1987年-1991年 | 赴阿就職前為外交部一等公使銜參贊;離阿後繼任駐英國大使館特命全權公使。 |
克勞斯·富勒斯 | 1991年-1995年 | 赴阿前在外交部的聯合國事務科任裁軍問題專家;離阿後繼任駐韓大使。 |
漢斯彼德·迪斯多恩 | 1995年-1999年 | 赴阿前曾任駐安哥拉大使;離阿後退休。 |
彼得·基維特 | 1999年-2001年 | 赴阿就職前為利比亞政府代辦;離阿後繼任駐巴拉圭大使。 |
赫爾穆特·施羅德 | 2001年-2003年 | 赴阿前為駐贊比亞大使;離阿後退休。 |
漢斯-彼得·安能 | 2003年-2007年 | 赴阿前為外交部東南歐事務處長;離阿後繼任駐立陶宛大使。 |
貝恩德·博沙特 | 2007年-2010年 | 赴阿前為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離阿後繼任外交部歐盟對外關係處長、南亞處長。 |
卡蘿拉·穆勒-霍特坎培 | 2010年-2013年 | 赴阿前為外交部東非事務處長;離阿後繼任駐也門大使。 |
赫爾穆特·霍夫曼 | 2013年- | 赴阿前為常駐聯合國裁軍會議代表。 |
參見
參考資料
- ^ Kanzlei und Residenz. Deutsche Botschaft Tirana.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17日).
Die Deutsche Botschaft Tirana liegt in der Rruga Skënderbej 8. Die für den öffentlichen Verkehr gesperrte Straße, in der sich zahlreiche ausländische Vertretungen befinden, ist nach Gjergj Kastriot Skënderbej, dem großen Nationalhelden Albaniens benannt und im Volksmund vor allem auch als Rruga Ambasade (Botschaftsstraße) bekan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存档副本. [2015-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7). - ^ Die Botschafterin und die einzelnen Abteilungen. Deutsche Botschaft Tirana.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17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存档副本. [2015-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7).
- ^ Matthias Dornfeldt, Enrico Seewald, [Online-Version des Artikels Die deutschen diplomatischen Vertretungen in Albanien von 1913 bis 1944], Zeitschrift für Balkanologie. Berlin: Harrasowitz Verlag. 2009, Band 45 (1), (德文)
- ^ 4.0 4.1 Werner Bartels. Die Anfänge der Deutschen Botschaft Tirana (PDF). Auswärtiges Amt. [2013-05-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年3月22日). PDF-Datei, 9,65 kB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存档副本 (PDF). [2015-03-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3-22).
- ^ Werner DaumWerner Daum, ., Einführung, Albanien zwischen Kreuz und Halbmond. München: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 (Selbstverlag)/Pinguin-Verlag. 1998: pp. 11–35, (德文)
- ^ 6.0 6.1 Siegfried Bock, Ingrid Muth, Hermann Schwiesau, DDR-Außenpolitik im Rückspiegel: Alternative deutsche Außenpolitik?, LIT Verlag Münster. 2006, (德文)
- ^ Tobias C. Bringmann, [Auszug bei Google Books Handbuch der Diplomatie, 1815-1963: Auswärtige Missionschefs in Deutschland und deutsche Missionschefs im Ausland von Metternich bis Adenauer], München: K. G. Saur. 2001: pp. 5, (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