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里翼龍屬
巴巴里翼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正模標本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 | †翼龍目 Pterosauria |
亞目: |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
科: | †夜翼龍科 Nyctosauridae |
屬: | †巴巴里翼龍屬 Barbaridactylus Longrich, Martill, & Andres, 2018 |
模式種 | |
†巨大巴巴里翼龍 Barbaridactylus grandis Longrich, Martill, & Andres, 2018
| |
異名[1] | |
|
巴巴里翼龍(學名:Barbaridactylus)是來自摩洛哥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奧勒德阿卜杜恩盆地的一種夜翼龍科翼龍,由古生物學研究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R. Longrich)、大衛·馬提爾(David M. Martill)和布里安·安德列斯(Brian Andres)於2018年發表。同一篇論文中還描述了來自相同盆地的其它兩種翼龍:翠鳥翼龍和神鳥翼龍。[2]模式種兼唯一種是巨大巴巴里翼龍(B. grandis)。
發現與命名
該屬所有已知標本均是在一場歷時三年、出土近200件翼龍標本的挖掘活動中發現的。正模標本FSAC-OB 232由右股骨、左橈骨、尺骨、肱骨、肩胛烏喙骨及部分下頜骨組成。已有四件其它標本歸入巴巴里翼龍,包括FSAC-OB 8、9、10及11,四者均為肱骨。[2]
巴巴里翼龍命名自北非的巴巴利海岸及希臘語dactylus(希臘語:δάκτυλος[3]),意為「手指」。[2]種名grandis在拉丁語中意為「巨大的」。[2]
描述
巴巴里翼龍是種肱骨長22.5厘米(8.9英寸)、翼展長約4米(13英尺)、重4公斤(8.8英磅)的大型夜翼龍科,使之成為最大的夜翼龍科之一。[2][4][a]像其它夜翼龍科一樣,巴巴里翼龍生有向上彎曲的雙顎。唯一已知頸椎按比例地縮短變寬,對夜翼龍科而言亦較為典型,這種形態特徵還存在於近緣的無齒翼龍科中。肩胛烏喙骨融合表明該動物可能是成年個體。其呈迴旋鏢形狀,肩胛骨、烏喙骨兩塊骨頭成角60度。肱骨幹又長又細。短柄斧狀的三角嵴(夜翼龍科一項獨有特徵)位於肱骨頭極遠端,更類似夜翼龍而非翠鳥翼龍。該嵴短而寬,擴張的尖端發育較弱,屬於原始特徵。三角嵴從正面看似乎是彎曲的,程度大於其它夜翼龍科但比無齒翼龍科要小得多。每個肱骨頭腹面皆有一個氣腔,這是本物種所特有的。尺骨相對纖細,不像翠鳥翼龍那般粗壯,末端擴張微弱。橈骨直徑將近是尺骨的三分之二。巴巴里翼龍的股骨對夜翼龍科來說比較典型,儘管缺乏其它夜翼龍科中存在的更強烈的遠端擴張。相反,其擴張程度較輕,類似無齒翼龍。[2]
分類
以下分支圖展示了安德列斯等人於2014年首次發表,並由朗里奇等人於2018更新額外數據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該分析發現巴巴里翼龍是夜翼龍物種拉氏夜翼龍的姐妹群,兩者均處在夜翼龍科內。[5][2]
鳥掌翼龍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
| ||||||||||||||||||||||||||||||||||||||||||||||||||||||||||||||||||||||||||||||||||||||||||
安德列斯在其2022年的風神翼龍專著中提出巴巴里翼龍可能代表夜翼龍的一個額外物種。[1]
無齒翼龍類 Pteranodontia |
| ||||||||||||||||||||||||||||||||||||||||||||||||||||||||||||||||||||||||
古生態學
巴巴里翼龍發現於摩洛哥北部奧勒德阿卜杜恩盆地馬斯特里赫特階晚期的磷酸鹽中。該地質單元不隸屬任何地層。其分為數層,而巴巴里翼龍發現於第三層(Couche III)。該層段可追溯到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以前約一百萬年的馬斯特里赫特階最末期。第三層代表了當時已知的最具多樣性的海洋生態系統。[2]
該區域已發現為數眾多的海洋生物,包括鯊魚和硬骨魚,此外還有海龜、蛇頸龍及滄龍。僅發現了少量零碎恐龍化石,包括一種阿貝力龍類及一種蜥腳類。該地層的其它翼龍最初僅有神龍翼龍科的毛里塔尼亞磷礦翼龍。然而,除巴巴里翼龍外,近期研究還揭示了該地區至少還有五種翼龍,包括翠鳥翼龍、神鳥翼龍和特提斯翼龍。[2]
註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Andres, Brian.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of Quetzalcoatlus Lawson 1975 (Pterodactyloidea: Azhdarchoide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21-12-14, 41 (sup2): 203–217. ISSN 0272-4634. S2CID 245078533. doi:10.1080/02724634.2020.1801703 (英語).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Longrich, Nicholas R.; Martill, David M.; Andres, Brian; Penny, David. Late Maastrichtian pterosaurs from North Africa and mass extinction of Pterosauria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PLOS Biology. 2018, 16 (3): e2001663. PMC 5849296 . PMID 29534059. doi:10.1371/journal.pbio.2001663.
- ^ Liddell, H. G.; Scott, 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Revised and augmented throughout by Sir Henry Stuart Jon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Roderick McKenzi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0.
- ^ 4.0 4.1 Paul, Gregory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Pter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175. ISBN 9780691232218. S2CID 249332375. doi:10.1515/9780691232218.
- ^ Andres, B.; Clark, J.; Xu, X. The Earliest Pterodactyloid and the Origin of the Group. Current Biology. 2014, 24 (9): 1011–6 [2023-08-29]. PMID 24768054. doi:10.1016/j.cub.2014.03.030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