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臺灣省籍情結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台灣專題 (獲評初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台灣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台灣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關於白色恐怖

用戶:久遠增添以下內容:[1]

1.該內容完全在講述戒嚴時期外省人的優勢,與「白色恐怖」無關。

2.該內容完全無引用來源。

3.外省精英確實在各方面佔有優勢,但與戒嚴無關。「戒嚴時期強制推廣的國語政策與中國意識及公務員維持分省錄取政策」一段存在邏輯上的偷置,因為戒嚴令與國語政策、公務員政策無關。此疑似為原創研究。

4.「台灣媒體刻意淡化的事實是」屬評論性用語。

5.整段直接從外省人條目抄來,但維基百科不可自我參照,何況原始內容即不符合維基百科方針。

6.若未能改善,將予刪除。—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8月16日 (日) 16:38 (UTC)[回覆]

同意以上,所以久遠將此分類刪除。久遠 (留言) 2009年8月18日 (二) 03:00 (UTC)[回覆]

有條目部份論述缺乏參考資料,又有主觀意見

"過去的反日族群,到現代已經走向相對親日、支持民進黨及台獨,這樣的轉變是國共兩黨及一些中國民族主義人士自造孽(如國民黨迫害了不少臺籍抗日人士,而中共及中國憤青對日本歷史教科書的指責被認為是做賊的喊抓賊)。許多本省族群認為,國民黨的統治只是中國版的殖民政策與皇民化政策,而且更令人厭惡。"

上述論述並無任何引用資料支持之餘,又有不少屬於某一群體的主觀意見,似乎不適合留於維基百科之內。「許多本省族群認為」?請列明該意見的來源。還有,請列明「國共兩黨」及「一些中國民族主義人士」的行為如何導致「反日族群」可以轉化成立場相反的「相對親日」人士,而且「自作孽」不是形容事實的適當詞語。—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Lionelwong對話貢獻)於2011年1月31日 (一) 13:42 (UTC)加入。[回覆]

這段是非常主觀。而且"自造孽"這個詞語感上總覺得用錯了對象,"造孽"須用於實際的傷害而非被認為的印象"傷害",例如A令B憤怒後B指責A"你引起我憤怒,(若造成後果)是自造孽"……這太自以為是了。或者改成"被筆者認為是自造孽"可能比較順暢,但仍然主觀。--林卯 (留言) 2011年2月27日 (日) 10:08 (UTC)[回覆]

有很多條目部份論述缺乏參考資料,又有主觀意見

而近來郭冠英辱台事件也造成很大的反感。郭冠英的言行,正是對於「聯共賣臺」指控的對號入座;對於郭冠英的激烈反應,代表許多臺灣人擔心馬政府高層的心理狀況都與郭冠英相近,只是懂得偽裝。雖然說多數外省人也厭惡郭冠英,但仍有人會將對郭冠英的反感遷怒於外省人,當然也有外省人會將許多批判郭冠英的言論曲解成批判外省人。 「聯共賣臺」之說,哪裏聯共,結論台灣沒有被賣掉,過程也沒有將台灣出賣的動作,與事實不符,完全只是情緒化字眼,主觀意念, 若是轉自媒體,也不應在維基,因與事實不符。

即便是在大陸時期領導抗日的國民黨領導人,在抵達台灣後,為了防止日本與中共建交,也採取了許多親日的政策,而包括蔣中正、何應欽與張群等國民黨要人,在日本更享有相當高的聲望,日本首相岸信介甚至協助國民黨政權在日本逮捕與引渡主張台獨的本省異議份子回到台灣。以這種情況來看,外省人或許比本省人更為親日。 "日本首相岸信介甚至協助國民黨政權在日本逮捕與引渡主張台獨的本省異議份子回到台灣。以這種情況來看,外省人或許比本省人更為親日。"原編著主觀意念 太深,在外省人來看,台獨人士跑到日本就是親日行為,引渡主張台獨的本省異議份子回到台灣受審,更是反日反獨的行為。原編著只有一方之詞,不中立。

"而實際上,「中共在道德上沒資格反日」的觀念也是許多年輕一代外省人所認同的。" 不知道原編著在說什麼,沒原因,也無引述,直接結果。

但同樣的,因為國民黨的行為而遷怒外省人也被認為是偏激,因為許多外省人反對親共及偏激的中國民族主義;在經濟方面,年輕一輩的外省人也很容易成為兩岸過快經濟交流的受害者。更大的問題是,雖然民進黨能在兩岸交流中較為堅持國格,但是民進黨並非拒絕與中國往來,只是比國民黨稍微嚴格的限制兩岸經濟交流,而臺灣人在兩岸交流中受到的直接衝擊是由經濟交流造成的。 "年輕一輩的外省人也很容易成為兩岸過快經濟交流的受害者",沒有原因,直接有結果,又沒引述。"民進黨能在兩岸交流中較為堅持國格",又是一主觀觀點, 事實上編著的意思是,民進黨堅持台獨,國民黨堅持中華民國,所以民進黨比較有"國格"。

原編著的引述13 「被強迫的移民」併發症 吳祥輝2002/04/26 許多居住在台灣的外省人有病,病得很不輕。這種病,我將它稱之為「被強迫的移民併發症」,這種症雖然不是曠古絕今,卻是當今全世界民主社會中獨一無二的怪病。得這種難治之症的外省人,以政壇相關人士居多。對政治越狂熱,這種病就發作得越嚴重。三不五時就像得到政治羊癲瘋──「嘴角全波」。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長吳孟德一句「外省人來得太多」,竟然引來一片撻伐,就是這類有病的外省人不知己,不知史,併發症發作的結果。根據人口統計資料,台灣在民國三十九年時,人口七百五十萬。其中超過二百萬是蔣介石政權播遷台灣前後,由大陸來台的軍民。這個歷史上少見的驟然大量移民(難民)潮具有兩個在量上的特殊性。
 一、新移民(難民)的比例瞬間高達原住居民的三十六%。也就是說短短一兩年之內人口成長率達千分之三百六十。(台灣近年人口成長率約是千分之十)
 
 二、新移民以集中在都市地區為主。特別是台北市與高雄市。以致當時都市居民以外省人為最大的族群。台灣歷史上超過五十萬以上人口的都市就是在這個當口,首度出現。
 
 吳孟德講的一點都沒錯。一下子擠進這麼多外省人,高雄市原有的公共設施怎堪負荷?這只是個簡單的事實與淺明的道理,還需要什麼爭辯嗎?吳孟德何罪?何錯之有?錯只錯在蔣家的洗腦教育讓這類有病的外省人不了解自己族群的過去而已。就這波移民(難民)潮的質而言,當年的二百萬軍民有一個特性,就是絕大多數是「被強迫的移民」。
 
 台灣原以南島語系的原住民為多數族群,荷蘭人和漢人是少數族群。荷蘭人被鄭成功打敗,驅逐而去,想回去的、不想回去大都回去了。鄭氏降清,清廷把鄭氏勢力遷回大陸。想回去、不想回去的都得回去。這些移民,不管怎麼來,最終都離開台灣,回歸故土。
 
 十八世紀後半,在一連串招徠墾殖政策之後,漢人才變成台灣島上的多數族群。十九世紀,中日甲午戰後,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政府寬限兩年,讓台灣居民自己選擇國籍。但除了極少數人回歸祖國大陸外,其餘漢人都自願留在台灣,與台灣土地齒唇相依。
 
 現在台灣的外省人,他們自己或父祖卻沒能如此。他們既不能自由選擇移民台灣,又不能自由回歸祖國大陸。蔣介石一聲令下,二百萬軍民,不管願不願意,就忽然間移民台灣了。來到台灣,沒有蔣介石政權同意,不管願不願意,誰都不能回去。致使在台灣的外省人淪為一個「喪失遷徒自由」的族群。
 
 這樣一個既非自由而來,又不能自由而去的廣大族群,他們對故土的想念,大過對於斯土的認同,其實也是人之常情。這現況雖然遺憾,卻也不是怪事。與其咒罵一些在台灣的外省人踏台灣土、喝台灣水、吃台灣米,卻不認同台灣!我寧可對這族群的特殊歷史遭遇與情境,寄予深深的理解與同情。
 
 中國人移民到香港,以說自己是香港人為榮,移民到新加坡,也以做個新加坡人為傲。為什麼移民台灣已超過五十年,還不願以台灣人自居?想來想去,大概就是因為在台灣的外省人,真是一種稀有的族群,一群喪失遷移自由的「被強迫的移民」。這樣的病因,源自於他們被蔣家政權強迫、禁箇、洗腦了四十年。
 
 普天之下,誰能無病?有病當醫,終能痊癒;開放大陸探親,讓外省人有返鄉的自由。兩岸通商,讓外省人有返鄉馳騁的疆場。都是對症下藥之舉。讓想回去的得以回去,想留下來的自會認同這片土地。
 台灣人要有堅定的信念與信心,認同本就是出於自由意志,土地與居民也當是兩廂情願。抗議、甚至是敵視、仇視不百分之百認同台灣的外省人,其實大可不必。那是他們的自由,也是一種心靈之病,對待病人溫暖總是勝於冷漠,關愛更是有助於病情的好轉。
 不認同台灣的人,終會回歸他們的思念之地。在台灣的外省人也當認清,不認同自己生長的土地的人,終歸沒有一個人會有好下場。老天怎麼會庇佑一個背棄母親的孩子呢? 

□ 〔 資料來源: 台灣日報 〕

引述也是主觀意念評論 "不認同台灣的人,終會回歸他們的思念之地。在台灣的外省人也當認清,不認同自己生長的土地的人,終歸沒有一個人會有好下場。老天怎麼會庇佑一個背棄母親的孩子呢?"這不是主觀評論嗎。

                                --Flyskyer123 (留言) 2011年3月15日 (二) 00:50 (UTC)[回覆]

條目中納入洪素珠事件的合理性有待評估

洪素珠事件的發生原因並非是所謂的省籍問題。此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因為當事人洪素珠認為對方與自己分別屬於不同國家。

目前條目中收錄此事件,是以中華民國的立場在看待事件,因此有「中立」和「地域中心」方面的問題,恐誤導讀者。--Matt Smith留言2016年6月12日 (日) 05:56 (UTC)[回覆]

(~)補充:已移除。--Matt Smith留言2016年6月12日 (日) 08:31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臺灣省籍情結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20日 (五) 18:5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