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格斯·哈弗拉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關公平貿易認證之緣起,見馬格斯·哈弗拉爾基金會.
馬格斯·哈弗拉爾
Max Havelaar, 9th edition (1891)之封面
原名Max Havelaar, of de koffij-veilingen der Nederlandsche Handel-Maatschappij
作者穆爾塔圖里
語言荷蘭文
發行資訊
出版時間1860年
出版地點阿姆斯特丹

馬格斯·哈弗拉爾,或荷蘭貿易公司的咖啡拍賣荷蘭語Max Havelaar, of de koffij-veilingen der Nederlandsche Handel-Maatschappij)是穆爾塔圖里(Multatuli,是Eduard Douwes Dekker的筆名)作於1860年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的小說,在形塑與緩和19世紀及20世紀早期的荷蘭荷屬東印度的殖民政策上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本小說中,主人公馬格斯·哈弗拉爾試圖與當時荷蘭殖民地爪哇的腐敗的政府系統進行鬥爭。

寫作背景

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經濟失敗,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統治當時已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為VOC)轉手至荷蘭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荷蘭殖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稱作定植制度荷蘭語cultuurstelsel,英語:Cultivation System)的政策,強制印尼農民按定額種植商業上可供貿易的作物如咖啡,而不是種植主食如稻米。與此同時,殖民政府也採用了一套稅收制度,徵稅代理人會被酬以佣金。這兩個策略的結合導致了殖民權力被廣泛地濫用,特別是在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上,結果是農民陷入悽慘的貧困與廣泛的飢餓當中。

穆爾塔圖里撰寫了《馬格斯·哈弗拉爾》以抗議這些殖民政策。拋開其簡短犀利的寫作風格不談,該小說提升了生活在歐洲的歐洲人對他們所享之財富乃世界其他地方受苦之結果的了解。這一了解最終形成了對新的倫理政策的推動,荷蘭殖民政府通過此政策試圖以提供教育來「補償」它們對其殖民地臣民所欠之債,但這種教育只提供給當地人中的某些階層——通常是忠於殖民政府的精英。

印度尼西亞小說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認為,通過啟動這些教育改革,《馬格斯·哈弗拉爾》相應地成為1945年後印尼國家主義運動結束荷蘭殖民主義的原因,後者則對非洲非殖民地化及世界其他地區的非殖民地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根據普拉姆迪亞的見解,《馬格斯·哈弗拉爾》是「殺死殖民主義的書」。[1]

譯本

在本小說的最後一章,作者宣佈他將翻譯本書「為我所知的少數幾種語言,並譯為許多我能學會的語言」。實際上,《馬格斯·哈弗拉爾》已經被翻譯為三十四種語言。其首個英文本譯於1868年。在印度尼西亞,該小說被蘇加諾和其他早期國家主義領袖引用以鼓舞人心,這些領袖中有本書作者的歐亞混血後代歐內斯特·道維斯·德克爾,他閱讀過本書最初的荷蘭文版本。本書直到1972年才被翻譯為印度尼西亞文[2]

中文譯本

  • 穆爾塔圖里; 施輝業,潘鑫亮 譯. 马格斯·哈弗拉尔.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  (根據荷蘭L.J.Veem出版社1981年第8版譯出。)
  • 穆爾塔圖里; 余杰 譯. 玛格斯·哈弗拉尔的奇遇.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 

內容

在這部小說中,有關馬格斯·哈弗拉爾——一位荷蘭殖民地行政官員的故事被兩位完全相反的人物敘述出來:偽善的咖啡商Droogstoppel——試圖利用哈弗拉爾的手稿來寫有關咖啡貿易的事,以及浪漫的德國學徒Stern——當Droogstoppel對本故事失去興趣時接手。本書的開篇一章通過Droogstoppel詳盡地明言其浮誇和見錢眼開的世界觀很好地設置了此後貫穿全書的諷刺性基調。在本小說的最後,穆爾塔圖里自己接過筆來,使本書在對荷蘭殖民政策的直言不諱的譴責以及請求當時的荷蘭國王代表其印尼臣民介入此事之中達到高潮。


電影版本

該小說於1976年被Fons Rademakers搬上銀幕,作為荷蘭-印度尼西亞夥伴關係的一部分。這部電影直到1987年才被允許在印度尼西亞境內放映。

相關條目

註釋

  1. ^ Pramoedya Ananta Toer (1999). "The book that killed colonialism".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pril 18: 112-114.
  2. ^ Feenberg, Anne-Marie (1997). "Max Havelaar: an anti-imperialist novel". MLN 112(5):817-83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