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社會黨
緬甸社會黨 ဗမာပြည် ဆိုရှယ်လစ်ပါတီ | |
---|---|
簡稱 | BSP PF(S)P ဖဆဆိုရှယ် |
主席 | 巴瑞 |
成立 | 1945年 |
解散 | 1964年 |
前身 | 人民革命黨 |
黨報 | 《社會主義前線周刊》 |
黨員 (1956) | 6,000 |
意識形態 | 社會主義 |
政治立場 | 左翼 |
國內組織 |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
國際組織 | 亞洲社會黨會議 |
官方色彩 | 紅色 |
緬甸政治 政黨 · 選舉 |
緬甸社會黨 (緬甸語:ဗမာပြည် ဆိုရှယ်လစ်ပါတီ),最初被稱為人民自由(社會主義)黨(PF(S)P),是緬甸的一個已不存在的社會主義政黨。它是1948年後緬甸政壇的主導政黨,也是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AFPFL - )內部的主導政治力量[1]。由於它被納入同盟,它被俗稱為 (AF Social).
該黨是戰時的人民革命黨 (緬甸語:ပြည်သူ့အရေးတော်ပုံပါတီ)的繼承者,由巴瑞、覺尼和其他五人為了對抗緬甸共產黨在同盟中的影響力,並防止共產黨接管這個傘式組織而成立的[2]。出於同樣的原因,為了對抗共產黨的全緬甸工會代表大會,社會黨也在1945年11月建立了工會代表大會。在人民自由(社會主義)黨成立之前,共產黨人已在同盟內部公開作為一個集團出現[2]。意識形態的競爭延伸到了政治化的軍隊。軍隊中的非共產主義者支持建立社會黨作為反共力量,因為許多共產黨人,最著名的是覺佐,也在軍隊中擔任領導職務[1]。
1945年,德欽米亞成為黨主席,巴瑞為總書記,覺尼為聯合書記[2]。1947 年,德欽米亞與昂山一起被謀殺後,柯柯吉於1947年7月成為新的黨主席。1948年夏天,他被要求辭去黨和政府的職務。辭職後,柯柯吉加入了地下叛亂組織。主席一職被廢除,該黨從此由巴瑞和覺尼領導[1][3]。
1948年該黨更名為緬甸社會黨。1949年更名為社會黨同盟。自1950年起重新更名為緬甸社會黨。該黨出版《社會主義前線周刊》[1]。
該黨最初依靠附屬群眾組織的支持,如工人亞洲組織、農民亞洲組織、婦女亞洲組織等。1950年後,該黨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幹部政黨,但仍與工會代表大會保持密切聯繫[1]。
1950年12月,黨內左派出走,另立緬甸工農黨[1]。分裂後,緬甸社會黨的成員大約從2,000人降至200人[4]。該黨最終得以恢復元氣,到1956年時黨員人數估計達到6,000人[1]。
1964年,緬甸社會黨被由奈溫領導的聯邦革命委員會取締[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Win, Kyaw Zaw. A history of the Burma Socialist Party (1930-196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2.0 2.1 2.2 Rose, Saul. Socialism in Southern As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 106
- ^ Rose, Saul. Socialism in Southern As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 113
- ^ Rose, Saul. Socialism in Southern As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