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滬寧鐵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滬寧線
T775次列車行駛在南京寧鎮公路旁,2007年
概覽
營運範圍 中國上海市江蘇省
服務類型普速、貨運
目前狀況京滬鐵路的一部分
技術數據
路線等級國家一級鐵路
線路長度311公里
最高速度設計:
250km/h(安亭站—上海西站)
200km/h(鎮江東站—奔牛站、崑山站—安亭站)
160-180km/h(其餘路段)
運營:160km/h
正線數目2(雙線鐵路
車站數目36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
閉塞方式自動閉塞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08年11月22日
停止營運2007年1月1日 (併入京滬鐵路)
營運者滬寧鐵路局
華中鐵道
交通部京滬鐵路管理局
鐵道部上海鐵路局

滬寧鐵路中國上海市通往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東接滬杭鐵路,西接津浦鐵路寧銅鐵路[1]:2353,由於南京曾是中華民國首都,因此該鐵路在1928年至1949年曾被稱為「京滬鐵路」,現為京滬鐵路的一段[1]:2353,稱「京滬線滬寧段」。

概覽

線路沿長江三角洲北緣向西延伸,自上海北站上海站南翔崑山蘇州,開始沿運河北岸平行西伸,過無錫常州丹陽鎮江。跨越運河後,緊臨長江南岸西行以達南京下關車站。全長311公里[1]:2353。是上海通往北方各省之交通幹線[1]:2353

歷史

籌劃

早在1863和1866年,包括英國在內的三個國家就曾向李鴻章提出修建從上海到蘇州的鐵路,卻遭到了拒絕[2]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1895年7月19日,即《馬關條約》簽訂後的第94天,光緒帝發出一道諭旨,宣稱「當此創巨痛深之日,正我群臣臥薪嘗膽之時」,並提出救亡圖存的六項「力行實政」,修鐵路被列為首項[3]。1894年,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張之洞調任兩江總督。同時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的他,兩次向總理衙門建議修築吳淞-上海-(南京)江寧的鐵路(吳淞-上海即淞滬支線),並曾委派德國工程師分兩頭,從南京至蘇州和吳淞至蘇州對滬寧鐵路進行勘測[2]。他的建議得到了重視,清廷遂撥款以「先修淞滬,後築滬寧」[4]。1896年12月1日,清鐵路總公司成立,盛宣懷任督辦,籌辦吳淞—上海—江寧鐵路被列為優先建設的項目[4]

另一方面,英國早已控制了大部分長江航運權,自然也不會忽視這條鐵路[5]。1897年,乘德國侵佔膠東半島、比利時取得盧漢鐵路的投資權。英國以「利益均沾」和最惠國待遇為由,強行要求修建滬寧路,處於弱勢的清政府認為對英國「未便峻拒」,遂「准令」怡和洋行與盛宣懷在滬「就近商辦」[2]。1903年5月13日,盛宣懷與英方中英銀公司(由怡和洋行滙豐合資成立)代表碧利南正式簽訂《滬寧鐵路借款合同》共25款[2]。同年8月,開始複測線路[2]

線路走向之爭

1898年4月,清政府考慮到「淞滬鐵路,將次竣工,商貨往來,自比益行繁盛」,宣佈在吳淞開埠。1903年6月,淞滬線也延長到了炮台灣。為了促進吳淞的經濟發展,英方工程師和上海的紳商都曾設想線路從崑山出發後,經過太倉瀏河寶山,最後在吳淞與淞滬鐵路接軌[6]。這種方案被稱為「接淞」方案。與之相對的是從崑山經南翔到上海的「接滬」方案。兩種線路方案成為了滬寧鐵路規劃時爭議的一大焦點[6]

1903年10月,作為滬寧鐵路總辦的潘學祖製作了「接淞」方案的規劃,並於15日呈交至總管理處和盛宣懷[6]。11月11日,盛宣懷在致信魏光燾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和恩壽江蘇巡撫)時,認為吳淞與內陸地區必將「自漸繁盛」,「不在接軌之遠近也」,對「接淞」持保留態度[6]。魏光燾次日則回電道「如果差率不遠,宜仍就吳淞接軌,於商埠大有裨益」[6]。19日,滬寧鐵路局總管理處討論了鐵路進入上海的方案,多數意見認為「接滬」方案「較為便利」[6]

1904年,「旅滬眾商」向吳淞開埠工程總局請願,提出「接淞」方案有更少的河流和較短的路程(其實不然[a])、能促進吳淞開埠、避免黃浦江的航運優勢三項理由,要求滬寧鐵路採用「接淞」方案[6]。魏光燾得知情況後,認同了眾商的意見,並在同年3月再次要求盛宣懷核查[6]。與此同時,任職於工程購地總局的林賀峒(林則徐之孫)認為,鐵路走南翔至上海使「運兵有阻」[6],並請兩位滬寧鐵路總辦——沈敦和朱寶奎——與怡和洋行商議[6]。另一方面,剛成立的中英銀公司認為崑山至吳淞段「路遠地瘠、貨客稀少」,而崑山至上海「經真如、南翔等富鎮,工程亦近」[6]。同時,中英銀公司也表示債券已經發行,不便改變計劃。

在「數日爭執」後,沈敦和與朱寶奎在8月提出了折衷的辦法:線路採用「接滬」方案,但總站改在吳淞設立,重要的貨運設施也「悉置吳淞」,得到了盛宣懷的認可[6]。9月10日,盛宣懷再次致函魏光燾(已調任閩浙總督)、外務部端方(新任江蘇巡撫)時表示,滬寧鐵路以南京和吳淞為起訖點,「扼江海之要領」,使吳淞「自日興盛」;而林賀峒關於軍事的擔憂也「尤屬誤會」,因為「接滬」方案的路線都在租界之外,「洋人無權干涉」[6]。同日,外務部在回覆中,轉達了英國駐華公使的意見:英方認為債券已經發行,「此時萬難更改」。9月13日,盛宣懷在回信中表示,沈、朱二人的折衷方案「比較權利,所收實多」[6]。22日,外務部回信同意了此方案;端方雖大致同意,卻在25日表達了路線靠近美租界和不利於吳淞發展的疑義[6]。29日,新任兩江總督李興銳致電盛,表示必須防止美方擴張租界、侵佔鐵路。10月底,端方致電李興銳時表示,自己和魏光燾一直支持「接淞」方案,但還是以大局為重[6]

至此,線路採用「接滬」方案,但是吳淞只新建了機車修理廠和黃浦江碼頭;滬寧鐵路總站,在後升任購地總局總辦的林賀峒看來,「吳淞偏在海隅……其車站能容納之?」,所以最後選定在上海總站(後改名上海北站[6]。不過在吳淞第二次開埠時,時任商埠督辦張謇曾計劃將總站移至吳淞[6]

借款

這是1904年發行的滬寧鐵路債券,債券上印有詳細的債券發行條款,其中多數條款是傾向英國的利益[1]。
1904年發行的滬寧鐵路債券[5]


……

  • 借款總額325萬英鎊,按九折實付;
  • 以全部路產及營業進款擔保期限50年,25年後開始還本,每半年須按年息5厘付息1次(實際付息則按虛數);
  • 每年鐵路營業的餘利提取五分之一為英方所得;
  • 築路的材料由英方工程師認可,並按材料費5%付給英方酬勞;
  • 第25款還規定「若有文字可疑之處,以英方為準」。
    ——《滬寧鐵路借款合同》部分條款,[2][4][5]

根據合同,中方向中英銀公司借款325萬英鎊,實際以發行債票方式,分兩次共借款290萬英鎊[b][4]。借款的過程也增大了中方的開支[c]

另外,發行債券的條款還允許貸款方通過抵押,全面控制鐵路的建造和管理[d]。這種特殊抵押方式被稱為「以路作抵」,清朝期間建設的鐵路(從盧漢鐵路開始)大多都按照這種模式[5]。當時朝野都缺乏現代經濟學的知識,並沒有認識到這種條款帶來的問題,張之洞、盛宣懷等人也默認了這種方式。不利於中方的條款,加上中國有限的償還能力,使實際建設中,抵押權無限擴大,外國勢力也藉此控制鐵路,甚至干涉沿線地區的內政事務,實質上損害了中國的主權[5]

修建

1904年3月22日,滬寧鐵路動工[2],1905年3月21日,開工典禮在上海舉行[4]。1906年,上海至蘇州段率先通車。1908年6月全線工程竣工[7],11月22日全線正式通車[2][4]。鐵路長311公里[1]:2353,從上海北站經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西站[1]:2353,沿途共設車站37個,既是中國最早的鐵路幹線之一,也是上海第一條連接外省市的鐵路[4]。全線均為單線,但上海-蘇州區間的土方、橋涵預留了雙線設計[2]。滬寧鐵路也是當時國內造價最昂貴的鐵路線[2]

滬寧鐵路詳情(建成初期)[2][4]
項目 詳情
長度 311公里
車站數量 37個
主要車站 上海崑山蘇州
無錫常州丹陽
鎮江龍潭南京
橋樑 369座[e]
涵洞 424個
技術參數
軌距 標準鐵軌
鋼軌規格 85英磅每碼(42公斤每米)
36.525英尺(11.133米)/根
鋼軌來源 英國
最小曲線半徑 200米
限制坡度 6.3‰
橋樑動載等級 古柏氏E-50
枕木數量 1400~1500根/公里[f]
枕木來源 澳洲產硬木
到發線長度 480-610米
兩股道中心距離 3.8米
月台面高度 68厘米
建設成本
投資總額 3396.5萬銀元
實用築路費 2954.7萬元
造價9萬餘元/公里

建成初期

滬寧鐵路的首列列車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以南京市為首都,所以該線路於1928-1937年、1945-1949年間,曾被稱為「京滬鐵路」[2]。鐵路通車之初,沿線車站之間距離並不固定,最遠有超過20公里的,各站交會車到發線也不足。從1910年到1930年間,滬寧鐵路局陸續增加了一些車站,並在原先無交會股道的車站加鋪交會車到發線[8]。1912年1月1日上午10時,孫中山乘滬寧鐵路專用花車起行離滬,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啟程時,上海各界萬餘人在車站送行。經過7個小時的旅行,下午5時,車抵南京下關站[9]。1927年,北伐軍攻佔南京,軍閥孫傳芳從下關車站過江,沿津浦鐵路繼續逃亡[9]

滬寧鐵路通車的同時也設立了「滬寧鐵路管理局」,即今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該局名義上由華人主持局務,但管理實權仍在英國人手中,直到1929年後才由國民政府鐵道部逐步收回[2]

1933年,在南京來往長江兩岸下關浦口之間的火車輪渡開始通航,滬寧鐵路與長江對岸的津浦鐵路連接,自此乘坐火車來往上海和北平之間的旅客,可以留在車廂內,等待渡輪擺渡到長江的另一邊後,繼續剩下的路程。

抗戰及內戰時期

1937年12月26日,無錫站舊影,時日軍正沿鐵路向南京進軍。

1935年,上海至南翔17.25公里舖成雙線通車[2]

淞滬會戰的3個月中,因敵機猛烈轟炸,鐵路設備屢遭破壞。鐵路員工隨炸隨修,保證行車沒有一天中斷。在此期間,滬寧鐵路上共開行軍用列車1346列;參戰的中方73個師中,有50個師5萬噸輜重是通過滬寧鐵路運送的。淞滬會戰後期,為提供構築工事的鋼軌、枕木,滬寧鐵路局突擊拆除了上海至南翔近23公里、上海至松江30公里的鐵路[10]

1937年11月16日,鐵道部奉命拆毀鎮江以東區間,同時要求滬寧、津浦江南三條鐵路車務處維持剩餘鐵路行車,到國軍退出南京最後一日再撤退。至12月13日南京淪陷,滬寧線搶救出72台機車中的55台,而客貨車輛除損壞外,均轉移到浙贛線及津浦線,部分路料也搶運至浙贛線。

隨後,滬寧鐵路被侵華日軍佔領,更名「海南線」,由華中鐵道運營[11]。華中鐵道曾開行急行列車「天馬號」和「飛龍號」,全程最快需時4小時[12]。多座橋樑在戰爭中被日軍炸毀,多數車站[g]亦遭毀壞。1938年6月至1940年9月,地方抗日力量對江蘇省境內線路和設施多次進行襲擊。軍統蘇州站爆破組曾前後破壞本線17次[13],炸毀火車頭十餘個。1940年11月19日,軍統蘇州站和上海忠義救國軍唯亭站附近炸毀了「天馬號」專列,車上日本高官、軸心國使節和汪精衛政府官員共175人死傷;此次襲擊導致《日滿華共同宣言》推遲了11天簽署[13][14][15]華中鐵道株式會社管理期間,線路按日本「國鐵」技術標準進行改造,對全線的鋼軌、枕木、路基、道床作部分整修,但由於技術標準低,路況未根本好轉[2]

1945年日本投降後線路歸由中華民國交通部管理。

1949年,隨着內戰末期解放軍不斷向南推進,國民黨軍在撤退時炸毀了下關車站的站房,以及沿線無錫以東的8座橋樑,鐵路運輸中斷。在第三野戰軍鐵道工程團指揮下,沿線職工會同戚墅堰厂部分職工配合解放軍的行動,組織搶險隊搶修線路和設施,以恢復區段通車。軍民之間的緊密配合使鐵路在1949年5月15日在南京至南翔之間恢復通車[2]。5月27日,解放軍進佔上海,滬寧鐵路運輸秩序漸漸恢復,兩天後恢復客運;調度和信號設備也在幾天後恢復[8]。同年7月1日,中斷了12年的上海至北平直達旅客列車恢復開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ND2牽引列車進鎮江站(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寧鐵路多次進行設備現代化。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以後,隨着運量的迅速增長,滬寧鐵路相應地進行技術改造和大修更新,包括以重軌替換輕軌、採用混凝土枕木、更換新式道岔,後來又鋪設了無縫鐵路[2]。期間,上海東站擴建為編組站,兼營貨運業務[4]安亭站貨場也被擴建,以配合上海安亭工業區建設[8]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津浦鐵路和滬寧鐵路接軌,列車過江不再需要火車輪渡,新南京站也同時啟用,兩線合稱「京滬通道」(名義上並非完整的鐵路線,也未重新編排里程)[2]

早在1958年,滬寧鐵路的複線工程就啟動了,但在三年困難時期停工。後由於長江大橋的通車,客貨流量急劇增長,複線工程又再次復工並於1986年投入運營[2]

1970年,南新環線建成,滬杭線南翔編組站與滬寧線接軌。

1995年,全線設車站46個,其中特等站3個、一等站10個、二等站2個、三等站9個、四等站21個、五等站1個[4]

1995年起,滬寧線開始進行提速改造和列車提速試驗。1996年4月1日,在鋼軌改造完成後,中國第一列快速旅客列車「先行號」在上海站首發,最高時速達140公里,上海至南京全程時間縮短到2小時48分;中國第一次在鐵路既有線提速取得成功[16]。1999年10月1日NZJ1型新曙光號內燃動車組在滬寧線的測試中,創下了時速194公里的最高運行速度記錄[17]。2004年12月8日,T704次列車從上海站出發至南京站,耗時2小時17分鐘[9]

2005-2006年,滬寧鐵路建起了高架電纜,並於2006年7月20日開始運行電氣化列車[2]。同年,滬寧城際鐵路也被納入了規劃[16]

合併為京滬鐵路

2006年12月31日,鐵道部宣佈,自2007年1月1日起,將滬寧鐵路與原先的京山線(北京—山海關)北京-天津段、津浦線(天津-浦口)併入京滬線,改稱「京滬線滬寧段」[9],因此鐵路運行圖現已沒有「滬寧線」此名稱,不過許多百姓和傳媒仍有說「滬寧線」、「滬寧鐵路」的習慣。

沿革

  • 1905年4月25日 在上海舉行開工典禮
  • 1905年11月15日 上海至南翔段鋪軌通車[18]
  • 1906年7月16日 上海至無錫段舉行通車典禮[18]
  • 1907年10月15日 真如站正式運營
  • 1908年4月1日 上海北站至南京下關站全線鋪通
  • 1929年10月18日 改名為京滬線
  • 1934年10月 上海北站至南翔間鋪設雙軌
  • 1935年3月21日 上海北站至南翔間17.25公里雙軌竣工通車
  • 1937年8月 淞滬會戰爆發時雙軌拆除
  • 1949年 線路名改回滬寧線
  • 1950年8月1日 上海北站改稱上海站
  • 1958年9月12日 滬寧線雙線工程開工
  • 1968年9月30日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與津浦線直通運行
  • 1976年6月24日 滬寧線雙線工程通車
  • 1984年9月20日 上海站新客站開工
  • 1987年12月28日 上海站新客站投入運營
  • 1989年1月1日 真如站改名為上海西站
  • 1991年12月24日 黃渡立交橋建成通車
  • 2007年1月1日 合併為京滬鐵路

技術改造

正線改造

日軍佔領全線時,枕木質量差,正線失效枕木佔20%以上,僅維持行車。1937年後,枕木逐漸改用美洲松木和雜木枕[8]。在此期間,又有一些車站也增加了到發線[8]。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至1947年,該路3次更換枕木共28.92萬根;換鋼軌2217根;換岔15294件,岔尖210副;補充道碴6.32萬立方米,清理道碴3.67公里[2]。50年代中期,枕木逐漸改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軌枕,並使用彈性扣件。1981-1983年間,鋼筋混凝土軌枕板在石塘灣橫林區段K133~K151.7處試鋪[2]。1986年上海新客站在建造中,15條股道採用了乳化瀝青水泥砂漿固結道床軌枕板,成為當時國內第一個使用這種道床的車站[8]

滬寧線在運營初期使用8號、10號、12號鋼軌組合道岔,結構陳舊,也日漸老化。為提高列車過岔速度,1958年開始,鐵路部門開始試用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高錳鋼整鑄轍叉道岔,使過岔速度顯著提高。1960-1961年,可動心轍叉道岔唯亭站試鋪,通行速度進一步提高[2]。到2003年,蘇州工務段內95.6%的道岔為錳鋼道岔[8]

日佔時期,華中鐵道曾嘗試在上海至南翔區間鋪設長鋼軌,但由於焊接技術不成熟,這些鋼軌在1945年又被換下[4]。50年代開始,路軌開始使用從等國進口的新軌,以及國產43-50公斤/米鋼軌。1957年,長鋼軌無縫線路在上海地區試鋪;1965年後又換鋪250米長鋼軌。新式的無縫軌道採用現場鋁熱焊接新工藝,後又採用250米軌全長中頻淬火工藝,使無縫線路質量大為提高[8]。至70年代末,鋼軌全部更換為國產50公斤/米軌;隨着雙線工程的進行,鋼軌從1984年開始升級為60公斤/米重型軌[16]。至1990年,在K20~K162蘇州工務段管區內,上行線132.8公里、下行線141.59公里為重型軌,其中123.75公里為無縫線路[8]。1994年12月29日,滬寧下行線灣城至南翔間144公里無縫鋼軌鋪設完成[2]。行車允許速度由1949年前平均75公里/小時提高到120公里/小時[2]。2004年9月,滬寧線全線換上無縫線路[16]

複線化

滬寧鐵路最早的雙線鋪建在上海—南翔之間,線路全長17.25公里,實際鋪軌16.48公里[4][2]。線路利用原有雙線路基及橋樑基礎略加修整鋪設,於1934年10月動工,1935年3月21日竣工[2][4]。5月1日,雙線正式對外營業,使用自淞滬支線抽調的蒸汽動車組1列,每日往返各12次[2]。第二線沿途設有太陽廟、中山路、真如江橋、雙井亭和南翔站;新增的乘降站均不設站屋,僅有木料搭成的長約12米的小月台;上海北站為第二線另闢售票處及出入口,在站場內北側另設專用到發月台。由於信號系統及機車轉頭設備未能配套,第一線和第二線只能分別以長途和市郊列車線路各自行駛(即列車按照兩條單線運營,而不是一組雙線[2][4]淞滬抗戰爆發時,滬寧、滬杭兩路局奉命將上海、南翔間鐵路拆除約30公里,拆下的鋼軌及枕木均用於支援中國部隊,之後第二線一直未予修復[19]

1958年3月,雙線工程進行初步勘測,當年9月至1959年4月雙線路基土方工程基本完成,截至1960年末,先後完成三段高行車密度路段——蘇州-滸墅關高資-三山堯化門-甘家巷的複線化[4][20]。後因三年困難時期,1961年工程暫停[19],停工前共完成區段雙線37.67公里[2][4]奔牛呂城鎮江南六擺渡無錫—南門貨站3個區段由於列車通過能力不足,至1971年也建成雙線區段,連同已預留雙線地基的龍潭—棲霞山區段,至1971年敷軌雙線區段合計長86.3公里[4]

1968年10月1日,南京長江大橋通車,津浦鐵路和滬寧鐵路接軌。為了緩解急劇增長的運輸需求,滬寧複線工程再次開工。1972年,上海鐵路局勘測設計所重新設計複線工程,1973年由交通部批准[4]。續建工程設計自K3[h]~K277公里處,全長274公里,設計範圍內已建雙線53公里,實際鋪軌約221公里。新建線路陸續於1972-1986年間竣工通車[i]。1986年6月,在上海鐵路樞紐規劃確定後,滬寧鐵路雙線接軌至上海北站,隨後滬寧鐵路全線按雙線運行圖行車,線路限速120公里每小時(75英里每小時)[19]

雙線建成交付運營後,上海鐵路局又對既有一線進行改造,至1992年線路技術標準有明顯提高。在上海至灣城區間,上下行兩軌道中心線最小距離為4000毫米,而車站內正線、到發線、超限貨物列車線或線間裝有高柱信號機的區間,中心線距離則為5000毫米。雙線續建工程中,在新建橋樑的同時,既有線路舊橋也進行了翻新。1988年,滬寧鐵路在南京鐵路樞紐內建成第三線,緩解了南京至南京東區段因高流量帶來的通過壓力[2]。至1990年末,雙線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4880萬元,內續建工程68642萬元[8]

電氣化

2007年6月,和諧號動車組停靠在南京站

京滬線滬寧段電氣化改造在2005年7月1日開始,並在2006年7月1日完工並投入運營[21]。2006年7月20日,滬寧線首列電力機車牽引的客車上線運行,列車為上海開往無錫的N504次,由韶山9型電力機車牽引[22]。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京滬線滬寧段上開行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和諧號動車組,滬寧段部分區段(上海西—安亭)最高時速達到250公里,上海至南京全程時間縮短到2小時內[23]

運營

由於《滬寧鐵路借款合同》中規定了「五分之一餘利作酬勞費」,每年滬寧鐵路總局都會照鐵路成本價值總數的五分之一發行餘利憑票,使運營方倍感壓力,而債權公司則每年都能獲得穩定的收入[5]

通車初期,因為臨近長江流域和海岸,貨運多選擇成本較低的水路,使鐵路營業清淡,僅客運業務較為發達。這樣的運營情況帶來了多年的虧損,運營不得不依靠政府撥款來維持[5]

客運

區間內客車對數[4]
時間 車次數量(每日)
通車初期 7對,其中至南京3對,
至南翔2對,至常州、蘇州各1對
1910年 6對,其中至南京5對、常州1對,
每周六增南京至滬夜快車1列,
周日上海返回
1921年 7對
1935年 9對
日佔時期 11對
1945年 7對
1949年11月 10對
1975年 16對
1980年 24對
1985年 36對
1990年 45對
1995年 50對

滬寧鐵路的客流量多受到局勢的影響;客流量,在抗戰和內戰期間都明顯減少,而在局勢穩定後又會回升;另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全國大串連的興起,包括滬寧鐵路在內的多數鐵路線都嚴重超員,直到大串聯停息後才恢復正常。在一系列技術改造後,客流量也隨之穩定增加。到2007年,滬寧線日開行客車87對,客運平均密度達到4862萬[9]

滬寧鐵路客流量
時間 客流量(萬人)
1904年
試運營
56.99
1905年 322.9
1912年 474.4
1923年 1083.7
1936年 1017
1941年 598
1945年 1050.1
1948年 1210
1949年 3月 366
4月 270
1953年 511
1960年 1713.1
1965年 1166.9
1970年 1493.7
1980年 2652.8
1985年 3729.4
1992年 3321.9

京滬快車

津浦鐵路建成後,上海至北京的首列旅客快車在1913年12月1日開通,每周1對,1933年起增加到每日對開1列。旅客需要在南京下車,並換乘輪渡來往長江兩岸,全程運行43小時48分。次年,南京火車輪渡通航,旅客可留在車廂內過江,運行時間縮短為36小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車次停運。1949年7月1日,京滬旅客快車恢復開行。1955年起,13/14次特別快車開行,運行時間31小時。1968年10月1日,南京長江大橋通車,京滬快車不再通過輪渡過江。1986年4月1日,改直達特別快車,運行時間縮短為16小時59分[4]

滬寧短途列車

2007年3月,開往南京方向的T706次列車在上海站待發

1906年7月18日滬寧鐵路滬錫段建成通車後,上海和無錫間每天開行兩對客車,單程運行時間近4小時30分,席位分頭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1907年滬寧鐵路全線通車後,上海和南京每日開行往返列車6對[24]:675,全程需時10個小時[2]。1908年每日開行滬寧快客3對、慢客1對、寧常慢客1對以及滬常慢客1對[25]:313

1918年滬寧間每日運行列車7.5對,其中特快1對、快車2對。至1929年,滬寧間每日運行列車增加至9對,同年10月增加錫滬區間車一對[24]:675。1930年,滬寧間共開行9對短途列車,包括快車4對、慢車1對,滬錫、滬常、滬鎮、寧錫區段車各1對[25]:313。同年滬寧鐵路局將數趟「藍鋼快車」投入服務,當時南京-上海全程需時5個半小時[26]。1934年4月、1935年3月滬寧管理局特別開行上海至無錫的桃花專車、探梅專列,方便上海人至無錫遊覽。至日本侵略前夕,滬寧間開行13對客車[j][25]:314

滬寧間旅客運輸由1937年8月至1938年日軍進攻滬寧期間暫停,但1938年1月滬寧恢復通車後不再開行夜車直至1940年。日本佔領期間,華中鐵道將在海南線開行的2對急行列車命名為天馬號和飛龍號,滬寧間運行時間5小時10分(昭和14年/1939年6月時刻表[11]:262),最快僅需4個小時[12]。1941年滬寧間開行客車8對、混合列車5對(滬寧2、滬蘇1、寧鎮1、寧常1)[25]:314。1944年受到戰爭影響,滬寧間客運列車減班3對[24]:676

抗日戰爭結束後,滬寧間對開客車4對,之後增至6對,後又增加一對混合列車。1947年下半年,京滬滬杭甬鐵路局在滬寧線上逢周末開行「凱旋號」、「太湖號」、「西湖號」等數對特快列車,全程需時6小時[26],同年12月11日增開一對滬鎮慢車;1948年7月25日,鐵路局在滬寧鐵路上開行冷氣飛快車「米許林號」,列車車廂耗資55萬美元,由戚墅堰機廠製造。列車中途僅停靠無錫、鎮江,全程運行時間5小時[12][24]:676。該年滬寧間共運行列車20對[25]:314

滬寧線運輸在國共內戰後於1949年5月27日恢復[24]:676。1950年代由於華東地區大量煤炭需經由滬寧鐵路運輸導致客運列車數目遭到限制,開行包括長途列車在內的旅客列車共11-12對。1958年2月26日,上海至南京開行特別快車,運行時間從5小時縮短至4小時[9]。滬寧線複線化後運輸能力繼續提高,1978年滬錫區間增開始發列車1對[24]:677。1984年鐵道部試行短途列車公交化,分別開行3對滬蘇、滬錫、滬常共9對列車。1989年8月30日滬寧線首開雙層空調游1/2次列車[25]:314

隨着鐵路多次提速,同時也為滬寧高速公路的通車對鐵路帶來的影響做準備,1996年4月1日,「先行號」列車在上海和南京間開行,單程只需要2小時48分,比當時線上運行速度最快的游1、游2次特快列車還要快1小時11分[27][16][28]

1996年10月,滬寧高速公路通車,穿梭於滬寧間的旅客有了更多的選擇,滬寧列車的客流量開始下滑。隨後鐵道部及上海鐵路局不斷對滬寧線列車進行提速。1999年10月,新曙光號在滬寧線商業運行。2002年起,既有滬寧鐵路開始推廣「城際列車」這一概念,開行了一系列短途車次,例如T701/6(南京往返杭州)、T711/4(南京往返寧波)、T708/5 T706/7(上海往返銅陵),以及上海往返南京的多趟列車。2003年6月起,部分城際列車改用龐巴迪車底運行;當年12月8日,上海鐵路局增加了2對往返滬寧之間的特快列車T703/704、T705/706次;4趟列車的追蹤時間[k]為7分鐘,平均速度為135公里/小時,單程用時2小時17分[29]。2004年提速後,滬寧城際列車數量由8對增加至12對[30]。至2006年末,滬寧間加上長途過路車每日共開行列車49對,其中快客36對,平均28分鐘就有一趟車。而南京到上海直通的城際列車有12對[31]

2007年4月18日,全國實施第六次大提速後,已經更名的京滬鐵路滬寧段第一次開行了30對動車組列車[9]。列車時速達到200公里以上,部分區段最高時速達到250公里,使上海至南京僅需1小時58分鐘到達[9],原有城際列車因此部分停運。在滬寧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後,這些車次逐漸被滬寧高速動車組列車取代。

事故

  • 1953年10月23日 上海至南京204次旅客列車在崑山—正儀區間因鋼軌斷裂導致列車尾部3節車廂脫軌顛覆,造成旅客死亡11人,重傷5人,輕傷70人。3輛客車報廢,中斷行車8小時32分[18]
  • 1959年12月11日 6214次貨車在滸墅關發生機車正面衝突事故,死亡1名,重傷1名,機車大破2台。貨車和守車報廢各1輛,中斷行車30.05小時。
  • 1960年12月30日 上海至南京232次旅客列車在戚墅堰—灣城區間發生重大火災,死亡35人,重傷6人,輕傷25人。兩節客車燒毀。

其他事件

支線

寧省鐵路

寧省鐵路又名南京市鐵路,是20世紀南京城內一條連接滬寧鐵路和南京市區的鐵路,1907年10月20日動工,1908年12月竣工。這條支線從下關江口到寧銅鐵路中華門站,連接滬寧鐵路、寧銅鐵路、江邊招商局輪船碼頭和南京市區,溝通了城南繁華市區。但由於鐵路制約了市區的發展,此支線於1958年被拆除[32]

寧棲鐵路

寧棲鐵路,又名堯棲支線,全長8公里,是堯化門站棲霞山北站的一個區間,原是滬寧線正線的一部分,在現時京滬鐵路正線的北面,更靠近長江。1954年大水導致棲霞山站與龍潭站江岸塌陷,危及行車安全。為避免長江頻繁的威脅,1956年經鐵道部批准,避開長江岸邊另建棲霞站龍潭站的新線與滬寧線接通,原棲霞山站改稱棲霞山北站,形成堯化門站到棲霞山北站支線[32]。由於該支線原是正線的組成部分,故技術指標、設備均按正線標準[l]

寧棲支線的主要任務是辦理南京煉油廠和江南水泥廠專用線的貨運業務,每天有10對小運轉取送作業,年度送貨百萬噸以上。此外南京煉油廠還租用鐵路一列客車通過該線,經滬寧線到南京站作為職工上下班的交通工具[32][33]

1990年,南京城北鐵路環線一期通車,線路從棲霞山北站引出,經過城北的工業園區,最後在興衛村站接軌。

南京城北鐵路環線

南京城北鐵路環線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一條貨運鐵路,主線由棲霞山北站興衛村站,中途連接南京城北工業區的各大企業;支線連接新生圩港。線路主線長16.9千米,支線長4.4千米,由南京市地方鐵路總公司負責運營[34][32]。線路於1988年10月開工,1990年底通車,後又在1995-1996年間建成了新生圩港支線[35]。此線路的修建,分流了大量前往城北企業的貨車,也提高了滬寧鐵路的通過能力[33]

淞滬支線

淞滬支線在今天上海市寶山區境內。建路之初,自老上海站吳淞炮台灣,全長16.09公里,兼辦客運和貨運。由於上海城市建設、公交地鐵系統的發展,江灣鎮至上海站的市區段被拆除,其餘路段繼續發揮貨運支線的功能。

南何支線

南何支線1958年7月1日開工,1959年1月27日營運。全線長15.353公里,是上海鐵路樞紐北部的重要貨運通道,沿線桃浦北郊何家灣各站接有通往寶山鋼鐵總廠、上鋼一廠、上鋼五廠等鋼鐵企業。

蘇嘉鐵路

蘇嘉鐵路曾連接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全長74.44千米,為標準軌單線鐵路。該鐵路於1935年動工興建,1936年建成,使中國在華東的軍隊能避免與日軍接觸。1937年鐵路被日軍佔領,1944年被日軍拆除,以彌補日本鋼鐵需求的缺口[36]改革開放後,多段路基又被改造成公路。1980年代初,《鐵道知識》刊文建議重修蘇嘉鐵路,但無定論[37]

建築與文化遺產保護

名稱 位置 保護級別 備註
下關火車站 江蘇省南京市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滬寧鐵路鎮江站舊址 江蘇省鎮江市 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鎮江西站工務段舊址 江蘇省鎮江市 鎮江市優秀歷史建築
寶蓋山隧道 江蘇省鎮江市 鎮江市優秀歷史建築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上海北火車站遺址 上海市靜安區 靜安區文物保護單位

註解

  1. ^ 「接淞」方案的路程為57公里 而「接滬」方案的路程為52公里[6]
  2. ^ 第一次在1904年,發行了225萬英鎊,按9扣實收數為202.5萬英鎊。 1907年第二次發行的滬寧鐵路債券為65萬英鎊,按九五五扣,實收620,750英鎊。 另外,1913年10月,又向中英銀公司借款15萬英鎊,發行了購地債券。[5]
  3. ^ 借款期限長達50年,債券若在未滿25年之前取贖,則借款需加值歸還,即每100英鎊多還2.5英鎊。 滙豐銀行經理還本付息業務,按每1,000英鎊收取25英鎊行傭。發行三次債券共收款2,783,750英鎊,但是這幾筆借款的本金、利息、行傭卻共計8,654,580英鎊。[5]
  4. ^ 1904年大清滬寧鐵路債券的部分條款:[5] ……
    • 利息和本金由中國政府直接擔保;
    • 將已建成的淞滬鐵路作為頭次抵押,連同本約所指的將造鐵路所用的已購和擬購各地基、原材料、機車車輛、房屋各項產業及日後建成的鐵路本身和該路各項收入也一律作為抵押;
    • 如果照約過期未付債券每半年的利息或到期本金仍然沒有償還,所有鐵路和在此抵押給持券人所受託的中英銀公司的全路產業將依照通例都轉交給銀公司管理,以切實保護持票人的正當利益;
    ……
  5. ^ 另說橋樑有309座,其中鐵橋264座,計長6139英尺(約1871.2米);石橋45座,計長352英尺(約107.29米)[4]
  6. ^ 另說每英里敷墊2060根(約每公里1280根),車站側線每英里敷墊1760根(約每公里1094根)[4]
  7. ^ 包括上海北站、崑山、蘇州、常州、丹陽、新豐、下蜀、堯化門等車站[4]
  8. ^ 彼時,由於上海鐵路樞紐規劃未確定,工程從K13公里處開始動工。
  9. ^ 1972年,南翔—天福庵計長25.9公里,
    1973年天福庵—K81線路所、五牧—石塘灣、呂城—青陽、龍潭—高資4個區段計長85.3公里,
    1974年K81線路所—官瀆里、K109—無錫南門、五牧—常州東、新崗—奔牛、六擺渡—高資以及龍潭站場等區段計長54.6公里,
    1975年滸墅關—K109、黃巷—石塘灣、常州東—新崗、三山—新豐等區段計長29.4公里,
    1976年上半年無錫—黃巷、官瀆里—蘇州等區段計長10公里竣工通車。
    1976年6月24日,南京—南翔編組站複線竣工。
    1982年5月,滬寧線K3至真如第二線竣工,
    1983年1月與原建真南第二線聯軌至翔東線路所。
    1986年6月,雙線接軌至上海新客站[4]
  10. ^ 包括滬平1對、滬寧6對、滬錫2對、滬常1對、滬鎮1對、寧錫1對、寧杭1對
  11. ^ 與同一條軌道上前一趟列車的出發時刻的間隔時間。後一趟列車必須等待這一段時間才能發車,以保證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
  12. ^ 標準為:[32]
    • 曲線半徑不小於1200米,
    • 坡度不大於4‰,
    • 軌型50公斤/米(現已改為60公斤/米再生軌),
    • 4座鋼木橋樑66延米,
    • 6座涵渠90延米,
    • 枕木由1700根/公里增加到1840根/公里;
    • 線路最大允許速度120公里/小時;
    • 閉塞由臂板信號改為南京東站的大站繼電,
    • 線路等級為Ⅰ級支線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第一节 沪宁线. 江蘇交通志·鐵路篇.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3. ^ 张之洞的京广情缘. [2007-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30).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第二节 铁道线路. 上海通志 第二十九卷交通運輸下. [2019年1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11日).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中國鐵道博物館. 清末发行的沪宁铁路债券. 2017-07-13 15:15:00 [2019年1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21日).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岳欽韜. 第一章 接轨上海:沪宁、沪杭甬铁路的路线布置与变更. 第二节 “接沪”抑或“接淞”:沪宁铁路上海至昆山段路线之争. 以上海為中心:滬寧、滬杭甬鐵路與近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變遷. 2016-02-01 [2019-01-24]. ISBN 978751616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5) (中文). 
  7. ^ 第二节 铁道线路. 交通運輸卷·第二章 鐵路運輸. 上海通志. 2008/7/15 13:58:06 [2019年1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11日).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第二章 沪宁铁路. 第一篇 鐵路建設. 上海鐵路志. 2003/12/25 9:55:15 [2019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沪宁铁路的前世今生. 新華網. [201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0. ^ 【铁路抗战故事】抗战中的华东铁路. mp.weixin.qq.com. 2015-09-06 [201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11. ^ 11.0 11.1 小牟田哲彥. 大日本帝国の海外鉄道. 東京堂出版. 2015: 262. ISBN 9784490209112 (日語). 
  12. ^ 12.0 12.1 12.2 中国第一列流线型冷气飞快车. 中國鐵路總公司. 2016-06-14 [2018-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4). 
  13. ^ 13.0 13.1 截断侵华日军大动脉:艰难的铁道破袭战. 鳳凰網. 2017-06-15 [2020-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14. ^ 抗战揭秘:军统特工奇袭天马号列车. 人民網. 2014-05-11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15. ^ 抗战“天马号爆炸案”指挥官顾伟逝世 生前受访揭内幕. 大公報. [2016-08-25] [2023-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8).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沪宁铁路百年诞辰 将迎来电气时代.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5年4月26日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17. ^ 时速180公里的“新曙光”号机车组通过评估. 解放日報. 1999-09-24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8. ^ 18.0 18.1 18.2 18.3 上海鐵路分局史志編委會. 上海鐵路分局志.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3. ISBN 7-113-05380-7
  19. ^ 19.0 19.1 19.2 上海铁路志:沪宁铁路双线建设.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7-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5). 
  20. ^ 镇江解放后. 鎮江市政府.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1. ^ 沪宁铁路完成电气化 拟7月1日开始运营. [200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5). 
  22. ^ 沪宁线首次由电力机车牵引旅客列车. [2009-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23. ^ 百年滬寧線將與京滬高鐵、滬寧城際鐵路三箭齊發. [2016-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1).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無錫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無錫市志》第一冊.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35126610.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上海铁路局志.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4. ISBN 9787113053802. 
  26. ^ 26.0 26.1 此“京沪”非彼“京沪”. 鐵路網. 2017-06-22 [2018-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4). 
  27. ^ “先行号”——中国快速列车第一列. Chnroad.com. [2018-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3). 
  28. ^ 1鄒敏鈞; 王家言. 我国首列既有线快速列车正式运行记事. 湖北政協. 1996. 
  29. ^ 沪宁铁路提速 南京到上海只需137分钟. 人民網. 2004-12-06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7). 
  30. ^ 陳瑞懷. 沪宁线城际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探讨. 鐵道運輸與經濟. 2005. doi:10.3969/j.issn.1003-1421.2005.03.020. 
  31. ^ 沪宁线公铁互争10年 旅客得利. 現代快報 (新浪網). 2007-01-31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第一节 支线. 交通志·鐵路篇. 江蘇省情網. [2019-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33. ^ 33.0 33.1 第二节 其他线路. 南京市志·鐵路志. 南京市地方志. [201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5). 
  34. ^ 南京市地方铁路总公司简介. 南京市地方鐵路總公司. [2017-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2). 
  35. ^ 交通邮政电信. 棲霞區人民政府. 2016-11-29. [永久失效連結]
  36. ^ 劉建春. 苏嘉铁路:为抗战而建. 人民鐵道網. 2010-10-18 [2012-10-13]. [失效連結]
  37. ^ 苏嘉铁路发展史. 中華鐵道網. 2008-12-01 [201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5).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