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夾竹桃天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夾竹桃天蛾
雌性成蟲
五齡幼蟲
LC(CSRL)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科: 天蛾科 Sphingidae
屬: 白腰天蛾屬 Daphnis
種:
夾竹桃天蛾 D. nerii
二名法
Daphnis nerii
Linnaeus, 1758

粉綠白腰天蛾(學名:Daphnis nerii),屬於天蛾科(Sphingidae)、長喙天蛾亞科(Macroglossinae)、白腰天蛾屬(Daphnis),俗名是夾竹桃天蛾,別名是鷹紋天蛾。在 1758 年林奈(Carl Linnaeus)所著的第十版《自然系統》中紀錄。

分佈

分佈在亞洲非洲夏威夷等地,夾竹桃天蛾可以在夏天飛行遷徙到西歐、南歐土耳其等地。

食物及習性

夾竹桃天蛾幼蟲以日日春夾竹桃沙漠玫瑰夾竹桃科為主的有毒植物取食[1]

生命週期

幼蟲時期的英文名字是 oleander hawkworm,成蟲叫 oleander hawkmoth。成蟲交配後會在幼蟲的食用植物上產下大約100顆卵。卵為黃綠色,略呈橢圓球形,約7天孵化。

幼蟲的身體也呈黃綠色,尾部有一黑色肉刺,一齡時長1cm,二齡時增長為3cm。三齡時身體兩側出現黃線,開始可看見藍色假眼,尾部肉刺增長到6cm,尖端為白色。剛蛻完皮的尾突亦呈白色。

四齡的幼蟲身體兩側呈現白色側線,藍色假眼變大,尾部肉刺長度達到7至8cm,尖端白色,基部黃色。此時,幼蟲的食量和排泄物數量都大幅增加,警戒時會撐大藍色假眼來嚇敵。

五齡幼蟲身體兩側白斑點更為明顯,黑色氣孔清晰可見,尾部肉刺變成黃色,且縮短變成3到4cm(也有褐色的肉刺)。當五齡幼蟲身體變黑甚至不再進食,就是準備化蛹的前兆,一旦找尋到適當的地點,比如疏鬆的泥土,便會鑽入表層內,身體縮短,靜置不動,大約三、四天後蛻皮化蛹。

剛形成的蛹呈淡褐色,一天後顏色變深並有黑色斑點。羽化的前一天,蛹會開始變黑,羽化時,頭部先出來,身體接着出來,最後才展開翅膀。

粉綠白腰天蛾的上翅是青綠色斑紋,停棲時體背中央有一條橫向白褐色斑紋,前翅中線略粉紅色。展翅約70至90毫米。和小紫斑蝶外型類似,惟前翅背面中央有一或兩個大白斑。雄蝶前翅後緣成弧形突出,後翅背面中室附近有一片灰褐色性斑;雌蝶前翅後緣則呈一直線。

參考資料

  • 張永仁(遠流 1998)昆蟲圖鑑 台灣七百多種常見昆蟲生態圖鑑。
  • 黃紹毅、馮騰永(2001)夾竹桃天蛾在三種夾竹桃科植物上的取食表現。台灣昆蟲 21:299-308。
  • 葉金彰、林政行、黃欣宜(1997)溫度對夾竹桃天蛾幼蟲發育之影響。中華昆蟲 17:80-85
  • http://tpittaway.tripod.com/sphinx/d_ner.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 ^ 黃紹毅; 馮騰永. 夾竹桃天蛾(Daphnis nerii)(鱗翅目:天蛾科)在三種夾竹桃科植物上的取食表現. 台灣昆蟲. 2001-12-01, 21 (4). ISSN 1680-7650. doi:10.6661/TESFE.200102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