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二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二州,指漢族原居地,傳說是由大舜所劃分的地理區劃,相比《禹貢》九州,區別在於從冀州分置出並、幽、營三州[參1],加上原來的九州,總共為十二州,分佈在黃河、長江流域等地方。[參2]

堯舜時代的十二州地域,但圖中的十二州並沒有將遼東、嶺南、河套、甘肅等傳統九州地區包含

地理範圍

十二州地域[參3]與《禹貢》九州地域、漢代政區的關係
十二州 《禹貢》九州 漢代政區區劃 明代政區區劃 今行政區劃
冀州 冀州 冀州刺史部 北直隸[參4]萬全都司山西省;彰徳府、衛輝府、懷慶府、廣寧衛以西之地[參5] 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遼寧、德州市、聊城市
并州刺史部
并州 河東郡、河內郡[註1]  
幽州 幽州刺史部
營州 遼東;濟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
青州 青州 青州刺史部 濟南市、青島市、濱州市、東營市、濟寧市、日照市、濰坊市、威海市、煙臺市、淄博市
兗州 兗州 兗州刺史部 東昌府大名府部分、兗州府部分、開封府部分 菏澤市、濟寧市;商丘市
徐州 徐州 徐州刺史部 徐州[註2]、兗州府部分 江蘇、安徽北部;臨沂市、棗莊市、萊蕪市、泰安市
揚州 揚州 揚州刺史部 南直隸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註3]廣東省南寧府 浙江、福建、江西、廣東;上海、江蘇、安徽南部
交趾刺史部[註4]
荊州 荊州 荊州刺史部 湖廣省;韶州府、梧州府、桂林府、銅仁府平樂府 湖北、湖南;廣西東北部
豫州 豫州 豫州刺史部 歸徳府、河南府、南陽府、汝寧府、汝州、開封府部分、襄陽府部分 河南
弘農郡、河南郡[註1]
梁州 梁州 益州刺史部 四川省施州衛部分 四川、重慶
雍州 雍州 朔方刺史部 陝西省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陝西、甘肅、寧夏
涼州刺史部
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註1] 

備註

    註:

  1. ^ 1.0 1.1 1.2 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弘農郡、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共七郡組成,其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屬雍州,河東郡、河內郡二郡屬冀州,弘農郡、河南郡二郡屬豫州[參6]
  2. ^ 南直隸的徐州府地域是屬於兗州[參7]
  3. ^ 其中的南康、九江、吉安三府境內都有局部地域屬於荊州。
  4. ^ 原屬揚州地域[參8] [參9]

參考資料

    參:

  1. ^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馬融:「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
  2. ^ 《司馬遷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 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
  3. ^ 《漢書‧卷八十五‧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載,谷永於建始三年(前30年)曰:「堯遭洪水之災,天下分絕為十二州……」顏師古注云:「十二州謂冀、兗、豫、青、徐、荊、揚、雍、梁、幽、並、營也。」
  4. ^ 《大明一統志·卷四·大名府》:「禹貢冀、兗二州之域」,即北直隸的大名府境內有部分地域屬於兗州
  5. ^ 《大明一統志·卷二十五·遼東都指揮使司》:「禹貢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
  6. ^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司州》:「司州。案《禹貢》豫州之地。及漢武帝,初置司隸校尉,所部三輔、三河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馮翊、扶風三郡,北得冀州之河東、河內二郡,東得豫州之弘農、河南二郡,郡凡七。」
  7. ^ 《大明一統志·卷十八·徐州》:「禹貢徐州之域。」
  8. ^ 《史記南越列傳》雲「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集解》張晏曰:「楊州之南越也。」索隱案「戰國策雲吳起為楚收楊越。」《正義》曰:「夏禹九州本屬楊州,故云楊越。」《漢書南粵傳》雲「秦並天下,略定揚粵,置桂林、南海、象郡。」顏師古曰:「本揚州之分,故云揚粵。」
  9. ^ 唐代《藝文類聚》引晉代《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揚州,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