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編輯
本頁簡而言之:患有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維基人可能擁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和寫作模式,但這不代表什麼。社群應該試圖了解這些差異,並且與他們和睦相處。 |
在維基百科中,有部份維基人患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候群。本論述試圖讓維基人更加了解他們,並嘗試幫助其融入社群。
自閉症維基人在參與維基百科時,有一定的優勢,也有一定的困難。維基百科作為百科全書,也有吸引他們前來參與編寫的因素。社群應該給予他們空間,必要時給予體諒。社群也應了解到他們和自身之間的差異,以利和平共處。
維基百科是終極蜜罐!如果研究人員的任務是設計個工作環境或業餘空間,專門用來吸引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他們所能想到的最佳方案肯定就是維基百科!
就像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彈性運用,我們最好先不要把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設想成「疾患」或「障礙」,因為實際上這些症狀只是思考過程的方法有所不同。貼標籤會改變我們思考事情的方式,令人產生偏見;其實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只是比較「少見」,就好像有些頭髮或眼睛的顏色比較「特別」而已。
注意:維基編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該拿確診自閉症當作藉口,替自己在維基百科上的不當行為來辯護。
腦部的連接
人類的腦部有數以百萬計的神經纖維,以及神經間的連接(像開關一樣)。腦部不同區域發揮不同功能,某些部份的神經連接較為緊密(活躍),某些部份則較為稀疏(不活躍)。
每個人的腦部都是獨特的。神經連接較為緊密的部份能夠使一個人在某些方面的技巧、能力和天賦都比一般人或正常水平高。連接較為稀疏的部份可能導致一個人在另外一些方面的技巧、能力和天賦都比一般人或正常水平要低。這是正常現象,不同人的腦部構造都各有不同。這也說明為什麼有些人數學成績較優秀,有些人體能較強、有些人擅長藝術,有些人在歷史、地理的表現較出色。
我們的大腦是生命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適應某件事物。倘若我們學習了新技能或對腦中既存的技能多加訓練,腦部對該技能的連接將會增強,這有點像可以自己重組線路、必要時自行擴充硬體設備的電腦。如果我們腦部的某部份受到損害,在適當的訓練和幫助下,其他部份可以建立新的線路來適應這種損傷(到某種程度)。換句話說,與生俱來的天賦是存在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天賦,或在某個領域有出色表現。相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適應的事物,就算經過相關訓練,也未必能學會所有技能。
解釋自閉症患者與大多數人之間的異同
當我們用電腦來比喻腦部構造及功能時[1],大多數人(所謂「神經典型者」)腦部的「典型區域」有比較密集(活躍)的線路,「特定區域」則有較稀疏(不活躍)的線路,人們把這當成標準,視為一般人天生的「默認設定」。自閉症類群(包括亞斯伯格症)患者則沒有那麼「典型」,他們在腦部「典型區域」的線路比較稀疏(不活躍),而「特定區域」的線路則較為密集(活躍,甚至過度活躍)。這使得他們看起來和一般人很不同。如果讓「神經典型者」腦部典型區域線路的「活動」暫時減少(或是特定區域線路變得活躍),那麼神經典型者感知世界的方式,就會更像自閉症患者。[2][3][4][5][6][7]
我們只能這樣概括說明:
- 通常自閉症類群患者的腦部,有些區域的神經線路比大多數人稀疏,例如:內建專門用來處理「人際互動」(及相關功能)的區域。因此對他們來說,有些事情並不像「神經典型者」那樣自然而然地就做得到。
- 通常自閉症類群患者,擁有大多數人所沒有的某些天賦;但是每位患者的「天賦包」並不相同,如同自閉症類群也有許多種組合類型。他們操作語言的方式不同於大多數人,經常忍不住從字面上理解事情,並且過度注重細節。他們往往想要什麼就說什麼,並希望別人也這樣做。這就是自閉症類群患者的「默認設定」。
這表示有時候溝通會產生誤會。
想像一下有三個人聽同一首音樂,但使用不同的音響系統。第一位的系統調升高音,降低中音及低音;第二位調升中音,降低高音及低音;第三位則是調升低音,降低中音及高音。就好像一個房間裡有兩位自閉症患者和一位神經典型者,明明聽的是同一段音樂,彼此聽起來卻完全不同,他們就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是又無法調整耳朵構造,所以如果沒人意識到這是系統不同造成的,最後就會搞得彼此都覺得另外兩位是愚蠢、固執、懶惰、瘋狂或有的沒的,不然怎麼會無法正確理解自己所聽到的東西?(請見盲人摸象的故事)
只要我們了解這些差異,處理起來就比較容易,甚至能加以妥善運用。
自閉症譜系患者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並專注在大多數人無法掌握的事情上。這個特質有正面也有反面。
反面的效果是,自閉症類群維基編輯真的很難放下堅持,讓事情順其自然。遠比神經典型者要困難得許多,好像口渴得不得了,卻不許喝面前的飲料。但這不是繼續這樣做的藉口,自閉症類群維基編輯必須覺察,並特別注意這樣的狀況。神經典型者維基編輯則應該友善且明白地提醒,幫助他們放手;或許可以幫他們找個更有趣的事情來轉移注意。
正面的效果是,「值勤中」的自閉症類群編輯可能是最不知疲倦的研究者和問題修復者。在強迫症患者擅長的各種維基任務裡,自閉症類群編輯也可以摘金奪銀。他們能夠在短短幾天內從頭到尾完成一篇典範條目。一旦他們著迷上癮,事情就會輕而易舉。
自閉症類群編輯可能擁有驚人的數據儲存記憶。強大記憶力的反面效果是,現實生活中殘留的負面回憶及情感包袱,可能會成為阻礙。正面效果是,一旦自閉症類群編輯理解維基政策,就會裡裡外外了解透澈,並且可以想出許多解釋方法,這對於同自閉症新手編輯打交道時很有幫助。神經典型者維基編輯訓練自閉症新手編輯時,最好的幫手就是資深自閉症類群老編。
為什麼維基百科可能吸引自閉症患者?
維基百科不強制要求社交互動
自閉症類群患者的主要特徵是社交互動困難。而自閉症編輯在貢獻維基百科時,無需與任何人會面。這對自閉症患者很有吸引力,因為他們知道唯一「必要」的互動,僅限於編輯間的書面交流。維基社群固然也有線上視訊會議或線下討論交流,一來這些會議以自願參加居多,二來這些會議都可以事先準備,在對自閉症患者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進行,可以減少偏見。
網路上沒有人可以評判行為或外表
自閉症患者較常出現用來自我刺激的「刻板行為」,例如拍手、在椅子上搖晃、用腳敲打地板、繞著物體旋轉、按照色彩光譜或筆盒位置之類的順序來整理蠟筆,諸如此類。別人看到這些行為,往往會產生負面判斷,覺得這人「怪怪的」,甚至心生恐懼。從自閉症患者的角度來看,能夠匿名寫作,就不會受到外界對於個人固著行為或外表的評判,這是維基百科很有吸引力的一點。哪怕自閉症維基編輯面無表情、缺乏眼神交流、經常被誤認為自私、對他人不感興趣或極度害羞,其他維基編輯或是讀者是看不到的。
自閉症患者偏愛檢索和分類
專家指出,自閉症類群患者在兒童時期通常喜歡收集和分類物品。隨著年歲漸長,如果他/她的身心功能有達到水平之上,兒時習慣經常會轉化成資訊收集及分類,這在資訊時代有優勢。維基百科則是提供了完美界面讓自閉症編輯可以好好發揮。[8][9]
自閉症患者可以通過貢獻來減輕壓力並提高自尊心
種種原因造成許多自閉症患者的自尊心低下。他們的人生旅程經常充滿各種打擾、學業失敗、各式各樣的「恥辱」、聘僱時的歧視及工作壓力,大約只有10%的人能夠維持穩定的工作。艱難的人生經歷不免讓自閉症患者懷疑自己在社會中的「用處」。尚未確診的自閉症患者即使在某個領域能力卓越,但是從非自閉症的角度或是標準化的社會觀點來看,他們的能力不只難以表現,甚至讓大家產生無能甚至弱智的印象。
為維基百科做出貢獻有助於減少這種外來壓力,以及對社會沒有貢獻的自卑感,進而提高自尊心,例如將文章提交條目評選,並從維基社群獲得對於相關完成工作的回饋。學術界對於某些條目的肯定,對於撰寫條目的自閉症患者來說,可能是一種無價的潛在幫助。
維基百科自閉症參與者的特點
有些維基參與者之所以透露(甚至公開聲明)自己是自閉症患者,通常是為了解釋參與維基百科時的相關反應,因為對多數維基人來說,這些反應可能看起來很奇怪。自閉症患者具有廣泛的共同特徵,這些特徵可以會影響維基百科人之間的關係甚至貢獻。自閉症特徵可能五花八門,常見的說法是「你可能認識某位自閉症患者,但是無法了解整個自閉症,頂多知道某種自閉症樣態而已。」想完整了解自閉症參與者遇到什麼問題,必需從外在(非自閉症人士如何感受和行為舉止)及內在(自閉症患者的想法)的元素來交叉檢視。特別是自閉症患者對於本身內在投射的形象,通常有非常敏銳的認識,並且會不斷反思(通常是事後回想而非預先考慮)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狀況。了解並分享這些知識很有幫助,更能改善與自閉症患者的關係。
由於自閉症相關特徵(無論是普遍的、罕見的或是依前後脈絡而出現的)究竟是優勢、劣勢或視狀況而定,尚有爭議。本文僅根據自閉症患者在線上協助維基百科全書時,他們的貢獻會是優勢或劣勢,來界定某些特點,以大致說明自閉症患者和大多數人之間的明顯差異。維基專案自閉症參與者也可以根據自己遇到的情況,實際感受這些特點比起其他維基參與者,究竟是有利或不利。
請注意,理論上,想要學習對維基專案作出貢獻,並不強制要求用口頭的方式,也可以透過閱讀或觀察效法其他參與者的作為來學習。另外,維基媒體專案也有涉及大量重複性的工作,例如分類、糾正常見拼寫錯誤等。
自閉症特點對於協助維基專案的優勢
特殊興趣
自閉症患者通常對特定領域有長期的強烈興趣,並且投入大量心力於其中,就是所謂的「特殊興趣」。[10] 很難解釋為什麼自閉症患者會專注於某個特殊興趣領域。根據自閉症患者的說法,特殊興趣不該被當成「狂熱」或「痴迷」,比較像是減輕壓力的方式;悠遊在某個世界中令人倍感安心及愉悅,但這很難向大家「解釋」。Tony Attwood認為,確診亞斯伯格症的男孩和女孩分別對恐龍和馬有特殊興趣(請注意,《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2013年)已經刪除亞斯伯格綜合症的項目,將之納入自閉症疾患的譜系中)。許多自閉症維基人感興趣的可能是自己特別擅長的特殊領域。特殊領域不限於單一主題,類比來說比較像是調色板,可能有多種顏料可以調配。特殊興趣也非一成不變,可以變換、大幅減少,甚至新增。 自閉症患者對於感興趣領域中的相關事物,有非常強烈的行為動機。動機甚至強大到可以促使自閉症維基編輯,在幾天內就把「沒有這個標題的條目」,編撰達到「特色條目」的水準。這種推斷相當合理:當自閉症編輯專注於特定主題時,會把這項工作凌駕在其他事物之上。反而要考量他們成癮的風險,哪怕之前維基人(無論是不是自閉症患者)因為無法停止編輯而餓死或渴死的狀況已經被排除在外。(電玩迷、維基迷和瘋狂指數測試的受害者就懂我們在說什麼!)
較沒有情緒偏見
自閉症維基編輯傾向於尊重中立觀點(除非他一開始打定主意以激進方式為訴求來編輯,例如有關於「自閉症在社會中的地位」的條目)。自閉症患者較偏好確切的事實而非情感,也就較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11] 這種傾向的問題是自閉症患者在編寫條目時,比較無法感同身受,也就難以揭櫫條目中潛藏的「內在創傷」。自閉症維基編輯缺少生動、外顯或明顯的情緒反應,含藏著他們慣於透過對相關機制的理解,有意識地「消融」情緒的認知過程。
發現可疑的更動、錯誤或類別不符
自閉症患者通常可以比大多數人更快速且更有效地發現既定環境中奇怪或錯誤的模式[11],因此可以在大量文本或代碼中,發現拼寫錯誤、類別不符並加以更換。理論上來說,這有利於處理複雜的啟發樹(例如維基物種、範疇樹等)和數據(例如維基數據)
完美主義和誠實傾向
自閉症患者通常是完美主義者,並且就根本結構上就傾向誠實[12],欺騙及撒謊都是不自然的。[13]自閉症患者通常不會有意圖地在維基百科上編寫錯誤資訊,也不會謊報自己的動機(例如隱以中立觀點之名行廣告之實)。完美主義者傾向於全面徹底地處理條目,直到每個最小細節都達到完美。自閉症患者的「謊言」往往基於錯誤的信念,也就是他們的確相信自己說的是真的,或是以為想好好融入社群就應該撒謊。所以理論上, 自閉症維基編輯患者在參與維基項目時,比較少出現欺騙的行為。
自閉症特點對於協助維基專案的劣勢
對讀者難有同理心
好的條目應考慮讀者的體驗,依潛在讀者的知識背景和需求來介紹一個主題,但自閉症光譜的編者有時缺乏這方面的能力,過度堆疊專有名詞,或是依自己偏好的方式來寫條目。如此寫成的條目對大多數讀者並沒有助益。
情緒障礙
自閉症患者經常感到有壓力、焦慮[14]、各種情緒障礙[15]和過敏,特別是對於噪音。[16]這些特性可以說明自閉症參與者相較於其他參與者,對於某些事情的反應(誇大或無感)不成比例。 例如,自閉症患者討厭人家攻擊他們的特殊興趣,因為這些對自閉症患者的心理平衡及身分投射是很重要的。[17]例如經過審核或相關程序,判定這些特殊興趣不該納入維基百科的範疇,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將是糟糕的體驗,並經常當成是在攻擊患者本人。所以某些評論對於非自閉症人士來說不過像是一段故事,自閉症患者的感受卻極為負面。影響可能很嚴重,比如失眠好幾天、自殘,甚至自殺[18](儘管維基專案並沒有納入相關數據)。此外,自閉症患者在管理維基百科時,與其他參與者的溝通或衝突處理上,可能也會感到十分困難。
對於幽默及請求,解讀不同
某些自閉症患者因為對幽默的理解不同而惡名昭彰,例如過分執著於句子的「字面意義」。 雖然在寫作上,這個特點不像口語中那麼明顯,還是可以解釋為什麼自閉症參與者可能會覺得受到嘲弄甚至是人身攻擊時,卻不是(或不一定是)製造幽默的人故意為之。為了維持自閉症維基人和非自閉症維基人的和平關係,我們應該考慮到這個特點,要更加相信每個維基人都是善意的,同時尊重自閉症維基人「我們可能就是比較沒有幽默感」的決定。 自閉症參與者對於其他人提出「請求」的理解,有可能與提出者想表達的頗為不同。所以,自閉症維基人最好養成習慣,有問題就請對方說清楚;非自閉症維基人則應該盡量把請求講明白。這樣可以避免衝突並保持祥和的氣氛。
難以調派任務
自閉症患者通常難以組織或和管理自己的優先事項。如果好幾個人提出各種請求,自閉症維基人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無法加以整理,通常以沒有回應收場。請不要認為這種「沒有回應」是自閉症患者瞧不起您,稍待一會兒,不要猶豫並禮貌地重新提出請求。
常規和習慣
許多自閉症患者遵循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常規和習慣。自閉症患者太過於重視這些習慣,導致任何「中斷」都會使他們感到壓力或不安。原則上自閉症患者的常規與維基百科的規則並不衝突(除非他們變更規則,或另行規定條目的呈現方式),反而是大家可以放心的理由(他們可能特別遵守規則)。
諸如「資訊框」模版、或是用同樣的模式來呈現資料來源(模板:Harvard citation),甚至用表格來編排條目;選擇不同模板或改變條目編排都可能會讓自閉症編者產生巨大的壓力。自閉症患者比起大多數非自閉症患者,更容易對維基百科新的界面設計「Vector」感到困擾,而更傾向沿用舊的外觀。
自閉症患者常有這個特徵,嚴重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像電影《雨人》中的雷蒙那樣,一旦錯過最喜歡的節目就會大發雷霆,則是極端的例子,不具代表性。
在維基世界中與自閉症人士相處
維基編者如果有蓄意破壞、惡作劇、擾亂條目和侮辱他人的行為,不論是不是自閉症人士,我們都不歡迎。所以維基人即使被診斷為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候群,也不能拿來當作進行上述行為的藉口。
另一方面,維基社群裡有些編者雖然被診斷為自閉症,還是表現優異,甚至成為管理員。 事實上在維基百科的編者中,自閉症和亞斯伯格人士所佔的比率很可能比想像中的高,也比現實世界中遇到的機會高。因為維基百科算是自閉症人士的「蜜罐」。
因此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 神經典型編者需要注意,比起現實世界,在維基百科遇到自閉症人士的可能性要高很多,因此最好能了解如何與他們有效合作。
- 自閉症編者需要注意,不需要為了自己確診自閉症感到羞恥。這裡還有很多跟你一樣的自閉症人士。確診自閉症沒什麼大不了,只是不能把確診當成藉口實施破壞行為。
所有維基人,不論是神經典型編者或是自閉症編者,都要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像力,找到替代方式來解釋同一件事情。要設想與您交談的人,思考方式或許與您相去甚遠。
- 運用能夠刺激大腦其他部份運作和思考的方法來幫助自己進行理解。例如透過聲音、顏色和形狀的方式。
- 盡可能地避免曲解或歧義的情況發生。自閉症編者很容易從字面上理解事物,導致他們很容易誤解您想表達的意思。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您可以使用一些非常清晰的字眼(如「請」、「不要」、「永不」等等),避免使用讓人感到模稜兩可的字眼(如「也許」、「應該」、「可以」等)。許多常見的問題都來自對於字面的誤解,即使出於善意。
- 總是值得用新穎和另類的方式來重新說明事物,尋求不同的解釋也是好的,讓思維獨特的人提供意見更是如此。爭議解決指引是個尋找不同解方的好地方,有助於釐清事情。
- 如果您是神經典型編者,請不要讓別人猜測你的想法。如果某項事物非常重要,請直接說明。自閉症編者或許很難理解為什麼要隱藏重要訊息。如果閣下不把該說的話說出來,自閉症編者很可能會認為您真的沒什麼要說的。
- 向自閉症編者解釋事情時,請避免加上多餘的含義,他們或許會因此曲解閣下的意思。
事實和訊息對自閉症編者來說非常重要,宛如具體的事物一樣,是能夠「擁有」和「放棄」的。由於許多自閉症編者認為自己擁有「了解事物」和「牢記事物」的能力,因此當他們發現自己認知的並非正確的事實,會覺到打擊很大,感覺就好像自己的東西被偷走騙走了一樣,令人異常沮喪。正因如此,向他們解釋事情真假時要保持柔和,您可以這樣解釋:「以前確實是你說的那樣沒錯,但最近人們又有了新的發現......」當自閉症編者突然發現以往的理解是錯誤的,或許情緒會像小孩子被告知「聖誕老人是不存在的」一樣;既定認知受到嚴重衝擊,也是導致他們較為情緒化的原因。請注意,我們不是要摧毀他們以往的認知,而是要給予更好的事實,兩者區別十分巨大。不要搞得像「我剛剛燒了你的房子」,建議像「我剛剛幫你買了新房子」。
了解和忍耐
對於非自閉症人士來說,很重要的是了解自閉症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智力和天賦,也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外表。不應該把自閉症當成「缺陷」,應該當成是「差異」。[19]
與神經典型編者相比,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編者的「缺陷」,主要在於語言和人際直觀的交流方面。與自閉症編者相比,神經典型編者在資料的處理、記憶、編程、索引及快速取用,可能也算有「缺陷」。換句話說,兩者各自都算是有功能失調的區域。
正如自閉症人士不像神經典型者那樣擅長語言和人際交往一樣,神經典型者也不像自閉症人士(或部份學者症候群)那樣擅長資料的處理。正因為兩者間的差異並非那麼巨大,才導致了彼此經常失去耐性,覺得對方是在搞破壞、不坦率、不真誠、有毛病。
對於兩者的相同和差異,可以用兩台不同的電腦類型作為例子。A電腦擁有非常直觀的使用者界面,但是處理數據的能力稍差;B電腦能夠快速處理及儲存許多數據,但是使用者界面相對而言比較糟糕。兩部電腦的電源是相同的,只是預設安裝的軟體不同,難以說明孰優孰劣。
關於自閉症類群到底是什麼,神經典型者總是有許多「虛構想像」,對大家造成許多問題,啟蒙教育是唯一解答。總而言之,請勿將自閉症和「缺陷」、「智力障礙」劃上等號。請記住,神經典型者和高功能自閉症並沒有誰比較「細漢」,彼此各自有其優勢和劣勢。兩部電腦充其量只是處理器上電流的迴路區域有所不同而已。
參見
- User talk:ThatPeskyCommoner – 乖巧的自閉症編者歡迎前往Granny Pesky的談話頁面,以獲得理解概念的一般幫助,或者只是在自閉症友好的環境中閒逛,放鬆和聊天。[20]需要注意的是此用戶不再活躍於維基百科
- Wikipedia:自閉症專題
- Wikipedia:心理學專題
- Wikipedia:邊緣人小組,一個為自閉症維基人提供協助的工作小組。
- Wikipedia:文明
參考來源
- ^ your-brain-does-not-process-information-and-it-is-not-a-computer.
- ^ Koenig; Tsatsanis; Volkmar. The development of autism: Perspectives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Mahwah, NJ: Erlbaum. 2001: 81–101.
- ^ Minshew, NJ. Brief report: Brain mechanisms in autism: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6, 26 (2): 205–209. PMID 8744486. doi:10.1007/BF02172013.
- ^ Sugranyes, Gisela.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Schizophrenia: Meta Analysis of the Neural Correlate of Social Cognition. PLos ONE. 2011, 6.10 (E25322): e25322. Bibcode:2011PLoSO...625322S. doi:10.1371/journal.pone.0025322.
- ^ Dapretto, M.; Davies; M.S.; Pfeifer; J.H.; Scott; et al. Understanding emotions in others: Mirror Neuron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Nature Neuroscience. 2006, 9 (1): 28–30. PMC 3713227 . PMID 16327784. doi:10.1038/nn1611.
- ^ Snyder; et al. Savant-like skills exposed in normal people by suppressing the left fronto-temporal lobe (PDF) 2 (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149–158. 2003 [2012-04-07].
- ^ Snyder; et al. Savant-like numerosity skills revealed in normal people by magnetic pulses (PDF) 35. Perception: 837–845. 2006 [2012-04-07].
- ^ Vermeulen 2013,第71-72頁 .
- ^ Attwood 2010,第200頁 .
- ^ Voir le chapitre qui y est consacré dans Attwood 2010 .
- ^ 11.0 11.1 Mottron, Laurent. The power of autism. Nature. 2011-11, 479 (7371). ISSN 0028-0836. doi:10.1038/479033a (英語).
- ^ Attwood 2010,第134頁 .
- ^ Attwood 2010,第131頁 .
- ^ Attwood 2010,第9-10頁 .
- ^ Jonathan A. Weiss et Yona Lunsky. Group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nd anxiety or mood disorder: a case series.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2010, 17 (5): 438–446. doi:10.1002/cpp.694 (英語)..
- ^ Attwood 2010,第155頁 .
- ^ Vermeulen 2013,第70頁 .
- ^ 35 % des adultes autistes diagnostiqués Asperger ou à haut niveau de fonctionnement ont déjà fait au moins une tentative, d'après cette étude canadienne : Melissa Paquette-Smith, Jonathan Weiss et Yona Lunsky, History of Suicide Attempts in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Crisis 35 (4) (Toronto, Canada), 2014, 35 (4), doi:10.1027/0227-5910/a000263 (英語).
- ^ Baron-Cohen S. Is Asperger syndrome necessarily viewed as a disability?. Focus Autism Other Dev Disabl. 2002, 17 (3): 186–91. doi:10.1177/10883576020170030801.A preliminary, freely readable draft, with slightly different wording in the quoted text, is in: Baron-Cohen S. Is Asperger's syndrome necessarily a disability? (PDF). Cambridge: Autism Research Centre. 2002 [2008-12-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7 December 2008).
- ^ 也歡迎舉止得體的神經學典範編者前來,尤其是當他們需要自閉症編者的幫助時,這裡有許多可以提供額外幫助和建議的自閉症編者talk page stalkers,而且很顯然他們知道你會遇到哪些挑戰。
延伸閱讀
- Learning each other's language (PDF). (The Autism Society)
- Six Rules Regarding Autistic Interactions
- Autistic workers: loyal, talented … ignored The Guardian, April 6 2012
- Untapped Talent.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 and 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
- 'My life as an autistic Wikipedian' by Guillaume Paumier (Guillom)
- Neurotypical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