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籤
書籤用來標識書本中的特定頁,以方便返回查閱。一般由紙或樹脂等材料,製作成長方形薄片狀。其他常用材料有皮革、銀和黃銅之類的金屬[1]、絲綢、木材、塑膠與織物。很多其他物品也能被用作臨時書籤,比如失效的收據、車票、傳單等。有些書會內附作為書籤用的細繩,稱為書籤繩。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書籤以象牙製成,稱為牙黎,類似牙籤,或在頂端打洞,繫上絲繩。唐代已有書籤或牙籤之名,杜甫〈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筆架沾窗雨,書籤映隙曛。」韓愈《送諸葛往隨州讀書》詩:「鄴候家書多,插架三萬軸。一一是牙籤,新若手未觸。」唐代《鄞縣誌》載:史氏家藏「牙籤最富」。宋朝印刷業發達,書籤多以紙料或絹布製成,稱為「浮簽」,或稱「書皮題簽」,也沿舊稱牙籤。蘇軾有《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云:「讀遍牙籤三萬軸,卻來小邑試牛刀」。
16世紀, 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即使用過書籤。在國際上,書籤(bookmark)的商業化甚早,在19世紀即有Thomas Steven以製造書籤聞名,1862年, 發行稱為 Stevengraphs的書籤。
在台灣,買書附送書籤是悠遠的文化。台灣一些著名書店如南一書局、敦煌書局、三民書局、墊腳石文化書店、天龍書局都會提供書籤,讓顧客免費索取;書籤來源大多由書店(如:三民書局、敦煌書局)或出版社(如:大都會文化、耕林出版社、知遠文化、東方出版社、Ink出版社)自行印製,書籤正面或背面通常印有書局或出版社的名稱和地址,以及新書的微縮圖片廣告,有些書籤反面印製功課表或是月曆,提升書籤用途。台灣一些傳統書店如南一書局的櫃台小姐在將書裝袋時,會再放進一至兩枚紙書籤,讓顧客倍感貼心。也有書店用專櫃來銷售書籤,或稱書卡,知名的書卡公司有企鵝、凸凸、海山和亮冠書卡。並銷售專門收藏書卡的冊子。台灣的便利商店也曾發起以點數贈送「磁鐵書籤」的活動。[1]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敖古仁:《自由時報·副刊·紙書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3年6月26日
外部連結
- The World of Bookmarks including bookmark exhibition, history, essays, quotes and links presented by Mirage Bookmark
- A short history of bookmarks[永久失效連結]
- Why people collect bookmarks
- Woven Rug Design bookmar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