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換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羽毛的定期更換稱為換羽,這是類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學現象。換羽可以使羽毛長年保持完好,並能應對羽毛的損傷。在親緣關係接近的鳥之間有類似的換羽規律,這對於研究系統分類羽進化有着重要的意義。

換羽的順序

鳥類從破殼到性成熟要經歷多次換羽,然後每年一般要換羽兩次,分為以下形式:

  • 雛絨羽:破殼後首次出現的羽衣,幾天後更換,稱為雛後換羽
  • 稚羽:雛鳥換羽後所長出的羽衣,大多帶有斑紋,顏色多為灰、褐,起到隱蔽色的作用。雛鳥離巢後進行稚後換羽
  • 幼羽:稚後換羽後的羽衣,以之過冬,這期間的羽衣為幼羽,顏色與成鳥的羽色近似。也可稱第一冬羽。
  • 成羽:第一次婚後換羽後的羽衣,多數鳥類至此換成成羽。不同種類換成成羽的時間不同,一般雀形目鳥較早,而銀鷗、鸌類則較晚才換成成羽。也可稱第二冬羽。
  • 隱蔽期羽:部分雄鳥在繁殖期後,換上一身與雌鳥相似的黯淡羽毛,以達到隱蔽目的,稱為隱蔽期羽蝕羽

換羽的方式

飛羽、尾羽的更換是以左右對稱的、一枚一枚逐次替換,這樣可以不影響飛行和保溫,一般要持續數月之久。但雁形目鳥類以及紅鸛的飛羽幾乎是同時脫落,這期間它們會喪失飛行能力,通常躲藏一非常隱蔽的湖泊水草之間。換羽的方式可分為:

  • 完全換羽:體羽、飛羽、尾羽全部更換,成鳥經婚後換羽所換成的冬羽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
  • 局部換羽:飛羽或尾羽不進行更換,多是婚前換羽所換成的夏羽,可在一年中發生1至多次。

影響換羽的因素

因為換羽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來生長出新的羽毛,所以幾乎所有的鳥類在繁殖期內是不換羽的。遷徙鳥類的換羽是在遠距離遷飛中完成的,因此產生了多種適應。遷徙的距離、光照、食物資源等都會影響換羽的時間、方式和持續時間。

在鳥類的人工飼養中,換羽不正常是營養及管理方式存在缺陷的重要信號。在飼養家禽的過程中,採用「強制換羽」的方法來改變家禽的激素周期,從而提高產卵率。

參考